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所推甄之4年期作戰計畫— 推甄經驗分享,報考所:成大創產/成大製造/中央網學/交大藝術/台科大數位/中央資工

報考所:成大創產/成大製造/中央網學/交大藝術/台科大數位/中央資工

RockLeon
11 min readMar 23, 2020

# 背景說明

國立臺南大學數位學習科技學系,
一個一定會被問「你們系上在做什麼」的系所。
常遇到幾個尷尬的狀況:
1、學校會被質疑,「蛤?台南大學?南應大嗎?」
2、系上不知名,「你們系上應該只做資訊教育吧?」
3、聽到我們學校的前身(台南師範)之後,八成認為你會當老師,「那你之後會以教師資格為目標嗎?」

給我系上的學弟妹們開釋一下,上述遇到的事情,都不會是你沒有上榜的原因。請好好的Promote自己的強項,別因為系上不強勢而卻步、退卻。

學科成績:總成績班上排名第21名/共39人多項科目排名第一(程式設計等實作類型科目),較低分的科目是通識課、傳統理論課程(電腦科學領域)居多、多益880分
研究成績:科技部大專生研究計畫2+1(協作),共3篇、國內論文1篇、國外論文1篇、活躍於兩間實驗室,協助兩位教授執行計畫
競賽成績:1金1銅1佳作,三項競賽分別為:遊戲類/人工智慧類/軟體設計類
其他成績:臺南大學程式設計助教、兩所臺南市國小社團導師(指導學生參加競賽並獲得名次)、系學會事務部長(相當於活動長)

# Promote自己的重點

學科成績真的爛,這件事情只能怪自己太愛玩XD,
但還有很多事情值得跟面試教授一提的,例如:畢業專題、自己做過的Project、課堂專題等。
只要自己認為有用心,付出心力的作品,就算完成度不高,Idea夠強都是好事。

實作成績算是我少數能強調的重點(?,畢竟我不大會考試嘛,
所以我很拼了命的去做實作類型的東西,努力把學校實作的課程都拼到前三名。
然而我接觸的技術類型、語言很多,反過來說亦是把雙面刃,因為「我沒有強項的領域跟脈絡」
經過評估之後,最後決定以專攻網頁設計(Pure HTML+JS, React),這點來描述我自己的強項。

競賽成績的部分都是剛好跟畢業專題綁一起XD,因為指導教授要求高,
要求我們參與了很多競賽,也非常榮幸能受到評審們的肯定,相信這是少數人能夠達成的成就,非常感謝我的專題指導教授、還有兩位好同學的Cover and Carry

其他部分就相對單純許多,因為大一的時候很迷惘要做什麼,剛好有了一份去國小教小孩子的工作就去了,也因為此機會開啟了對數位學習的興趣
有趣的是,大三後過於忙碌就跟國小比較疏遠了一些,近期(大四下)又回歸國小服務了XD
重點在於能不能熱心服務、認真看待每一份工作,多接觸好的、有意義的工作,就會是推甄的一大利器。

# 資料準備期 — 暑假8月

本來可以更早開始準備的啦,因為我們系上的畢業專題發表是在12月(推甄之後的事了),所以暑假異常的忙碌。拖到8月才開始準備各項資料,包含:有興趣的研究所、去年的考試資訊、自己的作業作品等。

個人認為,準備個人資料的同時,一邊找找有興趣的研究所是個非常好的事情,當作重新探索自己的興趣(如你們所見,從資工到藝術的差距)。
還有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可以去搜尋一下各位教授的風格以及專業領域,儘量符合自己的標準為主(例如研究領域、就業面或是操不操之類的)

再來,條列式的把事情記錄下來,真的很重要。
準備期間需要好好想想,書面資料要怎麼呈現,最好的方式就是把每個該放進去的內容作順序編排。

以下是我的排法:
1. 學經歷總表 — 可以用一張表就看出你的重要學經歷
2. 目錄 — 無須解釋了吧?
3. 競賽經歷 — 敘述一下每個經歷過的比賽以及介紹作品
4. 研究經歷 — 講述我參與過、自己編寫的研究計畫
5. 特殊經歷 — 展示多益成績、教學經驗、公共性事務的參與經驗
6. 作品成果 — 放一些我做過的Project,包含課堂專題
7. 論文成果 — 單純放發表過的全部論文
內文共21頁,論文成果39頁,總共60頁
結論是,效果不錯,但絕對稱不上精緻。

最自信的一頁,學經歷總表(單就設計上來說有點太爛,主色調配得不好)
最自信的一頁,學經歷總表(單就設計上來說有點太爛,主色調配得不好)

# 報名準備期 — 開學9月

在這時間點就是各校的報名簡章都會公布在網站上,
以及確定自己想報名的研究所,先了解這些研究所後續的考試時程,若後續撞期、突發狀況發生的時候才有時間應付。

而這期間,我過得有些懶惰(在推甄上啦,畢專忙爆),到這個月月底,我才把書面資料全數做完。在這裡有個強烈推薦的建議是,每個段落都要分開製作、輸出

以上面提到的條列式項目為例,我會每一個段落都分開來製作、輸出,目的是:「因為每個系所的要求項目都不同,所以可以依據需求去重新組合、排列書面資料的順序。

最後,請確定好要報考的系所資訊,鎖定好報名日期、繳費金額及方式、書面資料上傳、考試時間,準備應戰。

# 口試準備期 — 10月初

這段時間大概是各校報名的期間,建議這個時候開始準備口試的各項資料及報告內容,以下是我綜合起來的幾點建議

1. 依照你/妳想Promote的重點一一論述
2. 視情況增添自己的風格(因為我個人報告的時候喜歡嗨一點,所以內容會比較幽默、熱情風格)
3. 為自己假設問題,面對口委的QA才不會有重大失誤(通常口委會以報告投影片內容、書面審查內容去提問)
4. 通常口委們都是面試當下才看個人資料,所以報告時一定要再好好的介紹自己,以加深口委印象

最後有個非常值得一提的準備項目,也是數位系學長姐有的優良傳統,就是製作自己的簡歷三折頁

三折頁正面
三折頁反面

這三折頁也是經歷了一次大改革之後得到的作品,freepik真的很棒有很多現成的作品可以參考,封面(正面右手邊,但缺了名字XD)即是參考其中一個作品製作而成,其餘都是自己心裡所希望的排版內容。

# 口試應戰期 — 10月底開始

下列所列舉的學校順序是我應考的先後順序,跟喜好順序無關喔XD

中央大學 — 網路學習科技研究所(正取10)

這應該是數一數二煩的系所,原因是很多書面審查資料都要紙本寄送!!!!
所以當時準備了審查資料一式、推薦信兩封還有他們所規定的幾項資料表。(應該是自傳吧?有點忘了)
總之,基本上該所報考人數普遍不多,有報名應該都可以去面試。

面試是採團體面試的部分,該所有六位口試委員(缺陳攸華教授),每位教授都很好親近(?)應該說沒有黑臉出現,所以基本上我跟我的同學們都回答得很流暢。

P.S. 這次面試我只有帶上簡歷,因為之前查過的資料都不需要準備簡報。

但是呢!!!但是!!!由於該所是採團體面試,雖然不會像其他學長姐說的「團體的話就不大會影響整體分數」,且對每位考生非常公平,每個問題都有1分鐘或2分鐘可以回答….這回答時間很明顯不夠用啊QQ,成為我這次回答不完整的一大敗筆,因為太難去用幾句話概括我的回答了。

遇到的問題如下:

1. 對於每個學生的書面資料提出詢問,我被問的是「以前做的跟之後想發展的研究領域」
2. 會不會寫程式?會寫幾種語言?以及用來開發哪種軟體?(沒錯,這是"一個"題目)
3. 對於數位學習有什麼想法?
4. 對於目前的人工智慧有沒有甚麼研究?(這個有點忘記了,應該是這樣)

中央大學 — 資訊工程系碩士班aka資工所(一階刷掉)

這這這....我自己都羞於說這件事情了XD

總之,想推資工的話,硬底子跟基礎還是要打好啦,別想像我一樣,想嘗試看看一階能不能僥倖通過之後衝口試。

然後....就不多贅述了!

成功大學 — 創意產業設計研究所乙組(正取1,我的最後選擇)

創產所是我報考的系所中,最奇特的一所。

從一階的書面資料就要全英文,我報考的乙組還需要英文的作品集(p.s.所以如果有額外需要作品集的系所,要取捨一下要怎麼重新組合一下審查的排序)。當然,口試也是全英文,要好好準備好簡報跟口述內容才不會怯場

很幸運的,這次的報名人數只有2人,錄取名額也只有2名,只要不要表現太差就不會從缺,真的非常非常幸運.....。後來的同一屆考試入學,綠取名額也只有2名,但有12人報考。

口試當天異常緊張,畢竟沒受過甚麼英文簡報的訓練....,當天到場的教授是卓教授跟楊教授(沒記錯的話應該是,我一直在想到底是楊教授還是劉教授,應該沒認錯吧QQ)卓教授擔任的是黑臉的部分,第一次見面真的會被卓教授的氣場嚇到,語氣非常的強勢。兩位教授都非常認真地聆聽我的簡報(當然也一直翻閱我的書面資料)。

基本上,因為報考、就讀這個所的學生背景非常多元,來自多種不同的大學學系。所以教授們都會依據學生的書面資料,以及大學學到的專業或是業界經驗為主要的問題核心。以下是我遇到的問題:

1. 請問你在系上的專業是甚麼?
2. 你以前做研究專門是在做哪種領域的?
3. 請問您的作品集裡面有任何可以現場DEMO的作品嗎?(這點很重要,後述)

整體下來發覺,創產所會很注重實作能力(尤其是我們這組),而且最好也要會一點程式設計的能力,至於需不需要有實際工作經驗這點不清楚,因為感覺下來沒有以往這麼注重了。

而如何強調自己的實作能力,這點需要再次提醒,一定要錄製好作品DEMO影片,以免出狀況時無法應付或出糗。沒好好做到這點是我的遺憾啊啊啊。

成功大學 — 製造資訊與系統研究所(備取15)

製造所的名氣之大就不多說了,基本上多數人都是仰慕鄭教授的名氣而來的。但我的目標是放在陳教授(有做電商跟知識工程的那位),若有學長姊是跟陳教授的話可以認識一下,可以先讓陳教授先認識你,但跟入學影響大不大就沒關係了,主要還是自己夠不夠努力(學科成績要夠好啦)為主。

這所很有趣的一點是,同一個考試時段內會有三位同學(所以共四位考生),分別進入四位教授的辦公室進行自我介紹,一位教授15分鐘。基本上教授們都已經事前討論過了,所以每個學生的資料都一定會看過,頂多是重新看一下你的書審資料回憶一下而已。

因為四位教授都提出不同的問題,我就簡單地描述一下我面對四位教授的狀況。

鄭教授:明顯對我興趣不大,因為成績真的太差了QQ,不然平常他都會問一些研究領域的問題,例如:工業4.0,所以記得要準備好功課再去口試啊。

陳教授(另外一位):大概被他刁難的最嚴重ㄌ,一樣問題是成績不起眼,一直刁難我的學科成績,八成是有特別看我分數特低的科目來攻擊的QQ。但他非常欣賞我的實作能力,所以軟體開發的經驗越多的話,他應該會越喜歡。

蔡教授:非常善良、好親近的一位老師,研究方向應該是有開發很多Android App,而且也有多看我實作型的作品,對我的作品非常有興趣,相談甚歡。但好像也沒聊甚麼話題了。

台灣科技大學 — 數位學習與教育研究所(未考複試)

很可惜,真的很可惜,因為口試時間跟成大製造撞期了啊啊啊。

好像也沒有特別的建議可以給了QQ。
能給我系上學弟妹唯一建議就是,這個所很偏教育,所以不是很喜歡的學弟妹可以左轉離開了。

交通大學 — 應用藝術研究所甲組(備取2,可以備上)

突然來了一個很跳痛的系所,但當時在想轉換跑道的同時,也能夠運用上以往學到的知識,這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啊!!當初是在看簡章的時候覺得這個組可以學到工業設計還有UI/UX設計,覺得是我應該要嘗試的目標。

有幸當時台北數位藝術節也有參展,能親眼看到應藝所的作品真的超幸運的。有興趣的也記得要撥空去看看台北數位藝術節,絕對不容錯過。

面試當天,著實被氣氛震懾到,當天三組同時間口試,每個人都在準備區那看著自己的簡報.....,那還算普遍常見的,還有人拿出了他的作品集,跟電玩美術集、博物館雜誌一樣程度的精美。著實令人羞愧啊,這就是跨領域報考所必須面臨到的衝擊呢。

進入考場,再震懾了一次。
口試委員有許教授、李教授還有莊教授,居然莊教授有來當口委啊…..是我蒐集資料不夠呢?還是真的今年是特例?總之,看到大老中的大老真的是格外緊張啊...。

基本上,口試進行的主持都是許教授為主,李教授也提出了許多問題,莊教授則是很認真地看著我的簡歷,形成非常有趣的畫面XD。我算是我們系上近幾年唯一報考的一位吧?因為兩位教授都跟我們系主任頗有交情,所以對我們系來的學生都非常的有印象(換言之,很少啦)。

總之,以下是我遇到的問題:

1. 跟大學所學的相差很多(尤其我是系統組的),為什麼想來應藝所呢?
2. 看到你對於VPL的教學以及對資訊教育有很多的接觸,對於這部分目前有甚麼看法?(這個問題我超心動,可以超放寬心回答)
3. 既然想要來學工業設計跟UI/UX,會引響你來這裡的契機是什麼?

整體下來感覺非常的愉快、舒適,三位教授都非常的友善,而且尊重我的專業,非常敬佩他們。而當我說出「我想要用我所有的專業,來增添一些花樣跟投注新的領域」的時候,三位教授都給了我一個肯定的眼神,真的很難用言語去形容這份感動!!!

# 總結

謝謝你/妳看完這篇文章,這比較屬於是我的冒險旅程紀錄以及心得。
若能幫助到你,希望你的路途可以比我更順利;
若沒能幫助到你,也歡迎問我更多你想知道的細節。

這是我的第一篇Medium Story,喜歡的話,Clap一下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