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是小說的倒影— — 從《對倒》到《花樣年華》

政大藝術季
5 min readJan 24, 2020

文:謝銘鴻、編輯:Nibiru

若要盤點當代經典華語電影,絕對少不了王家衛的《花樣年華》。電影裡唯美纏綿的鏡頭,必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但你可能不知道,其實《花樣年華》是受一篇小說啟發而拍攝,那就是劉以鬯的《對倒》。

▲電影中的三段過場字幕,都是擷取自劉以鬯《對倒》裡的文字,以上來自小說第七節
▲劉以鬯的小說《對倒》,行人出版

關於小說作者劉以鬯(1918–2018),可謂香港文壇教父,常被歸類為現代主義作家,作品影響香港、新馬、兩岸,是華文文壇中的大師級人物。導演王家衛(1958 — ),則是香港當代著名導演,曾獲坎城最佳導演獎,風格浪漫,題材圍繞人的私密情感。

劉以鬯的《對倒》原稿大約十一萬字,是篇幅較短的長篇小說,1957年改寫為短篇小說。長篇《對倒》成為王家衛《花樣年華》的靈感。究竟,電影捨棄了小說中哪些部分?又保留下了什麼?

人物設定

在人物的設定上,電影和小說差異甚遠。《花樣年華》的男女主角是周慕雲和蘇麗珍,已經成熟並都結了婚,情節聚焦在周蘇兩人間隱晦的情愫、情慾的掙扎。《對倒》中的男女主角則是互不相識的淳于白和亞杏。淳于白是離過婚的中年男子,亞杏是尚未成熟、渴望愛情的少女。

為何王家衛不採用劉以鬯筆下的人物,卻是創造新的人物?前者的人物、敘述優勢,在於更能彰顯戲劇性。《花樣年華》著墨於周蘇兩人背離道德的愛戀,兩人越是渴求,越是加深感情的痛苦,十足展現劇情張力;再搭配綺麗、唯美的場景,成功營造故事戲劇性。而《對倒》的高潮則是由一正一反的結構堆砌而成;小說的優勢在於穿插式的敘述技法,讓讀者在對照兩人的過程中,產生特殊的相對之感。王家衛捨棄小說的人物,新創了周慕雲和蘇麗珍,除了讓《花樣年華》具備原創性,更展現有異於小說的戲劇張力。

鏡像元素

鏡像元素正是王家衛所謂的「靈感」。《對倒》故事的結構就是它的精神:一個是歷經人生滄桑的中年男子,一個是對愛情充滿嚮往的少女,兩人在旺角的遭遇,好像鏡子一樣,正好成了對倒,相襯人生不同階段的情懷。他們在相同的影廳坐在鄰座,回家後都做了春夢,對象竟同時是彼此。《對倒》不斷強調一正一反的鏡像元素,讓讀者能夠對照兩人的故事。以下選出五個電影中的處理手法。

首先是電影中多次出現「鏡子」的鏡頭,不斷呈現周慕雲和蘇麗珍的影像。鏡子裡的周蘇,是真實世界的對倒,直指小說題目。

▲「鏡子」常出現在《花樣年華》的場景中

另外, 拍攝周蘇兩人的「影子」,影子和鏡像一樣,都是拷貝世界的虛像。

▲ 影子也是電影中常出現的鏡頭

周蘇兩人上下樓梯、擦身而過的鏡頭。周蘇兩人去麵攤時,經常在樓梯口碰面,一前一後、一上一下的動作,就是一種對倒。

▲上下樓梯的動作,是一種對倒

王家衛使用大量「平移」運鏡,一左一右的平移,不也是一種顛倒?

▲在兩人撰寫武俠小說的場景,鏡頭先是往右,接著向左平移

周蘇兩人的處境、台詞互相對照。兩人的伴侶經常不在家;他們也試探對方的領帶、包包是在哪裡買的,藉口要買給自己的伴侶,最後卻也都承認,其實伴侶早有和對方相同的了。

▲周蘇兩人在餐廳詢問對方的領帶、包包,處境、台詞相似

這些安排都是王家衛從《對倒》而來的「靈感」。

▲《對倒》的靈感,來自一對郵票

王家衛的靈感來自劉以鬯,那劉以鬯的靈感又來自誰呢?小說家曾表示,靈感來自他收藏的「慈壽九分銀對倒舊票」郵票。這是一對連結的郵票,兩枚圖像上下顛倒,法文叫Tête-bêche,啟發小說家「對倒」的構思。

王家衛曾言:「讓世人重新認識,知道香港曾經有劉以鬯這樣的作家,是最讓我開心的事。」我們不妨將王家衛的《花樣年華》,視作《對倒》的另一種對倒,除了重新詮釋王家衛的電影,更認識了一篇優秀的小說。

--

--

政大藝術季

政大藝術季為政大學生自發性社團,創立於2015年。 成立初衷為:為政大校園增添藝術氛圍,並讓藝術更貼近學生。 第五屆政大藝術季預計在2020年十月,於政治大學進行為期一至兩週的藝文系列活動,其中包括劇場與各式展覽等。 將藝術的美好傳遞到每個政大人心中,讓生活充滿美、創意與發現!▷FB關注:政大藝術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