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論初學者的學習筆記-1

學辯論的動機及第一堂課:辯論的思考訓練

Maggie Wang

--

最近處於工作轉換期,有時間好好沈澱並對過去的工作進行省思,檢視已有的能力並思考如何強化,列出想獲得的能力並找方法擴充。

邏輯思考與分析問題一直是我重視並想持續提升的能力,在找方法時看到了 Evonne Tsai 的文章:我從論辯學到的問題分析與論述能力之後,就被推坑了(笑),立刻報名台北健言社的課程想親自體會學辯論的好處。另外,近期看書有好幾位作者提及寫作的各種好處,所以想藉機寫下辯論課學到的內容和心得,作為寫作練習的開始。

政策辯論的四構面

第一堂課除了暸解辯論相關的名詞定義及申論稿架構(論點、論證、結論)之外,也學到政策辯論的四個構面:「需、根、解、損」。政策辯論的分析架構受美國奧勒岡州「辯論結構策略」影響,因此也叫作「奧勒岡辯論」,是一種優化決策的思考方式。其中,「政策」不只限於公共政策,也可以是一個行動議題。例如:大學畢業生要不要用一年的時間去壯遊?政策辯論的討論模式要求辯手以「需、根、解、損」四個構面討論政策議題。

需:需求性,採取一個行動或政策,所想解決的問題或困難。

根:根屬性,確認行動或政策與問題之間的因果關係。

解:解決力,評估行動或政策能解決問題的程度,可延伸思考是否有更好的替代方案。

損:損益分析,評估行動或政策的好處和壞處,及所付的代價。

打破對辯論的迷思

學習不全然只是汲取新知識,其中也包括排除誤解。——How to Think Strategically 作者葛雷格 ·吉森斯 (Greg Githens)

在上辯論課之前,我一直以為辯論就是要以技巧辯倒對方,讓對方啞口無言,彰顯自己能言善道、辯才無礙。但講師的詮釋卻和我的認知恰恰相反:「辯論是以提問確認雙方決策的核心是價值觀不同還是資訊不對稱,並透過辯論溝通尋找共識,最終一起合作解決問題。」

這個觀念改正了我對辯論的誤解,原來辯論不是用來爭輸贏的工具,而是用來尋求共識和合作!講師也在課堂上帶我們討論哲學經典的「電車難題」(Trolley problem),透過同學們分享各自的決策和原因,讓我們理解「不同人之所以有不同決策,是因為擁有不同的價值觀」。

課後我看了哈佛大學 Michael Sandel 教授的公開課程的影片 Justice: What’s the Right Thing to Do?(原版影片中譯影片)。Michael 教授以「電車難題」做引子帶領學生進行討論,影片中能聽到不同學生的觀點和決策背後的價值觀,很推薦一看,一起思考若面臨「電車難題」你會如何決策以及什麼是支持你決策的原因,相信透過影片你也能體會有趣的討論過程。

總結和心得

不論是工作或生活中我們總是面臨許多決策,透過辯論課學的「需、根、解、損」構面,提醒自己之後做決策前,要先確認問題的本質及最終目的、分析決策的優缺點及其與問題之間是否存在必然關係、思考是否有其他可能性或替代方案、並評估決策的代價,透過這樣的思考找到最佳的解決方案。

以上就是我第一堂辯論課的學習筆記和第一篇 medium 文章,算是滿有收穫!期待之後的辯論課有其他的學習與領悟能和大家分享。另外,哈佛大學 Michael 教授有將授課內容寫成書《正義:一場思辨之旅》,記得當時非常有名,有興趣也可以閱讀看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