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台北雙層觀光巴士的建議 (2017–11–25 自由廣場》香港公車迷看台北雙層觀光巴士 原文)

Leslie Chan
4 min readNov 25, 2017

台北市於今年初再次引雙層巴士作觀光巴士用途,本來希望可為遊客帶來另一種體驗,可是僅管客運業者及北市觀傳局努力宣傳,甚至出動美女車掌小姐以至吉祥物「熊讚」作吸引乘客的攻勢,客量仍然遜於預期,業者喊苦,到底是甚麼原因?

筆者是來自香港的公車迷,不時都會到訪台北,也曾經搭乘雙層觀光巴士的兩條路線,看到一些問題,並用香港經營類似服務的模式作參考提出一些建議,希望有關當局可以想想,是否可改善營運情況。

筆者在雙層觀光巴士首航時接受媒體訪問。

不少台灣本地的網友表示,觀光巴士收費太貴,但其實,對比鄰近地區如香港及日本同類觀光巴士的收費,台北觀光巴士收費已經算非常便宜,所以問題根本不是出在收費。

其實,近日雙層觀光巴士已再作調整票種以至提供當地市民優惠作促銷。

真正的原因,是定錯目標客群、站位不吸引目光、未能有效利用在地文化優勢吸引乘客。

早在開幕典禮上,市府的宣傳指觀光巴士的目標客群是背包客 — 也就是所謂的「散客」,但其實,這是不足以保障業者有足夠收入的,因為,散客的特性就是不固定,而且很多都是精打細算。以香港營運同類雙層觀光巴士的經驗,白天主力做散客,晚上就做旅行社包車的團客,這樣,才能維持足夠的收入。可是,台北遇上的困境,就是利用掛綠牌的市公車行走於具路權的固定路線,而非利用不需走固定路線的紅牌遊覽車。在如此的法規下,綠牌公車也無法從事客制化的包車路線服務!因此,如不更改牌照規定,似乎只有核定一些新的路權供業者,以作包車服務時的「有限度」客制化路線。

另一方面,台北車站上客站的位置,竟然只有一支簡易站牌,旁邊連一個服務中心或候車亭/室也沒有,是無法被遊客接受。要知道,台北車站是一個重要車站,現時觀光巴士的候車設施,簡直有如第三世界國家。大家如果仍有印象,去年國光西站拆卸之後,連往返桃園機場及部份路線的客運都在台北車站的東三門外路邊上下客的混亂情況,被指有失國門體面,直到後來國光建了新的站房及機場捷運通車後才逐步有改善。本來,國光西站沒拆並改為觀光巴士暨遊客中心,是一個不錯的活化車站選項,可惜現在已經太遲。現時可考慮的,是否可找一個台北車站周邊較易被見到及可提供有蓋候車設施的地方作觀光巴士車站? 甚至,放一架舊巴士改作觀光巴士服務中心,或許更吸引遊客注意?

台北車站外的觀光巴士站

定線問題也有檢討的空間,要知道台北捷運及公車系統真的太過四通八達,現況的路線的確有不少捷運及公車路線重疊,但景點相對距離卻有相當差異,例如大稻埕、萬華剥皮寮,甚至晚上國道一號遠眺美麗華摩天輪,對外地遊客是很有吸引力的,而台灣的夜市也十分吸引遊客,但觀光巴士晚上的服務又無法滿足晚歸民眾的需求,是否應考慮實地調查部份路線? 例如故宮博物館,路線又是否太長,有空間截短,又或回程方向走其他路線,再配合其他公車作免費轉乘?

大稻埕主題公車

還有是,車廂的佈置,也可吸引人搭乘。早些時間,另一客運業者就佈置了幾輛大稻埕主題公車,還有坊間不少娃娃公車,以至宜蘭的幾米公車,都吸引了不少人專程搭乘,可見結合本土文化或節日佈置甚至著名動漫導入車廂佈置,也可吸引到人為拍照打卡而坐車,觀傳局及業者,是否可多想想行多一步,使觀光巴士不僅是一個載具,亦不止是沒有車頂的巴士,而變成是一個打卡熱點,一個夢幻旅程?

(原文經編輯後刊於《自由時報》 2017–11–25 自由廣場 http://talk.ltn.com.tw/article/paper/1154754)

--

--

Leslie Chan

逢甲大學運管碩士生,CMILT,十年以上從事交通工作經驗,關注保育,文化,交通等議題。 http://gorgor41.blogspot.com/ http://fb.me/TaiwanBusTravel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