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本清源化簡繁之爭

OB Range
32 min readAug 21, 2016

--

愛新覺羅·興琪 書

此文原本乃2013年時,針對豆瓣一篇討論簡繁文字的文章:『一個台灣人對繁體字的看法』的回覆。

時間來到2016年,簡繁之爭,越演越烈 。我也逐漸體悟到創造簡繁之爭的,是不了解中華文字文化演進而造成的意識形態之爭。為此兩岸三地撕破感情 ,細想真是不值得。 我一日日更益發覺得探討簡繁體文字與文化教育關聯之必須,因此為文重新梳理,試圖從中找出問題根源以及更進一步發掘策略。

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大陸簡體字推行的背景。

簡體字運動沿革

清朝末年,西風東漸,加上中國積弱不振,貧富不均嚴重,民族自信喪失,簡體字或是羅馬拼音漢字聲浪建起,甚至有全面西化的聲浪。民國成立後曾兩次推動都告失敗。直到中共建國,拍板而定。簡體字能推動成功,最重要的原因是于右任的標準草書定版 ,讓字體簡化有憑據,而讓過去的提倡推行簡體的聲浪達到最大,加上民心思變,而形成主要勢力 。
簡體字運動的宗旨多為以下訴求:
1.掃盲
2.節省時間

簡體字造字基礎

簡體字字庫目前有兩大成因: 一是俗字,一是草書。目前簡體字字體由於印刷術以及電腦時代來臨,乃將簡體字楷書化 — 將簡體字拉正 — 造成在印刷的時候是一種新字體,或是可以說是楷書的變體俗體;但一旦使用手寫,又恢復成手寫草書體。

兩岸三地使用簡繁體字的現況

《甜蜜蜜》中鄧麗君給黎小軍的簽名

如果認為台港區就是寫繁體字,大陸地區就是寫簡體字,那就是對兩岸三地的生活與文化不認識。以大陸地區而言,雖然推行簡體,但是由於家家都希求深根中華傳統文化,所以習筆練字的所在多數,因此帖子裡的繁體字,應該都認得些。更有趣的是,雖然推行大陸1964年才推行簡體字,但是老一輩的人卻可以無縫接軌,識得簡體,寫得簡體,多在於他們本身修習書法,精於草書行書之故。
另一方面,在台灣,我們學的是繁體字, 但是除了國文課考試,一定不能用簡字外, 其他的時候,申論題,其他學科, 通常寫簡字別字,只要老師看得懂 ,基本上都沒有問題,不會扣分。台灣學生/老師為了省時間,一樣會有很多簡字 ,並且學生的簡字,有一半以上都是從老師(當然是非國文科)寫版書學來的。我老爸甚至平常不寫楷書,書信都是行草,也就是簡體字。
在此類有趣的兩岸學習、生活、文化等多方面的交互比較後,我們發現,其實彼此很多交集之處,只是彼此對彼此的的生活有刻板印象,有所誤解:不是全部的大陸人只寫簡體字,也不是台港人永遠只寫繁體字。

前陣子,豆瓣上的電影版,就有豆友發文提問,好奇電影『甜蜜蜜』裡,為什麼鄧麗君給黎小軍的簽名是簡體字?正是因為鄧麗君是用草書簽名。由此可知大陸同胞對台港的文字使用的不了解。

最近還有一個很有意思的趣聞,香港大學的港生與陸生的簡繁之爭。雙方在佈告欄叫陣,最後卻是陸生的書法完勝港生,打贏筆仗。正是港生忽略兩岸文化其實根基相同,生活習性與教養是相同的,因此大意輕敵的結果。
這張有趣的叫陣毛筆字如下:

所以,這位同學非常認同楷書之美是吧~

以上為文字在生活使用上通用性的介紹;另一方面,我們中文的悠久文化與歷史,更讓文字變成一種書法藝術,一種根深蒂固的文化。正是因為出自文化傳承與生活的使用之需要,簡繁使用有了交集。

而,文化與生活使用這兩層面,恰是讓我們可以好好了解『簡繁之爭是什麼』的切入點。

在文化方面,我們將討論中文演進,字體取用等議題。

中文的沿革

中文的智慧

知道巴比塔 Migdal Bavel 的故事嗎??
人過於驕傲妄想勝天,所以要造塔。被冒犯的天神決定懲罰人類:把人們用山形地勢區隔,因此演化出不同語言區隔,增加彼此的猜忌,減少人類合作,制止人類文明發展。

人們拼命學習各國語言, 德、英、法、日、荷、拉丁葡萄、 阿拉伯、泰文等等, 每個字都可愛,但是你會發現,這是一種『徒勞』。因為他們的字母本身一點意義也沒有, 是隨著口音的,只要換個地區或小國,文字就得改變。 了解拉丁語系的語言發展,就會了解這只不過是各國的鄉音而已。 而且,隨時隨地都有可能在發展出另一個語言, 另一套符號。

不同於有拉丁文、英文、德文, 或因為口音有些差別或是國家差別而一直變換的拼音文字。中文字是以『文』為主, 不以『音』為主的文字。 中國地大物博,種族與區域方言眾多,眾家口音紛紛,但是中國人用著同一套文字系統,只要看文就會知道意義,就可以溝通。避免了口音造成的歧異,而能繼續傳承思想與協作。

這是老祖宗的智慧。
中國人早就發現: 民族 、戰爭 、改朝換代 → 都會改變口音 →因此文字隨文不隨音,可得以免除文化斷層以及學習的疲於奔命。 老祖先設計這種以『文』為主,有助於智慧與文化的延續。非常明智。

中文『書』的體系

『書』在中文字系統上有兩個意義,我想大家都清楚,但是為了後來我的理念闡述清楚,因此費些篇幅說明。各位勿嫌冗長。

漢代提出『六書』,是最早的關於漢字構造的系統理論。

漢書
「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管國子,教之六書,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這是『書』在中文字體系統上的其中一個意義,屬於造字的字體結構的原則。另外一個意義,則是『書體』,也就是中文字/漢書的文字系統。附帶一提,在篆書之前,古早的文字系統是『文』,如甲骨文、金文、籀文、 石鼓文、 鳥蟲書。自秦始皇宣上任, “一法度衡石丈尺,車同軌,書同文字”,篆書成為中土共通的文字。

在秦之後的文字系統多列為『書』,如隸書、楷書、行書、草書、女書。
其中隸書、楷書成了中土的官方文字。並且在楷書定型後,中國文字演化已趨穩定。屈指一算,自東漢起開始有楷書至今,楷書歷史已經有一千八百年,將近兩千年之久。

那麼所謂的『宋體』、『明體』又是什麼呢??宋體與明體都是基於『楷書』,在形式上進行的改變而已。這是藝術形式的改變,筆劃與造字六書意義並沒有改變,都沒有出脫自『楷書』,因此仍然屬於楷書系統。

『書』與『體』的概念,以英文的體系來舉例說明。英文文字系統主要分成printed letters(印刷體)與penmanship letters(書寫體)。提到『體』,大家總因為英文的印刷體與書寫體,稱之為『體』,而把中文的『書』與『體』搞混。英文的印刷體與書寫體,分屬兩造字系統,文字形式有許多不同,嚴格說起來就是中文的『書』。而基於印刷與書寫的字形改變,藝術形式的展現,英文叫做『字型』font type,反應在中文上,稱之為『體』。如:明體、 宋體、 勘亭流體、 圓體、 方體、 少女體。當然電腦裡面的『楷書體』,他是『體』也是『書』,因為他是原型。

這種誤解是因為當初英文翻譯時,只是粗糙的借用了中文類似意思,卻沒有仔細考究文化深意,造成誤用,還因此形成現今大眾對中文字體的『書』與『體』的混淆與誤解,也因此今日需要費些唇舌來替換轉譯才能解釋。

.

歷朝官方文字選用原則

  1. 歷朝的官方文字的設計,都是邀請博學鴻儒以及書大家編制。如篆書就是當朝大文豪李斯主導。楷書又稱正書,乃從漢隸轉變而來,負責推動的設計者就是書法家,藝術家、美學家、文學家,並且都是當朝代的大師中的大師,如鍾繇、王羲之、顏真卿、歐陽詢等。由於這些大書法家所書寫的楷書美觀好看,因此被大家喜愛沿用,得以流傳。 這就是為什麼楷書充滿結構美感, 並且饒富趣味與意義的原因,正是因為字體的推動者為藝術家與文學家。
  2. 漢朝以降,官方取用的文字,皆有所本 :有意義 ,又有美感。取雅取俗都有標準。 『八分雅,兩分俗』: 從俗而不流於俗 ,主意為雅俗共賞。全文雅,流通不易;只取俗字,過度流俗。這種設計,考量流傳便利之際亦考慮的文化性。
  3. 我們自古文化演變到後來的中文字體使用, 一直都是官方正體(篆書、隸書、楷書),不禁『俗體』(就是當時民間的簡體字), 這也是已經考量人民雅俗識字的能力差異的措施。

楷書的優點

  1. 成熟度極高
    楷書已有將近兩千年歷史。自篆書以降,中文官方文字不斷修正,到楷書為止不再變更。因為楷書是中華文化最成熟的文字系統 — 經由千年的文學家與藝術家的挑選淬鍊,具有文化上使用上等各方面可行性皆高等優點而穩定下來。歷朝皆以此為官方文字,同時也是中華文化的經典與代表。
  2. 六書原則在識字上優點
    中國字是『文』,這個『文』是文法也是文化。 在造字的六書原則 前面兩種:『象形』、『指事』的作用,真有如符號式的文字。

就像現在常常可以看到的廁所,馬路的符號指標一樣, 望文就可生義。 是非常有效並且有意義的文字。 更有有些字如日月上下,更是一見就明。

小時候就流傳著一個認字俗語:
『有邊念邊,沒邊念中間』。

造字原則的六書:象形 、指事、 會意、 形聲、 轉注、 假借這六種造字手法,除了讓因為文明前進而產生的造字需要,有所依據的邏輯系統外,並且在學字上,可以發揮聯想而快速學習,並且從而迅速了解文字意義的手法。這在檢索與學習上都是非常高效的設計。如此看來中文字是一種經過深思熟慮具有防呆裝置的文字系統。

3.多層次的文明意義
每個中文字本身具有其個別代表的意義,因此每個中文字背後有其深厚的文明意義。從自古著名的啟蒙讀物:三字經以及幼學瓊林,開篇更是:『天地玄黃宇宙洪荒』、『 混沌初開,乾坤始奠。氣之輕清上浮者為天,氣之重濁下凝者為地。。』等語。從中文習字還可以認識天地宇宙,就可了解中國字的有趣與深奧。

中國兒童/人每學一個字, 就會順便一次學習相關文字的文化內涵。 學一次字,就可同時接受到多向度的教育,這是種非常高效學習,同時將深度學習化繁於簡的文字設計。 日文、韓文等拼音文字缺少象形、指事、會意字,因此字彙詮釋量貧乏,而造出的文字,除了狀聲詞,其他空泛無意義。我認為在學習的意義非常淺薄,少了好幾層的向度,非常可惜了。

4. 『楷書』代表統治正當性
『楷書』是漢朝以降,中華民族兩千年來,歷朝施行的官方文字系統,並且理所當然地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縱然改朝換代,異族入侵,更改為異族文字,但是不超過五十年,就又恢復為楷書文字。

楷書屹立不搖的原因,除了楷書是個演化成熟的系統並且語言詞庫豐富度便於使用外,更有所謂漢人的中華文化認同與傳承使命的心理在內;在動盪以及外族入侵的時代裡,漢字楷書尤其具有深刻意義。『楷書』更是象徵著朝代的統治權的正統性,使用楷書者代表中原統治權。現今來說,『漢字』、『楷書』更是讓已經是分散於世界各地,分裂的兩岸三地的中華民族/華人,能夠牽起認同的元素之一。

5. 沒有繁體字,只有楷書
中華文化上並沒有『繁體字』一詞,我們取用的官方文字系統,就有一個經典名稱、傳統名稱:『楷書』。現在中華民國教育部希望正名為『正體字』,我認為是多此一舉。直接用『楷書』二字即可。

我們所謂的繁體字正體字地區使用的字體,就是『楷書』。我們既然是華人,又是尊崇中華文化,應該把我們的字體正名,回歸為『楷書』。

草書使用背景沿革

若要探討現代簡體字,一定要研究簡體字的主要組成:草書,所使用的背景沿革。

什麼是『草書』呢?

『草書』原本就是『簡體字』的意思,是為了簡便書寫,簡略而草之。故稱之『草書』。

陸機 / 平復帖 (章草真跡)

草書歷史
歷史記載,秦朝開始就有草書。目前留下來的『章草』就是隸書時期的草書,用以文書速記。『章草』當初仍稱『草書』,只是因應楷書時期的『今草』,而稱隸書時期的草書為『章草』。此乃題外話了。

草書使用背景
歷朝使用的文字一直都是『官方文字』、『草書』兩者並行。官方文字詔令文書仍以當代官文:篆隸楷為主,而在一般行政文書往來使用為求省時,則會使用『草書』。這有點像西方的書寫體更或是速記。但是草書從未登上大雅之堂。

草書字體選用

草書除了筆劃意境化之外,也有取用俗字作為代用字體,主要以簡化時間為主,其他字體的簡化,各家也有不同。直到于右任出版標準草書,草書的筆劃才有更統一的系統。草書取字簡化筆順著重於美學以及,較不著重於文字字義與文化內涵。

簡體字的造字取用

大眾雖然都稱『簡體字』,其實大陸當局的官方用語為『簡化字』。簡體字本來有更廣的定義與用字庫,但是因為大眾通用,所以本文的用語,仍然以『簡體字』作為討論中國官方通行的『簡化字』。現在簡繁討論,許多人對於簡體字來由不解,有些過激而盲目反對簡體字。其實簡體字是有依據的。根據陳凱文先生的分析,簡體字造字取用原則大致如下:

  1. 民間簡體字
  2. 古字與本字重用
  3. 特徵字簡化
  4. 草書楷書化
  5. 漢字在傳承字中的「譌變」和「通假」(也就是訛字與他字)

陳凱文先生針對此論述許多,在此不掠美,請各位移駕閱讀。

總結以上五點,這些簡體字的取用字,通常還是可以回歸到草書的取用上。草書字體通常就是取用了這些字體。

字體的簡化不是這個世代才開始的,自古一直在進行。而現在楷書或是繁體字最常見的簡化字,就是『法』字。古字為『 灋』。所以認為簡化就有問題的,其實觀念並不正確。另外,在此補充陳凱文先生的說明不足之處:簡體字取用即使古字,也是以『簡』為取用原則(同草書),不同於歷朝官方的正楷:官方正楷文字以『八分雅二分俗』作為取用原則。

簡繁之『用』之爭還是簡繁之『國』之爭?

在討論簡繁體字作為華人的通用與官方文字的爭議的時候,無可避免的一定要把簡體字的造字問題提上檯面進行比較。在重新整理寫作這篇文章時,曾經因此中斷一段時間,因為這是一個敏感又尷尬的問題:由於兩岸分裂,原本各自為政,但也因此簡繁之爭,從原本是簡繁之『用』的爭論,目前已然形成了簡繁之『國』的撕扯。簡繁的使用跟『國家認同』莫名其妙的強烈扯上關係,並且難以劃清界線。此外,『簡體字』已經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目前的幾十年的基本文化與知識系統,身為台灣人,對大陸的制度指指點點,有點不尊重他人的”現在的文化”。就像我們去日本韓國,我們並不會嫌韓文日文符號太丑、太麻煩,與此同理。 十億人口要他們認知或是與他們爭辯他們的知識系統的缺憾,實在是在人家門口撒野~

本此理由,我不應多說,但是隨著兩岸三地交流越來越緊密,一方面爭論越來越被輿論導向趨近於『國家認同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中國大陸的強勢崛起以及同文同種地大物博人才多的文化強大吸力,在文化交流方面,文字的使用又是一個頂在最前線的重要議題。台港以及海外華人圈,幾種層次文化都可感受到這波簡體字衝擊:在正式文化方面就是文字圖書出版媒體等等的文字字體使用;在次文化使用上就是商店招牌簡介以及指標等等的使用。觸目可及的,台港地區的繁體字正在被中國的經濟實力以及中國人的文化實力夾擊。我認為:

這是個中華文化危機。

不過,這次的文化危機卻是個『無妄之災』 — 因為台港從來沒變過。台灣人,無論統獨,用的都是繁體字/楷書,每個人都是。

台港從來就是華人,從來用的就是傳統的中文字 — 兩千年來從來沒變的楷書。改變的是大陸,目前通行的簡體字(更精確的說是:簡化楷書印刷文字),只能說是中華人民國的官方字體,不能算是華人的正式字體,台港面臨的不只是大陸的政治壓力,更是中華文化認同的衝擊。

還有另一讓我不得不冒犯簡體字支持者,重新提起的因素:目前兩岸分裂,華人散落各地,海外華人無不想念家鄉,無不想要有個真正的歸屬感。趨勢家都說『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是這個『中國』的意義是什麼?這個中國絕對不是用國旗來代表。中國人就是中華民族。是什麼讓整個中華可以凝聚在一起?

唯有『文字』。

那麼,什麼應該是華人共用,會有認同感的文字?

在中華民族認同與中華文化復興的大標前提下,那麼文字的取用就更得需要講究與考量了。因此,『簡繁之爭』的討論,應該撤掉字體背後的『國』,拿掉字體表面的政治層面與政治庇護,真真切切地回歸到『簡繁之用』的討論,才是玩真格的討論,明心見性的討論。

簡體字運動訴求的盲點

簡體字造字系統,依據政令而出,倉皇為之,造字主事者非博學鴻儒,造字系統缺乏萃練等問題,許多文章都提出探討,在此只是簡略整理提出,若需要詳細資料請見參考文獻。

1.忽視『議題』與『運動』具有時效限制

所謂的『運動』所訴求的『議題』,都有其當代意義。一旦脫離了當代的框架,如果沒有更進一步的修正與討論,這些議題,都將過時。推動簡體字運動的,是字體的議題還是當代的背景?如果只取用了字體的議題,忽略考量當下的動機與目標,議題將失去意義。

簡體字運動自晚清以來倡議許久,甚至在中華民國期間推動兩次,卻告失敗。根據考究是國民黨黨國耆老戴傳賢的獨排眾議而停止。打開中國史,回頭看明朝以降, 真的是一筆爛賬!但是民間因應腐敗政局推動的羅馬拼音、白話文運動,同樣也讓今人搖頭。

台面上一些激情者奮力推動,希求以此對治這些重症的局面;可惜,熱心的人往往缺乏遠見,貪求近功,希望短期見效,往往選擇『治標』的方法,無意願或是無法深層了解探索根本,『治本』。但是他們的訴求往往符合民意,正是運動順應民意的訴求,同時也形成執政者的壓力,造成治標的運動的成功。

簡體字運動的背景就是國力積弱。簡體字訴求的目標一是西化簡便省時,二是掃盲。而今中國崛起,西方社會文化弊病以為多知,大家如今至少知道中庸之道,而不一味認為西方美好,另一方面懂得欣賞與珍惜自己的文化寶藏。今日已非一百年前的中國,因此訴求的積弱時代其時效性已過。

簡體字運動訴求的目標,放在今日的時代框架,更是已然過時。世界全面電腦化科技化,大眾普遍使用電子產品溝通,就打字時間而言,簡繁體幾乎相差無幾,過去的省時訴求已經消失。而這些推動者忽略文字不只是文字而已,文字是文化的載體,更是文化的一部分。文化涵養與文化精神在簡體字運動中並沒有考慮進去。

2.忽視字體的美學結構章法

提到中國文字,絕對是與書法以及美學分不開的。 大家寫過書法都知道, 草書的美感與結構穩定都來自布局(所以日文書法也會好看 也是如此。)

在簡體字沿革提過,簡體字主要由于右任標準草書提取。不過現在因應出版與楷書,因而將草書楷體字化:將草書拉直形成方塊字,因此簡體字手寫的時候是行書草書,然而,因應印刷而產生的出版文書字體,我定義為『簡化楷書體』。

簡體字的『簡化楷書體』,在華人界引起爭議最多之處,就是不美。

寫書法的都知道,楷書與草書的字法布局構成的方式不同:草書的簡筆在書法布局上的美感是靠著筆劃的彈性律動來安排布局與平衡字體結構;楷書則是以筆劃的端正達成四方型或圓形的平衡。因此簡體字把草書楷書化,簡化成印刷字體,從而失去了利用線條流動展現布局均衡字體的能力。過簡的結構以及缺乏端正筆劃的字,形成結構的破壞,並且忽視了草書原本需要彈性布局才會美觀的基本概念。楷書化後的簡體字,結構失衡,有失美感。

歷代造字者從李斯開始都是博學鴻儒兼大書法家,因此造字上除了文學還有美學的考量。而今日簡體字造字者雖取用于右任標準草書,但是又非于右任本人進行簡體字的改善,導致因此取字者不是沒有顧慮到文字意義就是沒有顧慮到美學均衡意義。了解我們中國正楷造字兩千年來演變的歷史後,我們想想簡體字由來與歷史, 我們從中會清楚看見, 簡體字的演化缺乏文化考量與美學淬練這部份。

3.忽視官方儀式性與文化傳承

自古官方講求的就是正統、大方、典雅。身為官方文字,簡體字過度採用俗字,違反了『雅俗共賞』,同時也缺少了儀式性。一個世界僅存繁榮的泱泱古文明大國,以文化與象形文字聞名的中國,目前卻使用簡體字非常遺憾。

楷書作為中華官方文字已經有兩千年,一直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正統性以及朝代執政的正當性。過去暴政以及所謂異族入侵才改文字。海外華人非今日中國移民出去的,學的都是正統楷書。而新中國推行的新字體是種與過去文化傳統切割的方式,當時之舉放在今日已然過時,並且還切斷了中華文化臍帶與中華民族的共同認同。

除此外,取自原則上,官方的楷書系統不是沒有省略字,但是乃以『八分雅兩分俗』為主;簡體字取用原則主要以『簡』為主。因此兩者相較之下,簡體字流傳的文化意義的含量可說是非常少。如果繼續以取用簡字為主的字體作為中文的文字系統,子孫能得到的老祖宗的文字智慧也將非常稀少。以此作為負擔著中華文化傳承使命的崛起中國的中國人的主要文字,非常遺憾。

4. 忽略『簡』的真義

簡體字的『簡』這一個字的意義到底為何呢?

『簡』不應只是字面上的筆劃簡單。

在認知系統上,易懂,好學,簡潔不重複 →此層面的『簡』字意義,我認為才是更深一層中文字該有的『簡』字真意。

簡體字只追求表面的筆劃簡單,卻無形中造成了其他層面『不簡』的問題。

舉例而言,簡體字系統除了用俗字與草書簡化之外,另外還利用『他字』作為簡體字用字。然而,在國學意義上,中文每個字都有其特殊意義,『他字』除了在拆白道字、謎語以及射覆等高等文學文體作為特殊意義與趣味性使用外,其他為文之時,寫他字幾乎視同錯別字。簡體字忽略文化與使用意義,利用他字作為簡化字體原則時,已經犯了文化上與國學上嚴重的認知錯誤。

除了國學上問題,利用他字作為造字選用原則,還造成幾點問題:

♦1. 在學習理論上,一個字字義太多,讀音太雜會造成學習困難。過多通用字,混雜許多意義,缺乏簡單明瞭的系統,增加學習上與用語上的紊亂,增加麻煩以及浪費時間,失去了造字的『簡』的意義。

♦2.『幹』此字在口語上,還是髒字。因此使用上,楷書使用區(繁體字區)多會注意在正式場合與公開文件避開以及減少錯誤使用。簡體字系統是通用『干』、『乾』字,常造成溝通尷尬,更引發使用笑話。

以上是簡體字系統使用他字造成的理解與溝通紊亂,產生的『溝通不簡』的問題。

目前看來的確簡體字的推行倉促,並且執行的人素質不夠, 因此並沒有太完整的造字系統與邏輯。除了他字之外,簡體字的造字系統邏輯紊亂,不簡單明瞭。以『蘭』字為例, 簡字, 是『兰』, 上面是草書的草字頭。 但,簡體的『草』字,卻沒跟著改成草書的草字頭-而仍然是『草』。這方面的部首並沒有統一要求,失去造字邏輯上『簡』字的『簡明』意義。

在設計學上講求的另一個簡單原則則是:簡潔/不重複。簡潔/不重複就是如果過去已經出現或是類似雷同的設計與原理,只須優化,而不應重複另外創造。

簡體字違背了設計的簡潔/不重複的原則:更多的簡體字簡化並不太完全, 仍然存有與所謂繁體字楷書雷同的字,筆劃仍然繁複,簡化仍然有限。 舉系部, 『綜』而言, 簡體字是: 『综』:系部三點改成一條線, 實在看不出簡化功能與意義何在。此類的簡體字幾乎只為了與前一套楷書系統有所差異,而刻意為之,但差異又不大,而且並無優化的效果,只能說多此一舉,缺乏設計的『簡潔』與不重複,浪費研究的人力物力與時間。

簡體字忽略『簡』字在學習上的『簡單好學』意義。繁複,不一定就代表複雜,有時反而可以增加理解。楷書在學習意義上,繁複筆劃與部首具有指示與暗示性,反而有助於學習。

以禁止符號為例:

禁止符號

如果只有禁止符號,我們將只知道大概是『禁止』的意義,但是具體上,不知道禁止什麼。

禁止符號2
禁止符號3

但是禁止符號如果裡面畫了火,放了餐具,我們可以猜測應該是嚴禁玩火以及禁止飲食。

只有單純禁止符號的是可視為簡體字,禁止符號有放上詳細禁止物的,就是楷書/繁體字。楷書的部首以及筆劃內容,正是一種指示說明,也像是英文的字首字根字尾,不過更智慧化。舉例而言『鬍鬚』就知道與毛髮類有關;如『淼』、『森』、『驫』、『犇』,吾們更可從這簡單的字的堆疊輕易得知,這字應該意謂很多此物的意思。楷書學習者只要學習過一些基礎字彙,就可從楷書字體中,有邊念邊,無邊念中間;或是望字生意,猜測此字的意義。這種繁複的說明聚合成一字,反而成為簡易理解,便利學習的工具。

除此外簡體字忽略書體學習的恰當進程,跳級使用。這點將在後篇幅說明。在此略過。跳級使用的結果,反而讓簡體字學習者書法與文字基礎不穩,欲快反而更慢。

簡體字看似做了簡化,卻忘記大道至簡的『大道』,並非筆劃,而是更深刻的設計與文化之道。更忘記了最簡便的學問道路不是走筆劃簡化的捷徑,而是老老實實的學習老祖宗細心設計的良好字體 —

『踏實才是最近的路』。

什麼才應是國民文字?

說到教育,真是大哉問。
教育乃百年大計。
文字是知識系統,更是文化系統。

文字取用對教育的影響得失,涉及層面眾多,以下特從教育目的及國民文字選擇考量此二方面的角度探討之。

1. 簡體字忽視教育學習的進程與次序

我們固有美學的普遍認知是:

越簡單,越困難。

中華美學藝術裡,草書、潑墨等極簡派,乃是對高深意境與藝術形式的追求與表達,需要更多的涵養,一般視為屬於高階美學。而在修習書法時,老師都是以楷書、隸書引領基礎入門。藉由楷書、隸書這種四方結構的字體,鍛鍊修習者的布局結構筆力,也就是功夫上所謂的『蹲馬步』。即使後期修習草書,有意精進者,都仍需要不斷精進楷書、隸書, 以從中求取筆力與布局美觀能力。同時,行書、草書,在書法修習上,已然屬於書體的『進階班』,幾乎少有人修習書法是直接跳過楷書、隸書,直接練習行草,即使有此人,也未曾聽過成為書法名家。

簡體字的推行背景在於當初革命初期掃盲的苦心與節省書寫時間,但是發展文字系統的源頭卻來自書寫難度較高的”草書”,這種系統的取用,完全違反一般修習書法進程常的識,這種學習順序, 很明顯地是錯亂了。

而在學習難易度上, 提倡簡體字的人還忽略了老祖宗發明草書目的, 除了求快之外(最近知道章草來自篆書的極簡版),大家幾乎忘了古人草書簡化的意義來自於:

— 過去的人都瞭解楷書/繁體字。

— 所以書寫的時候, 就算簡化, 大家仍然可以望文(草書)生義(從楷書/繁體知識聯想)。 今日的簡體字系統,失去了基礎楷書知識,直接用中國高級藝術的草書作成平民百姓的一般文字, 我想不通道理。 俗字簡字的基礎應建立在擁有楷書/繁字的知識系統基礎上 。

中國楷書/繁體字,充滿智慧以及美感 文化深度 ,字體的練習有困難度。 所以要學至少是小學學到國中,至少有十年的時間練習。 可是也同時跟練功裡的基本功- 蹲馬步一樣, 最基礎,最不輕鬆 ,最痛苦。 所以練習楷書/繁體字,要從小開始, 因為困難,需要花長時間學習。 長大之後,不會再有這麼長的時間可以學好楷書/繁體字了。

繁體字有如基本功: 練好基本功,基本上在結構美學就會有概念。 而現在光學簡體, 就剝去了老祖宗為學子的文化教育上的多層考量的智慧。

就學習難易與學習排程上,楷書/繁體要從小學,用一輩子了解。

我慶幸的是,我的學習時光是學了最難的楷書/繁體字, 我只花一年用通識課念簡體的哲學文章就讀懂簡體字了。

2.楷書應該是貴族文字還是平民文字?

簡繁推行之後,目前兩岸三地,正在發生兩個現象。一是楷書階級化貴族化;另一是學簡體字的人也認不得草書。

♦1.楷書階級化貴族化

什麼叫做階級化?就是只有某些階級的人才有資格學習,稱之階級化。通常指較高的階級,所以也會稱為貴族化。

在與對岸交流的時候,網友在熟了之後才會透露,他們起先以為台灣人是故意炫耀會打繁體字,所以只打繁體字。後來才知道,他們只會打繁體字。(還好現在打字工具都有繁轉簡功能)。

簡體字作為國民文字的結果,就是一個可預期並且正在形成的楷書貴族化的過程。中國人只有家中重視教育的,重視中華文化的,才會讓小孩學楷書認繁體字,只有學到文史考古,才會要學繁體字。這都是一個階級化貴族化的現象。

而在港台,只要是學齡學生,通通都學楷書/繁體字,教育課程通通都寫楷書書法。在港台,楷書是國民文字,是平民文字。兩岸的國民文字不同,造成兩岸的文字階級,這不是台港有意為之,而是中國政府與中國教育當局造成的不良下場。

♦2.學簡體字的人也認不得草書

雖說簡體字來自草書,但是最近我的生活圈出現一件事情,暴露了簡體教育的問題:簡體字者並不真的認識草書。

這個猜藥單是中醫愛好圈裡的網友上傳的,要大家猜猜這個老醫生開的藥單寫得是什麼藥。

猜藥單:寫簡體字的中國人也少認識的草書。

結果猜中三四味藥者多,答對十味藥以上者少。簡體字一旦恢復了草書,多數人還是不認得。

這代表什麼意義??這代表文化力的深根程度。

基本上,楷書/繁體字學習者,都會寫楷書,認識楷書。也就是在文化上基本深度把握了一門基礎的文化文字書法。但是簡體字學習者,不一定能深度把握楷書,但是更無法認識草書,那麼普遍而言,在中國的教育下,中國的受教育者,沒有深度把握任何一門中華文化書法。

這兩個現象是中國教育目標的偏離危機的一瞥,特在此指出。

原本應該屬於每個中國人的文化遺產瑰寶 — 楷書,卻在意識形態與短視的主張之下,變成只有特定人士才有機會學習到的文字。這不可悲可嘆嗎??

3.『掃盲』還是『啟蒙』?

基本上,我認為以掃盲作為推動簡體字的理由, 這個論點不是太佔得住腳。首先,我們必須先釐清一個概念:

到底是『掃盲』還是『啟蒙』?

一個人不識字, 如果他是三、四十歲, 五、六十歲 、 七八十歲。。。
→ 那他還可以算是『文盲』。

但是,如果他是: 三 、四歲 ,五 、六歲, 七 、八歲, 十幾歲-
→ 他需要的是『啟蒙』,而不是『掃盲』。

又,『掃盲』何須簡體?

最近看三國 ,看到『呂蒙』 — 這個『非吳下阿蒙 』的阿蒙,從年幼失學的文盲,被孫權及周瑜激勵後,奮發讀書變成智勇雙全的大將軍 的故事— → 他需要的是『老師』。

另外,若說掃盲就只能給簡體字,就像是認為窮人受災戶只住狹窄的房子就好了。 要給 、能給 、 就給最好的。 對於識字能力差異,不是用『給個簡體字』的策略就交差, 而是大眾的包容, 以及各個使用層面上的設計思考, 最重要的是從『教育』根除。不是粗糙的以推廣『簡體字』作處理盲流的辦法。

再舉一個掃盲的實例, 台灣有八十歲文盲阿嬤, 學佛後,藉由讀經而識楷書/繁體字。一個八十歲的人都可以認識楷書/繁體字,不要認為阿婆智力不同於凡人。阿婆一個一般智力的八十歲文盲,經由教育都可以識字,字體不是問題。

從身邊的例子,我們可以了解到, 掃盲在簡繁上不是問題 ,而是從教育心裡上抓起:引起興趣,或/以及給予媒介。 更重要的是教育的多樣性,開設各種法門,讓人們親近學習。

『簡體字掃盲』策略過於單面向思考的去推動, 甚至造成如今很大的文化危機,一個錯誤,讓中國人越走離本道越遠。

重點更是,這跟施行共產主義一點關係也沒有。 綜觀中國現在發展快速,教育越來越普及,文盲將馬上不是問題。 而, 一個國家的文化深度以及教育考量,不應只在掃盲而已。 文體採用影響國家人民深度與文化,不得不深思熟慮,放長思考。

台灣有成人的夜間國中小學,還有在職進修的高中大學,甚至有函授的空中大學。以全面的各層級學歷的教育體系,補起各階層學習段的缺憾。台灣的終身教育推廣,實在值得華人地區學習。利用細緻的教育系統來掃除文盲以及增加國民學識能力,才是細緻有效的掃盲根本辦法。

積極正面的字體策略討論態度

回顧中國的那一整本爛賬, 我認為這並不是從建國初期開始而已。 從歷史角度, 是從明朝開始 。 歸納看來,中華民族史: 明清兩朝,為統治方便, 重文輕武, 尊儒學以及愚民政策。>>> 都體現在『教育』上 —國民接受這樣的洗禮,國力自然衰弱。

若要增強國力,就是要注重教育。 除了『藏富於民』, 更重要是『藏智於民』:讓人民有文化、有深度內涵, 除此外, 要有創造力(這也還好 因為創造力是天生的, 大部分人都有。)更更重要的是,要有思考力判斷力。 這對於成熟大國的養成與未來國家運作都非常具有決定性的能力。這些都是可以從教育體系與國家方針上面進行推動與養成的。 然而,這些也是需要引導與發動的。縮小到本文主體的字體政策而言,更應回歸國家的富國強民政策方面思考。

同時,閱讀約翰彌爾”我的知識之路”之後才瞭解英國的民主狀況:英國的民主不是睡一覺醒來就這麼成熟;而是花了許多人的一生, 開場辯論, 文章、 輿論, 群眾與知識份子間不斷地舌戰思考探討而養成的社會共識。心急吃不了熱豆腐 — 的確,繁簡體字之用,可以繼續討論與爭辯。

然而,

第一, 這只是其中之一的議題,並且不論如何已經形成的文化。 如果用『殘體字』 或是輕浮流露出先進或落後的比較的這種言論, 這也是一種歧視或不尊重他人的文化的表現。 我們是可以探討怎樣的形式更好,但是要基於尊重的基礎。

第二,台灣政府施行的楷書/繁體字字庫也不是毫無爭議,甚至現在的楷書也曾經是簡化過的字體。前人學者在取用選字時,有些字詞也出現過疑義。因此爭論者,指抱持著簡體字錯誤,繁體字完美無瑕的心態,是非常偏頗的。所有的字體取有,仍然必須禁得起質疑與討論。

第三,更進一步地,除了批評,要想出策略 。
字體政策應回歸國家的富國強民政策方面思考:

如果, 要改回楷書/繁體, 整個社會已經接收簡體洗禮數十年 ,要怎麼銜接 ? 要繁簡通行, 同樣 ,怎麼銜接?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一點是, 無論簡繁爭結果如何 — -

各位:

推翻滿清一百年, 我們至少做了一件最對的事情 —

就是我們再也沒有皇帝了!!

過去所有的混亂犧牲,在這一項成就上,把時間放進歷史洪流來看 — 是非常值得的。

二十一世紀的中文往那走?

數百年來的積弱與民族自信喪失。中國人含著血淚來到了二十一世紀。

到處在唱著二十一世紀是中國人的世紀,但是華人卻因為字體在不斷的內耗。本應光輝的中華文化也在歧異下,減小了力道。

如何復興文化,減小意識形態,才是未來該走的路。

  1. 簡繁之爭只是意識形態之爭

前段有略提過,我認為沒有繁體字,根本不應該叫做繁體字,也不應該叫做正體字,只有『楷書』;沒有簡體字,不應叫做簡體字,只有『草書』。

我現在倡議簡繁之爭應正本清源,現在的兩岸三地中文系統,只有楷書草書, 沒有簡繁體。 繁體字應該稱為楷書 ,簡體字只要是手寫, 就是草書了。

重新回到真正的主軸討論與修正路線 ,回頭想想我們為意識形態以及沒有文化深入探討而做出的政策及辯論,浪費多少光陰口舌。

2. 官方中文如何定位

簡繁問題, 回歸我國文化本源, 一目了然。

經由這次再度討論簡繁體字之爭,我再度重新整理而得到新結論:

中文應走另一個向度,官方不應再討論簡繁,也不應以簡繁設定官方文字。兩岸三地都屏除簡繁之爭, 華人圈同時承認以中華文化為主的三書:楷書、 行書以及草書,為中文使用正式文字,一切迎刃而解。兩方都以『楷書』為官方正式書信文字為更好,馬上文字就是統一的了。

3. 教育與國民文字如何取用

兩岸三地都是以三書進行文化教育,教育爭議自然消失。並且以三書為主軸,補充修正中文教育路線,發揚光復中華文化,增進華人世界的和諧。

那麼三書的學習階段如何決定呢??

楷書是習字練字之基礎,當然基礎國民教育的國民文字應該採用正楷,紮穩馬步; 草書是我國文化之美,高階國文習字當然也應納入。

4.兩岸三地如何銜接補充三書教育的不足

所謂三書,我指的是『楷書』、『行書』、『草書』。雖說是三書,但行草是連動學習的,並且在書寫上常常視布局需要而取字,因此行草通常不分離。兩岸如何銜接三書教育的不足呢??

★中國大陸方面

其實嚴格說來,大陸雖推行簡體字,但是更正回楷書系統並不困難。

  1. 不論簡繁改稱楷書。
  2. 國小國中基礎教育以楷書系統為主
  3. 國小課本更正部首為正楷部首。
  4. 增字破除混淆字 。
  5. 其他再慢慢每年增字, 增加正楷字庫進入國文教育即可。
  6. 高中以上則開始修習行書草書。

★港台以及海外華人圈方面
台灣香港也是可在高中課程加開高階中文字-行草書,藉由認識行書草書結構部首,以及字體,迅速可以融合簡體字識字問題。

行文至此,已到尾聲,筆者論點應已在本文充分表達,文末不須重新贅述。殷切盼望全華人圈以及中國政府大肆宣揚發揚中華文化之際,國家當局能重新審視檢討這個撕裂華人感情的簡繁之爭。重新回歸文化正統與教育本質,藏藝於民、藏智於民,如此實乃民之萬福。

以上

.

★參考文獻★

  1. ^ 張政烺《中國大百科智慧藏》六書條
  2. 美國國民教育是否應該繼續教導書寫體英文http://www.moetw.org/2013/09/blog-post_22.html
  3. “Caesar” 為什麼翻譯成 “凱撒”?
    http://www.guokr.com/question/115807/
  4. 為什麼John中文要叫約翰呢?
    http://www.guokr.com/question/112641/
  5. 為什麼 Russia 會變成「俄羅斯」?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8908728
  6. 港生嘲諷簡體字 陸生曬書法:你的繁體字還不如我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51204/607856.htm
  7. 漢字簡化爭論
    https://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5%AD%97%E7%B0%A1%E5%8C%96%E7%88%AD%E8%AB%96
  8. 繁簡之爭 愛無心還是愛因友存?
    http://hk.on.cc/hk/bkn/cnt/news/20160205/bkn-20160205190857377-0205_00822_001.html
  9. 简体字、繁体字之争的十个问题
    http://www.360doc.com/content/11/0113/20/2690307_86320088.shtml
  10. 中文「繁簡之爭」系列報導(上)(中)(下)
    http://olddoc.tmu.edu.tw/Taiwanese-3/Tai-go-0005.htm
    http://olddoc.tmu.edu.tw/Taiwanese-3/Tai-go-0006.htm
    http://olddoc.tmu.edu.tw/Taiwanese-3/Tai-go-0007.htm
  11. 從象形字、形聲字、破音字談簡體字的問題
    http://blog.udn.com/medicchi169/5366468
  12. 譚克:部分簡體字無邏輯+違反造字原則
  13. 字無繁簡體貫古今/彭家發
    http://www.feja.org.tw/modules/news003/article.php?storyid=342
  14. 略論繁簡問題
    https://jonathanovsky.wordpress.com/2015/02/22/%E7%95%A5%E8%AB%96%E7%B9%81%E7%B0%A1%E5%95%8F%E9%A1%8C/
  15. 再論繁簡問題
    https://thehousenewsbloggers.net/2015/03/04/%E5%86%8D%E8%AB%96%E7%B9%81%E7%B0%A1%E5%95%8F%E9%A1%8C/
  16. 简化字总表
    https://zh.wikisource.org/wiki/%E7%AE%80%E5%8C%96%E5%AD%97%E6%80%BB%E8%A1%A8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