烈火莫熄(Reformasi)
譯者:前民主行動黨黨員,「超人」丘光耀
背景介紹:
1997年下半年開始席捲東南亞的金融風暴,加劇了首相馬哈迪和副首相兼財長安華之間的矛盾。馬哈迪在1998年5月間決定委任達因出任特別任務部長,以削弱安華財長的權力。6月黨選,安華派系以“朋黨主義”公然向老馬開砲,老馬公佈獲得政府私營化合約者的名單,證明安華的“朋黨”同樣榜上有名,作為還擊。
1998年9月1日,老馬宣布實施貨幣管制政策。翌日,革除安華的副首相及財政部長的職位。4日,巫統最高理事會以安華“道德敗壞”等罪名把安華開除出黨,引爆了巫統另一場影響深遠的權力鬥爭。一周後,安華回返選區發表《峇東埔宣言》,正式向馬哈迪宣戰。他手按《可蘭經》發誓,否認馬哈迪對他“道德敗壞”的各項指責。9月20日,安華在夫人旺阿茲莎的陪同下,出席了國家回教堂號稱10萬人的歷史性大集會,以非凡的魅力和聲勢掀開了我國“烈火莫熄”(Reformasi)運動的序幕。
“烈火莫熄”是以馬來人為主體,以街頭政治為特色的革新運動。它既是對馬哈迪威權政治的大批判,也涉及媒體、文化和思想等領域的革新。數以百計、千計的人民,不斷湧向街頭,反對暴政,要求老馬下台。許多革新網站先後出現,另類媒體也脫穎而出。這一切都顯示了人民的積極支持和主動參與。可惜運動未能持續和深化,當主要活動分子在內部安全法令下被捕後,運動就逐漸被當局鎮壓下去。
無論如何,它在1999年4月4日催生了以革新為號召的多元主義國民公正黨(Parti Keadilan Nasional,簡稱公正黨)。它由安華的夫人旺阿茲莎擔任主席,顯示該黨與安華的密切關係。 14日(黑色14日),法庭判決安華的5項舞弊瀆職罪名全部成立,每項判監6年,從判罪當天算起同時執行。這項被視為“政治陰謀”的判決再度激起人民的不滿,導致另一輪的街頭示威。
在“烈火莫熄”的帶動下,由公正黨、人民黨(兩黨於2004年合併為人民公正黨,但人民黨的一些異議者仍然以該黨的名義繼續活動)、民主行動黨及回教黨組成替代陣線(Barisan Alternatif,簡稱替陣),在1999年10月24日正式成立。
替代陣線在成立當天,發布了大選共同宣言《邁向一個公正的馬來西亞》,列明強化國家經濟、提高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締造一個新的社會契約、促進國民團結、建構一個公正的馬來西亞及恢復馬來西亞在世界舞台的良好聲譽和地位等六大策略目標。
出處:孫和聲、唐南發編;王國璋、張景雲、黃進發等著《風雲五十年:馬來西亞政黨政治》,73–74頁。
—————————————————————————————————
1. 【透视人物】超人丘光耀忆烈火莫熄
《透視大馬》專訪,2017年12月5日
我那時候沒有選擇在最前線,只選擇在後面做理論研究,包括翻譯。比如說,「烈火莫熄」這個中文字是我翻譯的。那時候,就反映出那個時代的青年,對解構馬哈迪文化霸權的一種運動的一種形式。
一路走來,今天科技革命是越來越進步。但是也看到當時的理想主義者,今天也慢慢通過選舉,進入體制,成爲了職業政客。我很慶幸自己還能夠保持一點點理想主義。我離開權力越來越遠,沒有考慮當官,講話還能夠暢所欲言。在網上雖然被主流媒體打壓,我還是能夠成爲網紅。
我也希望未來可能還有三個月到半年的時間,還能夠繼續發揮我超人的影響力,來使到馬來西亞還有更多的年輕人,不願意這麼快就對推翻國陣,用合法手段推翻國陣而感到氣餒。
加油!還有半年可能我們可以創造歷史的一個新局。而這個過程當中,你喜歡不喜歡,當年被批判的對象,馬哈迪,今天,成爲我們要善用的對象。期待馬哈迪最後那幾年能夠,做一點對馬來西亞民主化有益的事情。我相信他也懂得怎樣,珍惜自己最後的歷史光陰。
2. 丘光耀面子書,2014年3月11日
你们知道是谁将Reformasi翻译成「烈火莫熄」的吗?
答案就是:令伯,我,超人,丘光耀!
大约是1998年下旬,安华被老马用「鸡奸罪」老屈,遭到革职,掀起了Reformasi改革风潮,那时的中文媒体都将reformasi翻译成「改革」。
当年我担任林吉祥的政治秘书。恰好在中秋节前夕,有一班理科大学华文学会的执委到行动党总部参访,由我负责接待。在交流中,他们告诉我说,离开行动党总部后,傍晚要去Central Market参加一场中秋提灯游行,支援安华的改革运动。
同学们问我有什么好建议,要如何才能引起媒体的关注和报道。
我当时就给他们「烈火莫熄」这四个字,叫他们写在灯笼下方的小字条,这句翻译一定能吸引到媒体的镁光灯。
理华的同学真的按我的桥段去弄,结果翌日媒体就将灯笼纸条的口号刊登出来,从此「烈火莫熄」成了reformasi的正式翻译。
有新闻界的朋友不断追问,「烈火莫熄」到底是出自谁的手笔?有人说是蔡添强,他没有否认。有人说是刘天球,他也没有否认。报章上有人称赞这是「才子的佳作」,马华则批评说这是「政治化中秋节」,「污蔑中华文化」!
我当年和林吉祥的另一名政治秘书Raymond chong在总部偷笑。哈哈哈,29岁的丘光耀性格很低调,没有出来承认,这个谜底就此隐藏到21世纪。
16年一晃就过去了,今天正式进入「烈火莫熄2•0」,这证明专政的马哈迪主义正在复辟,我这个普通党员和大家还要继续努力!
眼泪拭去,斗争继续,烈火莫熄!
—————————————————————————————————
隔天的2014年3月12日,劉鎮東也在面子書轉發,佐證此事屬實:
一转眼16年。那个在central market的中秋晚会,我在。
光耀当时“烈火莫熄”四字一出,记得林友顺在亚洲周刊有长文讨论华裔选民的倾向。
——————————————————————————————————————————————————————————————————
期待獨大創立,要等鐵樹開花
譯者:《星洲日報》記者魏金淵
背景介紹:
1968年4月14日,董教總召開獨大發起人會議,共有199個註冊社團的代表參加,與會者超過700人。成立了以葉鴻恩為首的“獨立大學籌備工作委員會”,並公佈《獨大宣言》。表明創辦獨立大學的四大宗旨:第一,為本邦培育專門人才;第二,為青年學子謀出路;第三,各種語文並重,絕非種族性大學;第四,促進文化交流,發揚本邦文化。從其宗旨中可以看出,這項計劃是多元種族性質的,同時將擁有多種語文作為教學媒介及考試制度,目的在於促進國家的教育發展。
此後,廣大華人熱烈響應號召,各地華人組織紛紛成立獨大籌委會分會。獨大的募款活動更是風起雲湧,獲得了廣大華人的支持和募捐。教總主席沈慕羽在獨立大學發起大會上就宣布教總將捐獻10萬元作為獨大基金,並且明確表示:“為了辦獨大,必要時還準備把教總大廈典當出去。” 教總這種為民族教育不惜一切的精神,極大地鼓舞了廣大華人。
作為反對黨的民主行動黨對獨大持支持態度,主要是出於競選的需要。民行黨在1964年大選中使用社會主義作為競選綱領,但成績不佳。為了能在即將到來的大選中取得好成績,遂決定使用更具民族性的綱領來爭取選票。它“強烈地感覺到對語文問題的立場和非馬來人政治地位問題的關注足以決定黨在選舉中的命運”。於是,民行黨公開支持獨大的創辦以及華教人士所提出的有關語文、教育及文化訴求。
但創辦獨立大學遭到了聯盟政府以及馬來人的強烈反對。首相東姑就指責華社辦學的行為會“使人不斷想到他們還是華人,全然不是馬來西亞人”。教育部長佐哈勵認為:“創辦華文大學與政府的政策背道而馳。” 巫青團則指責創辦華文大學是沙文主義行動的開始。《馬來前鋒報》(Utusan Malaysia)在社論中點名批評獨大,說“獨大是國家教育政策的大倒退和製造國家的弱點,政府應該禁絕之”。巫統的機關報《馬來亞獨立報》(Malaya Merdeka)也發表社論批評: “獨立大學是政治上的一項陰謀,旨在破壞聯盟明年大選的力量。” 總之,在馬來社會反對獨大的聲音不絕於耳。
獨大的創辦也得不到馬華公會的支持。馬華早在1968年2月8日召開的中央工委會上就表示難以支持獨大,要以官方底線為底線,並建議擴大馬來亞大學的中文系,以取代華文大學。1969年9月,馬華向政府提呈了一份由馬華高等教育委員會主席許啟謨署名的機密文件 ——《設立一間高等學府以抗衡獨大之計劃》的備忘錄(即後來的拉曼學院),不久即獲教育部長的批准。馬華提出成立拉曼學院,在一定程度上,是對獨大計劃的回應。一方面向廣大華人展示馬華在解決華人子弟入讀大學上所做的努力,另一方面藉此抵消馬華因反對獨大而蒙受的批評。為此,馬華公會會長陳修信稱:“拉曼學院成立,是馬華公會對獨大的答复,拉曼學院已成為現實,但獨大仍然是個夢。”他同時形容要成功創辦獨大,無異於要“鐵樹開花”,並對董教總冷嘲熱諷:“他們既不知如何辦理大學教育,又不知從何處去找到所需的經費……他們除了政治上為自己多搶幾項功勞,不會創辦出使我們自豪的大學來。” 這些言論及做法引起華社對馬華的強烈不滿。需要說明的是儘管馬華公會的領導層反對獨大的創辦,但許多基層黨員是持支持態度的。
聯盟政府以及馬華對獨大的態度,決定了獨大的申請工作不會順利。直到1969年5月8日, 聯盟政府在大選前夕,為了緩和華裔選民的不滿,態度才有所緩和。馬華為了獲得廣大華人選票,也開始修復與董教總的關係,並協助獨大籌委會取得獨大有限公司的註冊證。隨後發生的“5·13”事件,致使國家進入緊急狀態,全國事務也改由副首相阿都拉薩所領導的”國家行動理事會”掌管。國家行動理事會隨後頒布了《必需(高等學府)條款》[The Essential (Higher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Regulations, 1969] ,規定高等教育機構的設立,必須取得教育部部長的批准,違者犯法。在這個條款下獨大的籌款活動也被禁止。1971年,馬來西亞政府又通過《大學及大專法令》(Universities and University Colleges Act, 1971) ,規定所有大學或大專學院必須得到最高元首和國會的批准才可以創辦,這使獨大的創辦活動再遭打擊,獨立大學有限公司也處於休眠狀態。1973年,獨立大學改稱獨立學院,再次申請,仍遭拒絕。
出處:胡春艷著《抗爭與妥協:馬來西亞華社對華族母語教育政策制定的影響》,119–122頁。
—————————————————————————————————
1. 《前報人史話》
馬來西亞《中國報》專題組,2012年12月
魏金淵:精通四語翻譯傳神(第4篇)
報導:潘有文
攝影:李玉珍、互聯網
《十分專題》部落格:http://series888.blogspot.com/
魏金淵報導陳修信回應建立獨立大學像“鐵樹開花”,震撼全馬!因為該篇報導翻譯精準傳神,至今依然令人津津樂道。 如何把不同語言轉化成報章本身文字,簡單明了的傳達給讀者知道,而非“有看沒懂”,這相當考驗新聞記者的功力。
魏金淵三語皆優,人脈豐富,這些條件成為他採訪新聞的優勢,他的記者生涯因努力而花香處處……
今年72歲的魏金淵,曾在《中國報》和《星洲日報》任職記者和主管職位,一篇“鐵樹開花”報導,至今依然是報界的重要新聞之一,且來讓他回憶當時情況。
1969年,我國大選期間,魏金淵隨著馬華時任總會長陳修信的競選團採訪,南上北下;在馬六甲某日,陳修信在早餐時間回應董教總提出建立獨立大學(獨大)課題時,說了以下這段英文:
“It is easier for the hell to freeze than for the Merdeka University to be established in this country.”
上述字句大意是“在這個國家,讓地獄結冰還比建立獨大容易”,就華文報讀者來說,這樣的翻譯意思是出來了,但並不能傳神的表達原意。
當時,有些生氣的陳修信說完后,就離開現場,並沒有向在場記者說明是否可以引述,這可是一條極具新聞價值的談話,各報記者自然當成新聞報導。
翌日,各華文報顯著處理這則新聞,引起華社極大回響,唯魏金淵把陳修信的談話,意譯(按照原來意思翻譯)為“建立獨大就像鐵樹開花”,其他報章有各自的翻譯,有些報章則把它譯為“建立獨大難如登天”。
吃了悶棍調回總社
讀者和馬華的政治對手,對于“鐵樹開花”的翻譯印象深刻,后者更是在隨后的群眾大會上,以這個字眼為話題,向對手左右開弓。
民間的反應也非常激烈,當時吉隆坡半山芭大巴剎小販還印制布條抗議,布條上的對聯寫著:“同心協力建獨大,哪怕鐵樹不開花”。
如果只是直譯說者的談話,衝擊力或有不同,但華人都明白“鐵樹開花”是極難實現的意思,魏金淵相信,這句話對當時馬華有著不小的殺傷力。
陳修信身旁有人把魏金淵的意譯文字,直譯(直接照原文翻釋)為“Iron tree to bear flower”,據悉,這使前者非常生氣,因為他沒說過這句話(英文)。
事實上,那是一種翻譯上的技術問題,英文翻譯成華文,再翻成英文,如果不是根據意譯,字面上怎可能不走樣?
這可讓魏金淵吃了一記悶棍,數日后,館方就把在馬六甲採訪的魏金淵調回總社,另派記者頂替他隨團採訪陳修信,至于其他報章並未因這則新聞調動隨團採訪記者。
實事求是問心無愧
當時,魏金淵並未聽聞有人質疑這個(鐵樹開花)報導的準確度,館方沒有向他表達任何意見,即使是馬華方面,也不曾正式反駁,反而是有較為資深的華文報記者,指魏氏這則新聞翻譯具有信(表達原意)、達(涵意)、雅(通暢、優美)三大翻譯原則。
雖然,這個新聞報導給魏金淵帶來一定的打擊(遭調返總社),但民間的反應卻是一種鼓勵,而他對這個報導引起的后續反應則處之泰然,繼續專注他的採訪工作。
人人心中標準不同,何況是報導詭譎多變政治新聞,身為新聞記者只要實事求是、問心無愧,鐵樹開花與否,就留給后世定論吧!
魏金淵的第四語文:爪夷文
在大馬,華文報新聞記者需要華巫英三語皆通,才能應付各種採訪所需,但魏金淵還自修爪夷文(Jawi),在60年代開始負責翻譯以爪夷文寫成的報導和社論。
20世紀60年代,巫統一份機關黨報和一份馬來報章,以爪夷文呈現,擁有不小影響力,華文媒體想要從中取得新聞,就要有人把爪夷文譯成華文。
魏金淵指出,當時只有他和另一位同一報館的記者懂得爪夷文,翻譯上述這兩份報章的任務,自然就落在他們身上。
從新聞角度來看,這成了魏金淵的強項之一,這並非是他的上司要求他掌握多一種語文,而是因為他看到時勢需要,並且深明多懂一種語文的優勢,因此自學而來。
採訪遇上的困難:需搶電話報新聞
由于魏金淵國語水平較佳,每年水災季節,時任首相敦拉薩到東海岸採訪時,他都是隨團採訪的華文報記者之一。
那個年代通訊不發達,身在遠處採訪不像現在可以電郵或傳真新聞,而是利用電話“報新聞”回報館,由同事“接新聞”,即寫成文稿。
但是,即使是“報新聞”,還是有不小的難度,就是需要與其他記者搶用公共電話,因為先到先得(報新聞)。
因此,一般外坡採訪新聞,記者搶公共電話報新聞司空見慣,跟隨首相出訪,好處自然是可以付費使用當地政府單位,如俱樂部的電話,不太需要沿街找公共電話。
培訓班獲益良多
魏金淵畢業后,曾當了半年的臨時教師,隨后在新聞部任職,負責一些宣傳工作。
當時,新聞部和報章聯辦一個數個月的媒體人員培訓班,他也參與其中,從中獲益菲淺。
當時,有關培訓工作除了邀請海外有經驗媒體人授課,本地一些資深的英文媒體新聞從業員也是講師,分享和指導學員,這讓魏金淵受益良多。
但是,有關培訓班只開辦一屆,魏金淵隨后就不再聽到有關培圳班的消息。
交際夜歸家人需諒解
新聞需要來源,人際關係成了重要新聞線索,因此新聞記者難免需要應酬和交際,建立廣大的人脈。
“家人要諒解記者遲回家的原因,因為需要交際,不能一放工就回家。”魏金淵即是典型的例子,下班后就和一些工作上的朋友(非記者)見面、聚餐、聊天。
取得某一個重要新聞,往往不會來自主角或其身邊重要人物,反而是一些同一個政黨或社團,沒有直接關係的人。
這些人看似小人物,但因為在圈子內,或多或少掌握一些重要線索,例如某位大人物何時從國外回來,其秘書或身邊心腹未必肯透露,但一些在其身旁有接觸的人,卻能提供這些資訊。
無疑,並非每一條線索都能成為新聞來源,魏金淵表示需要學會分辨線索,視時局而定分析有關新聞來源是“流料”(不確實)與否。
因此,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以便多認識一些朋友,取得更多新聞來源,這是魏金淵當記者時,列為重要工作條件之一。
【魏金淵小檔案】
年齡:72歲
負責:政治、普通新聞。
職位:記者、採訪主任、新聞編輯、執行總編輯、主編。
媒體:《中國報》、《星洲日報》、《建國日報》、《通報》、《下午茶》雜誌、《大眾報》週刊。
報齡:廿余年
2. 《期待獨大創立,要等鐵樹開花。保證拉曼學院,成爲完整大學》
《星洲日報》第九頁,1969年4月16日
(本報馬六甲十五日訊)財政部長敦陳修信說,獨立大學要在像馬來西亞這樣的環境中成立,簡直是比期待鐵樹開花更難。
他說:他是反駁獨立大學籌備工作委員會昨日一項文告時作上述談話。該文告是批評敦陳日前發表有關獨大之談話。
身兼馬華公會總會長之敦陳說:「如果本邦人民果真支持獨立大學,那我們是不可阻止這種事實的。」
「但是,到目前爲止的情形顯示出,這類支持是微小和象徵性的,而且是在於爲難聯盟政府,基於使分明已是無望的東西實現。」
—————————————————————————————————
by㗝呸烏,
我國國慶日,2018年8月3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