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2】社會對假訊息的「病識感」提高,專家呼籲共同打造信任的資訊生態圈

記者/林思皓 由臺灣事實查核基金會委託民間調查單位及臺大社科院執行的「2023年假訊息年度調查」於5月19日發表,也邀請學者專家及政府官員對此調查發表意見。與會者表示,民眾收到假訊息的比例上升,顯見大家對假訊息的「病識感」已提升,接下來最重要的是重拾社會信任,建立良好的資訊生態圈,包含對假訊息傳遞的立法限制、要求平台演算法透明化及為新聞付費、繼續推動事實查核教育等,都是可能的方法。 打造一個良好的資訊生態圈,提高社會信任 「這社會對假消息的病識感是提高的。」中研院社會所所長陳志柔看完調查後表示,若不積極處理假訊息,人民對政治疏離,會對明確的立場不相信,也會不相信政治機構的訊息。臺灣事實查核中心總編審陳慧敏認為,人民對政治人物及媒體的不信任,是因為造謠者利用當今媒體求快的生態以及政治對立等現況,來對臺灣社會進行攻擊。 「若我們仔細想想,誰會從這些假訊息得利?大概能知道這些假訊息與中國有關。」陳慧敏表示。研究中國政治社會的陳志柔也認為,中共對台統戰越來越嚴重、越來越精細,假訊息便是其中一個面向。陳慧敏表示,有很多事實查核組織針對「銀髮族」及「青少年」進行識讀教育,從這次調查中可看出這些年齡層的民眾,對於闢謠工具有愈來愈熟悉。

【2023年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2】社會對假訊息的「病識感」提高,專家呼籲共同打造信任的資訊生態圈
【2023年假訊息年度調查發表暨高峰論壇2】社會對假訊息的「病識感」提高,專家呼籲共同打造信任的資訊生態圈

【紀錄】拾起那些被否定掉的題目與聲音──關注公益議題的「多多益善」

記者/林思皓 4月26日晚上,台大新聞所學生會與社工所學生會,共同邀請關注公益議題的NPO媒體「多多益善」總編輯葉靜倫及主編黃愉婷,向大家分享多多益善成立的原因,以及多多益善最重視的「編輯力」。 葉靜倫從出版社編輯做起,再進入NPO工作,最後結合媒體專業與她關心的社福議題,創立了「多多益善」公益議題NPO媒體,「如果這裡沒有我的位子,就創造一個。」她說。黃愉婷則向大家分享多多益善編輯的一天,除了編輯記者稿件外,也要策展、錄Podcast,多多益善更邀請「脆弱經驗者」以第一人稱書寫個人經驗,背後便需依靠好幾位編輯協助來回溝通,「我以前很難想像編輯也要做這些事。」她說。 關注被否定的弱勢,讓大家想看社福專題新聞 過去在出版社擔任編輯七年的期間,某次葉靜倫想要編一本與「逃跑移工」有關的書籍時,業務部同事一句:「社會弱勢,在市場上也是弱勢。」這句話讓她一直記在心上。隨後接觸了更多社會議題、編了相關的書,認識許多NPO的朋友,讓她決定出走到NPO工作。「我還是只會做我會做的事情。」來到傳統大型NPO工作的她,協助作圖、拍影片來倡議,幫忙籌辦募款餐會等。之後到新創媒體NPost擔任主編,開始將她的媒體專業與她關心的社會議題結合。

【紀錄】拾起那些被否定掉的題目與聲音──關注公益議題的「多多益善」
【紀錄】拾起那些被否定掉的題目與聲音──關注公益議題的「多多益善」

【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 講座紀錄】走入生命的田野,在場的重要性

記者/林思皓 當AI時代來臨,為何我們還需要走入現場?幾位非虛構寫作者以自身「在場」的經驗說明,唯有進到他人生命的田野,才能挖掘出不被看見的歷史故事,才能避免被偏頗的資訊框架住,才能真實感受到人的溫度與情緒。 5月5日,「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於臺大新聞所舉辦講座,由創辦人張潔平主持,邀請兩位獎學金得主:輔大社會系教授戴伯芬及國際新聞記者陳映妤分享他們「在場」寫作的經驗,同時也請獎學金評委、台北藝術大學人文學院助理教授顧玉玲分享非虛構寫作的技巧與重要性。 從阿嬤的故事,看見臺灣礦業的縮影 「我以為那是垃圾信。」戴伯芬於電子郵件中看到「在場」獎學金的資訊時,一度以為是詐騙訊息,不過深入了解後,讓她下定決心提案申請,因為她剛好想要寫她阿嬤的故事。 戴伯芬的外婆張曾桂女士曾經是臺灣的女礦工,一生與臺灣礦業的興盛綁在一起。「臺灣有女礦工嗎?女性下礦坑不是禁忌嗎?」戴伯芬持著這個問題意識,深度訪談了解自己阿嬤張曾桂擔任女礦工的故事。她發現當時女礦工要做的事情與男礦工無異,但薪水較低,且在男性為主的工作環境中易受性騷擾。張曾桂的先生35歲便因礦災去世,她一肩扛起四個孩子與一個婆婆的家庭,在礦場工作到退休。

【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 講座紀錄】走入生命的田野,在場的重要性
【在場 · 非虛構寫作獎學金 — 講座紀錄】走入生命的田野,在場的重要性

【2023年台大新聞所論壇2】永續發展,臺灣媒體能做與應做的事

記者/林思皓 當「永續發展」的概念在國際間愈加重視時,臺灣媒體整體而言對此關注度卻不高。4月21日,臺大新聞所在臺大法律系霖澤館辦理論壇「全球化、地方新聞與永續發展」,第二場主題為「守護台灣 — — 氣候變遷及永續發展」。會中許多媒體人皆表示,媒體人應該擔任永續發展概念的轉譯者,讓民眾更願意接近這個議題;不過永續發展概念的高專業度與跨領域,也讓記者需要花心力了解,也可能不小心傳遞錯誤資訊。 「在全球化各種衝突跟反思之下,重新來思考我們在地的特色是什麼。」臺大新聞所所長洪貞玲表示,論壇一場談「地方新聞」、一場談「永續發展」,希望我們作為地球村的一份子時,也能夠來關心我們生活的社區與臺灣。 第二場論壇邀請蕭同茲先生文化基金會董事張瑞玲、願景工程基金會總監梁玉芳及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彭光偉分享,並由臺大風險社會與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周桂田主持。「永續發展除了跨越全球外,也是國家重要的議題,更重要的是它會連結到地方跟社區。」周桂田於開場憶及12年前,他也在同樣的場地舉辦「國光石化爭議」的論壇,當時這場「學術革命」成功影響政策。他希望能有更多人共同關心永續發展與氣候變遷的議題。

【2023年台大新聞所論壇2】永續發展,臺灣媒體能做與應做的事
【2023年台大新聞所論壇2】永續發展,臺灣媒體能做與應做的事

【紀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aria Ressa 紀錄片,展現媒體人逆流的勇氣與希望

記者/林思皓 在不實資訊滿天飛的世代,你對新聞媒體是否還抱持希望?2月22日,臺大新聞所學生會與臺灣事實查核教育基金會合作,主辦《A Thousand Cuts》紀錄片放映會。該片揭露在菲律賓杜特蒂強人政權下,獨立新聞媒體Rappler因批評時政而遭迫害,創辦人瑪麗亞.瑞薩(Maria Ressa)雖被判刑但仍堅守其對新聞的價值,於2021年獲頒諾貝爾和平獎。 放映會由社科院四系學生會協辦,吸引一百多名學生參與。 映後座談由臺灣事實查核基金會顧問黃兆徽主持,邀請卓越新聞獎基金會執行長邱家宜、《真相製造》作者劉致昕分享,在獨裁政權下,媒體人堅持追求真相的勇氣與可貴之處。同時,在假訊息當道的傳播生態中,堅守民主與專業價值更顯重要。 強權政府卻讓人民充滿笑容 堅守的價值是對還是錯 現任美國國際民主協會印太區資訊健全計畫顧問的劉致昕,剛從菲律賓回到台灣。「我五天內拜訪了二、三十個NGO,他們也跟我分享他們的挫折。」如紀錄片中的選舉造勢畫面,積極掃毒而不惜法外處決好幾萬人的杜特蒂,即便他殘暴冷血、侵害人權,卻仍有好幾萬菲律賓人民因他臉上掛滿笑容。「這些笑容也讓這些NGO工作者懷疑,他們的努力是否真的能讓民主朝向正確的方向,還是只是一廂情願?」

【紀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aria Ressa 紀錄片,展現媒體人逆流的勇氣與希望
【紀錄】諾貝爾和平獎得主Maria Ressa 紀錄片,展現媒體人逆流的勇氣與希望
臺大新聞所 NTU Journalism

臺大新聞所創設於1991年,宗旨為「培養新聞傳播進階人才,提升新聞傳播專業水準」。 在臺灣,本所是唯一以提供進階的新聞專業教育作為目標的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