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群同溫層。(圖 / 由AI詠唱生成)

「價值觀同溫層」與「興趣同溫層」一樣都是社群,卻有著完全不同的同溫層現象?

國民網友
Jul 31, 2023

其實社群同溫層打從一開始被提出,就是一個偏負面形容。

比如某用戶說:我發現最近FB上9成的人都在支持川普耶
不是,是因為你的同溫層都支持川普

󠀠󠀠

同溫層現象,並非否定圈子的存在,只是在論述讓人產生以偏概全的結果。

要說造成同溫層的原因,我認為平台的演算法大於人為的管理。至於為何平台要有意為之創造同溫層?因為那會讓用戶感到開心!

你會覺得周圍都在談論某件事,那是因為你本身就喜歡、或是特別關注這件事,被演算法發現之後故意一直推給你的。而這也是社群平台用來使用戶持續黏著留存的不二法門。基本上現在所有的主流社群平台都在努力為用戶打造他們專屬的社群同溫層。

不過現在的人也越來越聰明,知道社群會有同溫層現象,所以也不太會再發表以往那種以偏概全的言論。同溫層變得也不是那麼負面的絕對用詞,甚至有些用戶是反過來刻意訓練演算法,打造自己想要的同溫層。

👁‍🗨價值觀同溫層

代表的社群平台有Facebook、Twitter (現在應該叫X),也就是Social 1.0第一代的社群平台,第一代的社群平台一開始就是被設計用來「串連人際」的平台,所以同溫層的形塑方式,當然與人的價值觀脫離不了關係。除此之外,以下兩點平台特性也給予強力的支持。

󠀠󠀠

1.通常都是實名的個人帳號。

畢竟是一般人第一個接觸的社群,因此大多是使用本尊身份加入。如果是企業或是品牌,通常就是開粉絲專頁。所以你追蹤的對象,很大一部分是你真實認識的人或朋友,當然在價值觀上不會有太大的落差,不然也很難成為朋友。

󠀠󠀠

2.分享也被視為一種內容產出。

在FB你可以把別人的貼文分享到自己的主頁上,Twitter也可以轉推、引用貼文。一個人認同與否定的東西可以形塑出一個人的價值觀,因此你分享的內容也可以被視為是一種價值觀的傳遞。當你在關注一個人的FB,你不是只關注他個人發文的內容,還包含他分享的內容。因此內容的涵蓋範圍很廣,可能包含對社會時事的評論、愛好的分享…等等,所以看的不只是內容本身,而是價值觀的延伸。

👁️興趣同溫層

就相對更為單一好理解,代表的社群有IG、抖音、小紅書,也就是我自己歸納為Social 2.0的第二代社群平台,這類平台也常被視為是有社群功能的內容平台。平台演算法採取的是「內容媒合」,讓用戶能持續看到感興趣的內容,好內容也能被更多用戶看見。對用戶來說,你的興趣決定了你的內容同溫層。也因此能看到跟1.0社群完全反向的特性。

󠀠󠀠

1.帳號不分個人與粉絲專頁,能出好內容的都是好帳號。

當然以IG來說,還是能開啟商業帳號看數據洞察,但對於其他用戶來說,有沒有開啟商業帳號是分辨不出來的。所以你的帳號是不是人、你是誰都不是重要的事,在IG上也能看到很多匿名、不露臉的創作者。

󠀠󠀠

2.專注做好你的內容,不要有其他雜訊。

如果你曾聽過一些IG經營大師的經營心法,相信這些你都聽過「要有固定排版」「照片調色要一致」「只教同一件事就好」「帳號定位越簡單越好」,簡而言之就是,在IG上不用會一萬種踢法,只要同一種踢法踢一萬次就好。因為你的內容越單一,演算法越好幫你找到喜歡你內容的人。

同溫層是活的,但一個需要你主動校調,一個則會自行動態調整

每個人都可以改變在社群上所追尋探索的興趣,只要透過搜尋新的內容,與其他類型的帳號互動,演算法就會開始自行慢慢校調,快則三日慢則一週就能訓練出新的同溫層。以興趣同溫層來說,改變的trigger是需要透過用戶主動探詢才會發動,且需要一定的反應時間。

價值觀同溫層則很有趣,是隨著時事不斷的動態調整變化。舉個最明顯的例子,4年一次的選舉一到,我的FB同溫層就會因為我支持的陣營發生改變,但我並沒有主動去校調它,是時事找上我逼我表態的。當然選舉過後又會自動變成另一種樣貌😂

歡迎加入廣告行銷討論Discord社群,在成為A咖前讓彼此學習、互相幫助吧!
這裡沒有需要付費的A咖觀點, 只有一群熱愛分享、討論案例的行銷B咖。不保證營養,但一定免費無私!

--

--

國民網友

在廣告業打滾近8年的社群老編,7年貼文累計達1億次觸及! 潛藏於品牌之後與大家當網友,遊走於網路社群之間當觀察家。分享內容包含 廣告行銷、網路趨勢、工作職場。若喜歡我的文章主題請點選(✉️+)訂閱!邀請您加入全台最大Discord廣告討論社群,找我請用DC 👉https://discord.gg/npPpAwjfc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