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子習慣》- 耗費數十小時整理的閱讀心得

Linjunyi
13 min readJan 21, 2024

--

「我帶著自己打造的鎖鏈」

所謂鎖鏈,就是那些起出輕微地難以察覺,在察覺之後又牢固地無法打破的習慣,幾乎每個人都有一堆持續已久的壞習慣,儘管自己也知道這些習慣不好,但卻任由這些壞習慣繼續下去

原子習慣透過作者簡潔且十分具有說服力的觀點,搭配容易操作的實戰方法,讓改變習慣變得可能,以下將直接針對書中提到的思想和操作方法進行重點整理

本次整理一共分成五個章節

一、原子習慣的意涵

二、改變習慣-身份認同的轉換

三、選擇你想堅持的習慣

四、改變習慣-系統設計

五、如何持續維持習慣

一、原子習慣的意涵

造就成功的,是日常習慣,而不是千載難逢的轉變

習慣就像人生的原子,起初,這些慣常行為似乎無關緊要,百分之一的改善並不特別值得注意,有時甚至根本不被注意,但其意義卻可能大的多,我們往往輕視小改變,因為他們在當下並不重要,但很快地,這些微小習慣將會互相堆疊,並且以複利計算,習慣經過橫越一生的時間放大,便會決定你是怎樣的人

查理.蒙格:『每天起床的時候,努力變得比從前更聰明一點,認真、出色的完成任務.慢慢的,你會有所進步,這種進步不一定很快,但這樣能為快速進步打好基礎…每天慢慢向前挪一點,只要活得夠久,最終,你會像大多數人一樣,得到應得的東西.』

二、改變習慣-身份認同的轉換

『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是一回事,『覺得自己就是這樣的人』又是另一回事

(1) 身份認同的利與弊

身份認同改變可以是自我改善的一大利器,但同時也可以是種詛咒,一旦接受了某種身份,對此身份的忠誠可能會影響你的能力,許多人在認知的沉眠中度過一生,盲目遵循著附加於自己身份認同之上的刻板印象

反覆對自己述說一個故事,多年下來就很容易陷入這個心裡慣例,認為他就是事實,到頭來,你會開始開始抗拒某事,因為『我不是那種人』。一股內在壓力會迫使你維持自我形象,用與自我信念一致的方式行動,你會想盡一切辦法,只為了不要自我矛盾 (此處與蒙格.查理提到的『避免不一致性傾向』互相呼應)

(2)持續修正

任何一天,你都可能因為太忙、太累、太折騰,或是千百種其他理由,而難以繼續維持某習慣,然而長遠來說,未能維持習慣的真正原因,都是被你的自我形象阻攔,想要成為最好的自己,就要持續編輯、修訂自己的信念,升級並拓展你的身份認同,告訴自己你想成為怎樣的人

  • 目標不是讀100本書,而是成為讀書的人
  • 目標不是拍好看的照片,而是成為用拍照記錄生活的人

你採取的每個行動都像一張選票,投給你想要成為的那一種人,隨著票數累積,新身份的證據也聚沙成塔,你對自己述說的故事也開始不同了

要改變你是什麼樣的人,最實際的方法就是改變你做的事,透過生活中的小勝利來向自己證明,好消息是,你不需要追求完美,投個幾票給壞習慣或沒有生產力的習慣無傷大雅,你的目標只是要在多數時間裡讓好習慣獲勝

三、選擇你想堅持的習慣

要維持動機並感覺成功,學會玩對自己有利的遊戲至關重要,選到正確的習慣,進步就很簡單; 選到錯誤的習慣,人生就充滿掙扎、搏鬥

最有效的做法也許是將 80%-90% 的時間投注於帶來最佳結果的策略上,然後用剩餘的 10%-20% 的時間繼續開發

在開發、探索不同選項時,可以問自己幾個問題,以持續縮小最符合你性格與能力的行為

  • 什麼事情大家都在抱怨,你卻樂在其中?
  • 什麼事情讓我忘記時間?
  • 什麼事情讓我比一般人獲得更多報償?
  • 我在什麼時候感覺自己活著、覺得自己是真實的?

倘若你無法找到對你有利的賽場,那就自己創造一個吧,透過結合自己的各項技能,你把競爭程度降低,讓自己更容易出頭。

不要讓身份的任何單一面向決定你是誰

把一個身份抓得太緊,你就會變得脆弱易碎。失去那一樣東西,你就失去自己了。身份認同可以富有彈性,如同水流過障礙物,可以適應變動的環境,而非與之衝突

四、如何改變習慣-系統設計

為什麼重拾惡習如此容易,建立好習慣如此困難,運動、早睡、烹飪、閱讀等習慣,做個一兩天還可以,繼續下去就讓人覺得麻煩了,而那些你不想要的生活習慣,躺在床上耍廢、晚睡、拖延、一直滑短影音影片等。等到夜深人靜時,看一下時間,才發現自己剛才一直以非己所願的方式消耗生命,這些惡習似乎不可能戒除,倘若無法意識無意識,它就會指揮你的生活,然後你會稱之為命運

作者非常暖心,告訴大家會有這樣的現象是正常的,且問題不在於你,而是在你的系統,惡習一再復萌,並非因為你不想改變,而是因為你的系統不適合改變,該如何打造好的系統,我們要先了解習慣迴路

習慣迴路可以分成四個點,分別是提示、渴望、回應、獎賞,提示引起渴望,渴望激發回應,回應提供獎賞,獎賞滿足渴望,這四個步驟合在一起,形成了一個習慣迴路

  • 去掉提示,習慣根本不會開始
  • 去掉渴望,就沒有足夠的動機去行動
  • 行為過於困難,就沒有辦法執行
  • 若獎賞未能滿足欲望,未來就沒有理由再做一次

如果你曾經納悶,爲什麼我不照自己說的去做?爲何我明明說某件事很重要,卻似乎從來不為這件事情撥出時間?這些問題,都可以在四法則中找到答案

底下將分項描述各個法則

1. 開始建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讓提示顯而易見

2. 讓習慣有吸引力

3. 讓行動輕而易舉

4. 讓獎賞令人滿足

1. 開始建立一個新習慣最好的方法-讓提示顯而易見

(1) 我會於『時間』,在『地點』進行『行為』

我們要儘量避免模糊的目標,比如我要多運動、我想吃得健康一點,然後期待自己會突然記得要做,根據數百項研究表示,清楚的設定執行意向能有效促使我們堅持目標,對何時何地執行一項新習慣做出確切計畫的人,比較可能真的去執行。

(2) 習慣堆疊: 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新的習慣)

把想要的行爲跟每天已經在做的事情綁在一起,整個設計的過程其實是很有趣的一件事,有點腦力激盪的感覺

  • 舉個人例子來說,原本的習慣爲:吃飯-洗碗,而我想把學台語、學日語、烹飪加入在裡面,於是我開始設計新的習慣堆疊:跟家人一起準備晚餐(用台語溝通)-吃飯(看日劇)-洗碗

(3) 建構環境

我們常把一些失敗歸咎在自制力上,『你會有這些壞習慣,就是因為你的自制力不夠,只要你夠自律,有毅力能夠堅持,自然就會成功』,這種觀念在我們的文化中根深蒂固,以至於很多人都對此深信不疑

而作者則針對自制力提供了一個不同的觀點,其實所謂自律者只是擅長建構環境,好讓自己不需要展現超凡的意志力與自我控制力。在充滿干擾的生活裡,要耗費的心力太多了,短期內,你可以用意志力壓過誘惑,長久下來,我們終歸是所處環境的產物,與其在每次想做正確事情時都靠意志力,不如把能量用來優化所處的環境

習慣改變取決於你身處的空間,以及眼前的提示,我們每天的許多行為都不是受有目的的動機和選擇影響,更多是由最顯而易見的選項決定,所見稍有不同,就可能造成所為的巨大變動,可以想見,讓生活與工作環境充滿可以提高生產力的提示,並消除會降低生產力的,有多麼重要。

  • 創造明顯的視覺提示可以把你的注意力引至你想要的習慣,比如把書放在家中各個地方,使讀書習慣被觸發的機率大幅上升,讓拿書來看變成輕鬆自然的一件事

不要認為環境中充滿物品,要認為環境中充滿關係,不同的人對同一個地點會有不同的回憶,因此有不同的習慣,我們可以訓練自己把一個特定習慣與特定情境連結在一起,重新定義、整理當前環境,盡量避免把一個習慣的情境跟另一個習慣的情境混在一起

  • 像自己覺得最需要改造的就是手機,它是提示的大雜燴,有時只是想拿他查個東西,或回個訊息,結果打開來後卻又不自覺瀏覽社群媒體,或許可以透過刪除一些常常會浪費時間在上面的社交軟件,來避免分心的狀況

2. 讓習慣有吸引力

(1) 誘惑綑綁:做完『目前的習慣後』,我會執行『我需要的習慣』

我們可以創造一個動機模式,在執行困難的習慣之前,做一件你平常很享受的事,透過將想要的行為與需要的行為配對,習慣就會有吸引力

  • 這部分有點像是查理.蒙格書裡提到的『祖母規矩』:要求每天強迫自己先完成不喜歡卻重要的任務,再以處理喜歡的任務作為獎勵

(2) 家人與朋友的力量

要打造更好的習慣,最有效的方法之一就是讓身邊圍繞著擁有你想要的習慣的人,沒有任何事物比『屬於某一族群』的感覺更能支撐動機,這種歸屬感把個人的追求轉化爲共同的追求,你們將一起成長

3. 讓行動輕而易舉

作者在這裡告訴我們一個讓人傷心的事實,我們就是喜歡發懶,然後找方便的事情做,一項習慣所需的能量越少,養成的可能性越高,因此讓習慣的執行變得輕而易舉相當重要

(1) 不斷重複

我們常常太執著於想出最棒的方法,然而到頭來根本沒有著手去做,大多數人都是迴避批評的高手,因為失敗或公開批評讓人難受,我們為了避免發生這種狀況,於是總是讓想法始終停在計畫階段,而不敢去採取真正行動。

習慣的養成取決於執行頻率,想要精通一項習慣,關鍵是由重複開始。不管做的如何,開始就對了!

(2) 提前準備

習慣可以透過事前的準備,讓未來執行時變得輕鬆,相對的,要剷除一個壞習慣,也可以透過提前準備,來減少接觸會激發此惡習的提示,讓整個習慣逐漸消失

  • 想要多運動,可以提前先準備好運動器具
  • 想要多讀書,那就讓書變得隨手可得
  • 想要不受干擾閱讀,那就把手機留在其他房間

(3)兩分鐘法則-在覺得費力之前停止

每一天總有幾個決定性瞬間,會對之後的幾個小時帶來巨大的影響,比如今天早上要去圖書館嗎,還是去追劇?作者認為掌握一天的決定性關鍵很重要,為了讓好習慣容易開始,因此在設定目標時,可以先縮減為簡易版本

  • 每天看30分鐘的書改成每天看一頁
  • 每天走一萬步改成每天走1000步

或許一開始執行的時間不長,會讓人覺得好像沒什麼效果,但透過這個方式,可以強化你想要建立的身份,確保自己慢慢成為你想成為的人,一旦成功建立習慣,每天都有起頭,之後就能將該習慣持續升級,達到你想要的程度

(4)承諾機制與一次性選擇

藉由當下做的選擇來控制未來的行為,讓違背好習慣比開始執行好習慣更花力氣,且損失更大

  • 報名語言檢定考試,如果之後沒有好好準備,就要承受通過失敗的挫折及金錢上的損失。
  • 想提高生產力,可以設定自動把聊天訊息的通知關閉、或是用網站封鎖工具阻斷社群媒體的瀏覽,透過科技讓我們達成目標

4. 讓獎賞令人滿足

我們都想要讓未來的自己過更好的生活。然而,當選擇的時刻到來,立即的滿足往往成為贏家。因此,我們需要一些手段來幫助自己做出正確的選擇

(1)習慣追蹤器-不要中斷兩次

『不要中斷連續紀錄』是個強大的咒語

習慣追蹤的力量很強大,因為它用上好幾條行為改變法則,它同時讓一項行為顯而易見、有吸引力,且令人滿足,這在狀態不佳的日子裡尤其有用。當心情低弱時,很容易忘記自己已經有了多少進展。習慣追蹤器為你的努力提供視覺證明,巧妙地讓你知道自己走了多遠,在看見自己的努力之後,就會想要繼續延續紀錄,並在記錄的同時獲得滿足感

無論多麼有恆的堅持一項習慣,生活總無可避免地會在某個時候干擾你,當習慣中斷之後,要提醒自己守住一個原則:不要錯過兩次,若能快速重拾習慣,中斷就沒有什麼大礙

當測量成了目標,就不再是個好的測量方式

測量只有在引導你、助你看清全局,而不是要你消耗太多心神在上面

  • 比如把IG當做習慣追蹤器,透過每個禮拜定期更新內容,好讓自己維持某種你想堅持的習慣,

(2)習慣契約

我們之所以重複惡習,是因為他們在某方面對我們有用,這讓惡習變得難以擺脫,克服這個困境最好的方法,就是加快與該行為相關的懲罰到來的速度。

習慣契約是一份口頭或文字的同意書,表明你承諾投入某項特定習慣,以及未能貫徹時會有的懲罰。然後,你要找一到兩人來擔任你的『問責夥伴』,與你一同簽署這份契約

我們在乎周遭人的意見,因為得到他們的喜歡會很有助益,這就是為什麼找到一個問責夥伴或簽署一份習慣契約如此有效

  • 像前面提到以IG當做習慣追蹤器,還會讓自己的成果受到他人檢視,當停止更新時,將不可避免受到身邊人的好奇和詢問

五、如何持續維持習慣

(1) 金髮女孩原則 (Goldilocks principle)

要怎麼設計一項不會漸漸消失,而是會一直吸引我們去執行的習慣?目前科學家最一致的想法是:維持動力並達到欲望最高點的關鍵,就是執行『難度恰到好處』的任務

一旦建立習慣,重要的是持續產生微小的進步。這些小進步與新的挑戰可以讓你保持投入,若恰好擊中『金髮女孩區』,就能讓你全然沈浸其中,你必須不斷尋找將自己推至極限的挑戰,同時也要持續達成足夠的進展,好讓自己保持動力

  • 為了讓技術更加提升,嘗試去參加一些小型比賽累積經驗
  • 為了提升外語能力,報名檢定考試作為階段性的學習檢驗方式

(2) 愛上無聊

人類渴望新鮮感的程度之高,讓做得好的人跟做不好的人同樣期待改變

成功最大的威脅不是失敗,而是無聊,只要開始執行一項習慣並試圖持之以恆,必定會遇到想要放棄的時候,然而,專業人士與業餘者的差距,就是在討厭、痛苦、筋疲力竭的時候,仍舊挺身繼續下去

侯文詠的書裡也有提到類似的處境:『跑馬拉松最後幾公里的路程,要承受來自身體及心理的挑戰,往往是最撞牆,也是最容易放棄的一段路。有一次當我筋疲力竭跑到最後兩三公里時,教練看我顯然已經後繼無力,於是對我說了一段話:

『 從前集訓時,我的教練總是說,優秀的選手總是在最後這幾公里展開攻勢,開始衝刺。因此,最後這幾公里是決定一個選手成敗,最重要的關鍵。但問題是,你又沒辦法省略前面的路程,只練習最後這兩、三公里。因此,跑到這個階段時,要告訴自己,這是我花了那麼多力氣,好不容易得來最精華、最關鍵的幾公里,一定要好好珍惜啊!』

『說也奇怪,那個原本非放棄不可的『痛苦』,現在好像開始有了一點點不同的『意義』,賦予那個困難一個重要的意義,專注在那個意義上,靠著那個意義幫你繼續堅持下去,想要得到成功,堅持,當然是唯一的選擇。』

(3) 複查習慣

習慣的好處在於讓你可以不經思考行事,壞處則在於你習於以特定方式做事,不再注意到微小的失誤,反省與複查讓所有的習慣都能有長期的改善,因為這會讓你意識到錯誤,並幫助你思考可能的改善途徑

年度審核 (每年12月)

  • 今年什麼事情很順利?
  • 今年什麼事情不順利?
  • 我從中學到什麼?

誠實報告 (每年6月)

  • 驅動我的生活與工作的核心價值為何?
  • 我現在如何誠實地生活與工作?
  • 未來如何設定更高的標準?

這兩份報告不會花太多時間,每年幾個小時而已,卻是精細改進的關鍵時期,它讓你知道何時該讓習慣升級,接受新的挑戰,何時又該降低努力的難度,專注於基本的東西

日常習慣因為複利效應而強大,但太在乎每個日常選擇,就像貼著鏡子看鏡中的自己,你會看見所有的小瑕疵,卻忽略整體。反之,從不檢視自身習慣就像從不照鏡子,你不會察覺可以輕易修正的瑕疵 —襯衫上的污漬、牙縫間的食物殘渣。

週期性的反省與複查則像是從適當的距離看鏡中的自己,可以看見應該做的重要改變,卻不會沒看到整體,你想要觀看整個山脈,而非執著於每個山峰與溪谷

以上為整理的全部內容,如果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歡迎拍手或留言支持,謝謝!

*113.06 內容更新:開頭重寫、內容精簡、加入查理.蒙格書中內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