【舊文轉載】台裔美國國會議員真的比較挺台灣? 真正友台是要看……

Yang Kuang-shun 楊光舜
6 min readMar 10, 2020

--

(原文於2018年11月14日刊載於讀報)

孟昭文(Source: Thomas Altfather Good)

此次美國期中選舉中,許多台美人在聯邦及州層級的議會選舉當選,另不少台灣人感到鼓舞。然而作為台裔後代的議員,真的會比其他非台裔議員還更支持與台灣相關的法案嗎?答案或許並不盡然。而就算一位議員沒有台灣經驗,共享的價值仍可能成為其支持友台政策的重要因素。

吳振偉(Source:
United States Government)

美國國會歷史上明確界定族裔為台裔的有三位:吳振偉(David Wu)、孟昭文(Grace Meng)、與劉雲平(Ted Lieu)。吳振偉出生於新竹,父母出身中國江蘇,於六歲隨家人移居美國。孟昭文出生於紐約市,父親孟廣瑞(Jimmy Meng)則出身中國山東。孟廣瑞移居美國後經營木材生意有成,是紐約僑界領袖。他於2004年當選紐約州議員,而孟昭文就在其辦公室擔任主任歷練。劉雲平出生於台北市,三歲與家人移居克里夫蘭市。這些議員或有出身台灣所謂「外省家庭」,然而台灣過去嚴重的「省籍情結」並不一定影響台籍議員對台灣的支持。以吳振偉為例,他在議員任內就積極推動台美高層互訪、在美國人口普查將「台裔」的族裔項目從「華裔」獨立出來等立法工作。在12年的國會生涯中,吳振偉就台灣相關法案提案3次、聯署40次。在2001年來台拜訪陳水扁總統,即為陳總統譽為「台灣之友」。而後並與長年友台的加州眾議員羅拉巴克(Dana Rohrabacher)於紐約接待來訪的陳總統。在2004年台灣總統大選,國內各方對過程及結果仍有所爭議時,吳振偉更是在美國政府之前率先慶賀陳水扁連任總統。

趙美心(Source: U.S. Government Printing Office

只是在吳振偉因性侵疑雲而辭職後,隨後進入國會的台裔議員並沒有在友台立法上展現如吳振偉那樣的支持力度。如同吳振偉,孟昭文及劉雲平都曾於馬英九或蔡英文訪問美國時予以接待並發言支持。然而就台灣相關法案的支持而言,孟昭文在三屆任期內共聯署兩次,而劉雲平兩屆任期共聯署四次,與吳振偉平均每屆任期提案或聯署五到六次相去甚遠。

造成此一現象的原因十分複雜,難以單一因素解釋。不過黨派應是影響力最小的因素,因為上述三位台裔議員都屬於民主黨。或有論者認為會造成這種現象,是因為台裔議員選區通常有著大量亞裔甚至華裔選民,在立法上比較不方便在立法上就友台法案有過於明顯的支持。從下表看得出來,無論在亞裔人口比例或家中語言為華語的人口比例上,孟昭文及劉雲平的選區的確都高於全美平均不少。台美人在美國人口約20萬到40萬不等,而華裔美國人則超過五百萬,這意味著兩位議員選區或許都有不少華裔選民。然而此論若是成立,就無法解釋為何孟劉二人都是「國會台灣連線」(Congressional Taiwan Caucus)的成員。而祖籍中國廣東的民主黨籍加州眾議員趙美心(Judy Chu),縱使其選區有著全美最高的華語使用選民比例,也一樣是國會台灣連線成員,並聯署過多項台灣相關法案。趙美心不但也曾發言支持美台雙方高層應正常互訪,也多次會晤馬英九及蔡英文總統。

製圖:讀報美術組

除了台裔議員,也有一些議員雖然不是台裔,卻因為過去在台灣的生活經驗使得他們對台灣有著特殊情感。然而就算沒有台灣經驗,一位美國國會議員仍然可能基於共享的價值而支持台灣。前者一位著名的例子是亞利桑那州前眾議員邵建隆(Matt Salmon)。作為出身猶他州鹽湖城的摩門教徒,邵建隆曾在1977~79年在南台灣擔任傳教士,說得一口流利的中文。五屆眾議員任期內曾任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就台灣相關法案提案兩次、聯署12次。在卸任前與參議員賈德納(Cory Gardner)共同提案,敦促美國總統擬定策略協助台灣取得國際刑警組織觀察員地位,獲得121位眾議員聯署。最後成功由參眾兩院表決通過,並由歐巴馬總統簽署立法。只是一位擁有台灣經驗的國會議員畢竟可遇不可求,但基於相同的理念仍能召喚議員對台灣的支持。以80年代最著名的友太議員索拉茲(Stephen Solarz)為例,除了作為眾議院外交委員會亞太小組主席這一層事務上的關係,在個人背景上與台灣並無太多淵源。然而在美國與中華民國斷交後,台灣人一度失去了獨立的兩萬名移民美國名額。在蔡同榮與陳唐山等海外黨外前輩的積極遊說下,索拉茲與參議員甘迺迪(Edward Kennedy)共同推動立法,給予台灣人獨立於中國的移民名額。而後無論是陳文成事件後以軍售為條件要求國民黨不得向美國派遣間諜,敦促國民黨政權解除戒嚴令等,都是索拉茲基於人權及民主價值給予台灣的立法支持。

從這些例子可以看得出來,要了解一位美國國會議員是否會在立法上支持台灣,不能只單看他們的族裔背景或選區特色。從所屬的國會委員會、政治獻金來源、以及長年的意識形態價值都是可能的影響因子。特別是當我們回顧歷史時會發現,許多國會議員並不一定有台灣背景,但仍為了反共或共同的民主人權等價值而支持台灣。這也意味著在尋求美國國會對台灣的支持時,比起仰賴寥寥數位台裔背景的議員,突顯台美共同價值更能得到更多議員對台灣的認同及力挺。

趙美心聲援同志權的宣傳照(Source: Office of Congresswoman Judy Chu)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