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大學交換生活中途報告

路飛 Luffy
12 min readApr 20, 2018

--

後海夕日

不知不覺在北京大學生活一個多月了,初來乍到的陌生隨著日常的開展而漸漸熟悉,平日上課、實習,周末時間就留給自己、朋友與北京:幾乎把先前同學推薦給我的餐館都吃了一輪,去了故宮、後海、圓明園、南鑼鼓巷以及慕田峪長城,最幸運的是碰上北京初雪,最不幸的是遭遇滿天霧霾的天津,接著清明連假匆匆浪行江南:繁榮的上海、寧靜的蘇州、閒適的杭州以及浪漫的烏鎮。一連串的嚐鮮和冒險後終於覺得有些疲憊,是時候好好梳理這些快樂、充實又渾沌的生活,記錄這些時光的細節與體會。

#第一印象

踏上北京後受到的第一個震撼教育就是「大」,簡直徹底顛覆我的想像。我沒想到原來下機艙後竟然得搭一段機場內部的電車到另一個大廳才能提取行李,又,北京地鐵兩站之間的距離差不多是台北捷運三站或以上,而在台灣隨處可見的小七也並非唾手可及。這些「遙遠」也占用了不少日常時間,好比通勤,從北大宿舍(北四環)到呼家樓的公司(東三環)得花上一個多小時,我無法想像那些數以萬計天天自五、六環外進城工作的上班族是怎樣忍受長達一小時半、兩小時的尖峰路程,以及一路上壅塞、險象環生的路況(快車道跨切最外慢車道、外賣小哥穿梭車陣等等)還有不絕於耳的喇叭噪聲(那種按法放在台灣早就下車幹架了吧……)。

「大」,除了地理空間尺度上的,還包括量體方面的巨流,最關鍵、最顯而易見的,就是「人流」,或說:「人口」的流量。其實,在閱讀許多文章、結合自己的觀察後,我愈來愈能理解中國龐大人口基數/紅利所帶來的複利效應有多麼壯觀,不僅在「量」上驅動著國家經濟的高度發展,其人口「質」上細緻的內在差異亦開拓出五花八門的市場與潛在商機,促進科技技術的創新和研發,從而再推了經濟成長一把。

北京南站的候車大廳(擁有13個月台,共24條軌道)

關於中國廣闊空間與巨量人口的話題可以討論的方方面面太多,在此就不向下下細說,留到往後的文章再談。

#住

第一次體驗宿舍生活就獻給北大,很幸運地我遇到另外三位很奈思的室友,都是同樣來交換的台、澳學生,其中一位還是我先前在台大早就結識的。也幸好其他交換生們都很熱情,會相約吃飯、出遊,認識不少新朋友,可以互相幫助,相處起來也很輕鬆自然。換個角度想,正因校方將大部分的交換生配置在一起,我沒有機會認識真正的北大學生,無法藉此參與、觀察他們在北大的生活樣貌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

在這裡生活最無法適應的就是各式各樣的奇葩環境。首先是整個三月乾冷的天候,雖然不會引發嚴重過敏,但常常使得鼻腔黏膜異常乾燥甚至滲出血絲,搭配時而妙不可言的霾害(AQI>300;大部分落在100至300區間左右),每每清理鼻子都令我感到髮指,那黑黑一坨到底發生什麼事?三月氣溫大概0℃~8℃,和台北12℃~15℃的濕冷差不多,但感受很不一樣,北京的寒風會把臉吹老吹皺,刺耳又刺骨,冷到痛,乳液、護手霜、護唇膏必須天天擦,不然皮膚太乾燥可能會褪出屑來。至於戴口罩,除非是很嚴重的霧霾(窗簾打開一片霧那種),或者為了保暖,否則我不太戴,反正街上大部分的人也挺隨遇而安,且據傳防毒面具比較有效的樣子。最後就是空氣凝滯的房間,為了抵禦霾害與沙塵暴,基本上宿舍窗戶不會打開,悶久了心也悶。

三月十七日北京初雪

比較開心的是,三月十七日,北京初雪。那天,我生來第一次見到雪,彷彿劉姥姥進大觀園,拉了朋友就在雪地中瘋狂旋轉、跳躍、拍照,覺得很新鮮、很像韓劇裡的歐巴,不過,隨著入夜後降雪愈發肆虐,融雪濕透了鞋,冷得一身凍,就覺得下雪倒也不是件浪漫的事啊!待到四月初,北京不知為何異常落雪,傍晚更下起冰雹,我對冰雪等天氣現象就沒有那麼強烈的嚮往和憧憬了。這些天候環境到後來惹人生無可戀,但換個角度想,其實也挺酷炫,來北京一次把霧霾、沙塵暴、冰雹、降雪等天氣體驗都集齊了,也算另類成就吧?

回到宿舍本身,首先是洗澡這回事。在北大洗澡要先到澡堂中心(31號樓B1)買水卡,在洗澡前放在淋浴間的感應裝置上,蓮蓬頭才會有水出來,且熱水只供應到每天晚上11點,錯過就等隔天下午3點,所以,每晚十點過後是尖峰,通常需要排隊,由此可見北大學生也愛趕死線?我住的第40棟(順帶一提,這裡的宿舍多半是男女混宿,1、2樓住男生,3樓以上住女生)2樓只有一間澡間,「非」字型共六格淋浴隔間,多數人會在外面置物櫃前脫光光,然後帶盥洗品走進去洗澡,因為把衣服帶進去也沒地方掛,很容易濕掉。浴簾似乎是前幾個學期新裝上去的,雖說有保護隱私的功用,但效果有限,大多數本地學生也不太拉,有些爺們甚至會相約一起洗澡、聊天、面對面坦誠相見,談話內容也挺有趣的。面對這番文化衝擊,只能說:習慣就好,大概三天後我就棄守了,對。

再來是宿舍的廁所,空氣總是瀰漫著一股揮之不去的味道,這就算了,重點是,儘管有五間蹲式馬桶可供生理需求解放,但往往無法選擇,或說,別無選擇,因為老有人不沖水,有些場面甚至太可怕,令人不敢直視,何況去使用。除此之外,公共垃圾桶即便分成「一般垃圾」和「可回收物」,學生還是亂丟亂扔亂疊,外賣、網購的包裝、飯盒與箱子堆積如山,有時候碰巧看見打掃阿姨獨自在那邊收拾、清潔,就覺得她們很辛苦。

這不是最恐怖的時候……

最讓我受不了的就是──洗衣服,中國大陸發達的互聯網科技完全實現在這件事上。要洗衣服之前都得先用手機上「海爾洗衣」APP看是否有空的洗衣機(我住的這層樓共有三台洗衣機,壞了一台始終沒修……),有閒置的洗衣機就可以先預約,接著,當你愉悅地拿衣服和洗衣精去找洗衣機,卻碰到一個BUG:上一位使用者還沒把他的衣服拿起來,這時就會氣得跳腳。但,最氣的不是這個,是每每要在APP上輸入相應洗衣機的驗證碼時,洗衣機上的螢幕就是不給你驗證碼,這時就得等上好幾分鐘,或取消該筆訂單,再重新下單,等到交易成功後,才算完成洗衣服這件事,十幾分鐘的時間就這樣被浪費掉。最誇張的一次是交易成功後洗衣機沒照常運轉,訂單異常,我的錢就這樣被吃掉了,只能傻眼無言以對。這件事也暴露出物聯網社會的弊病,我們終究難以避免科技內在風險的發生,事小尚可,大事如何呢?

需要在手機上輸入驗證碼才能用行動支付進行交易

#食

聊吃的會比較開心一點。北大校園裡有很多間食堂小白坊(類似小廚房的地方),包括離我最近的「學一食堂」「松林包子」「學五」「藝園」,還有最常光顧的「農園」、專賣清真餐點的「佟園」等等,幾乎囊括中國大江南北各省的美食──川菜、湘菜、新疆料理以及很特別的「台灣滷肉飯」等等,同時也有賣義大利麵、炸雞排(內餡包起司玉米粒……)等西式料理,相當顧及來自海內外各地的(留)學生們。當然,大雜燴就別講究道地了,口味自然偏北方重油、重鹹、重辣(耐辣技能簡直大幅UPUP),根本無法掌握卡路里攝取量,要吃得健康就必須挑著吃,過水吃,不然就吃清蒸類食物或水果吧!

雖然口味不對胃,但學校裡還是有我忒愛的食物:蜂蜜黑芝麻漿黃/紅豆漿(直接用豆子打的)牛肉生菜煎餅菓子蜂蜜豆奶鴨肉灌餅涮羊肉蔬菜餅紅豆紫米粥等等,往往是我正餐/宵夜的好選擇,價格又超級便宜(政府補助學校伙食支出的福利),在食堂內解決一餐往往不超過15元人民幣,省到令我倍感幸福,換作點外賣,或到外頭上館子,吃一頓都是20元人民幣跑不掉了,還不一定好吃,好比公司附近商場賣的28元牛肉麵,根本在逼我吃地租。

藝園小白坊-鴨肉灌餅:5 RMB

#育

由於來北大之前就打定要在北京找份實習,必須騰出至少三個工作日,所以在修課上只選了台大對交換生的最低要求──兩門課,分別是政府管理學院的「日本經濟」以及新聞傳播學院的「英語新聞閱讀」。前者以期中、期末考試為評分標準;後者重視出席,又,適逢北大一百二十周年校慶(2018年5月4日),老師要求我們拍攝一部宣傳短片作為期末呈現,這部分麻煩了點。

就我對這兩門課教學現場至今的觀察,兩位老師講課都蠻用心的,內容有條不紊、信手拈來,照著PPT讀稿的狀況很少見,也樂意留下來解決學生的問答,給予作業方面的建議,同時,老師對學生抱著高度期望,這反映在敦促學生多多讀書、嘗試等鼓勵上,整體而言給我的印象挺好的。

至於北大學生給我的感覺是:個個不盡相同,多數積極向上。首先,從外表、物品來看,有人化妝、穿搭有型,有人簡單、樸實便衣;有人用Mac、iPhone,有人用Acer、小米,整體上,人們外在屬性多元,歧異度很高,可能是因為個人選擇/習慣的生活方式不同,但我想,理論上大部分能進北大念書的人們至少屬於中產階級吧?畢竟在限制各省招生名額的情況下,競爭相當激烈,每年各省錄取不過百餘人(17年高考最多是浙江省共200多位),而擁有更豐厚資源的學子就不談了,出國留學絕對是首選,跟在台灣求學的道理是一樣的。

再從學習氛圍來觀察,不得不說北大學生多半很認真、積極,怎麼說呢?好比在台大,下課時間,偶爾三五同學、朋友會群聚在教室一隅、走廊上聊天打屁,好不熱鬧,但是,在這裡,大家往往各自坐在自己的座位上唸書(大多數)、休息(睡覺、用電腦、滑手機),教室安安靜靜是常態,下課轉眼間一哄而散(真的沒什麼機會認識北大同學……)。至於上課,或許是因為會考試,大部分修「日本經濟」的學生都會很專注聽講,筆記寫得很勤奮(鍵盤打字聲根本機關槍),也很容易Catch到老師的幽默梗(難得教室裡笑聲不斷),但「英語新聞閱讀」的同學就不會這麼專心,課還是會聽,但會比較鬆散些,聽到一半開始做自己的事情,逛淘寶、看影片之類的。但,最令我震驚的是,開學第三週我初次踏入北大圖書館,發現(不只自習室的)座位上竟然滿是沉浸在書堆裡的人們,剎以為自己錯過了什麼,心想這在台大不是考前一周才會發生的景況嗎?使我深刻感受到北大學生那種奮發學習的強烈氛圍,競爭到這種境界啊……

下課後各自收拾離去的學生們

雖說北大的學生如此認真,但諸如之前在台灣聽某些教授說他們很積極參與(搶著)發言的情形,我倒是沒有特別觀察到,不過有些同學的表達能力令我印象深刻,不但有自己的觀點,內容架構也有邏輯條理(搭配地方腔調,聽起來特別像演講),甚至英文回答的流暢度好到令我慚愧,進而開始懷疑人生。然而,這番向上氣息固然美好,卻或許,其實犧牲了他們在社交方面的經驗,總覺得在這裡人與人的關係疏離得比台灣還深沉許多,例如,走在學校裡,或在食堂中,很少看見三人以上相聚同行,頂多是兩位朋友、一對情侶,其他最常見的就是獨來獨往的人們了;再來,社團活動不盛行,逛社團博覽會的人也不如台大踴躍,讓我懷疑北大本科加上碩博班共三萬多位學生除了讀書以外都做什麼去了?

或許,創業是一個方向。上個禮拜拍攝北大校慶宣傳短片的時候,我難得和其中一位不常出席的組員聊天,「我比較不喜歡念書」他說,所以把課都集中安排在兩天,其他時間都在校外忙著創業,重點是,他才大二,在台灣應該是學分最重最多的大學階段。而前幾天,通識課老師也在課堂上分享北大創業孵化器下的某個團隊獲得了千萬人民幣的投資,這讓我看到北大,甚至是中國大陸前線校園生活中另一種截然不同的「蓬勃」,是意欲闖進商業社會的衝勁與熱忱,連結到我在實習期間所見所聞,再回頭想起台灣的環境,孰好孰壞,我還沒有個結論。

#樂

北京大學百週年紀念講堂幾乎每周都會舉辦一些活動,像是演講、芭蕾舞劇、交響樂演奏、熱線電影放映等等,且學生票價都相當便宜,像是三月下旬,我看了一場現代京劇《青衣》(改編自作家華飛宇的同名小說)只花了10塊人民幣,製作團隊似乎都是重量級,女主角也由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李亦潔擔綱演出,無論在演出細節或唱腔技巧上都很厲害!對我來說是很美好的初體驗。除了百講演出,其他玩樂就是出遊旅行了,這部分也有空再分享吧!

現代京劇《青衣》宣傳屏幕

以上,大抵簡述了一個多月以來在北大生活的概況與心得,其實差不多就這樣,往後應該也不會有太劇烈的變化或衝擊,如果有什麼新發現的話勢必會記錄下來的。現在北京的氣候正值春暖花開的時節,枯樹一夜之間長滿了綠葉,大大小小的柳絮飄在空中,霧霾雖然有但不如上個月嚴重,走在路上非常舒適,不會因為溫差大而流汗,是我很喜歡的天氣,再過一陣子應該就熱起來了。

北京的藍天

其實在這裡生活的日子也只剩下七十多天,期盼我可以順利地把每天都過得充實,這是我給自己最大的目標,但免不了工作的時候期待下班,禮拜一期待著禮拜五,睡前偷偷想念一下台灣的人事物啦,哈哈!

放逐自己的異地生活縱然得到了無限的自由,但故鄉一切的羈絆終究是異鄉人活得分外不自由,終究必須歸家最原始、自然的理由吧?

--

--

路飛 Luffy

從書寫中練習思考,在故事裡擁抱溫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