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小說《悲慘世界》中的歷史事實?

Mahome D Lam
7 min readJul 1, 2018

<<悲慘世界>>(Les Misérables)是19世紀著名法國(France)作家 — 維克多·馬里·雨果(Victor Marie Hugo)的經典著作,是一篇發表於1862年的長篇小說,可以說是19世紀最著名的小說之一,當中故事內容描寫了19世紀初的法國人物及當事的社會環境。電影版本由環球影業公司發行,改編自音樂劇版本的<<悲慘世界>>,由湯姆。霍伯執導(Tom Hooper),於2012年上映,全球票房高達約18億新台幣,更得到第85屆奧斯卡金像獎8項提名3項中獎,以歷史著作改編電影來說,極為成功。

《悲慘世界》作為歷史著作改編電影來說,極為成功。

作者

雨果生於法國東部,生於1802年,雨果的整個童年都在經歷法國政局動盪不安。在他出生不久後,拿破崙一世(Napoléon Bonaparte)即稱帝;到13歲前波旁王朝後辟,為法國帶來一個立憲政府,一改君主專制。由於他的父親在西班牙戰役傾覆之前是拿破崙手下的高級將領,也因此他們家經常隨軍奔波,雨果也從中看到了當時法國各式各樣的面貌。他早期的詩和小說都受母親忠君和信仰的影響,在他20歲那年出版的<<頒詩集>>就因此而獲得了路易十八(Louis Stanislav Xavier)的欣賞。但後來不論是波旁王朝或是七月王朝都令他失望至極,並且漸漸改變了他本來的想法,他變得反對天主教的保皇教育,希望走向自由思想,並開始轉變成共和主義者。

1845年,雨果進入貴族議會,主張出版自由和波蘭自治;在二月革命後,他成為國民議會中的保守派議員,更演說呼籲普選和免費義務教育及廢死。1851年,拿破崙三世(Napoléon III)政變登基,制定了反議會憲法,雨果也因而宣佈拿破崙判國,並因而流亡他方。

1870年,他再次回到巴黎,受到舉國的歡迎。他一生堅信人文進步是無可阻擋的事,他為自由丶平等奮鬥終生,不但是法國的文學巨人,更是法國文化堅定的後盾。

故事概要

故事中,以虛構主人公尚萬強(Jean Valjean)的一生作為主線,貫穿了拿破崙戰爭到1832年的六月暴動等真實歷史事件。故事講述1801年,窮苦農民尚萬強為捱餓的姪子偷了一塊面包,被判五年苦役,再加上他認為法律是不公平公正的,所以企圖逃獄更令他做了19年的苦役。在刑期完結之後,他因為帶著前科,生活處處不順,而他也因此而放棄舊身份,破壞假釋規定,展開逃亡人生。

在尚萬強剛剛出獄之後得到主教的救助從而洗心革面做人,走出了人生的困境,後來成功逃亡後更當上市長,希望可以立善從良。在機緣巧合之下他答應了悲慘際遇的女工傅安婷(Fantine)照顧她的女兒,而她的女兒則由一對奸詐的酒館夫婦收養並虐待,尚萬強在次逃亡前履行承諾,收養了珂賽特(Cosette),從此珂賽特便跟著尚萬強逃亡。

時間來到20年後,1832巴黎的六月暴動,尚萬強為了逃離追捕本來打算逃亡到英國,但卻因為珂賽特與革命學生馬留斯(Marius Pontmercy)一見鍾情,決定放棄逃亡並且在革命中救了馬留斯一命。最後,尚萬強亦因年老將逝,在他彌留之時,珂賽特與馬留斯來到尚萬強身邊對他表達感謝之情,尚萬強亦步入天堂。

社會歷史

整個故事內容跟當時法國社會的社會情況及社會背景非常連貫寫賁。例如在社會背景方面,在路易十四以來(Louis XIV,1638年9月5日-1715年9月1日)累積的社會問題仍未能解決,無數戰爭不但為法國帶來國家經濟危機,更令不願繳納稅項的貴族階級和平民階級的矛盾大大加深,再加上糧食問題還被一直上升的人口影響著,可以由此看出十七八世紀的窮人定必比中世紀的情況更惡化;更一方面窮人的居住環境更是惡化,城鎮中的窮人被逼住在破舊的房屋中,就算到了十九世紀,各種社會問題及經濟問題仍然未得到解決。

尚萬強在1815年出獄,即拿破崙在滑鐵盧之戰慘敗從此失去政權,而波旁王朝亦在此大好機會復辟的一年。那麼在這之前的15年,即1796年,尚萬強所說的養活他姐姐的孩子的時間,正正就是羅伯斯比(Maximilien Robespierre)所統領的雅各賓專政,即恐怖統治(la Terreur)剛剛完結,到熱月黨的統治時期。此時熱月黨的督政府也令軍人抬頭,變成以法西斯手段的恐怖專政,那場人權丶自由的革命反而消失不見了,也令人民失去對革命的希望,正正呼應了在故事中,低下階層窮民經常重復的「他們都在堀自己的墳墓,並且他們會死在這裡」,社會失去希望。加上資產階級在霧月政變後成為了經濟地位上的主導者,成了這場反封建革命的嬴家,但老百姓在十數年的革命動亂之後卻原封不動,打回原形。時間回到1815,在故事中可以看到的是雖然波旁復辟(Bourbon Restoration)了,社會開始從新回歸安穩,但情況沒有保持得多長久。在1830七月革命,推翩了查理十世(Charles X)後,新王路易•菲利浦(Louis-Philippe)在政治上傾向銀行家丶富人,工人農民不滿社會的情緒高漲,加上1826到1841年的霍亂大流行,令低層人民生活非常困苦。這些不論是低層人民的想法或霍亂流行都可以在故事從人民的對白感受到絕望丶從劇情中病死的珂賽特和拉馬克將軍(Jean Maximilien Lamarque )也是感染霍亂而死的。

拉馬克將軍的死可以說是六月暴動的導火線

拉馬克將軍的死更是全劇的高潮 — — 六月暴動的導火線。七月王朝建立後,社會矛盾不但沒有被解決,反而日益嚴重,正統派不願接受路易•菲利浦的合法性,希望再一次復辟波旁王朝。這也令共和黨人對社會變革感到失望,更加強烈要求推行共和,而這時的青年學生也進行著大大小小的祕密結社,正如在故事中的革命學生。不過這次的動亂並無法引起法個去會廣大的響應,一如故事中,事實上也是只有部份學上參與這場暴動,也很快便被鎮壓住了。

在社會情況方面各個不同角色也反映了當時社會上的不同人物 :賈維爾(Javert) — — 一個深信自己堅持理念的警務督察,一次次追捕尚萬強,但都面對了失敗。最後潛入街壘卻被識破,被尚萬強放走了。賈維爾也讓尚萬強從他手上逃過了一次,但賈維爾自己卻因而意識到原來自己一直堅信的法律並不道德。內心的衝突令他無法自拔,最後投河自盡。賈維爾的角色正正反映出當時社會已經對革命厭煩並失望的人,希望盡力去維持社會上的法律和秩序,所以對比起不停的改革與鬥爭,賈維爾更努力透過一生去貫徹「法律」,來做到社會「安定」的效果。

而跟他對立的則是主角尚萬強和革命學生馬留斯。尚萬強在整個故事之中代表著當時法國社會窮苦人民的象徵,盡管社會丶生活極為困難,但仍然不放棄,由罪犯身份開始,希望靠著努力向上流社會涉足,就算不能成功,也以溫飽作目標,希望生活可以過得安定的一般百性,雖然他的下場比大多數現實中的百性好得多就是了。而馬留斯則代表著當時社會不甘社會不公的革命者丶年青學生丶共和黨人一類,透過直接的反動希望推翩當權者,但大部份也沒有好下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