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方法】從 topic 到 problem 到 research question 2(換一種說法)

研究題目的發想,有不同切入的路徑。經驗老到的研究者,可以直接進入研究的焦點。例如楊牧過世,楊宗翰(2020)的回憶文,即指出「楊牧學」的版圖仍有兩塊缺角有待補上:一是楊牧的辦學擘畫,二是楊牧的編輯事功。台鐵提出試辦女性專用車廂的政策時,性別學者馬上發問,女性專用車廂若做為一種積極行動(affirmative action)的政策,則其前提條件是否能夠滿足?這種空間性別隔離的政策是邁向性別平等的一種階段性策略,還是阻礙性別平等的機制?(畢恆達、彭渰雯,2008)

初學者則是循序漸進,從關切的議題(topic, issue)到問題(problem)再發展成研究發問(research questions),這是一個「從一般到特定」,「從描述到理論」的連續體。住宅是議題;房價過高(房貸占月收入比例過重)是問題;高房屋自有率、高空屋率、高房價如何得以同時並存,房價如何受到國家財政與(社會)住宅政策的影響,則是研究發問(Chen, 2020)。街頭塗鴉是議題;為何女性塗鴉者如此之少是問題;塗鴉行動建構何種男子氣概,而網際網路的普及是否影響女性塗鴉客的身份認同(與相互支持)則是研究發問。臉書是議題;臉書的同溫層過厚是問題;同志如何同時經營兩個臉書帳號(一個偽裝異男、一個出櫃),以處理同志認同與出櫃風險的衝突,則是研究發問。

議題並非憑空而來,必需有前期的研究(不論是田野或文本),才有通往論文的可能。學生如果帶著議題來找我討論論文,我通常會建議她回去做三件事:蒐集更多的經驗資料(至少告訴我幾個有趣的、沒有聽過的故事)、確認別人已經做了哪些研究(或者有什麼是還沒有人研究的)、有哪些理論可以幫忙妳理解妳的研究對象。當然同時要確認她確實對這個題目有熱情,而這個研究對社會有益。有議題,不等於值得研究。接下來要分別想,在實務上,或者在理論上(雖然這兩者相互影響),存在什麼問題需要解決,何以需要研究?然而陳述一個問題還不算是研究發問,因為它沒有說明分析此問題所需的觀點或理論概念,沒有指引妳應該蒐集怎樣的資料以及分析的策略。接著通過文獻回顧,逐漸聚焦而形成研究發問。有了好的研究發問,研究才有可能成功。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小畢空間)

小畢空間出版社致力於學術出版與社會運動。 《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 — 2020進化版》,已於2020年九月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