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is Tonmeister in the U.S.?”(1)

談紐約大學(NYU) Music Technology 分支 — 錄音及音樂製作專業主修 — Tonmeister Concentration

孫紹庭
47 min readSep 25, 2020

(2020 修改移植版)

Recording Session at Atomic Studio, Brooklyn. 2018

(2020 大後記)

此篇文章是我第一篇在 Medium 的移植文(因為 Facebook 完全搞爛了我的照片排版,甚至不讓我回頭編輯內容真的很糟糕),我將會在內文中稍作修改,並且補充或更新新的資訊和 Q&A,距離當年撰文已經過了約六年左右,很多資訊都很舊了,希望大家多多包涵,有任何問題煩請來信我個人信箱 normalmusicx@gmail.com,我將盡快給予回覆或解答。

筆者:孫紹庭

身份:

紐約大學音樂科技碩士

紐約 Sun Music Production 創辦人 (2016 — Now)

卡內基音樂廳錄音師、林肯中心室內樂協會錄音師

(2014 撰文時期為卡內基音樂廳實習生)

前言:

這是一篇很長的網誌和記錄,我想跟各位深入介紹一個在碩士領域相對來說非常冷門的專業主修Music Technology 的分支專長主修(冷門中的冷門的意思XD)– Tonmeister Concentration,其實想要寫這篇簡介的心情已經醞釀很久了,但由於筆者在進入碩士班後,便先後參與了非常多的實習、工作、獨立接案、以及必須兼顧碩士班課程,所以遲遲一直沒有時間可以動筆寫文章,基於PTT留學版Study abroad的徵文活動的刺激之下,才決定利用每天搭乘地鐵的時間進行分段寫作,因為我很怕不把現在清晰的記憶,趁暑假比較不用在地鐵上趕報告的時間寫下來,我下學期開始專注的論文結案以及校外的實習,將會破壞這份完整的回憶錄。

來說一下大致內容,這是一篇介紹紐約大學的錄音及音樂製作工程分項主修的碩士班文章,我會講得非常非常細,如果對該領域項目沒興趣的人可以按左鍵離開了,但如果你對於這個領域有點興趣,或是非常有熱情,或是你總是無法被誤導作曲、電腦音樂、甚至多媒體碩、博士班就是這個領域專長的人,我相信我可以非常完整地釐清及介紹 — — 最起碼 Tonmeister 這個次領域的一些細節和學習過程,並且清楚劃分其中的專業差別。

不同於我的一位恩師楊敏奇所寫過的 「什麼是 Tonmeister」文章中針對於德國體制的正統 Tonmeister 訓練介紹(但暫時好像找不到連結給大家參考),此文的特色,是針對美加地區的 Tonmeister 主修寫作,紐約大學對於此項專業進行了針對美國音樂文化的訓練改變,但仍然保有歷史上某種程度的正統性,以下文章我會慢慢解釋其道理。

由於這篇文章主要是想分享給資訊相對非常少的亞洲朋友們,故寫作內容盡量以全中文帶上,惟人名、學系名稱、公司名稱如果台灣不太常接觸的部分,會以英文代替。

— — — — — —正文 — — — — — —

一、簡介Music Technology

Photo credited by NYU Music Technology

先談談Music Technology這個主修,如果有興趣、或曾經google過的人肯定知道,在美國能搜尋得到類似的碩士班的學校真的是非常非常少,因為好萊屋電影工業的關係,在西岸很多的大學部有開類似的領域,有些叫做Music Industry, 有些叫做Sound Design, 有些叫做 Commercial Music, 有些叫做Audio Science(至於有哪些學校,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告訴我,我或許會再找時間寫一篇介紹給大家)。

但Music Technology則通常是包含其中一些部分的領域,有如其名地包含了部分「科技」的內容。也因此,專長主修可以說是五花八門,每間學校即使叫做”Music Technology”,擅長和專攻的領域可以說是南轅北轍。紐約大學因為身處精華地帶,又同時跟不少學校有學術上的交流,因此我們學校可以說是各間學校的綜合體,例如我們 3D 聲學實驗室是參考加拿大 Mcgill University 的 Studio22的音響,而我們採用的Digital Audio Processing又是採用邁阿密大學一位教授寫出的地獄書籍,讀過的人都說棒(?)。

指定課本DAP!(表示想燒掉XD)

正因為如此,我們學校一共開了誇張般地五到六個子項目主修涵蓋了不少領域,而其中包含了:

  1. 一般組:每學分被盡可能的平均分配至各個專業領域,然後探索自己有興趣的題目寫作論文。
  2. Immersive Audio:專供3D音樂及音效。
  3. Game Audio:遊戲聲音,但出奇地目前沒有專任指導教授可以帶學生論文(但是有專業),所以很多人最後都會走向3D 音效、或是訊號提取領域)。
  4. Music Information Retrieval (MIR):專業的Audio Coding 領域,為針對聲音及音樂項目的程式寫作及訊號分析組。例如設計音樂軟體等等….
  5. Scoring for Film and Multimedia:影視配樂組,很意外地我們也有這個組,甚至領域有開到博士班,但別被名字誤導了,這個領域其實比較偏向針對電影配樂上的科技研發部分去研究,並且同時從事電腦音樂及軟體音樂創作,也因為這樣,會有非常大量的程式寫作課。我們學校有開一個姐妹部門Scoring for Film and Multimedia, 他們在做的就完全是如各位所想的那樣的正統影視配樂訓練,每屆也大約有一位台灣學生入學,因此想要選這領域的請注意自己喜歡的項目了!
  6. Stephan F. Tonmeister Honor Track:此簡稱Tonmeister,為錄音及音樂製作專長,也就是筆者所屬的領域。

二、What is Tonmeister in the U.S.? — — 起源

經典翻譯書籍-Tonmeister Technology

如前言所提,Tonmeister源自於德國教育體系,為”Master of Tone” 之英文翻譯,意思為聲音藝術上的製作專業者訓練,始於古典錄音、製作及後製技術,並開始隨著文化發展朝著電影音樂、爵士及流行音樂發展。

Tonmeister對於紐約大學音樂科技學系的淵源很深,此段敘述來自於我在紐約大學的指導教授Paul Geluso, 他同時也是紐約大學Tonmeister領域的專任教授:

故事開始於其最剛開始書名上的人名”Stephan F. Temmer” 這位商人,Stephan在早年是專門代理德奧系列知名麥克風Neumann、Sennheiser、Schoeps、AKG以及其他大家比較聽過名字的專業錄音麥克風的專職代理商,所有這些知名麥克風早期要入口美國,都要他簽名核准,並且對應號碼和客戶。也因此,早年在美國這些麥克風如果失竊了,竊犯或贓貨買家如果不小心弄壞麥克風要維修,被維修公司發現標號與顧客姓名不對,是會直接走法律途徑訴訟,並且把麥克風送還給失主的。

也正因為麥克風科技在那個黃金年代的突破,以及歐洲獨家代理的獨特性,使得Stephan在這個領域上勢力及收入非常可觀。在他中年時期,因為銷售麥克風時的一些客戶服務,例如美國錄音師反映麥克風音質不如想像,他發現其實多數類似反應狀況的理由,是因為美國錄音師不懂得如何正確使用高敏感度的電容式麥克風,導致古典聲學樂器例如弦樂、銅管、木管、打擊等等錄音內容,不是非常跟得上歐洲的錄音品質。

Stephan注意到了這件事,並且很積極的想推動這個優質的訓練系統,所以他代理並翻譯了”Tonmeister Technology”這本德國原文書成英文,也同時試著跟周遭幾個紐約區的大學接觸,表示願意出資,讓學校系上的學生免費試用及使用他帶領品牌的麥克風,但代價是該校必須成立一個 Tonmeister Program, 必須很高程度的效法於歐洲聲音工程學校的訓練系統。

隨著德奧聲音工程師的訓練系統,對於聲學樂器的錄音技術開始慢慢往外知名傳播,連好萊屋電影工業的交響樂團配樂都很依賴 Tonmeister 來監督整個製作流程的風氣及盛名之下,紐約大學同意接受 Stephan F. Temmer 的200萬美元資金,並且運用了其 200 萬美元每年的銀行存款利息,開始在每個暑假開始試辦為期六週的 Tonmeister Training.

但顯而易見的,六個禮拜的訓練尚不是一個完整的教育課程。雖然在”Tonmeister Technology”這本書前言裡提到,在專任教授Paul Geluso的催化之下,決定將此Summer Program延伸成一個完整的專業主修課程。在研究所的監督底下,現在的 Tonmeister 學生除了必須參加 Tonmeister Program 額外規定的18學分碩士班課程,並且必須在學內完成碩士論文:包含一張專輯製作,以及其中必須囊括的科技突破 (Technical Focus),並且GPA(學業平均表現,滿分為4分)高於3.6才能拿到 Tonmeister 證書,外加碩士畢業證書。相較於其他次領域專業項目,比較嚴苛的部分在於專輯製作(專輯長度必須超過40分鐘並保持完整性,而且必須自行尋找音樂家和題材製作,並且必須含有科技突破內容),以及研究所上給分極嚴苛的GPA分數。

圖為兩位傑出台灣音樂家Andy Lin 和他的姐姐 Kelly Lin 與筆者合作的錄音計劃

課程領導教授Paul Geluso更表示,引進古典錄音訓練之後,他深深覺得 Tonmeister 這項錄音製作人專長更需要拓展到其他音樂領域,也因此,同時間安排了非常非常大量的爵士及流行錄音工程訓練給 Tonmeister 學生,佐以紐約大學 Steinhardt 音樂學院音樂科技系的科技研究和傳統音樂系的音樂素養訓練,讓學生同時能跟得上科技、音樂訓練、以及新一代的音樂風格制作實力。對我來說,這一點是非常特別的,因為紐約大學在引進這套系統後,把爵士與靈魂之都紐約的音樂特色帶入並特化成了學校的訓練系統的一部分,幾乎每一位Tonmeister 學生都非常深入的接觸(被操翻XD)跨界和爵士的錄音和音樂後製訓練。

圖為筆者執行爵士專輯錄音時抽空偷拍的照片XD (1)
圖為筆者執行爵士專輯錄音時抽空偷拍的照片(2)

如上述起源所言,Tonmeister 必須同時包含音樂能力以及器材使用能力,乃包含音樂製作人及錄音師訓練,也因此同時會包含科技及音樂課程。但在這項專業引進美國之後,從科技項目的差異開始變化,針對3D、環繞、特殊器材的爵士和流行應用錄音內容比我想像中多出很多,下面會更多描述。

三、修業條件及流程

剛進入研究所對 Tonmeister 感到有興趣的學生很多,被這個 Program 吸引進來的人也很多,但最後選擇(或成功達成條件)的人很少,其理由會慢慢說明。

對該領域項目有興趣的學生,必須先在第一年修完大部份研究所內規定學分,多數為跟音樂製作領域無關的科目:例如數位聲音訊號課程(DigitalSignal Theory),以及其底下所屬的實驗室課程,乃為應用Matlab (近年好像改為 Python) 進行訊號製作,包含寫出波型產生器、音高產生器 (Pitch Generator), 不依靠內建工具寫出頻譜分析器 (Spectrum Analyzer)、自行去目標場地收音採樣殘響,並且應用Matlab寫出自己的殘響效果器(Convolution, Impulse Response),自己寫出數位效果器 (EQ, Flanger, Delay…..等),簡言為針對 Audio 訊號可以運用的基礎內容課程。

學生在芭蕾舞教室練習採集mono的 impulse response 數位空間殘響效果

並且,申請生在第一年碩士班課程必須起碼達成大學部樂理二程度(從 Basic Musicianship開始往上算,樂理二屬於第四級課程,但其實相對於台灣的樂理教育而言並不難),並且在結業前完成樂理三的課程(本校樂理課程最高等級為樂理四)。

此外,還得修畢對筆者來說最痛苦的 Digital Audio Processing,涵蓋大量的閱讀及寫作,其領域涵蓋幾乎所有數位訊號理論項目,從最基礎的dithering, jitter計算,到第十幾章我忘記要計算衛星環繞地球軌道速度,引申到音訊在透過衛星傳遞造成的可能訊耗損失和秒差等等…..總之是一堂很折磨筆者的課程 = = (2020 備註:此課已經停開改並課制,感謝冥冥之力造福了學弟妹)

在這些專業領域的必修通識課程結束後,碩士班學生才被允許真正開始深入鑽研自己的主修,除了自己運用第一年相對少數的彈性學分修一些錄音工程或音樂製作的學分之外,幾乎不會接觸到相關領域。也因為這樣,很多一開始抱持著「進來再轉領域」想法的學生,通常會面臨到很大的障礙和挑驗:

第一是 GPA 的打擊,不同於台灣我們常聽見碩士班的生態,這邊給分極嚴,無論是國際學生或是美國學生,成績都很難很好看。當然每屆都還是有一兩個神人拿到全 A,但絕大多數人都會在 Digital Audio Processing這堂六學分的課被重擊,但同時這堂課又會花費碩士生非常非常多的時間研讀,所以很容易在這邊由於 GPA 限制就灰心喪志。

第二是因為 Tonmeister 每年只會收2– 3名的主修學生進入,因為器材和錄音室的使用資源分配問題,這個 Program屬於「贏家全拿」的概念:在暑期六週的 Tonmeister Training 表現優秀的學生,才有機會被教授入選 Tonmeister主修,並且其中又只會有一到兩名專業主修學生,有機會進到由麥迪遜花園廣場老闆 James L. Dolan 贊助的錄音室裡工作。(2020 補充:目前好像已經改制為實習生制,第一年就能先比較大數量的進 studio 實習,第二、三年正班人數有稍微增加(4–6 位輪流排班)

因此,在暑假的 Tonmeister 前導課程訓練期間,無論美國或國際學生,各種卯足全力跟明爭暗鬥,大家都非常費盡心思的爭取這些名額,所以在一開始如果是透過其他領域背景進來的學生,很難在訓練課程中嶄露頭角,更別提透過顯現幹練的錄音技術,讓教授任用自己進入該錄音室工作。據我所觀察,包含我在內的上下幾屆錄音師,都是有數年的工作經驗、或是豐富的實習經驗佐以大學主修是錄音工程本科系才能進入。並且在同學間,不乏幾位在2,30 歲就已經獲得葛萊美獎的錄音師。

四、特色介紹

不同於傳統觀念,我們學校的 Tonmeister 訓練,涵蓋了相對高比例的程式及聲音訊號概念課程,取而代之的是電子電路課程被趨勢所替換掉,唯獨剩下一堂由非常知名專業音樂器材廠商 API 創始人 Saul Walker 的三學分電子電路課程。(2020 補充,Professor Walker 已於 2016 離世,很感傷的紀念他)

也因此,我們學校的 Tonmeister 畢業生較為擅長的領域,都會較偏向數位音樂科技取向的音樂製作,而不是電子電路的器材設計及維修。我的主修老師在課程開始就花了十五分鐘說明了這個取向的立場:

(一)市場取向:傳統電子電路設計人才已經在早年就已經非常飽和,同時隨著數位效果器和錄音軟體、甚至數位式麥克風和喇叭的研發進度日益蓬勃發展,要跟得上基於成本和創作趨勢的發展,就必須學習基礎數位訊號的程式寫作。因為高階數位音響器材對於美國產業而言,都有非常良好的售後服務(市場蓬勃且競爭),所以在時效和創意發揮上,程式能力能帶來的彈性和想法,才會是未來就業和學術發展趨勢。

(二)工作取向:目前數位訊號軟體工作站(Digital Audio WorkStation)已經囊括了非常高比例的音樂製作市場,同時由於電腦效能的日益發展,使得連一般音樂創作者幾乎都會使用相關軟體來進行編曲和基礎錄音。如果聲音專業製作人在該數位領域的理解只與一般創作者持平,甚至遜於專業好萊屋編曲家(例如駭客任務的作曲家 Don Davis、乃至大名鼎鼎的 Hans Zimmer,皆是非常專業的數位及電子訊號專家),則很容易在工作場合上居於劣勢,導致工作流暢度受影響。

(三)創作取向:如上述,現今職業商業音樂作曲家都有很高比例會使用數位音樂軟體,也因此,寫出一些自己的效果器和外掛程式,在目前新一代的錄音師而言已經算是必須要面對的挑戰。例如我的同學則在自己的碩士論文中,寫了一個可以放在數位音樂軟體的耳機混音外掛程式,可以把聲音輕易地用他的外掛程式,在耳機聽起來被放到「由上或下」,聽起來非常酷炫,也是他自己獨特的技術,此為一個小例子,還有不少同學正在寫自己的 3D空間殘響效果器等等……其不可被取代性相較於傳統電子電路的計師而言,是日益有競爭優勢的。

(四)實務取向:不同於純學術領域的聲音科技研究,NYU Tonmeister訓練中包含了一系列非常完整的音樂會錄音及錄音室訓練。但如同上述所言,這個專業領域是「贏家全拿」的概念,必須要有把握順利出線進入Tonmeister Track 以及進一步地進入Dolan Studio,才能被完整的訓練到。其中包含了六週的音樂會錄音訓練:這是我非常喜歡的部分,我會在主要課程介紹中介紹到這門課的概念與細節。至於實務訓練部分,被入選進入Dolan Studio的正式錄音師,除了可以拿鐘點費之外,還可以參與非常高水平的專輯製作、甚至掛名其中!我會在工作部分介紹到這一塊。至於沒有入選、或是沒有意願在Dolan Studio 工作的學生,也有很高比例在電影學院的錄音室裡面工作,並且獲得額外免費的錄音室使用時數。

(五)就業取向:如修業規定所言,Tonmeister畢業生必須完成一份60頁的論文學術寫作,以及一張完整的專輯製作,因此無論是進錄音室工作、或是繼續朝學術發展,都是有機會的選擇。由於在論文製作中會很長時數的使用到大型混音器以及高階麥克風,佐以被分派的錄音室工作內容,因此在就業競爭力上也能迅速取得實務上的優勢。

(六)學系結合:Tonmeister學生有很高的機會與比例與表演藝術系的其他學生合作,例如電影配樂 (Film Scoring)、古典音樂(Classical Music)、爵士音樂 (Jazz Music)、電腦音樂 (Computer Music)、以及去年紐約大學新開的碩士班流行音樂作曲(Song Writing) 碩士班學生,在各種領域的錄音和交流底下,可以學習到非常多元的風格和製作概念,非常寶貴。

NYU 電影配樂所之樂團實錄照片,copyright by NYU Steinhardt

附帶值得一提的觀念是,不於目前坊間私人學校或學院所強調的錄音軟、硬體操作證書,針對碩士班課程,沒有任何一個學分是在讓學生學錄音及編曲軟體的。對於這邊的學生而言其實非常合理:第一點就是獲選為 Tonmeister 的學生,基本上就要有很一定程度的基礎能力背景了,第二點就是,不會有任何人想花大筆的學費進到這所學校學一些書上或 DVD 裡就能看到的東西。正如前述,這個 Program 強調的是錄音領域的製作人訓練,對於軟體以及混音器學習,都被認為是自己該額外花時間學會的東西,否則在極度競爭的環境底下,可以考慮轉其他子領域之主修。

我其實很認同這種想法,其實也有很多學生進來後,想要學軟體操作,但才發現沒有學分可以上課。但其實工具類的東西,真的是自己要一步一腳印看手冊和教學影片去自己練習的,大班制的錄音軟體教學,在碩士班品質教育而言,是非常浪費資源和時間的。當然,很多老師在上課中會介紹很多應用錄音軟體的後製或錄音獨特技巧,但都是預設你已經很熟練 Avid Pro Tools 、Magix Sequoia、以及一些知名外掛效果器的情境下去示範的,如果一開始沒有相關基礎,將會浪費非常多時間聽一些聽不懂的示範,還有課程競爭力落後。

聯合公園 ”A Thousand Sun” 錄音師 Mario J. McNulty 在一次流行音樂作曲錄音中,示範了非常細心的錄音軟體安排及操作

如同卡內基的錄音主任 Leszek Wojcik 開在我們學校的錄音鑑賞藝術課中所提:「在我們欣賞大衛像的美感的時候,不會去思考米開朗基羅當初是用哪一把雕刻刀把它雕塑出來的,你們身為非常少數有開碩士班的該領域碩士生,必須要有自覺先把一切自學能夠學會的東西,用最快的時間學會,怎麼善用雕刻刀,是你們的基礎中的基礎。」並且補充說明:「你們會來到這裡,都是經過一定程度篩選的,在這邊的班級,你們該思考的是,怎麼應用自己的能力去解決問題,而不是空坐在課堂中等著解決問題的題目和解答給你。」

藝術觀點中,我們學習怎麼去在美感的雕塑上去精進,而拿穩雕刻刀是基本

以上都是我很有感觸的一些話,Leszek 教授已經非常非常老了,二次世界大戰後從波蘭蕭邦音樂院 Tonmeister 學系畢業後搬到美國,他以前學習的是類比錄音,但得獎無數和頗負盛名的他,即使已經有一定年紀,在卡內基音樂廳實習的過程中,我還是常常看到他在抽空研究 Sequoia錄音軟體的使用手冊或用法,或是會問自己的學生(包括我 XD)怎麼去解決一些軟體上使用的障礙。看到他活到老學到老的精神,我真的是非常被激勵!

因此,如果只是抱持著砸大錢學習軟、硬體操作的朋友,我建議可以報名其他坊間音樂工程技術指導班,很多機構都有提供不錯的課程,不需要來這邊受額外的折磨。相信坊間有更多專門教軟、硬體操作的學校適合給你們選擇,特別是一些 For Profit School(美國一般大學都是 Non-Profit, 有些特定私立教育機構會是以 For Profit 開辦營運),其實就很就業導向,訓練也很紮實,會讓學員從錄音是甚麼都不知道,到最後畢業能獨掌一間錄音室。

五、課程說明

(2020 補充:因為當初串文時間為 2013 年左右,很多課程應該都有做一定程度的改制,但因為是當初的撰文,故盡可能保留內容並以額外文字補充之方式註記。)

終於講到重點了,由於前面已經稍微描述了第一年碩士班的必修課程,我接著說明一下三個核心的實作課程:

(一)音樂會錄音 (Concert Recording I & II — Tonmeister Summer Program):這是進入Tonmeister Program 前的前導課程,由於這個領域源自於古典錄音製作,按照Stephan F. Temmer先生的要求,NYU 非常謹慎的完成 ”Tonmeister Technology” 中前言所規劃的6周訓練。但由於錄音技術的日新月異,除了書中的基礎知識如麥克風使用技巧會在第一周的演講課被提及之外,剩下的五周都是非常新穎和俱有競爭力的課程內容。筆者由於連續兩年暑假都在課堂內(第一年為修課、第二年為課堂助教和實驗研究員),所以可以比較完整的描述兩次課程內的共同及相異之處,以下列 2013 週次課程規劃為例(導論部分的講解進度都非常快,因為是預設學生都已經有相當背景的情況下開課的):

第一週:Tonmeister Technology概述,空間及聲響學導論,麥克風錄音技術導論,聲音傳遞及再播放 (Playback) 技術及概念導論。

第二週:傳統立體聲音樂會錄音,地點:NYU Loewe Theatre

講師:卡內基音樂廳錄音主任 Leszek Wojick (也是本人的校外實習老板XD)

Day 1: 弦樂三重奏實錄

Day 2: 弦樂四重奏實錄

Day 3: 小提琴及鋼琴二重奏實錄

Day 4: 木管五重奏實錄

Leszek教授在Judson大教堂帶領大家捕捉正確的聲音,其中互相比較了非常多形式組合的麥克風矩陣

第三週:傳統5.1環繞音樂錄音,地點:Judson Church 及 NYU Loewe Theatre,講師:David Bowles(葛萊美最佳錄音得主、RCA錄音協會顧問、並且是天行者錄音室(Skywalker Studio)約案錄音師)

Day 1: 環繞技術課堂演講

Day 2: 銅管五重奏

Day 3: 鋼琴三重奏

Day 4: 環繞技術混音實作(以前兩天錄音內容為例,現場混音)

David教授主導的環繞錄音,於他的麥克風距離量測,還有果敢的實驗精神上,我感受到狂人和成功者的霸氣!XD
David 自己設計的麥克風矩陣

第四週:現代多聲道錄音(意指超過5.1聲道)

地點:Judson Church 及 NYU Loewe Theatre

講師:Wieslaw Woszezyk,加拿大錄音工程首府大學 McGill University錄 音系主任、22.2聲道(你沒看錯,22 + 2 顆重低音喇叭XD)錄音及混音專家。

Day 1: 多聲道錄音講解

Day 2: 弦樂八重奏

Day 3: 銅管五重奏(不同樂團和曲目)

Day 4: 多聲道混音實作(以前兩天錄音內容為例,現場示範及訓練混音)

多聲道混音教學指導照片,最左為 Professor Wieslaw Woszezyk,是個內斂謙虛有才華洋溢的老先生!好喜歡他 >///<

第五週:3D音樂錄音 (Auro 3D Technology,10.2 聲道)

地點:Judson Church

講師:Gregor Zielinsky,Sennheiser 麥克風部門專任錄音師,所有 Sennheiser 要出品的麥克風,都必須經過他的QC和同意,否則不能量產XD

(2020 補充:好像已經於前幾年離職 Sennheiser)

Day 1: Aura 3D 錄音技術講解

Day 2: 探戈十重奏(鋼琴、手風琴、以及弦樂八重奏)

Day 3: 爵士三重奏

Day 4:跨界音樂三重奏(民族打擊樂器、低音大提琴、以及豎笛的跨界組合)

Day 5:額外加課混音技術實作(以前幾天錄音內容為例,崩潰上午九點至晚上八 點的混音技術教學及示範)

Gregor 教授引以為傲的Aura 3D 錄音矩陣,一杆子上面麥克風加總的價格就值了好…..XD

第六週:音樂及錄音製作人訓練 (Music Producer Training)

地點:Dolan Studio

講師:Theresa Leonard

加拿大國家藝術中心 Banff Centre專任錄音師,知名古典音樂製作人

Day 1: 弦樂四重奏

Day 2: 鋼琴四重奏

第六週的音樂及錄音製作人訓練,包含了如何與音樂家溝通、應對,和他們溝通錄音之後的音質效果滿意程度,以及讓他們做的舒舒服服聽自己的錄音(?) XD

由上述可見,這個 Program 非常的特別,不同於一般教學的認知概念是,每一週都會邀請不同的講師帶領學生進行不同技術項目的錄音。其中每一位大師的風格和製作音質特色也都不盡相同(應該說差很大XD),所以這邊的學生能學到的不只是單一以及學校系統比較容易產生的狹隘風格或概念,換而是短時間內大量、密集、以及快速的多元風格和錄音技術比較。在場地的部分,也由於是音樂會錄音課,所以特別借用了除了校內的音樂廳及錄音室之外,更與鄰近的教堂Judson Church 進行合作,採用很高規格的外場錄音裝置,試著在大型教堂捕捉正確的聲響內容。

對我來說還有一個地方很酷的是音樂家部分,由上面的列表可見,每天安排的樂器和音樂內容組合是不一樣的,這堂課由於除了有學校的課程營運費用之外,還有多出來的 Stephan F. Temmer 給予兩百萬美金的年利息,所以,每天錄音課程邀請的音樂家,都是基於「互利合作」的基礎下進行合作的:學校會給予音樂家和樂團基本的車馬補助費,但由於課程需要,音樂家基本上是以被半僱傭的方式邀約至課堂錄音,因此在錄音過程中,課程可以視技術執行的情況去請音樂家重複拉需要的片段,來做技術比較(例如麥克風的選用及擺位變換),作為補償,音樂家可以擁有至少一至兩首曲子的錄音檔案帶回家,並且仍然持有基本車馬費。

基於 Tonmeister 的訓練規劃底下,學生在之後一年間會在錄音室裡工作或在外面實習,因此在暫時不考量實務訓練的情況下,我覺得重複的科學性實驗室非常必要的!我們可以在很優勢的環境底下(器材、音樂家的職業水平及配給費用下的高配合度、專業錄音師帶領),得到最新的科技錄音技術執行,理解麥克風架設及擺位的差異,以及不同曲風和樂團配置的狀況處理。而不是在研究錄音技術的過程中,必須分心兼顧音樂家的錄音進度要求、以及一些無理的要求(例如要求在學生去買咖啡買酒買煙買便當之類的商業錄音室常見行為,雖然應對這些要求在訓練上也是很必要,特別是業界,但分段分領域不同時地的學習「社會學」,會是相對比較理想的選擇),可以讓學生專心投入在錄音技術的學習上。學生在課程後也被允許帶走錄音檔案回家練習混音和檢討(當然每堂課寫報告、還有期末考是一定要的XD)。

上課過程中,每一次錄音,學生都必須選擇自己擔綱的職位,例如軟體操作員、混音器工程師、線路串接員、或是不同的麥克風技術擺位執行小組。位置必須隨著每堂課變換,每個人都輪得到最起碼一次在每個位子上。

音樂會錄音技術上課實況,每位同學分別在執行自己的任務,像前排的人有些在架設麥克風,而後方的同學則在進行線路串接、軟體操作、以及硬體增益調整

總而言之,這是一堂非常有特色的課程,無論是不是 Tonmeister 的學生皆可以修選,因為這堂課是一堂前導課,差異只是在其後獲選進入Tonmeister 的學生,可以在課程結束後繼續以論文研究的形式適額借用 Dolan Studio 繼續進行練習,而沒進入的學生不行而已。

(二)進階音樂製作(Advanced Audio Production):其實這堂課被我翻的與原意有點差異,但現在課程取向是純音樂製作沒錯,也是不限制任何主修學生可以修的課。這堂課我其實是修他的前身,也叫做Advanced Audio Production, 但是開課老師不同,之前是Professor Paul Geluso (我的指導教授) 開的,包含了很高比例的環繞混音技術解析、聽覺實驗、和數位/類比聲音混音理論分析等等。現在為Professor Amandine Pras 所開,是一位很有才華的女錄音師,專長為爵士及古典錄音。

其實跟(一)的音樂會錄音上課模式有點像,但全部為錄音室錄音內容。上課時間全部都是在JamesL. DolanStudio,每週也都會邀請不同的樂團來錄音,同樣地,每個學生在每週會擔任不同的工作職位,有些人負責某個樂器的麥克風位置架設及調整、有些人負責混音器操作、有些人擔當錄音製作人等等…..由於 Amandine 是法國 Tonmeister 訓練出來的錄音師,所以跟我們課程上有很高程度的媒合和同步性。但由於這堂課不是Stephan所資助的課,所以並沒有太華麗的講師輪替。但因為Amandine 的業界關係緣故,所以不時還是會有很棒的樂團進來錄音。

課堂中,針對不同樂器的麥克風架設技術,老師會不停的叫學生在時間內調整位置,以達到最理想的聲音內容,雖然錄音美學是非常主觀的東西,但透過很細節的要求,學生也可以直接從動作執行中去瞭解該種風格的概念。

其中比較特別的是每週都會有一個學生被要求擔當製作人,其動作為與樂團人員聯繫,瞭解錄音內容和風格、進行錄音技術規劃(樂手位置、麥克風選擇等等),以及音樂家接待及溝通。我覺得特別是對於國際學生而言,是非常好的一個自我挑戰時間,因為在過程中,你必須學會用盡可能流暢的英文和音樂家溝通,以及電子郵件的往返等等,是一堂非常實用的課。但坦白說,對於多數系上有工作經驗的進修錄音師而言,滿高比例的講解內容相對稍淺了一點。

(三)母帶後期處理(Audio Mastering):說到母帶後期處理的教學,可真是我們學校的強項,因為師資非常驚人,教導母帶後期處理的老師有兩位,一位是 Allen Tucker,另一位是 Alan Sliverman,兩位老師風格和強項差非常多,但共同點都是贏過的葛萊美獎數量,可以掛整面牆XD,以及這兩位老師都是「數位」母帶後期製作 (Digital Audio Mastering)的專家,除了教導學生避免購買過多不必要的昂貴硬體器材之餘,也同時完整釐清數位母帶後期處理的手法、優勢、及如何避免劣勢部分。並且更進一步的教導主流趨勢母帶後期處理細節,例如如何針對 iTunes或 Spotify、Youtube上架的母帶處理等等。我因為擔任課程助教的緣故,兩堂課都有完整上到底(賺到XD),所以對於兩位老師先進以及細心(龜毛XD)的態度,都感到非常非常敬佩。

六、工作簡介

由於筆者是在 James L. Dolan Music Studio 工作,所以以介紹這個工作場所為主。但再次強調,這個 Tonmeister Program 目前採取「贏家全拿」的制度,雖然紐約大學 Music Technology每年都會錄取50名左右的碩士生,但分散於不同次領域,其中 Tonmeister 又是跟 MIR 差不多相對少數的領域。相較於 Johns Hopkins U. 的 Peabody 音樂院 Audio Science 總錄取名額相對少,但人人有獎(工作和薪資補貼),我們學校每一個入選 Dolan Studio 工作的人,都可以起碼獲得 15 個小時/ 每週以上的工作時數,除了有基本薪資給付之外,還有一些額外補貼。但薪資補貼都不會是大家咬牙貸款花大錢來國外唸書的重點!最重要的是,這個錄音室的工作內容組成(比例由本人這一年的 project 數量估算,不代表每學年都為類似比例):

(一)校內服務(45%):包含校內部分音樂系老師個人專輯製作、優秀被推薦學生之專輯或專案制作(例如爵士音樂組學生、電影配樂組學生、或作曲組學生)、以及被推薦優秀音樂系表演組學生進來錄製作品集等等的服務,基本上包含了整個工作內容的40%,以筆者工作經驗為例,一整天可能光進出的音樂家(教師及學生)組數大概最多可以到七個樂團或音樂家。在這邊我們的身份為全職錄音師,包含了音樂家接待、麥克風設計規劃及架設執行、音質調教、剪接及混音等等項目。

學生獨立錄音專案制作(例如校外比賽甄選、申請等用途)
協助研究生們進行聲學及錄音測試(一)
協助研究生們進行聲學及錄音測試(二)

(二)專案專輯製作(30%):每學期,Professor Geluso 會適量引進專業樂團、或是有時含外聘錄音師進來進行專案專輯製作,在這種制作期間,我們的職位就會變成助理錄音師 (Assistant Engineer),或是系統工程規劃師 (System Engineer),包含錄音計劃執行、線路設計(因為不是每個外面來的錄音師都能短時間內理解 SSL Duality 的類比混合數位設計及其應用)等等。這些專案制作引進的目的除了提升音樂圈對於本校評價之外(錄音室落成後,有些在此製作的專輯幸運榮獲葛萊美),也很技巧性的讓我們可以透過助理執行任務,學習不同的知名錄音師風格和錄音規劃方式,並且在學生時代就接觸最專業的一線音樂家和樂手(光筆者經驗、曾經就接觸過很多例如聯合公園的錄音師、Sting 的鼓手、Eagles 的錄音師、惠妮休士頓的詞曲和音樂製作人、菲利普葛拉斯的專屬編曲師及製作人、以及許多葛萊美最佳專輯團體等等),並且會要求這些團體把我們放上專輯的 Credit(通常就是Recording Assistant),換以的低價甚至免費的高級錄音室使用權。這點讓我感觸良多的是,在台灣的學校錄音室內,很在意並且試著避諱教育及商業間的一絲利益掛鉤,但在教學訓練環境無法順利媒合市場需求的情況下,又要如何及時有效的訓練出適合的人才?在控制比例的情況下,紐約大學反而試著讓學生在校內工作的機會中就體會 ”Real World”,以及透過事前溝通及良好規劃的情境下,讓進來協助專案的學生得到該有的尊重及待遇,並且在不過分辱罵的情況下指正錯誤觀念,才能真正的讓學生在工作中學習、並且提高其他課程學習的動力(意思是發現厲害的錄音師和音樂製作人太多,必須多比他們會一些才藝例如寫程式之類的 XD)

(三)課程助教(25%):春、秋季學期間,每週都會有兩堂課被安排至課堂助教,分別為上述的課程進階錄音製作、以及音樂母帶後期處理(Audio Mastering).在忙碌的學校課程中,擔任課堂助教同時可以賺取鐘點,無疑是非常雙贏的局面 XD!而且可以稍微把白天工作緊張的壓力透過課堂中放鬆!(因為上述的工作壓力都非常大,除了要面對各式各樣的音樂人、又會很擔心沒有給那些知名音樂家好印象等等….特別是國際學生,又要試著用流暢的英文跟每個音樂家應對,不然很糗 XD)因為紐約大學是學分付費制,所以當一堂課的助教,無疑就是多賺了好幾萬新台幣的學費,透過助教的協助內容,又可以理解老師對於上課前的準備和規劃想法,也能增進這些專業老師對你的認識,以及介紹工作的機會!(筆者最近就因為上學期協助母帶後期助教,剛剛拿到了一張爵士專輯的母帶後期的工作)

不同於一般人對校內工作的印象,我們完全不用處理任何文書、報告、甚至是器材維護,美國對於這些專業領域的分項真的很細,如果今天你的職位是錄音師,你要做的事情就是把聲音錄好,把音樂家照顧好,還有做最低限度的清潔衛生打掃(揀揀殘留在錄音室的大型垃圾、以及把椅子排整齊讓音樂家看得舒服點)等等,當然,不把器材弄壞對於工作條件上是基本中的基本!但工作中如果不小心壞掉了,也有老師或學生擔任的技工(Technician)會修,或是直接送回廠商維修,不會要求錄音師付錢,因為這是工作風險的一部分。

至於沒有獲選進 Dolan 工作的 Tonmeister學生,則會被指導教授要求去校外實習,或是在 NYU Tisch 電影學院(李安導演以前念的學校)底下的 Clive Davis Institute of Recorded Music 擔任錄音室助教(那邊稱作製作助理 Production Assistant),除了有很多元的器材之外,每學期也有一定的 Bonus 配額給工作人員借用錄音室自己做自已想要的音樂,對我來說當初也是一個很棒的選擇,但很詳細的情況我就不是很清楚了。

剛剛數了數,不小心打了一萬多個字了,總之我也介紹的差不多了,總結一下我在體驗後的該系所優劣勢,我會盡可能客觀的訴說其中優劣勢分析,不會給母校任何一點面子 XD,如果有詳細問題歡迎私信詢問!

(其優缺點是針對 Tonmeister Track上的觀察及歸類,不包含其他次領域例如 MIR 與 3D Audio 的課程及優缺點內容。這兩個次領域台灣在這兩年皆分別有一位超級超級優秀的學長姐在深入研究。皆已於 NYU 畢業並且在美國各地發展,對我來說除了是精神努力指標之外,他們現今的成就也同時會是我直接很引以為傲地歌頌的台灣之光!)

不廢話了,以下是優缺點!

優點:

  1. 課程內容先進,包含程式設計以及數位訊號理論。
  2. 有要求樂理及聽力等音樂訓練學分,結訓後的學生比較有機會成為音樂製作人或是高階錄音工程師。
  3. 競爭激烈,競爭風氣正面,角逐 Tonmeister 的同學野心勃勃,但在課堂中以實力取勝,比較不會有無謂的骯髒人際角逐等等。
  4. 同時包含了完整的課程知識及實務訓練。
  5. 半強迫學生多元接收不同領域和學派的錄音及音樂製作技術和觀點,視野比較容易開闊。
  6. 畢業包含論文寫作及專輯制作,同時橫跨學術和實務內容
  7. 紐約大學每年皆會協辦多項紐約大型音樂科技及音樂工程活動及論壇,在工作期間容易建立各地及不同次領域人脈。
  8. 身處紐約,幾乎每個音樂家都懂最起碼的錄音知識,普遍的知識風氣會逼得你不得不更上很多層樓,才有辦法說服這些音樂家聽你的XD
  9. 身處紐約,很容易接觸到非常多傑出及各領域的音樂家,特別是爵士、古典以及實驗音樂家。
  10. 擁有非常高科技的錄音室及麥克風使用權,可以幾乎無條件的讓你實驗所有想實驗的錄音設計,並且在其間熟練大型混音器的使用。
  11. 除 Dolan Studio 之外,所有碩士生皆有其餘錄音室的無限制 free walk-in權利(如果沒人預先借用),以及每週兩小時的事先預借權。
  12. 幾乎每週五都會額外辦額外的免費學術講座,以及一學期一次針對聲音產業的就業媒合活動。
  13. 學生族群比例分配優,每屆平均每個國家皆為2–3人左右。但台灣目前是維持一年一位的節奏,而今年秋季尚未確定會不會有台灣人(有的話看到文章的快來跟我打招呼XD)
  14. 基於工作緣故,英語會話每天都必須講非常非常多,也會被訓練的用字必須精準且專業,以免丟錄音室的臉XD
  15. 極為少數開設此專業領域、又具有其正統性的碩士班,針對就業或任職、教都會相對有點幫助

缺點:

  1. 贏家全拿,而且名額人數少(如果獲選進錄音室,就什麼都是你的,反之你什麼都會很難拿到,非常有時間限制地使用錄音室)
  2. 專業領域課程只包含三個學期(暑假、第二年秋季及春季),因此相較正統的歐洲 Tonmeister 訓練,這邊還是非常美國的速食文化。(2020 補充:目前因應國際學生在學籍上持續進修的要求,已經加開第三年的 Tonmeister Advanced Certificate,第三年就是專心讓學生專心製作自己的作品,並接受教授指導)
  3. 碩士班課程並沒有專業學分的混音課。 (2020 補充:2018 年開始已經有一位很棒的音樂製作人 Kevin Killen 駐校並任教混音部分,他製作過的音樂家包含馬友友的絲路系列、David Bowie 等等傳奇人物)
  4. 第一年 DAP I & II 六學分課程極為痛苦且令人灰心(主觀判斷),筆者上課及報告算是頗認真,但也未特別學到紮實的知識和拿到令人滿意的分數。(2020 補充: DAP 已經取消並改制為其他 Seminar 課程,感謝天!)
  5. 除 James L. Dolan Studio 之外,其他間錄音室的維護和保養程度我並不是很滿意
  6. 錄音藝術鑑賞課 (Aesthetics of Recording) 課程太過初階,分數也太過好拿。
  7. 筆者從未在這間錄音室錄過Hip hop,但原本預期可以在紐約這座城市學習到正統的東岸嘻哈音樂製作。
  8. 麥克風太過高級:使用的麥克風價格都非常非常高,與現實世界不盡符合,雖然高階錄音領域也都用這麼貴的麥克風,但剛出社會應該都還是得要先學習一下怎麼應用相對便宜實惠的麥克風和前級放大器….
  9. 音樂會錄音實務機會少,除了上述的課程之外,學生音樂會錄音由於通常只需求簡單的兩軌錄音,因此多數被分派給大學部的音樂會錄音課去練習,以致筆者還必須另外去求老師給我額外音樂會錄音機會,而且通常被分到的都是米國大學部學生不想要的 Friday night party time或是 Sunday錄音 QQ
  10. 體制模糊不清,但結業要求卻又很高,學生往往不清楚自己下一步該怎麼走,必須花很多時間自己摸清頭緒,走錯了或選錯課了也不會有人來救你。
  11. 空間音樂音響學(Advanced Music Acoustics)的專業課在春秋季學期教師不是很優。
  12. 國際學生入學時沒有預先申請任何獎學金或補助的機會。(但入學後視表現可以透過工作或助教等等方式獲得額外的津貼或抵免)
  13. 學期間學校及工作、實習壓力極大,幾乎沒有太多私人時間,身體也很容易被搞壞,作息不易正常。
  14. 紐約冬天實在太冷!我很怕冷,冬季時每天上學上班真的好痛苦,冬天又好長….
  15. 樹大招風,不是所有音樂家都喜歡紐約大學,所以一開始打著光鮮亮麗招牌的同時,又是背負著不能被看扁的壓力

正文結束

以下為目前暫時想得到的Q&A,歡迎大家繼續發Q(?),我再來A(????):

一、

Q:為什麼選擇紐約大學?

A:有興趣看我的申請經過的可以看我之前申請學校的文章,其實我當初去了不少間錄取我的學校參觀,但被紐約的文化氣息和音樂活力所感動到,並且紐約大學接待我的時候非常認真以及親切解答,讓我感覺有受到尊重。但其實最重要的是專業領域有符合,才是我的主要考量,由於我在台灣就從事了一陣子的錄音工作,所以一到學校就會直接看一下師資、上課模式以及錄音室規劃,來判斷自己適不適合該間學校。例如我有在Johns Hopkins U. 跟著上了一整天的三堂課,就對於不同學校的不同上課模式,有很深的感觸。

因為 FB 網誌沒辦法看 PTT的精華區XD (廢話),所以在這邊附上連結,如果有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去 PTT 看,我那時候好像花了很多時間上色跟排版!但網頁版都沒了 QQ!!

https://www.ptt.cc/man/studyabroad/DEB4/DCFB/DC10/M.1338555419.A.625.html

二、

Q:學費是不是如網路上所評價之特別高?

A:學費部分很多教育評比網站都是針對大學部,以及美國本土學生的經濟補助金(Financial Aid)去作評比的,其實就兩年的碩士課程而言,我們系上學費不會比一些常春藤大學和知名私立大學來的高,特別是針對國際學生,很多公立學校常常會被台灣人灌輸學費便宜的觀念,但很多公立學校(特別是有我們相關科系的)提供的學費金額,美國公民(甚至狹隘到州民)的學費才會真正比國際學生或是非州民低,這點大家可以上網去仔細查清楚。特別是紐約實習和工作機會和數量都遠比其他州高上太多(筆者不諱言地說,因為有經濟壓力,所以接了很多casebycase的私人接案工作,在國際學生法律規定下其實屬於非常灰色的地帶),所以細節的金額還是得衡量清楚。必須強調的一點是,我的經濟狀況離「有錢」是有非常大一段差距的,我紐約的朋友大概都知道我的生活…..XD但如果有勇氣去面對困境,終究會給你找到出路的。但經濟狀況如果真的很有限制的朋友們,我也可以勉勵這些朋友,不需要糾結於出國留學,很多資源和知識其實google和書上都已經可以給你了!等到出社會好好工作存了一筆錢,真的想出國念書也還不遲。

三、

Q:國際學生在這個行業是不是很難在美國就業?

A:見仁見智,其實相對起來,如果你是走程式設計路線,是相對好找工作的,但錄音及音樂製作專業就非常非常看個人情況。但我必須說,在煩惱就業之前,你必須先煩惱怎麼在紐約這個天才鬼才一堆的地方脫穎而出,然後自然就會有一些工作機會找上門。

其實我從不覺得學歷是就業的先決條件,我目前看到在這邊出入的偉大錄音師,起碼老一輩的,很少是名門學校畢業的。當然也或許是因為年代的關係,教育資訊還沒夠普及。

但換個方式思考,這個地方給了你加上OPT三年的機會適應及提升能力,如果有勇氣和熱情測試自己的極限,自然不會被就業這個議題打敗,之後反而會比較煩惱的是,怎麼找到「好工作」,而不是怎麼找到「工作」。真正的議題是「你準備好了沒?」而不是「就業率如何?」這在音樂工程圈來說是假命題。

四、

Q:對筆者來說,最大的專業領域挑戰是什麼?

A:其實是英文,和音樂文化性上的想法。因為技術面的東西很好學,你只要多花別人幾倍的時間,就可以很快速的跟上大家腳步,甚至超前。但英文溝通,要講一些很難的形容詞,或是要聽懂一些天馬行空音樂家的音樂性上的形容詞,對我來說都是很高的難度。在錄音過帶期間大家閒聊,大家會聊到一些社會思想、藝術、音樂批判、或新的思潮,往往用字、人名都很讓我陌生,我剛開始的時候常常感覺很無力,因為文化實在差太多了,就像你如果要用中文跟外國人聊 PTT 文化,聊台灣的族群意識觀念、聊台灣新興藝術和音樂思潮和變化一樣的困難,因為用的名詞和想法都是新的,跟你聊的外國人很難理解你到底在講什麼名詞,即使他學了好幾年的中文一樣。

再來音樂文化,例如爵士音樂,紐約這邊的爵士音樂和其錄音文化,對我來說水平實在太高,例如同樣一段薩克斯風的即興吹奏,在兩個 take 的錄音差異之下,爵士樂手會問我:「你喜歡我在吹高音時 off-axis 的吹奏音色,還是 on-axis 的聲音?為什麼?」或是 Bass player 問:「你覺得我在 “Walking Bass” 的時候,針對這首曲子的段落要不要多一些 ”bridge” (琴橋) 的音色?」之類關於爵士錄音的問題,看似很簡單,但其實他在討論的或許是爵士錄音文化,如果你聽得不夠多,就很容易達錯,或是不被認同。剛開始的時候我壓力非常大,因為心理和知識準備都不是很夠,隨著工作狂如我的長時間徹夜爆肝準備之後,也慢慢習慣並且理解了其中的對話方式和獲得認同的方法。

英文真的要好好念(和盡量找機會多講),反正 NYU 也有相對高的托福門檻限制,有決心了就好好把英文分數衝上去吧!不然進來還得上語言學校補課,花很多不必要的錢!

紐約製作和音樂會常常會有很天馬行空的藝術展現,如果英文能力不足,常常會發現自己搞錯製作方向而產生重大失誤

五、

Q:你打了一萬四千多個字,不會累嗎?

A:我好累,但很開心能分享給大家這些盡可能詳細的介紹!

六、("六"後之問題開始為 2020 很多朋友問的補充)

Q:你為什麼敢分享這些資訊,不怕後面的新人跟自己競爭嗎?

A:產業狹隘才會害怕競爭,再來的大製作環境絕對是團體戰,而不是個體戰,台灣音樂圈如果無法突破現況打進國際市場,再保守的保留資訊都是枉然,持續累積良善且有心一起努力的好夥伴、人脈,才真正是未來進軍國際市場的續命膏(例:大家可以查查 Netflix 影集 "Dark” 在 imdb 上有幾位聲音工作人員、大家也可以猜猜這些人中,有多少位 Tonmeister :P)

七、

Q: 出國一定會比較好嗎?有沒有可能留在國內學習?

A:出國不見得會比較好,甚至我覺得有一定程度的劣勢,因為其實很多學習資源現在都能透過網路找到,特別是技術和音樂製作相關訓練的資訊(例如後記內提到的網站)。但也如後記所言,台灣聲音製作者相關的 AES 也剛成立幾年,如果你跟我當年一樣,每天在工作或學習中滿腦子都是想著 "為什麼會造成這樣的落差?" "為什麼這樣那樣做會有這樣那樣的結果?"、在製作技術與設計上的疑惑很想搞清楚其由來、或是想要更深入的理解開發與實驗過程,那念一個類似這種產學結合的碩士班就是很有幫助的。

另外出國念書的一個好處是可以體驗國外的製作經驗,我覺得單純在學校的兩年,即使加上 OPT (北美畢業後的實習期)的一兩年,其實能接觸到的也是很狹隘的,特別是我剛畢業那幾年狀況上,其實就業上還是很競爭,很多海外留學生其實即使畢業了,也都是多半選擇跟在地的華人工作(因為語言和文化上的友善程度),雖然在地華人其實能留在紐約的都很傑出和優秀,但在製作文化上的衝擊差異性其實就小了很多,也有自成一格的趨勢(其實不只華人,每個外來文化國家的人久了都會形成一個舒適圈)。

適應不同的錄音和音樂製作文化,是出國時期很寶貴的一些周期

我的觀點來看,我覺得保持兩邊的平衡是很重要的,在比較容易深入的華人工作圈中穩定持衡的做高規格的工作之餘,也要試著讓自己打入非舒適圈,在語言和文化歷練上才較有國際接軌的意義,也因此,我覺得在國外唸書的期間加上一兩年的實習簽證期,能體驗到的其實很有限,還不如留在國內好好發展,可能很多留學生也會發現,在國外念書如果只待個兩三年就回台灣,很可能在發展難度和彈性上、甚至是實力上,可能都已經遠落後於當年留在國內的同儕。

如果沒足夠歷練就回國,很可能會發現自己半吊子的狀態下,同學或同輩都已經站在更大的舞台之上了,也有了更好的技術(圖文其實無關只是想插照片 XD)

八、

A:出國是不是一定要很多費用?是不是一定要有錢人才能出國念書?

Q:其實這個是對我個人來說糾結很久的問題,很多留學生給人的印象很極端,例如就是超級有錢的紈褲子弟、或是窮到很勵志的清寒留學生,我的狀況是第三類型也是常見種類,則是父母兩位都是很辛苦的服務業,我有兩位很優秀的雙親,但努力工作一般百姓的收入其實真的沒辦法供給美國私立大學的學費。

但我覺得這個絕對不能成為無法出國的藉口,通常教育部留學貸款 80 萬加上自己在國內工作存的錢,應該也必須要能讓我們自己撐過求學階段第一年的開支,並且在第二年甚至第一年下學期就能順利在校內找到 on campus working (因為學生簽證不允許在還沒有拿到 CPT 的情況就出校工作或實習),第二年的部分就很有機會拚獎學金、研究補助費或是校內工資,寒暑假也能超時打工(原本一周打工上線是 20 小時每周, 寒暑假期間則能排到 35 小時每周,照周薪算就能推如果認真工作,一年的薪水能有多驚人,而紐約現在最基薪資是每小時 15 美金),更不用提每年都會有幾個優秀、努力、幸運的留學生能拿到教育部或 Fulbright 獎學金或獎助學金。

如上述,我覺得沒錢出國是假議題,沒有野心去規劃出國才是真的。如果身家真的是十分清寒,就抱起書本去考留學獎學金(全額)並申請公立學校,理論上絕對能養活自己,或是多在台灣工作幾年,存了錢、知道想學甚麼、有了積極的心態再出國也絕對是增加再海外就業率的一個好方式,我觀察通常有工作經驗才出國念書的同學,在學習和求職上積極度都相對比較高,可能是已經體會到了職場的可貴的技能學習機會、還有累積人脈的機會。

也坦白跟各位說,我到出國前一年半為止,都還沒有想過自己這輩子真的有機會出國,原本對我來說是遙不可及的想法,後來牙一咬就過來了,更多紐約的掙扎史,可以等待本系列的第二集、或是參考一下 Make Music Make Money 中 Linda 跟我閒聊關於紐約生活和求職的 Podcast!

Apple Podcast: https://apple.co/3btAyeZ
SoundOn: https://bit.ly/2WwOJfi
Spotify: https://spoti.fi/2M5tTh0

準備出國是漫漫長夜,但有決心、想清楚專心專注致力於夢想,牙一咬就過來了

祝大家申請學校順利!並有個充實的求知和追求夢想的人生!

有問題歡迎留言或來信詢問,我有空就會盡力解答!

— — — — — — — — — — — — — — — — — — — — —

2020 後記:

其實在回顧這篇文章的時候,仍然感覺有很多寫不好、或是需要另外補充的部分,畢竟這比較偏向我的訓練和回顧的經驗分享,在很多觀點上仍然稍微偏頗。但我仍然覺得必須要保留這份紀錄,因為這個領域上的學習,在我當年仍然在台灣的時候資源是非常有限的,儘管 2020 年的現在,我們都很輕易地可以從 Sonic Scoop, Mix with Masters, Puremix, Youtube 等等網站資源學習到錄音、製作、剪接、混音、母帶後期等等技術,但我仍然鼓勵台灣的朋友們多多出國看看和進修(疫情期間當然請自己多保重,等疫情結束後再說!),因為我覺得在技術的訓練和經驗累積之上,台灣更缺乏的是理論與實際應用的媒合,我這幾年有機會回台灣的時候都致力於把理論應用於實際錄音案例的作法帶給台灣的學弟妹、學生、後進們,但仍然覺得自己因為經驗、資歷尚且不足,所以能做的很有限。

台灣 AES 分部於去年成立,是我很樂見和期待的一個好的開始,很多制度、客戶、工作民情上觀念的建立和彼此尊重,都必須仰賴一些工會或學術組織的彼此互動和牽引才有可能成功,而一個健全的產業,必須建立於完整的學術體系之上,更是現在就馬上必須推動的事,畢竟是一條艱辛的漫漫長路,國外的月亮並不是比較圓,這個是大家絕對必須認同的事情,畢竟台灣引領了華語流行音樂圈數十年的輝煌,造就了一堆很棒的音樂人才!但有些東西國外的系統已經建立已久,而台灣還沒有,也是我們必須認清並且盡力完善的現實,因為產業不停地轉型,台灣除了不停地跟進買最新的設備之餘,我覺得我們還是有很多很棒的人才和熱血青年,能安夠致力於產業與學術圈上的銜接,因此,每年不停地有有志向和膽量借大錢出國闖闖的有心後進繼續出國進修,是絕對必要的。

僅以此篇回顧修整文當作此系列的開端,近期將更新此系列的第二篇,將是介紹我在畢業後,以 Tonmeister 在紐約嘗試著生存和奮鬥的生活篇,再一次想強調的是,這不是一篇在歌頌國外環境有多美好的文章,僅以此系列分享並記錄我以錄音工程師、後為錄音製作人的海外生活,並供給也有此志向並想出國發展、或拿來參考比較留學優劣的朋友們參考。

疫情期間能做的事情還是很多,包含現在所打的每一個字,都是幫我自己回顧過去的心情,並且繼續往前的動力。

愛貓我兒 Jasper
愛貓我兒萊姆,也是我公司老闆

Cheers

孫紹庭

2020/09/23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