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職涯專訪|黃海寧 律師

背景介紹與自大學、研究所畢業後的職涯發展

黃律師在最初,就如同典型的法律人一般,在通過國考、研究所的洗禮之後,到律所實習與開啟在法律界的職涯。然而,在銜接到後續進入環境法領域、美國NGO實習的起點之一,大學與研究所的奠基也或不可少。

求學各階段各有著不同關注點的律師,在大學期間曾參與模擬法庭、因此第一次涉入國際公法、貿易法等,進而對國際法產生興趣。而在台大就讀法律研究所國際法組的期間,她修習了張文貞教授的國際環境法、論文主題則是探討當時正沸沸揚揚的再生能源補貼議題的契機下,因為與貿易環境、能源法律等都有密切的接觸與研究,對後續深耕能源、氣候訴訟研究以及後續前往美國攻讀的環境法研究都有重大的影響。

而在哈佛就讀的期間,她也到了當地的NGO組織針對氣候進行實務工作、同時精進自己在行政法、公法體系的造詣。在經歷過美國這個更普及於環境人權的法律環境後,完成學業的律師回到台灣,延續氣候訴訟的道路,來自於環權會所舉辦的氣候訴訟工作坊,目前正在理律律師事務所能源與投資小組服務的律師,也就從最開始參與的學員成為了培訓講師、推廣法律界往氣候環境發展的人才,也仍持續關注氣候、永續與能源等等議題。

大學所學環境法相關的課程與修課建議

在台大就讀研究所的期間,律師回溯到就讀的回憶中,國際環境法這堂課確實是影響自己最深的一堂課。她認為,在這堂課的教學模式下,她能夠和與課同學和教授一起探討現行的環境法制度,以及各種氣候訴訟和環境公約的制定等,對她來說,是從國際法以外開始對環境法研究的起源。

除了上述這堂課以外,律師也從各個組別當中,舉出她認為對於環境相關的研究方向。例如在商法組的部分,就有企業漂綠、併購案件,以及公司治理的永續報告書等方向可以研究;公法組就整體能源法規體系、企業設廠選址還有大型能源專案、乃至氣候人權的訴訟等,每個組別都能有自己的研究方向。並不只是共通的課程或是單一的課堂就能夠涵蓋。

最後,她也提到,在法學院現在設立有永續政策發展中心、以及葉老師在法學院持續開設的環境法課程與講座等,能夠提供對環境法律議題或是訴訟有興趣的學生,一個宏觀的視角還有基礎的了解。從其中講述的案件中,或許也能夠稍稍覺醒自己可能會想往哪個領域深造。

赴美留學的決定與申請優勢

在台大的研究所論文中,律師因為撰寫的是能源補貼主題,對於環境領域的議題有了不少的研究,而在進入哈佛前的執業經歷裡的幾個律所專案,也有涉獵到再生能源和開發併購。透過上述的求學與工作經歷,以及在工作中意識到的不足和感興趣的方向之後,申請進入了哈佛進修環境法律。

在談及到選了環境法作為研究主題的時候,律師不諱言自己在前一個月都很崩潰,在一個全新的領域同時摸索著學習、同時摸索出自己感興趣的領域,例如行政法、環境管制法等等,而透過NGO的實習、參與氣候專案課程等等,逐漸形塑自己想繼續鑽研的方向,同時累積自己的實務經驗。

總結,與給台大法學院的學弟妹的建議

律師表示,自當初環境議題還在發展中的階段求學的經驗,她可以理解那種不清楚要怎麼開始,或是認為環境是一個宏大而無從下手的議題的感受。

對於一個很大的議題,律師認為,對甚麼有興趣就都去嘗試看看,會是最直接也最能拓展眼界的方法。

例如對於社會環境的課程有興趣,就可以跨院去社科院多理解認識;想要進入律所、對能源或是電力等更具備技術性的領域有興趣,就更應該在現在有這麼多就學資源環繞的情況,先行去認識並發掘自己的興趣來源。律師也就自己現在所在的職位,也就是能源部門投資小組的工作內容提到,在這個不僅要有法律背景、更需要技術性知識含量的領域,如果不先補充相關的背景知識的話,的確會有難以入門的情況發生。

另外,她也就自己在NGO實習的經驗中,提到人脈與借鏡,也是讓自己更快學習或是展拓新知的來源之一。透過與氣候訴訟工作坊的學員們、律所永續專案的共事夥伴,或是在實習經驗中遇到的同仁們切磋,每個人都必定有新知或是不同想法,能夠激發自己思考或是學習的可能。

在氣候訴訟在台灣日益興盛,從美國環境人權已經蔚為主流、台灣商界也正逐漸往淨零排碳、永續治理的方向前進的時刻,律師認為,無論是哪個科系的學生,只要多方的涉獵、逐步認清自己想成為怎麼樣的人,自然就會向那個領域研究並深入。

對於氣候訴訟,也很期待後進的法律人學弟妹,能夠一起加入議題倡議、或是共同為環境訴訟在台的發展盡到心力。

採訪:吳士齊、簡安琪 撰寫:吳士齊 作圖:簡安琪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