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實你跟別人一樣:同溫層陷阱

Hann
6 min readAug 17, 2019

--

「不突破同溫層會怎樣?」

「變笨。」

你是不是每天滑著限時動態,看別人今天吃什麼、去哪裡玩、發生什麼糗事、抱怨生活還是工作?

不管你滑到哪裡,每天的資訊,都是差不多的。因為你是個不斷被資訊「餵養」的人,而沒有主動思考

除非,你開始「有意識」的懷疑這些資訊。

網路看似無遠弗屆,但是,有沒有可能,只是讓彼此的界線更加分明?

為什麼會深陷在「 同溫層 」裡?

1. 人類的大腦:

當我們遇到與自身認知模式矛盾或不利的資訊時,會產生「認知失調」。當大腦感受到不舒服的狀態,便會下意識的選擇過濾掉那些資訊,或者用自身的認知模式去合理化解釋,甚至扭曲。

補充「認知模式」:每天的生活中,訊息總是排山倒海的湧入,但是腦袋的處理能力有限,根本不足以鉅細靡遺的處理這些資訊。所以我們的大腦需要一套框架,設定好某些條件,來幫助我們處理這些資訊,這就是所謂的「認知模式」(Cognitive Schema)。好比大公司的人資,每天看上百封履歷根本忙不過來,所以需要設定像是學經歷的條件,幫助快速篩選需要的人才。參考文章:同溫層裡又暖又舒服,為什麼要刻意讓自己「認知失調」?

2. 科技的力量:

用戶閱讀時,往往傾向於點擊與自己立場相同的訊息,對相反的內容視而不見。最後,因為演算法的推播,只看得見自己想看的,造成「資訊偏食」。

當意見或立場不同時,只要「已讀不回」、「unfriend」、「設為靜音」,就可以自動隔絕彼此,漸漸形成同溫層互相取暖。最後因為聽不見外界的聲音,而誤以為自己的意見才是主流意見。

大部分的人願意花更多的時間在與自己立場相同,或是相似的言論,並與之互動,而不是花更多的時間,去傾聽跟了解與自己不同的,或甚至是對立的言論。

什麼是「同溫層」?

原本是單純的氣象用語,同溫層的大氣主要是水平方向流動,缺乏上下對流的動能,氣流較平穩。拿來比喻同樣缺乏對流的社群平台,再適合不過。

用來形容一個人所接觸的社交圈裡,對某些話題,有類似立場或主張時,會讓人以為多數人與自己有相同的想法,容易誤判情勢。

社群平台長期缺乏對流的結果?

產生大家都和我有相同想法的錯覺,思想變得僵化,逐漸失去思辨能力,盲從而不自知。對事物的好奇心減少,只相信自己願意相信的事實,真正發生什麼事情變得不再重要。

感受不到別人的寒冷,也無法體會別人的熱情,最終,可能失去「同理心」。

難道沒有人想奪回社群使用者的主控權?

臉書及YouTube等平台因自身量體太龐大,加上被商業模式與演算法技術綑綁,幾乎已無力解決同溫層問題,因此,勢必要由第三方來解決。

1. 創建跨國部落客共筆平台「全球之聲」的祖克曼(Ethan Zuckerman),他架設一個社群媒體整合平台「Gobo」,用戶可以連結自己的臉書、推特帳號,並選擇最想追蹤的新聞媒體或資訊類型,可惜只有臉書沒有IG,難以整合資訊流。

2.《紐約時報》由數位編輯負責的「左與右」單元,針對同一議題的左右兩派論點,統整出懶人包。

無論有哪些平台為了解決這個亂象而努力,

最終還是回到使用者身上。

Image by Free-Photos from Pixabay

我們如何透過集體覺察來改善現況?

可以有哪些具體行動刻意的「認知失調」?

可以有哪些具體行動讓自己從演算法中逃脫出來?

使用者本身必須

「有自覺」→「主動了解」→「思考」

先發現到自己身在某個溫度之下,再往高溫或低溫的地方移動。

當你不再「被動」的接收資訊,

而是思考、消化資訊,

你的心靈含氧量會增加,

內心也會更加寬容。

對有自覺的人來說,網路才會變成幫助突破同溫層的工具,可以自由的追蹤不同領域、持相反觀點的人,藉此拓展視野。

以下用上述步驟來分析這篇文章產生的過程:

一、有自覺:對某個關鍵字或事件感到好奇

(此篇文章關鍵字:同溫層、認知模式、舒適圈、過濾氣泡、資訊過濾…)

二、主動了解:用Google搜尋,閱讀多篇不同觀點的文章

(產出此篇文章的文章閱讀數:15篇左右)

三、思考:抱持著懷疑的態度思考,提出另一個觀點或立場

(認為造成同溫層的原因有兩個面向 — 人類的認知模式及科技的演算法,把自己拉到一個高度往下看,發現人要有自覺並主動去尋找資訊、尋找反面的觀點和論據,再透過不斷思考、消化,產出屬於自己的觀點。)

四、產出:撰寫成文章

寫成文章是一種方式,當然還有其他方式可以論述你的觀點。不建議只在腦袋裡想,如果有記錄下來,才能方便之後回顧時,產生更多想法,也可以知道自己的思維有沒有升級。

最後呢,你可以做出一點點行動,讓生活出現一點點改變。

HY 行動指南:

和朋友搜尋同一個關鍵字,並截圖各自的搜尋結果。(或是直接截圖IG的搜索頁面)

我不確定結果會不會一樣,也許會有很大的差別,也許一點差別都沒有。當然,你也可以揪團一起搜尋同一個關鍵字並分享你們的搜尋結果,一定會很有趣的。

這個目的是為了讓大家「有自覺」自己身在同溫層裡,而後續如何慢慢擴大自己可接受的溫度範圍,就看大家如何實踐「主動了解」、「思考」、「產出」這三個步驟了

這是我7/26-8/16的自主學習內容,
附上此篇文章的聯想圖,
或許可以得到更多想法或靈感唷!
HY聯想圖 點此連結

嘿,你喜歡今天的內容嗎?

可以在下方拍手5下給我一點點鼓勵,讓我知道你喜歡 😊

嗨我是涵渝,這裡是【HY書籍實作】我知道你非常忙碌,可能有很多事情要做,卻願意選擇看完這篇文章,我真的非常感謝你。我是即將升大四的全職學生(笑),熱愛自主學習,未來會持續分享知識,並且讓你帶走一個行動指南,把知識變成生活的實踐,創造一點點改變。【Instagram】itsalrightok
如果你對這個主題有興趣,可以追蹤我的IG,會陸續分享關於個人成長、閱讀、生活實踐、進修課程與講座等資訊。
這是我在 Medium 的第二篇文章,謝謝你喜歡~😊 我會繼續加油的!
第一篇文章關於內向者如何做能量管理點此觀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