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邊的曼徹斯特 Manchester by the Sea 影評:過去不曾過去而且可能永遠過不去

Lizzy Chiang
8 min readMar 4, 2017

--

我以為《海邊的曼徹斯特》(Manchester by the Sea)和大部分電影一樣,打算讓主角在一場救贖之旅後,獲得心靈上的解脫。

我必須現在就告訴你,我錯了。

看完《海邊的曼徹斯特》後,我在筆記本上寫下簡短的影評,多為情緒面的敘述,這篇文章也將多從這方面描寫:

《海邊的曼徹斯特》的後座力如同浪潮,在離岸之後,又悄悄地拍打上來,一波接著一波,在以為褪去之際,卻發現感傷是連綿不絕的,沒有止息地席捲而來,最後連成一整座海嘯,吞沒一切。

《海邊的曼徹斯特》劇情摘要:

電影從男主角 Lee Chandler 在波士頓當大樓雜工的情景開始,在這樣往復平靜的日子中,接到了一通電話。沒有驚心動魄的哭嚎,他彷彿就這樣接受哥哥的死訊,但隨著故事漸漸展開,交叉剪接著他的回憶,慢慢撕開他心靈深層的傷口,一點一點的,搭配著為了處理哥哥後事而留在曼徹斯特與姪子同住的生活,揭露了當初那場意外的大火,是如何在一夕之間燒毀他的生活以及和前妻、家庭甚至整個村鎮的人的關係。

《海邊的曼徹斯特》從 Lee 驅車回曼徹斯特處理哥哥後事開始就不停使用交叉剪接的技巧交代他過往的生活、和哥哥一家人的關係及本片的高潮,也是全片伏筆——那場讓他變得不苟言笑、哀傷、毫無靈魂的大火。

導演剪接的節奏拿捏得恰到好處,提升了整部片的細緻度,隨著主軸的推進,慢慢釋放回憶,「回憶片段」的長短安排得當,沒有壓過主軸的鋒頭,更達到昇華主軸情緒的效果。

《海邊的曼徹斯特》充斥著難以找到破口、令人窒息的哀傷情緒,但又在 Lee 和姪子 Patrick 的互動中看見生活的幽默、衝突的小插曲。

生活不就是這樣?並不全然沈浸在悲傷中,悲傷的情緒是殘留的、隱藏的、小心翼翼地收放在心裡某個角落,然後再因為生活的某些小事,甚至沒有發生任何事,就毫無預警的爆破了,不停的,像陣痛般的,一次又一次的纏繞在心上,一次又一次的影響自己的情緒。

沈浸在這樣悲傷中的人會下意識地切斷很多關係,因為這樣的傷痛是無人能理解的,不管對方有沒有經歷過類似的事情,這些傷痛都是很私密的,如果有誰對你說他能感同身受你的傷痛,那只能說這個人太自大,所謂對於傷痛的感同身受根本是種輕侮。

因此 Patrick 在看到生雞肉時突然崩潰大哭的戲很令我印象深刻,在他用那些受歡迎的學校生活張牙舞爪的武裝自己之後,這是他第一次卸下心防,毫無預警的那種,生活就是會在毫無預告中,扯出你的情緒,粗魯又無比用力的,這就是生活的殘酷。

你並不好啊, Patrick ,你並不好,你的父親過世了,沒有和你說再見,沒有擁抱你,沒有摸摸你的頭說:「要好好過下去。」他再也不能陪你釣魚,不能默許你帶女孩子來家裡過夜,不能撈叨你做愛前該做預防措施。生命就這樣悄然無息的從你身邊拔除了這樣同你親近的人,沒有事先預告,沒有傳訊息或 email 告知,這麼不尊重人的舉動多麼令人憤怒無奈,但你能怎麼辦?生活日常總是突然間提醒你生命是如此任性,除了崩潰大哭,你還能做什麼?

不過令我印象深刻的一場戲還是 Lee 在街角巧遇前妻 Randi 的片段。

他們過往的婚姻生活如此美滿,全因意外大火帶走了他們的女兒而變調,形成了 Lee 難以拔除的心中刺,插刺在他周圍,逐漸形成一道他圍困自己的籬笆,橫亙在他和前妻,甚至是所有人際關係之間。

在這場巧遇之前,他已經知道前妻懷了新丈夫的孩子,在哥哥逝去的這段時間,有個新生命要誕生了,大火奪去了他的孩子,讓他無法再愛,而疾病奪去了他的哥哥。

在這樣滿佈傷痛的日子裡,有個新生命要到來了,生命又再一次的,不顧任何人的感受的,進行著。

然而一個生命是無法替代另一個的,就算 Randi 因即將帶來的新生命歡喜,但對於逝去女兒的傷痛是無法轉移的,那是無法消化的傷痛,傷痛永遠會在。當她說出她仍然愛著 Lee 時,就應證就算有愛,也無法挽回一切。當 Lee 回應她,坦承自己已是「 There’s nothing there 」的狀態,也為整部片下了結論:

那場大火燒光了他心中所有的愛,就算大家總說著時間會沖刷一切,但事實證明,當傷痛大到一個極致時,就算是時間也無法拯救誰,傷痛鋪天蓋地的存在著,成為了生活的一部分,跟隨日常生活切實地存在著。

這個社會總是喜歡用毫無責任感的樂觀說教:

不管發生什麼事,但是日子還是要過,我們都要振作!都要打起精神!都要樂觀面對!

這個社會從來就不喜歡「負面」的人,就算「厭世」正大行其道,但是要人們天天面對抱怨,或是正視「憂鬱」這件事的話,大家都選擇相應不理,或是逃避。

但這些人沒有辦法想像的是,當事人究竟是面對怎樣的「傷害」,就算日子還是要過,為什麼一定要「正面」的活著? Lee 無法放手讓被燒死的女兒的陰影走出心中,他知道就算自己接受哥哥的安排,肩負起照顧姪子的責任,那場大火造成的陰影仍會在左近,因此他最後選擇將姪子過繼給哥哥的好友,他再就近回來看看姪子。

這不是什麼救贖、解脫後的完美結局,卻可能是在面對生命的困境時,最好的選擇。

生命從來就沒有什麼盡合人意的結局,《海邊的曼徹斯特》也沒有結局,如同 Lee 無法克服心上的傷痛,而傷痛會一直存在,會一直在生活中斷續哀嚎、發酵。

為什麼我們老要說一個人人都會得到救贖的故事去為自己創造虛假的希望?為什麼主角不能逃避?不能選擇被傷痛困住?

事實就是,要走出傷痛太難了,《海邊的曼徹斯特》就是要告訴觀眾這件事,不是人人都能克服所有困境和所有情緒,這就是現實生活。

我們會跟傷痛和這些困境一同活下去,不管你有沒有放下什麼,不管你再怎麼隱藏,有些事情就是不曾放過你,就像你不曾放過自己,不過這也沒關係,結滿扭結的生活,也是一種生活。

必須說 Casey Affleck 在《海邊的曼徹斯特》中,把這個因為深埋傷痛而毫無情緒起伏的角色演得很好,無論是意外前的幸福生活還是時不時突然爆發情緒而以暴力相向,情緒的收發都表現得宜,將婚後的幸福表現得淋漓盡致,再對照意外之後的潦倒生活,在這樣的兩相比較之下更帶起觀眾的情緒。

尤其是在警局偵訊後拔槍的那一幕,在意外之後他平靜無波的神情壓抑著觀眾的情緒,直到拔槍的那一個瞬間,觀眾才知道原來他心中的傷痛已堆疊了這麼多,堆成了巨浪、海嘯,情緒瞬間拍打上來,瞬間淹沒觀眾。

然後我一定要提 Michelle Williams ,女配角之所以稱為「support」就是這樣了,她出場不多,卻光靠大火當下無法自拔的崩潰,以及在街角遇見Lee的自白這幾場短暫的戲,就將男主角的情緒烘托至錐心刺骨的境界。她面對 Lee 的小心翼翼,想隱藏卻欲蓋彌彰對於新生命的喜悅,以及對Lee語無倫次的道歉,每場戲的表演都非常到位,為 Casey Affleck 的情緒鋪陳,讓他的演出因此而能往上堆疊,進而深處觀眾內心最私密、柔軟的境地。

過去無法讓它過去,那就同 Patrick 踢踢路上的小石子,同 Lee 安靜的走在路上,讓我們就這樣一點一點地,跟著那些心裡的扭結,慢慢前進,靜靜地生活,傷痛就讓它佔據心裡的一角也無所謂,沒有人能過全然開心的生活,那反而是另外一種困難。

喜歡我的電影垃圾話的話可以…

追蹤我的Medium:https://medium.com/@lizzychiang

或來小神經的偏執電影世界按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