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給想進軍電商的業者看的電商平台解析

Lawrence Lin 林家麒
5 min readJan 27, 2019

--

台灣的電商產業相當成熟,普及率也相當高,也有各種不同的平台供消費者與業者選擇,而不同屬性的電商平台,因而相對應的服務與特性也各有所不同。

也因此對於想進軍電商的業者來說,最大的問題就是:我到底適合哪一種平台服務?

在談到適合哪個平台之前,首先要先來介紹一下電商常見的幾個營運模式,而營運模式大致可以分為:C2C平台、B2B2C平台、B2C綜合平台、B2C品牌官網。

C2C:網拍小店聚集的拍賣平台,微型電商創業的起跑點

首先是C2C (Customer to Customer) 模式的平台,這個模式的定義為消費者與消費者之間的電子商務行為,提供消費者之間交易媒合的電子商務平台,通常是向賣家收取交易手續費作為主要營收來源。

以台灣的電商產業來說,較具代表性的平台有:Yahoo 拍賣、露天拍賣、蝦皮拍賣…等,發展至今有點像是台北東區後巷聚集的潮流、特色小店,或是誠品書店外或在夜市內擺攤的個性小物。

C2C拍賣平台因為帳號的註冊沒什麼門檻,交易的服務手續費大多也相當低廉甚至幾乎免費,從業者角度來看會是個比較適合剛起步想試試水溫,可能品項不多資本額也不高的小型電商店家。另外,透過拍賣平台也能夠累積一些電子商務經營的基本知識,作為事業更上一層樓的實務經驗。

不過也因為註冊門檻低的關係,拍賣的店家素質較為良莠不齊,相對的買家也可能有放鳥的狀況。如果碰到交易糾紛平台是不會負責的,對於消費者與經營者來說這些風險相對較高。

因此對於這些潛在的風險就很考驗平台制度的建立,例如透過買賣交易評價機制相互制衡雙方是個相當常見的手法。

或是如蝦皮的優選賣家機制便是由蝦皮把關,挑選出商品受歡迎,並提供良好服務,得到買家一致愛戴歡迎的優選賣家計劃,通過者就能在賣場內加入「優選賣家」標籤,提高賣場辨識度。

B2B2C:經過挑選的品牌,電商業者的實戰場

B2B2C (Busines to Business to Customer) 模式的平台,則是由平台端提供較具規模的賣家與買家之間直接接觸的管道,通常會向賣家收取平台或進駐費用作為主要營收來源,但不負責營運。

台灣較具代表性的B2B2C電商平台有:Pinkoi、Yahoo 超級商城、蝦皮商城,以實體商務世界來看比較像是光華商場、頂好名店城。

從商業角度來看,B2B2C平台因為聚集效應的關係,本身會有一定程度的流量,也有相當多平台本身的主題活動,但日常的營運都還是要靠店家自行操作。如何將這些平台的流量導入自家,相當考驗店家的電商行銷技巧。

因此,B2B2C會比較適合已具備較完整電商知識,甚至擁有自己的物流、美編、行銷團隊的店家。另外想要跳脫C2C較為混亂的平台生態,且已累積一定品牌實力的店家也都很適合挑戰進駐B2B2C平台。

B2C綜合平台:帶著龐大流量,考驗業者供貨能力的購物天堂

B2C (Business to Customer) 模式的電商平台,會以自身平台作為品牌向消費者露出與溝通,與供應商簽訂抽成合約作為主要營收來源,並自行負責營運。

以實體世界來看可以想像成百貨公司,而台灣較知名的B2C綜合電商平台有PChome、Yahoo 購物中心、momo、蝦皮購物。

從商業角度來看,B2C綜合電商平台因為有負責各個品類線營運的PM,業者相對在電商營運的壓力較小,可以專心作為供應商的角色。這個模式會比較適合生產量較大而穩定,毛利操作空間較高的業者。

對於供應商來說,B2C平台通路的優惠與活動曝光往往能帶來極為驚人的流量,只要有好的價格與商品都能帶來相當漂亮的業績。但操作活動以及挑品的生殺大權都在營運PM上,因此與PM之間的關係維護也是相當重要。

B2C品牌官網:展現品牌自我風格,自主掌握整體營運

除了綜合電商平台以外,也有許多品牌選擇自行建立官網,便是為了能有完整規劃品牌的自主性。小至網頁視覺,大至營運策略,或是任何在綜合電商平台上有所限制的問題,在品牌官網內都能自行決定。

不過由於自行建立官網需要相當完善複雜的規劃,一個完整的電商網站包含的基本功能就有:前台視覺與商品陳列、消費購物流程設計、金物流串接、後台商品庫存管理、會員管理系統…等,更不用提一些花俏的動畫、複雜的優惠活動與其他更進階的功能。

也就是說,不管是由公司內部自主建立或是委外外包形式建立一個官網,都需要耗費相當程度的時間與金錢成本。

因為成本的關係,越來越多提供開店平台的服務受到歡迎,業主只需要支付固定費用就能使用開店平台已建立好的完整前後台系統,也能以自身的需求設計前台風格,同時解決管理系統複雜開發難度高以及想保留前台視覺與營運自主性的業主痛點。

不過自建官網因為少了平台的流量紅利,相當仰賴業主的品牌與行銷能力,因此會較適合有一定電商經驗的業者。

不同的平台,不同的服務,不同的族群

想要進軍電商的業者,應該先行評估自身銷售產品的屬性,分析不同模式平台的特性與客群分佈,進而選出最適合的營運模式。

而一些較具規模的業者,更能夠將不同電商平台視為不同通路來操作,像是一些球鞋品牌最新或是限定的款式只會上架在品牌官網,一些基本款式或是毛利操作空間較大的商品就會將較多的貨鋪至B2C平台。

而也因為業者會上至不同的通路,各個通路也會有各自的管理需求,這些不同平台甚至虛實通路之間的資訊整合或將會是電商產業的未來趨勢。

以上是我的淺見,很歡迎與我討論或指教,也許我就因此發現了我思考中的盲點!而如果你喜歡我的文章的話,希望可以幫我在下方多按幾下拍手給點鼓勵,謝謝!

本文刊登於商業周刊

--

--

Lawrence Lin 林家麒
Lawrence Lin 林家麒

Written by Lawrence Lin 林家麒

人家都說學企管行銷是紙上談兵,但其實很多理論背後的邏輯是禁得起考驗的。希望透過生活中的觀察,分享這些理論實踐的案例。部份文章將優先刊載於商業周刊專欄: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blogarticle.aspx?id=0000000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