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家人

──《家人這種病》讀後隨筆

4 min readOct 30, 2018

--

魚現
讀得慢吞吞的小讀者,希望一天有72小時可以拿來看閒書。

家人這種病。 圖/博客來

《家人這種病》乍看之下是本心理學理論導向的書,讓人誤以為和岡田尊司《母親這種病》、《父親這種病》、《夫妻這種病》是同一個系列。然而,這其實是一本從作者下重曉子個人獨特觀點出發的社會觀察書。

想要了解作者的觀點,也許該從作者的家庭開始。

下重曉子與家人之間,總是隔著濃濃的疏遠與陌生感。父親自幼被當軍事菁英培養長大,骨子裡卻是個浪漫多感的藝術家,雖然暗自憧憬著成為畫家,終究走上軍人之路,在二戰時期懷抱軍國主義風光一時,戰後卻如同淪為過氣偶像,工作不順遂、脾氣也變得更加暴躁。

哥哥與下重曉子沒有血緣關係,是父親前妻的孩子,因為與父親屢屢發生激烈衝突,很早便離開了家,與作者也如同陌生人,沒什麼相處機會。夾在父子之間的母親,生活的重心全在親生女兒,也就是作者本人身上,投注所有的愛與關注,讓下重曉子感到窒息。

在這樣的家庭成長,再加上曾為NHK首席女記者的身分,不免讓她對「家庭」或「家人」有與眾不同的獨到見解。

島國性格與家庭利己主義

二戰結束時,下重曉子正好小學三年級,軍國主義的價值體系在一夕之間全面崩潰,讓她深深覺得被背叛、欺騙,因此從小不禁對大人感到不信任。她認為與德國相比,日本根本從未真正反省自己的過錯,因為在風波過去之後,二戰的慘痛教訓又漸漸被淡忘,而軍國主義又重新復活,下重曉子不禁感到一種雙重背叛。

她認為日本人常有一種島國性格,只關心自己的事情,對於他國的事情不聞不問。相對來說,歐洲各國因為彼此緊密相連,所以時常觀望四方,對於別國發生的事情,也會當成像自己的事情一樣關心,想知道解決問題的方法。日本人卻時常陷入利己主義,把國家換做家庭的話,就是家庭利己主義。

家人不該以血緣作為羈絆

下重曉子批判東方人對家人過度盲目相信、依賴,以至於不辨是非的地步,電話詐騙也常衝著這弱點而來。如果換成在強調獨立自主的西方社會,想來詐騙集團就較難以親情來混淆對方的判斷力,取信於對方而得逞。

血緣不應該是家人關係成立的最重要基礎,如果只是血緣上有關聯,卻完全相處不來的話,不如就捨棄這段關係,反而雙方都能過上更美好的人生。歐美國家的人,就算自己有孩子也還是會收養孤兒,並且灌注以同等的愛與心力去照顧,但同樣的情況,在東方世界卻相較罕見,作者認為這是因為過度重視、盲目相信血緣神話的緣故。

真正的家人,應該是彼此心靈相犀,願意付出愛與關懷,為對方設身處地著想。不是互相依存,也不是擅自把期望壓在對方身上,而是與作彼此生活中的伴,並尊重對方的獨立個性。家人之間,應該是以情感做為最堅韌的羈絆。

不被依靠的孤獨感

下重曉子有位非常敬愛的舅母,為人不但幽默風趣,個性獨立自主,工作上也很能獨當一面。晚年舅母住進附設醫院的老人公寓,一直也與下重曉子保持聯絡,然而卻從未開口拜託過下重曉子任何事情,即便是聽說舅母身體微恙想去探望,都會被婉拒而只能以電話問候。

想去賞花、看海,或是回老家看看,舅母也是拜託舅父過往的學生。「為什麼不依賴我呢?」舅母過世後,下重曉子的落寞感更加深刻,忍不住反覆去臆想舅母不願依賴她的原因。也許是怕她太忙碌,不想打擾的體貼之意,但還是讓下重曉子感到非常孤寂。

追著機器的速度跑的現代人,是不是也越來越容易陷入這樣的孤獨處境?每個人都過著忙碌的生活,出於替對方著想而不敢相互打擾,於是無形之中一道高牆也豎立了起來,讓彼此變得疏離。

讀後想法:所謂家人

所有的界線都在不斷變動,家庭組成的型態也不再與以往相同。往後的家庭組成大概也不見得是圍繞夫妻為中心的小家庭了,在晚婚、高離婚率及不生養後代的風潮下,也許由幾個獨身者或年長者共同組成的家庭,會成為新的趨勢也說不定。

當然,如果是享受一人生活的人,自己就是一個家庭也很不錯。只是總不免會有需要他人協助的時候,例如受傷或生病等等,這時如果有家人幫忙或陪伴,肯定是令人慶幸且幸福的事情。與相處融洽的家人共居,也可以在保有個人空間的情況下,學習去體貼別人的心情和勞累,還有如何去表達與聆聽。

之前多元成家法案,如今已少有人討論,可見法律制度和社會觀念,可能還需要一段漫長的時間,才能走到探討新型態家庭這一步。但在那天到來之前,願我們都可以找到理想的家人,與其共度美好充實的人生。

【書籍基本資料】
書名:家人這種病
作者:下重曉子
譯者:許婷婷
出版社:三采文化
出版年份:2016
ISBN:978–986–3426–738

--

--

厭世女孩
厭世女孩

Written by 厭世女孩

厭世是因為愛這個世界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