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map

社群不焦慮:我的 365 天社群網站斷捨離 JOMO 心得

Mar 19, 2023

--

我曾經以為從 FOMO 到 JOMO 是我得跨越的「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但現在發現,這只是我走過的一個人生階段。

我已經 365+ 天沒有打開我的 Facebook,243 天沒有使用 IG 與 Twitter,出乎(自己的)意料我仍然活得好好的,作為一個前 FOMO 族,想在這個時間點寫下心得做紀念。

The fear of missing out (FOMO):錯失恐懼症,因為害怕錯過/失去而產生的不安感與持續性恐懼,這個感受我相信大家都非常熟悉。那什麼是 JOMO 呢?在丹麥心理學教授 Svend Brinkmann 出版的《錯過的快樂》(The Joy of Missing Out)書裡,他認為人們應該學會享受錯過一些事情的喜悅,而不是持續感到自己必須緊跟社交媒體的步伐。

Photo by Jackson David on Unsplash

在這個資訊爆炸,大家都頻繁使用 3C 產品的時代,多數人都是被科技綁架的 FOMO 族,經常低頭滑手機,網路成癮、注意力分散、資訊焦慮、社交媒體過度使用、睡眠不足…連腰痠背痛都是很常出現的負面影響。

我也曾經受嚴重的資訊焦慮所苦,睡醒張開眼的第一件事是滑手機,睡前要閉上眼前的最後一刻也是看手機螢幕,就是深怕自己漏了什麼資訊,經常被自己腦海裡的假想追著跑,喘不過氣。

後來為了戒斷自己動不動就滑開手機的習慣,我曾對自己的學習方式做了幾次實驗與調整 (如果你正在為同樣的事情困擾,不妨嘗試看看下面的做法):

(1) 刻意不用手機閱讀,而是改用電子書閱讀器 (我把中文書放 mooInk,英文書放 Kindle),減少自己分心的機會。

(2) 刻意改用聽的方式學習,像是利用 Audible 的有聲書,直接用聽的方式學習,減少需要滑開手機的頻率。

這兩種方式對我而言都是有效的,特別是上下班通勤時,就少了各種 App 的誘惑,不再讀一半就忍不住收信回覆同事、打開 Slack 看工作訊息,或看朋友的社群動態頻頻點 Like。

Photo by bady abbas on Unsplash

然而,這次的社群網站斷捨離,卻不是如同上述那樣,是經過慎重考慮和實驗後做出的決定。而是自己終於被長期的焦慮推到了極限,身體與心理都突然間「啪」的一聲斷線般地叛逃了。

所以斷捨離的最初三個月,是在逃避使用社群網站。

這個時候習慣尚未被打破,所以還會想念、會想打開看朋友們的動態,但理性上很清楚,每天滑社群網站對我而言是種壓力來源,所以為了我的身心健康,當時我把所有社群網站的 App 都收進最後面的那一頁,手癢心癢動念時說服自己「不要打開」,同時平日幫自己安排其他活動分散注意力。

三個月過後,我發現自己開始習慣沒有這些社群網站的日子,對於使用它們沒有抱持著慾望,所以能保持不看動態、不貼文也沒有查看任何訊息,過著社群上完全離群索居的隱士生活 (不過 Slack 還是得用才能工作)。

同時也拿回了資訊的主控權,想要的內容自己上 Google 輸入關鍵字勤奮地找,不再仰賴被 Facebook 灌食。

這段時間讓我重新學習專注,也學會了與自己相處的方式。我會抽空閱讀書籍、與家人一同出遊,或是享受一個人的靜謐時光,不再處於一個隨時隨地接收外界資訊的狀態。

Photo by Jessica Favaro on Unsplash

又不知道過了多久,我已經完全忘記社群網站的存在。

偶爾某天我會突然想起社群網站,因為想念老朋友的心情仍在,但我已經習慣了 missing out 的延遲生活,不怎麼想要去碰觸或打開社群網站了。現在的我,就仍然在這個狀態中,遠離社群享受我的 JOMO 簡單生活,也更認真地思考自己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

即便像我這樣 365 天社群網站斷捨離是比較極端,而且最初是衝動而起的念頭,但這個親身體驗也讓我發現,離開社群網站一陣子確實對身心理健康有幫助。就算哪天我要重新回去開始使用社群時,我想我仍會時不時的來進行一場「社群斷食」,最好每年都有 1–2 個月讓自己稍微離開一下社群,與世隔絕。

因為我發現,當我們選擇不做某些事情時,反而可以獲得更多的自由和空間,去發掘真正對自己有意義的事物,而且能透過這個機會更關注自己的內在世界,從而提升生活的品質和充實感,發現嶄新的自己。

Photo by Anthony Tran on Unsplash

社群不焦慮,真的可以是一種美麗的生活方式。

或許這樣的生活看起來比較慢節奏,像我一樣總是焦慮不已的人,可能需要一點時間才能適應這樣的改變,但我相信這種「社群斷食」的體驗是值得的,甚至是對自己很好的投資,為你重新找回真正的快樂和滿足的方式。

凡事沒有絕對,我會不會回去使用社群網站呢?大概會的,但目前我還想繼續沉睡在我的社群空白裡,再讓我發懶一陣子才願意回去。對我而言,讓我享受這種慢慢悠悠、偶爾錯過點什麼的生活,是剛剛好的美麗。

畫家會利用「留白」去強調自己畫裡的主題,留下想像空間去引導觀看者自行補足畫中所沒有表達的內容,或有時候用留白營造出靜謐、寧靜的氛圍。如果人生是一塊畫布,「社群斷食」就是我們能給予它的、適當的留白。

無論你怎麼選擇,希望我們都可以逐漸學會放下 FOMO,轉而享受 JOMO 帶來的樂趣和寧靜。

Photo by Artem Beliaikin on Unsplash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 ₃ ◔` )

歡迎點擊下面的拍手按鈕,多拍拍,代替虛擬擁抱。

--

--

IVI
IVI

Written by IVI

陳年彆扭宅,近年激發出嶄新育兒魂,但阿宅就是任性,創業路上需要碎念以保持身心健康。這裡是我與我肥大的杏仁核一起伸展紓壓的小世界(´◔ ₃ ◔` )我隨意認真寫寫創業 x 設計 x 育兒 x 產業 x 生活,就請各位客倌也隨意認真讀讀。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