芬蘭建築觀察(二)- 美卓圖書館 Tampereen Metso-Kirjasto
來自於芬蘭交換的微觀察
建築小檔案
名稱: 美卓圖書館
位置: 芬蘭 / 第三大城市 坦佩雷 Tampere
建築師: Raili Pietilä, Reima Pietilä
時間: 落成於1986年
建築面積: 11226 m2
主結構材: 混凝土與花崗岩
建築外牆材料: 花崗岩與銅
這棟建築在當地被稱為「Metso」 ,在芬蘭語中有著「松雞」的意思,據說由建築物上方俯瞰整棟建築就像一隻鳥背負著盾,因此而得名,而建築物的周圍鄰近城市的綠帶公園,因此整個量體就像一隻松雞在樹叢中駐足伺機一般。
不過當我現場觀察時,倒覺得像一隻大蝸牛趴在地上,也許是屋頂的黑色外殼太過搶眼了。
接著一定要看的部分就是建築平面圖,一張好的圖說可以讓使用者了解整體的空間配置狀況。從圖可看出Metso圖書館一共有三層樓,地上兩層以及地下一層,一樓主要是兒童閱覽空間和主閱覽空間,二樓則是輕食區與雜誌休閒區,地下一樓同樣為閱覽空間。
從入口走進圖書館的藏書區前,會先抵達類似於中庭的空間,上方則設了一口圓形採光窗,將日光引導至室內;這樣的空間配置除了讓使用者進入後能有視覺開闊的感受之外,也營造出了入口處與藏書區之間的緩衝帶。從動線規劃的角度來看,使用者能從中庭直接上至二樓的輕食區以及雜誌閱讀區,而其餘要借閱書籍的使用者則可直接穿越中庭至藏書區,將「動態使用」與「靜態使用」做分流,是一個非常合理的配置方式,彼此也不會互相干擾。
根據官網的說法,建築內部的色彩計畫是源於芬蘭的大自然,其中包含藍色、白色與綠色(我在想...綠色的部分難不成是指裡面的植栽嗎?),現場並沒有看見其他綠色的設計,除了部分家具的色調。
進入藏書空間後,拱形的混凝土結構柱讓室內呈現出延伸的視覺感受,空間氛圍活潑。
光線設計的部分除了書架本身的照明外,為了展現室內結構的弧形特色,而運用光線漫射的洗牆燈(Wall wash lighting),營造出柔和的空間線條。
位於一樓的兒童樂空間,所有的座椅、書櫃跟設施,都是依照孩童的人體尺度做設計,非常貼心,創造出一種兒童專屬的迷你圖書區,大人也能安心地放孩子在這區自己選書,不必擔心搆不著書的問題。
除此之外,從建築物兩側的連續窗中,可以望向戶外的森林公園,而垂直的窗框與戶外直立的樹木,意外營造出建築與景物和一的感受。
由於芬蘭的總太陽日照時間不長,因此大部分的芬蘭人都非常珍惜有日光的時段,因此窗邊的座位永遠都是最熱門的位置。
就如同前面所提到的,芬蘭人對於日光十分的珍惜,因此室內採光設計佔有非常重要地位,可從上圖看到,建築師利用屋頂與結構交接的部分之高低差,形成另類的採光開口。
二樓輕食區仍有環狀的開窗,而且又觀察到大家都選在靠窗的位置坐~芬蘭人喜歡曬太陽這點跟台灣人非常不同呢! 整體而言,二樓空間設計較為單純,但在這邊點一杯咖啡,翻一翻雜誌倒也是挺愜意的呢!
結語
設計這座圖書館的建築師曾說過:「圖書館是跨國際的民主聚會空間。」
“Library is a democratic meeting place for international and border-crossing contacts.” — Reima Pietilä
我非常認同這句話,同時也認為一個城市的知識交流活躍度,能代表一個地方的民主程度,尤其是在圖書館這樣的場域中,每一位公民都有相同的權力去使用並享受知識的美好,想想過去的獨裁政權秦始皇焚書坑儒、納粹銷毀柏林大學圖書館藏書,便可明白獨裁者對於知識普及的恐懼。(畢竟笨一點比較好控制...?!)
然而過去學生時期,最常去的圖書館位置往往都是自修室,要不就是要找個安靜的角落補眠(設計系日常),現在終於不用再被考試追著跑,也許可以試著像我一樣,偶爾到家附近的圖書館走走享受知識與公民權利吧~
最後也希望看這篇文章的你,能從文章中獲取一點新的知識與看法~有任何想交流的想法也可以留言給我喔 :)
如果喜歡圖書館觀察系列的話也可以看看上面這篇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