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車北上預約難、停車場加價:當社會行動被「勸退」,人們開始「網絡示威」】

自5月中「駕照互認」推出後,申請預約「澳車北上」的數量急增,不時出現未來30日預約名額全滿的情況,一位難求。更衍生出「黃牛」、「代搶」行為。坊間不少聲音要求放寬預約制度。8月11日,行政長官賀一誠在立法會上明言,在新城A區道路網未完善的情況下,肯定不會增加澳車北上配額。

此後接連有網民在討論澳車北上的社交媒體專頁上,發布帖文或明或暗示將於國慶日「遊車河」,慢駛癱瘓新城A區交通,以示爭取放寬澳車北上預約限制的訴求。相關帖文不乏留言和應,隨後更有發起人在聊天軟件開設群組商討行動。

10月1日,新城A區往來港珠澳大橋交通一切如常,車輛有序行駛,既沒有刻意減慢車速,或一直繞著迴旋處轉,也不見有遊行集會進行。網民在社交專頁上問「人呢?車呢?」

同樣只聞雷聲不見雨點的「示威」,一個月內再有發生。10月20日,交通事務局聲稱為提高公共停車場車位流動性,將調升七個停車場收費。此後連續兩日,先後有網民在澳門交通情報的社交媒體專頁發帖,示意要發起遊行集會反對加價。兩帖文合共獲得過千讚好,幾百則留言討論。

然而,一個月過去,澳門依然未見有人成功舉行任何遊行集會示威。

「會唔會係網上有啲言論出現時,就已經有人去執行任務,對佢進行勸籲呢?」前立會議員、社運人士區錦新根據過往自身經驗,推斷社會行動止於網絡的原因。

▌被「勸退」的社會行動

2021年3月,澳門社區新動力計劃發起「撤回優惠券.我要消費卡」大遊行,並已依法向治安警作出預告。但據區憶述,作為發起人之一的他在遊行前一日突然收到電話:「區生,政府都冇問題啦,你哋話消費卡就消費卡啦,唔好搞遊行啦。」

區以難向民眾交代為由拒絕。後來衛生局祭出《傳染病防治法》,聲稱活動發起人未能確保防疫要求,叫停遊行。「佢(警方)嘅諗法係『唔知幾多人(參與),到時有一萬幾千人影響就大啦』。」

事實上,同月較早時間已有勸退事件發生。據《澳廣視新聞》和《愛瞞日報》報導,分別有澳門居民向治安警作出預告,擬舉行集會抗議緬甸軍方政變,但警方以中國政府對緬立場、集會或引發衝突、防疫指引為由勸其收回預告。

到今年5月,扎鐵工會會長黃偉民向傳媒透露,指他4月時遞交預告計劃發起五一遊行,促請政府解決失業問題。但黃聲稱後來受到警方勸導「唔係唔畀你遊行,但係人哋騎劫,換咗話題。」最終主動取消預告。

區錦新認為改變始於2018年。當年9月,新《集會權及示威權》法正式生效,集會示威的書面預告從民政總署(現為市政署)改為遞交予治安警察局。警方有權作出不容許集會示威進行的決定。

修法時,不論時任行政會發言人梁慶庭、民署管委會主席戴祖義都強調,修法只為節省行政程序,公民權利不會受到削弱。「但實際效果唔係啊!」區錦新駁斥,認為治安警負責管理集會示威事務後,「就擺咗好多嘢落去」,當中包括勸退手段。

然而根據《集會權及示威權》,若當局在法定條件以外,阻止或企圖阻止自由行使集會權,須負上刑事及紀律責任。前立法議員蘇嘉豪曾提出書面質詢,要求交代以法定條件以外的理由「勸退」發起人,是否已觸犯上述法例。

但保安司未有正面回應,只表示警方對於每宗集會及遊行預告,均嚴格依法處理。

▌「有人出嚟爭取,我又唔使參加。呢啲係澳門人嘅心態。」

假若一人被勸退,為何沒有後人跟進?「我相信同政治大氣候造成嘅寒蟬效應有關。」曾活躍於街頭行動的周庭希認為,《港區國安法》的利用為澳門立下範本,「澳門人都唔係咁鈍。呢啲會唔會有一日殺到自己身上,澳門人又特別保身啦。」

周庭希指出另一大政治轉捩點是2021年立法會選舉DQ事件。他形容DQ事件釋放一種污名化的信息,「無論你幾溫和都好,只係你做啲政府唔鍾意嘅嘢,你嘅下場就可能係咁啦 — — 被判定『不擁護《基本法》』及『不效忠澳門特區』。」

區錦新認同DQ事件是壓倒公民社會的一根關鍵稻草,「澳門自由放開陣營一直都係民間社會嘅領頭羊。當自由放開陣營被清除,一定程度會產生阻嚇效應。」

他舉例,在新澳門博彩員工權益會理事長周銹芳被DQ後,過去相對活躍的博彩業工運「都靜晒」,「雖然佢哋本來唔係議員,都構成大嘅打擊。呢個就係DQ事件嘅後遺症。」

撇除高壓政治環境,二人不約而同指出澳門人對社運的態度,亦是導致如今公民社會陷入低潮的因素。「澳門人講就兇狠,做就含〇。」周庭希自知語帶不雅,但還是禁不住再重覆多遍。

他著記者不要把網上關於社會行動的言論看得太重。「社會有好多嘅輿論,但最後幾多人出嚟係另一回事。好似當時暨大一億,網上群情都好洶湧,但出到嚟原來唔係好多人。」

「如果有人出嚟爭取,而我又唔使參加,咁我好樂意。呢啲係澳門人嘅心態。」區錦新苦笑道,極少澳門人會主動組織示威行動,一般都是參與,更甚者只樂於旁觀。

在揚言要發起示威,反對停車場加價的貼文發布後,有網民以反諷形式,貼出大字寫著「拒絕集會,絕不支持」的圖片回應。圖片出處追索到2019年,當年8月有澳門居民計劃組織「噴水池原地默站行動」,反對香港警察應對反修例運動的方式。

自默站行動預告以後,社會立即出現鋪天蓋地的反對聲音,上述圖片亦隨即瘋傳。四年後的今日,有網民揶揄道「回力鏢真係好正」。

「佢哋可能自動地去分,有啲範圍嘅嘢唔掂得,有啲就做得多啲。」對於這種避重就輕的觀念,區錦新理解但不認同。他認為自我限制權利的行使,不是一個健康公民社會應有的思維。

「當一啲社會行動你話唔做得,但一啲社會行動你認為做得嘅時候,又會有人覺得唔做得㗎喎。如果有權者覺得你唔做得嘅時候,就變成你咩都做唔到。」

▌當社會調節失效以後

月初賀一誠發表本屆政府最後一份《施政報告》,首次將「維護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放在第一項施政重點章節,強調要牢牢守住「澳門不能亂」的底線。從示威活動的角度看,區錦新相信這條底線囊括交通等民生議題。

「喺佢角度,有集會示威就代表個社會唔穩定。」他判斷當局思維,是盡可能將潛在的社會行動一律扼殺於萌芽之中。

周庭希同樣認為,即使是民生議題的示威,公權力亦不願讓其發生。「好客觀而論,我諗冇一個公共部門想見到針對自己嘅示威行動,除非你支持佢啦。但你有幾容忍佢呢?以前容忍嘅空間會多啲,依家就細咗。」

澳門對上有一定規模的示威活動,已經是2020年1月,由新澳門博彩權益會發起,關注博企員工福利的遊行;以及2021年4月,由新澳門學社在澳廣視門外發起的「撐澳門新聞自由」集會。此後,澳門未聞再有大型遊行集會舉辦。

區錦新預料,未來發起社會行動仍然舉步為艱。在非建制陣營失去立法會議席,而「某部分管治聯盟社團又壟斷社會話語權」時,他認為集會遊行作為社會調節劑、民意與政府的良性互動,公權力不應拼命收緊示威活動發動的機會,否則將與社會真正的聲音脫節。

「係咪永遠都㩒得住呢?如果社會出現一啲影響生存嘅問題嘅時候,到時就㩒唔到啦。但當然我哋唔會期待澳門去到呢個階段啦。」

--

--

大象媒體 Macau Elephant

《大象媒體》為澳門獨立媒體,於2023年2月成立,主要以深度文章和數據分析等為切入,報導社會新聞及記錄城中發生的事。 團隊為擁有不同媒介經驗的澳門人,並沒有接受政府資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