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遛狗一样遛一遛生活,爽啊

Molly Zhang
4 min readMay 7, 2018

--

今天看到两件让人开心的事情。
一件是剑网三的制作人郭炜炜被剑网三的玩家强行“出道”,感兴趣的大家可以自行搜索;另一件是有人写文称腾讯没有梦想的马化腾回应图是PS的。

文章本身很快就被作者本人删除了,不过大概是这样:
《腾讯没有梦想》的文章全天刷屏,下午的时候网上流传着一张马化腾的回应截图,这张截图很快被各种自媒体大号、科技圈媒体转发报道,煞有介事。
晚上的时候肇事者发文章称,这图完全是自己PS的,并且晒出了这个过程中的全部截图和过程。

看完心里的感觉就是一个字:爽啊。
腾讯有没有梦想另当别论,我个人并不认同原文的逻辑和内容,也就懒得凑这个热闹去评价和判断。但晚上出来的文章就真的有意思了啊。

这是一个评价和传播门槛都近乎于零的时代,任何人都可以自称“自媒体”,于是也就天然消解了“媒体”作为一个严肃符号的严肃意义。再加上天然对言论、对监督、对自由不友好的政治环境,“媒体”行业失去了自我成长、顺应时代、纠错进步的可能。
专业性被质疑、不专业性的操作被批评,连“王局”都能成为全微博的“公知”担当和进步希望,谁还能对这个时代的媒体精神抱有任何希望呢。

媒体并不只是一个行业,媒体这个存在某种意义上是当代文明的一个端点,它制约了其他很多个端点,共同去保持一个现代社会的平衡与进步。
在美国联邦政府权利越发膨胀的这个过程中,在作为司法平衡核心力量的最高法院都曾无为而治的时候,揭发水门事件、越战真相的都是媒体。更近一点说,影响了诸多国家政治最高层的那份巴拿马的重要文件,也是由各国的调查记者所披露。
记者当然会不专业,当然也会犯错,甚至几次打上美国最高法院的诽谤案件中都有知名媒体的身影。但也正是因为这些过程,才逐渐形成和修正一些共识,也正是这些共识保障了所谓的“媒体精神”和媒体报道的专业性。

当然我想说的还不是这个。
知名学府的校庆上,校长致辞频繁念错字,之后又发了一封道歉信,信中诚恳解释了基础教育的缺失,这些我都是相信的,并且也不认为念错字本身的错误有多大。
但校长在道歉信的最后升华中写道:“焦虑和质疑并不能创造价值,反而会阻碍我们迈向未来的脚步”,这句话让我感到了焦虑,并发自内心对这封信表示质疑。

对现状的焦虑是进步的原动力,学会质疑是独立思考和独立人格生成的第一步,我本来以为这会是一个共识。我很难想象中国大学生是以不焦虑和不质疑的姿态出现,当然也就无法指望不焦虑和不质疑的人对社会的进步做出任何建设性的事情。
既不焦虑也不质疑会是什么样的人呢?听话并安于现状,倒是很“良民”。

所以怎么能不高兴呢?
正是这么一个以戏谑姿态跑出来告诉所有人“这玩意儿吧就是我随手玩玩没想到你们当真了并且一整天过去都无人求证和质疑”的事情,在这个媒体几乎被压榨得毫无生存环境的时代,在这个不鼓励思考不鼓励质疑的时代,特别黑色幽默地轻轻摸了一把所有人的脸。

当事人故意为之吗?恐怕不是,否则他也不会这么快自己删帖。
但正是因为并非有意为之,这偶然的结局才显得更加有趣。无意识的发生、无意识的传播、无意识的相信、无意识的定论,最后才被有意识地提醒。
真他妈有趣啊。

有人说截图也可能是真的,可能这个作者的文章是假的。但事实上根本没关系啊,无论谁真谁假,这个真假难辨的过程本身才是最有意思的地方。
人们太习惯“确定性”了,做题是有正确答案的,生活方式是有优劣之分的,评价标准总是单一的,三观也往往需要去向大V们“求证”。而在真假难辨的过程中,正因为“确定性”的缺失,人们开始推敲每一个细节试图找到确定性,开始像一无所知的正常人一样思考,多有意思啊。
仅仅是截图的PS,这只是一件偶然发生的趣事;但真相尚未完全明了真假难辨的这个短暂过程,却算是真正的“行为艺术”了。

每天都被假大空的严肃意义贴脸摩擦,突然有人骑着小猪佩奇跑出来大笑,这笑声越是真挚,严肃意义本身就显得越是可笑。
太有趣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