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選擇離職的原因(與我的未來規劃)
今年六月,我離職了。
有些人可能知道,我先前在一家媒體新創公司擔任設計師,參與所有看得見的設計,包括數位產品、實體印刷物與自有商品等,可以說是 UI & 平面 & 產品設計師的綜合體。除此之外,我也負責營運兩個官方 Facebook 社團,每日維護與使用者的關係。
在轉職為設計師前,我擔任過同公司的內容編輯,負責站上內容產製、性教育圖輯繪製、社群經營等;在第一份正職工作之前,我是同公司的內容編輯實習生。
也就是說,從畢業後我就一直待在這個地方,經歷人生的第一次轉正和轉職,而且薪水每年穩定成長。換作是一般公司的話,不可能有這麼尊榮的待遇吧。
照理說我應該感到滿足了才對,但我只是越來越自我懷疑。
當別人跟我說「我有追蹤你的 Medium 喔」、開始會用「設計師」、「UI 設計師」這類的標籤來形容我、甚至有其他媒體想要轉載我的文章,這一切讓我既快樂又困惑。
我不確定他們肯定的是我的文章,還是我的設計。
而這個焦慮的根源或許是來自長期自學設計的經驗,缺少專家介入指導的學習,讓我只能自己摸索什麼是好/不好的設計、與為什麼這是好/不好的設計等等。
另一個困惑的點是,我不確定自己喜不喜歡現在的角色。喜歡設計的話,一定要當設計師嗎?喜歡數位設計多一點,還是平面設計呢?我真正最想做的事情是什麼?
這些問題在目前的職場上無法獲得解答,所以我提了離職,想給自己一點時間嘗試那些,之前囿於時間/金錢/環境而無法(懶得)去做的事情。
以下是我接下來兩個月想做的事:
1. 經營《.koom》
今年初我開始學起韓文,雖然程度還在幼幼班,但一直有想要把韓國設計帶進臺灣討論的莫名熱忱(也一直沒有起頭做這件事)。
也許是冥冥中自有註定吧,我最近受到推薦,獲週刊編集邀請撰寫七月份的設計專欄,便趁機寫了一篇韓國當代平面設計師介紹。
寫完後覺得,啊,好像是時候開始了呢。
於是我開啟了《.koom》這個計畫。
《.koom》是一份(立志)介紹韓國平面設計的個人刊物。唸的時候要忽略一個 o,發音為「打抗(.com)」而不是打酷,有兩個 o 是因為 Medium 上已經有人叫做 @kom 了,所以不能用。
《.koom》的文章會全數放進 Medium 付費牆內,不過為了讓更多對韓國設計有興趣的人也能看到文章,特別開設此表單供以下三種人填寫:
- 每個月總是看超過三篇付費文章的 Medium 免費會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