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台大新聞研究所推甄正取準備心得

路飛 Luffy
Jan 17, 2018
推甄入學書審資料自傳部分

幾番思索後還是決定把推甄準備過程寫下來,一方面想留作紀錄,一方面深感受之於人者太多,我能回饋的就是透過分享,把這份幸運遞給往後有志投身新聞媒體業的人們,又,鑒於網路上相關心得寥寥無幾,雖個人推甄經驗本具有獨特性,或有身為台大生的主場優勢,不可能全然複製,但作為一份參考,或多少具有程度上的建議價值吧?

正文開始前,我想先感謝這三個月多以來協助我準備推甄的大家:在書審架構與口試準備上提供我許多範本與寶貴建議的德倫、家瑜以及孟軒學長;介紹我認識家瑜的郁妤;幫我進行模擬面試的詒軒、竑傑、鈞翔和顯濤;當然還有其他不吝給予我精神支持與鼓勵的趴呢們,就不一一細數了,你們都是我的巨人,謝謝,有你們真好!

以下,我將以五個部分分享此次推甄過程,分別是「推甄背景」、「個人觀察」、「書審準備」、「口試準備」,最後稍作總結。

[推甄背景]

  • 台大政治學系公共行政組五年級,雙主修社會學系,延畢修滿學分,並交換至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
  • 大學學業GPA總平均3.81/4.3,推甄名次第16名(23%);
  • 英文程度普普,參加過TOEFL iBT測驗,成績可以抵過英檢中高級;
  • 沒有受過正式新聞媒體教育訓練,參加過2016台大新聞工作坊;
  • 修過二門田野調查課程、傳播學,目前正修習新聞所課程;
  • 沒什麼正式的文字、影像作品累積,在田野課程和社團活動中有過訪談經驗;
  • 平時有瀏覽網路媒體的習慣,以《報導者》為主,關注部分公共議題。

推甄結果:正取二(甄試成績:87.54)

[個人觀察]

雖然這樣說很欠揍,但放榜結果遠超乎我意料之外,主要原因在於相較其他報考者,我缺乏新聞/媒體實習經驗以及相關作品(評論、稿件、專訪或專題)的產出,這是我放榜前一直很在意但也無法改變的事實,如今看來,有沒有相關經驗與作品似乎不是最重要的關鍵,至少新聞所老師們並不介意?我想,重點還是在於書審資料(自傳與學習計畫)和口試準備上,且兩者高度相關,甄試成績亦各占一半比例,以我的推甄成績為例,審查成績87.67,口試成績87.40,兩者近似,去問了幾位同樣上榜的同學,也有類似的結果(兩者差距不過3分以內)。

所以,我推測口試成績或許是以書審成績為基礎,各口試委員以面試狀況主觀略作加減分來產生,也就是說,書審成績除了影響是否會進口試以外,也會間接影響口試成績(但由於樣本極少,這番臆測各位參考參考就好)。口試方面,從面試官角度揣想,口試除了審視個人特質以外,也會考究你的說法是否與書審內容的精神相符,當然也會著重觀察你是不是真的對新聞媒體業有興趣、熱忱?至於英文問答倒不必太擔心,以我托福口說 17 分的程度看來,只要敢講,講得算順,可以有自信地回答出重點大意讓老師們理解,就算穩健,對比同樣上榜的同學被要求用韓文介紹台大 20 秒,已是可以掌握的範疇了(笑)。

[書審準備]

除了該繳交的成績單與名次證明文件以外,自己能掌握的書審資料主要有「推薦函兩封」、「自傳及學習計畫」與「其他相關參考資料(得獎證明與作品集等等)」。

***推薦函

要注意的就是務必在截止時間前送交至新聞所辦,否則就明年再來!因此,最好和委託撰寫的師長們溝通好:事前詢問是否可以協助撰寫推薦信?什麼時候完成整份書審資料給老師參考?什麼時候可以/必須拿到推薦函?所以,書審資料愈早完成愈好,做完後就傳檔案給師長們過目,記得寄信的時候務必檢查信件是否確實寄給老師,不要雷雷如我寄給自己,最後拖到壓線才交出去,差點遺憾終生。

此外,推薦函其實不限2封,最後我送了 3 封出去,都是委託學校老師們撰寫,除了班導師,建議可以請研究媒體相關領域的老師或與未來碩論研究方向相關為學術專長的老師們幫忙撰寫。當然,若曾有媒體實習的長官願意,絕對是最佳選擇!總之,推薦函一切不可不慎,就推甄而言,及早規劃並和師長建立良好關係真的很重要!

***其他相關參考資料

我檢附的證明文件包括托福成績單、2016台大新聞工作坊的結業證書以及社團擔任總務時獲得最佳財務管理的獎狀,共三件,以我的大學經歷也就這三件可以放。我想,除了語言檢定必放以外,若沒有倒也不必硬湊,與新聞/媒體無關、無法凸顯個人特質的獎項也不用放上去。作品集也共三篇,前兩篇放大學修課時撰寫的報告:第一篇學術作品是質化研究,爬梳內湖交通壅塞生成的歷史因素,有我當時進行訪談的記錄;第二篇是針對某空間提出節能行動方案,透過數據和圖表說明該空間的用電表現;第三篇則是高中時期創作的短篇小說。

作品集雖然非必要,卻是表現自己各方面能力最好的作證,我想,可以把和「身為一位記者所具備的能力」的相關作品放進去,好比學術研究(田野調查、評論、小論文)、書寫(訪談稿、社論、散文、小說)、影像(攝影、短片)、設計(資訊圖表、懶人包)等等,讓審查老師透過瀏覽這些資料,瞭解你擁有成為一位媒體工作者的潛能(力)。

***自傳

自傳之前,我製作了 2 頁簡歷,首頁放張個人生活照、聯絡方式、個人特質以及具備的技能,次頁則列出大學期間的社團與實習經歷,並條列出各活動的貢獻與收穫,輔以照片佐證。自傳共 7 頁,同樣以書寫為主,圖片為輔,圖片下有加註圖說,內容架構以小標題分成四個章節,分別闡述家庭成長背景、在台大的經歷與轉變、田野調查經驗的體會、申請台大新聞所的動機,共約近 3800 字,整體而言,就是撰寫一篇關於自己的圖文故事。

記者/紀錄者以說故事為業,自傳其實是表現自己書寫與圖像能力的好機會,文句通暢不說,錯別字定不能有,修飾文句、詞藻,甚至加入一些雙關巧思,都是可行的,但這並非意味矯揉造作,誠實、坦白仍是核心準則,畢竟交出去的內容都將成為老師們在口試時審問你的題材,熟悉字句所寫,能自信地講出內容背後的依據,才不會出意外。

自傳最惱人莫過於選擇自我揭露哪些事情?這時可以反問自己:我(自認為)是什麼樣子的人?(有什麼客觀依據能佐證?)哪些經歷深刻影響我而產生轉變?是什麼事情促使我走向新聞媒體這條路?為什麼要申請(台大)新聞所?重點在於後兩個問題,也就是誘發點與推甄動機,而前面兩個問題可說是用來支持「為什麼『我』值得進入新聞所」的論據:性格、技能(大學本科專業如何有助於研究所的學習?)與價值觀等等。

我的寫作策略是用家庭背景帶出性格養成,大學時期強調社科訓練培養思考與判斷,對比過去只會考試的「乖小孩」如我;各家獨立媒體出現讓我相信媒體的翻轉力量,而田野調查經驗引發我探問現實的興趣,所以希望學習新聞實事求是的專業技藝。寫作方向以歸於「 為什麼要申請(台大)新聞所? 」而開展、鋪陳、撰寫

此外,值得一提,相較緊湊的口試,書審是得以盡情表達自我的機會,與其通篇描繪自己的優點,不妨也寫一些自己對媒體業現況、所關心的公共議題、如何處理新聞真實性、客觀性等想法,更能凸顯自己對該領域有過思考與接觸。當時寫完自傳後,幾位朋友建議我刪減一些,畢竟 3800 字實在有點長,但我最後只縮減部分文句,因為沒有限制篇幅,我篤定審查老師應會細心看完全部(到底哪來的自信?)。總而言之,自傳的除了是向審查委員說服自己適合、想要就讀新聞所的自薦書以外,也可以是一篇精心的真實創作,反覆回顧、挖掘自我的過程(一邊記錄下來)也有助於口試時的回答。

***學習計畫

這部分我的架構分為:進入新聞所以前、新聞所在學時、新聞所畢業後以及研究方向,共 6 頁。入學前的準備能寫的大同小異,無非是閱讀媒體相關書籍、持續接觸新聞議題等等,因此這部分可以想如何凸顯自己的特色,與其他人相比有哪些差異?可以稍微說明當下至入學前的規劃,以我為例,我寫了先修新聞所課程對我的幫助,並簡述日後在北京大學交換時的計畫。

新聞所在學這部分有兩個子標:第一個是「學習重點」,第二個是「學年規劃」。學習重點就是列出自己想在新聞所在學期間加強哪方面的能力(採訪、寫作、攝影、攝錄、思辨、視覺設計等等)?解釋為什麼想加強?可以應用在哪些地方?達到什麼樣的目的?可以從系所網站的課程地圖/架構去看哪些選修課程對自己是有幫助的,或是有興趣的,就寫進這部分。學年規劃,什麼時間做什麼事情都先預想好:修課、實習、活動參與、撰寫論文等等,畫出甘特圖一目了然,文字補述規劃的理由為何?論文選擇專業組或研究組?所上哪些活動計畫是想積極參與的?為什麼?這些端賴你對新聞所的熟悉程度,多爬文,再規劃、下筆,增加說服力,也清楚哪些資源可以提升自己,進而反饋自信心。

新聞所畢業以後就很單純:繼續深造?工作?畢竟是有點遙遠的未來,寫起來會有點虛無縹緲又充滿不確定,於是,這部分我多著墨於理想的闡釋:我想成為(理想中)什麼樣的新聞媒體工作者?工作內容是什麼?(即時報導?深度報導?國際新聞?專題新聞?數據新聞?)可以達到什麼正面目的或社會貢獻?又,或許對一位媒體工作者來說最重要的是:我如何可能在險峻的媒體勞動環境中保持一位新聞媒體工作者的精神和初衷?

要不要寫研究方向算是有利有弊的風險,儘管非必須,但寫出來多少能傳達自己想要如何將自身既有的專業與新聞媒體結合,因此能補上還是完整、有利些。不過切記!不清楚的絕對不要寫,即便寫了也至少得弄懂大概,字句背後回答得出根據,畢竟寫下去還是可能成為口試老師的問題材料。這部分我列出「公共政策與社會」、「數位科技與新聞媒體」兩個大標,各 1 頁 A4,分別針對我所感興趣的議題以及現象加以發揮,包含醫療體系改革以及打破同溫層的可能性。若是其他科系背景的同學可以思考如何結合相關知識在新聞報導中,或從觀察社會出發,寫出想關注或持續追蹤的議題。

[口試準備]

由於台大新聞所的推甄傳統(?)是公布口試榜單後三天旋即舉行,所以,送出書審資料後,休息幾天,就可以抱著「我一定會進口試榜」的自信開始準備口試了。是的,沒錯,你一定會進榜!

***個人面試

6 分鐘,包含 2 分鐘自我介紹,中文問,中文答;英文問,英文答。

今年的口試老師依位置左中右分別是王泰俐老師、張錦華老師、林照真老師。 我在個面時遇到的提問如下(概略速記,可能有缺漏):

Q1:請自我介紹***注意!自我介紹會被打斷,幾乎沒有例外(?)

A:校系級→日常興趣→性格。我用一位友人對我的評價來描述自己,然後就被追問:你如何看待「兼具理性與感性」此一評價? A:和成長史有關→性格養成感性→社會科學培養理性→即便不同意友人但也尊重友人

Q2:你沒有媒體經驗,你為什麼認為自己適合這一行?(近似推甄動機)

A:喜歡傾聽、記錄的個性→希望公共議題被大眾瞭解→深信媒體力量所以想學習新聞專業

Q3:你關注的議題有哪些?

A:我列舉了幾個領域,然後又被追問了:你最近看過的一則報導? A:鏡傳媒的「租屋黑市大揭露」→我理想中的優質新聞→想培養相關技能→理想工作

Q4:你怎麼有辦法確定在主流媒體中能夠做自己想做的報導?

A:社會學告訴我結構中的個人始終有能動性,有選擇的空間(嗚嗚嗚這題太難太理想了)

Q5:你想進入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工作?

A:沒有特定偏好,與其說是媒體類型的分野,我會想進入與自己理念價值相近的媒體工作

Q6(英文):根據你的觀點,對於一位記者來說什麼才是最重要的?

A:傳達「真實」,真實是值得被曝光的公共議題,而非無意義的八卦或醜聞

Q7(英文):你認為哪些方式可以讓新聞變得更有趣?

A:報導者的新聞遊戲作品-「急診人生」,雖然新聞必須保持嚴肅,但倘若能添加一些樂趣,或許反而可以曝光議題,使更多閱聽人瞭解相關問題

緊張無法避免,盡量讓自己放鬆(自我鼓勵、自信的姿勢等等),進入考場前提醒自己保持幾項原則:

  1. 聽到問題後不要急著回答(被打斷、追問時亦然),給自己 3 ~ 5 秒釐清問題(若不懂時可以向老師再確認一次),快速思考回答方向與架構後再開口,一方面有助於保持鎮定,一方面有利於應答品質。
  2. 自傳和讀書計畫是防護罩,被問到答不出來就扣回書審資料上,但說法切記謹慎,別打臉書審內容,所以定要非常熟悉。 此外,回答老師的問題是一回事,但也能回答之後扯到自己想表達的東西,引導老師追問也算是一個小技巧(?)
  3. 答題時專注看著提問老師,認真回答,也可以輪流看著三位老師回答,眼神避免亂飄到其他地方(我自己思考的時候會這樣,但對聽者的體驗並不好,必須時時意識到加以改進),基本上老師們待我的態度相當和善,露出質疑的表情是必然,請別放在心上,自信地回答出自己的想法吧!

***團體面試

14 ~ 18 分鐘。各組針對抽籤之試題討論,老師在一旁觀察,不發言。

我們這組抽到的題目是:根據統計指出台灣多益平均成績輸給南韓、大陸,有政府官員建議列英語為第二官方語言。倘若要製作一篇約 5 分鐘的新聞專題,討論台灣當前的英文教育現狀與困境,要討論哪些內容?採訪哪些人?拍攝哪些畫面?(屬於編輯會議的題目)事後聽到其他組別遇到編採世大運假新聞成因等題目。

至於表現,我們事先沒有分好角色,組員們一起討論,每個人發言還算平均。內容部分我有提到台灣英文教育太過僵化填鴨,列為官方語言的效果有疑慮;可能採訪對象包含學生、老師、教育學者、政府官僚,我特別提及偏鄉教師和學童也可以訪問;畫面包含多益成績單、考場、英文教學現場、補習班學生寫考卷等等。最後我們有給出專題架構:起頭引出議題幾分鐘?討論議題幾分鐘?採訪幾分鐘?結尾幾分鐘?結論是針對該政策可行性與效果提出質疑,透過報導各關係人的觀點,留予觀眾思考空間。

整體而言,比起個面,團面時的心情輕鬆許多,很像在討論報告,專心傾聽、看著發表意見的夥伴很重要,想要發言時可以稍微舉手示意,或抓緊時機(大家都沒想法時),發言與其他人意見不同時要注意語氣和禮節,「我有一個比較不一樣的想法是…」開頭,「這是我的意見,可以再討論或想想」等結尾,但也別講太久,硬講,風險會累積。此外,也可以簡略統整先前整組討論的內容或前一位表示意見的人的想法,一方面再次釐清對方的意思,一方面創造機會凸顯自己的表達能力。總之,變數很多,視組員為夥伴,帶著自信,保持動靜,穩扎穩打就是順利。

***準備方法:

事後回想口試時,才發現個面提問幾乎與自傳和讀書計畫無關,可能出於我沒有媒體背景的緣故,老師們比較想知道我對這條路的認識有多少?理想有多少? 熱忱有多少?我想,對於非新聞傳媒本科的推甄學生,可能比較容易被測試到這塊?對本科出身的推甄者而言,探問自己為何在已有專業知識的基礎上選擇繼續研讀新聞所的理由就顯得比較重要:是否自認有不足之處?是否有想持續關心的議題?是否有想更精進的技能領域?諸如此類。

口試最好的表現或許就是「不管問什麼,都有辦法自信地答得出來」。經過這次經驗,我深刻感受到思考能力表達能力反應能力的重要性,這些能力有賴於日常生活中的練習與累積,多思考身邊的人事物,多和朋友聊天,甚至講幹話,都非常有用!以下大致列出我的準備方法:

  1. 整理自己的價值觀和思考體系,用以回答所有提問!平時多問自己問題:對某人事物或現象有什麼看法?
  2. 每天看新聞,除了持續接觸時事議題,也想想該新聞的優點?缺點?想做什麼樣的報導?得學哪些技能?
  3. 至少瞭解台灣的新聞媒體產業環境的現狀,有哪些弊病?從何而來?面臨哪些轉型?困境?你認為的解決之道?
  4. 瞭解幾家關注的新聞媒體、欣賞的媒體工作者、媒體作品,為什麼?記錄下來作為口試回答的內容。
  5. 熟悉新聞所的專任教師老師們,也就是可能的口試委員,有空也可以把感興趣的論文找來看,像我就看了幾篇照真老師寫的研究論文,獲益良多!
  6. 再三熟讀自傳與讀書計畫,嘗試從中以面試官角度問自己問題,把這些猜題記錄下來後,用心智圖構思回答架構以及可以提到的細節重點(原先我打下逐字稿,但後來發現太死記,掌握架構回答更有彈性),然後試著講出來,講順。
  7. 建議請同學、朋友幫忙模擬面試,從猜題中發問,回答,測試自己有沒有壞毛病:吃螺絲、鬼打牆、眼神亂飄、沒釐清問題點、回答內容的架構不明顯,聽聽同學反饋的意見,再修正,同時也有助於消彌緊張、焦慮。
  8. 心有餘力可以把所有猜題用英文回答過一遍,我是用想的(但也沒想完…),並且去把一些可能說到的專業名詞翻查下來,譬如新聞稿 press release 、調查報導 investigative report 、點閱率 click through rate 等等,就盡量,若英文口試想回答的內容說不出來就換句話說,解釋到老師理解,像我就把急診人生直翻成 emergency life(應該是 emergency-overstrain?)。

總之,口試準備沒有範圍,但約可分為兩種策略:如果是非本科生可以多接觸新聞媒體的相關知識;新聞傳媒出身的推甄者可以多從書審資料中著手,思考選擇繼續讀新聞所的原因。無論如何,面試時盡量表現自我,時間有限,回答重點為上策,即便抽象、理想也沒關係,舉實際例子更有說服力,可以多多準備這部分。

[結語]

儘管口試結束後心裡有股「應該會上吧?」的感覺出現,但想到各方甄試者來勢洶洶(團體面試前我們組員有一起聊天,稍微認識彼此背景,討論團面策略),念頭轉瞬就消散了,真的對自己沒有媒體經驗這點相當沒自信,總覺得在眾多甄試者背景條件相仿的前提下,擁有媒體經驗的優勢仍大些,結果榜單一出,令又驚又喜,簡直不可思議。我想,有沒有媒體經驗真的不是絕對標準之一,又,身為台大生實有主場優勢,但少數上榜者亦有非台大生,多數更是非新聞傳播本科出身,所以標準是什麼真的說不定。

有鑑於台大新聞所推甄人數有逐年上升的趨勢(去年共44位申請,今年57位),往後若要從中脫穎而出,除了基本的在校成績要顧,事先累積相關新聞媒體經驗、先修新聞所課程或是今年開設的「新聞與數位創作學士班」都是加分的保險策略,可以及早規劃,但我想,在書審以及口試中自然呈現客觀(有所依據) 、真實、具反思(省)性的自我面貌,表達對新聞媒體的熱忱、理想(這很重要,雖然聽起來很像幹話,但其實想想,要走上新聞媒體業還真需要理想啊…)以及目標,才是最重要的吧!?

分享到這邊結束,謝謝螢幕前的你/妳願意花時間看完這篇文章,希望多少有實質幫上忙的地方,祝福有意者皆順利上榜!

--

--

路飛 Luffy

從書寫中練習思考,在故事裡擁抱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