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NT行動者網絡理論為設計思考帶來什麼價值?

鄭惠文 Wen Jang
7 min readMay 6, 2018

--

在台大社會系陳東升老師的社會設計課程中,學習到行動者網絡理論(Actor-Network Theory,簡稱ANT)在設計領域的詮釋與貢獻。在過程中,我不斷挪用我在設計思考與使用者經驗研究的經驗來比對,在不同的方法論互相激盪後,我希望就「社會設計」的角度來談ANT行動者網絡跟傳統的設計思考有什麼不同?以及能夠帶來什麼新的觀點。

什麼是ANT行動者網絡理論?

是由學者Latour提出的社會學分析方法,用新的角度看待人、科技與科學。他認為自然與社會不再是兩極,人與物都擁有主動性,並且構築成不斷變動且持續互動的網絡關係;另外,也強調設計不該是「黑盒子」,應該透過公共參與及公開設計流程,避免設計物被斷絕與使用者、其他利害關係人或物的關係。

想了解ANT理論:http://wiki.mbalib.com/zh-tw/%E8%A1%8C%E5%8A%A8%E8%80%85%E7%BD%91%E7%BB%9C%E7%90%86%E8%AE%BA

ANT與傳統的設計思考有什麼差別?

我將ANT與設計思考比較的特質分為5點:考慮物的主體性、思考系統性的網絡、設計是不斷變動的、設計不是黑盒子、及設計作為一種挑戰與對抗,並舉一些實例來幫助理解概念。

・考慮物的主體性:行動者網絡理論打破了過往社會學、哲學的自然與人類二分的觀念,以往設計思考認為我們可以為人設計物,但現在我們也能視物本身作為一個主動的角色,能夠傳遞意見、影響權力運作。因此,無論是運用的材料、設計出來的物品本身或運作機制等物的特性,都有可能隱含了某種立場,進而影響互動的結果。

・思考系統性的網絡:ANT認為人與物的關係會組織成的互相鏈結的網絡,彼此都可能互相影響,因此設計並不是只以「人」為本,更需從單點或單線的流程用複雜的網絡看待。想像以往在顧客旅程中的接觸點也需要慎重考量,無論是人與人、人與物或物與物間的連結關係都需要被檢視、被重視。

ANT Mapping-取自:http://geography.name/actor-network-theory/

以上兩點可以舉一個生活中的案例來應證-洗碗機

普遍認為洗碗機的發明有助於女性減低家務負擔,進一步解決夫妻在家務上的爭執。但實際上操作洗碗機的大多仍是女性,因為科技的進步,家務工作看似變得更簡單,但同時增加了家人對於女主人在家務上的期待:「都買了洗碗機給你了,怎麼還會洗不乾淨呢?」

我們展開這件家務的行動者網絡,可以得知洗碗機中的行動者包含:男主人、女主人、不同形狀的碗筷、洗碗機等,而彼此互動的方式是必須要有人將碗筷的油漬先沖洗掉,並一一整齊排進洗碗機中(此步驟還需要很多技巧),等待洗完烘乾後還需要一一整理至櫃上,以上的複雜的勞動過通常仍是女性需要負責。從洗碗機這個物的特性來,操作機制仍須手動的部分偏多,比起用手洗碗,並沒有減少太多勞力;再者,就洗碗機本身的特性來看,也沒有特別與男性產生連結,它行銷的廣告、擺放的位置等特性仍再次彰顯了女性應該行使家務的期待,而且因為科技,反而讓問題更歸咎於個人。

如果我們可以重新設計洗碗機,我們可以應用「物」去思考觸發改變的可能,並且分析網絡中的行動者能夠如何互動。我們應該想的問題可能包含:洗碗機的特性在性別上帶有什麼意義?洗碗機對於夫妻、家庭的關係是什麼?能不能透過洗碗機改變男女的家務分工?

・設計是不斷變動的:ANT一直強調一個原則「Design after design」意味著每項設計在面對不同的行動者、進一步擴大接觸的社會層面時,都可能會發生奇妙的變化,使得設計物本身的意義與功能將一直處於不斷變動的狀態。原本的設計思考強調的「測試、修正」可能不再只有驗證設計觀點是否正確,還有去思考設計是否造成出乎意料的影響,且是否有根本的解決問題還是只看見表面。再將沒考慮到的後續問題當作後續迭代的研究方向,也代表著我們需要隨時保持謙遜,不該停止探索更多的進步可能性。

・設計不是黑盒子:ANT強調在網絡中的行動者都應該被賦予相當的平等地位,此概念也跟「參與式設計」相呼應,過往設計思考強調跨領域的專家相互為使用者設計,但誰來定義「跨領域」的範圍?「專家」又可以是哪些人? 設計若是一場設計者與使用者斷裂的情況,可能接連創造出一種明顯的權力關係,使用者會不會因此缺少了反對的機會與發言權?

以上兩點,也能夠將TOMS的案例帶入討論:

TOMS的「賣一捐一」到非洲的商業模式讓其快速受到矚目,但事後卻被批評「破壞當地市場」、「送鞋沒有根本解決貧窮問題」,但創辦人在接收到負面風評後,在2010年主動與舊金山大學的經濟和國際研究單位成立一個研究團隊,針對 TOMS 的「賣一捐一」成果進行效度評估(結果可以參考下方原文),事後也做了調整如「根據當地需求調整送的鞋款」、「與學校合作獎勵計劃」等。從此個案來看,可以知道一個設計方案執行後不一定會產生預期結果,而設計流程也需要更公開、透明並開放參與,才能更檢視細節與沒想到的問題。

・設計作為一種挑戰與對抗:在接觸ANT前,我一直認為設計的過程就應該是和平、和諧的,即便有批評也都能轉化成理性的討論,但ANT鼓勵異議的聲音和民主,若要求所有人都理性地表達意見是更有可能壓制他人的聲音,所有人都能因為Facilitator的引導而完整表達意見的情況是少見的。從中衍生的「異議設計」就是要打造出物或服務流程來開創對抗、挑戰的公共空間,並接納所有情感、經驗或非理性的表現,但這樣的設計不是為了打斷行動者間的關係,也不是要創造革命的反抗,而是在流程上能足夠的發散,讓更多討論出現,容納更多聲音。

以上的案例可用社會機器人-攪拌機Blendie來說明:

Blendie-取自youtube:Blendie: a voice controlled blender

Blendie是以機器為中心去設計,他擁有自己的個性與特質,人類必須要模仿他的聲音才能啟動他,他也會選擇不理會或主動互動的時候。整個互動過程打破了以往機器人應該要提供和諧的互動服務,而是透過激發緊張與不安,從而探索人類內心的焦慮,從破壞以往的人機互動模式,創造一種新的論辯空間:我們跟機器的關係是什麼?我們能控制機器嗎?機器的互動會對我們造成什麼影響?….

影片觀賞:https://www.youtube.com/watch?v=6DDkwdPaYmk

ANT理論為傳統的設計思考帶來什麼價值?

從以上5點特質來看,我認為ANT理論為設計思考帶來一項重要價值-「創造更有影響力的設計,往解決問題更推進一步。」設計思考不一定能解決所有的問題,但卻是讓我們問更多問題、更知道如何推動改變的思考方式,而ANT理論正式在其中提供了不一樣的觀點,讓更多參與者與物品被容納進來討論,試圖用更全面卻也更複雜的視野觀看。

雖然問題複雜,但因為看見了被忽略的事物,才能做更有影響力的設計。

--

--

鄭惠文 Wen Jang

現任軟體產品經理,曾在赫爾辛基交換,狂熱於設計思考、服務設計、社會設計,希望歐洲的設計觀點能為台灣的設計產生不一樣的火花,透過這個平台作為鏈接歐洲與台灣的設計資訊平台,看見設計人的故事、經驗及思維。https://www.facebook.com/pg/DesignfPfDesig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