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光臨台大歷史系

(原標題:台大歷史系484有毒ㄚ,特此聲明台大歷史系學風鼎盛、自由開放、無毒無害,對歷史有興趣的諸學子可放心就讀。「484有毒ㄚ」作為網路用語並不意味著毒害身心,惟原標題易造成不必要的誤解。)

台大歷史系近年發生數起事件,但學業競爭壓力過於龐大,升學主義導致自殺的那種老套分析,並不適用於台大歷史系,歷史系有其獨特的文化邏輯。

歷史系學生所面臨的是一種雙重的困境,一方面要回應系上追求知識的召喚,免得落為文化資本的三級貧戶,另一方面要面對是奉獻青春追求知識,卻換來失敗與清貧的可能性。雙重的困境,使得歷史系學生進退兩難,放棄知識也不是,要追求知識也不是,不上不下的多數人,很容易質問自己到底有什麼存在價值。

歷史系或是任何一個台大純文組的人社科系如果有什麼自殺問題,絕對不是無聊的學業競爭所致,而是即便在學業競爭得勝了,你的勝利只是把你推入更深的困局當中,沒有太大的意義。對歷史系學生有意義的事情,多半是與考試無關的,背誦、掌握歷史知識在歷史系只是基本必備的常識,是次要的學問。

真正重要且一直縈繞在台大歷史系學生頭頂的命題,更像是:

「你能提出什麼新觀點?你能為社會貢獻什麼新知識?」

勇於回應的人被視為知識份子兼大英雄,無力或拒絕回應的被同學輕視。追求知識至上的學術氛圍充斥整個歷史系,儼然是再理想不過的大學場域。「做學術」(從事學術工作)在台大歷史系學生心中,有著至高無上的核心位置,是崇高且理想的職業乃至於生命所求。再怎麼混或程度低落的歷史系學生,都很可能告訴你,他未來想做學術,繼續追求知識貢獻,即便那對他而言是遙不可及的事情。

這不只是一種氛圍,更是台大歷史場域內,界定一個人文化資本多寡的標準 — — 誰更接近成為做學術的知識份子,更有知識份子的文化或知識品味,誰就擁有更多的文化資本,就越有可能受到同儕的愛戴與肯定。然而,這種類型的文化資本積累,只有部份是來自課程傳授的知識,更多的是來自課程之外的。

明星高中的文組學生或高中人社營的成員,有如文化資本貴族,在上大學前就先備一般高中生所沒有的人社與文化知識,教授子女,則像是文化資本家,擁有不平等的階級複製力量。普通學生進到台大歷史系後作為文化資本的中產階級,只能在巨大的挫敗中,跟著一位又一位充滿魅力的教授aka學術英雄,或是組織讀書會,亦步亦趨地積累文化資本。(隨便比喻而已請勿過度認真)

假使普通學生有幸能縮短與領跑者之間巨大的差距,多數歷史系學生心目中的成功 — — 成為大學教授或研究人員,以貢獻新知為職業,在台灣仍是個遙遠、幾近虛無的目標。歷史系上最優秀的學生,相對於許多台大科系的優秀學生在大學或碩士畢業後,就能取得物質方面的立即成功,他們仍然是前途未卜。他們要在大學畢業後花上三四五年讀碩士,五六七年讀博士,最後還很可能會找不到穩定的教職,導致漫長的十年過後,落得一場空。

歷史系學生所面臨的是雙重的困境,一方面要回應系上追求知識的召喚,免得落為文化資本的三級貧戶,另一方面要面對是奉獻青春追求知識,卻換來失敗與清貧的可能性。雙重的困境,使得歷史系學生進退兩難,放棄知識也不是,要追求知識也不是,不上不下的多數人,很容易質問自己到底有什麼存在價值。

台大歷史系的學生,入學後就很容易感受到從菁英變得平庸或失敗的失落感。對於剛從簡單分數競爭遊戲得勝的菁英高中生而言,這種衝擊會特別的巨大。高中時期全國前10%的菁英學生,一方面要應對競爭邏輯的轉換,競爭的項目從實際可見的分數,轉換成抽象不可見,卻又已經輸人一大截的知識涵養與文化資本。

另一方面要面對歷史系場域之外,自己從符合主流社會價值的頂尖好學生,變成不符主流社會價值,不太會賺錢又沒有實用技能的廢物。在學院之外的重大挫敗感,反而很可能讓學生投身學院內激烈且不平等的競爭(至少學院還願意肯定自我的價值),並且認為那是生命唯一的價值與唯一的出路,然而在學院裡一遇到學術性的挫敗,就很容易感受到巨大的壓力,並且認為生命唯一在乎的價值受到否定,活著已經沒有任何意義了。

歷史系結構性的問題,我沒有任何解方,但我的觀點是,與其尋求更多科學化理性化的心輔資源,在理性治理的牢籠裡陷得更深,不如在歷史系學會成立酒精部,讓酒精再次偉大。

— — —

圖為在台大牙牙學語的作者

註:我個人並沒有厭惡歷史系這種學術至上的氛圍,甚至在先前很多時候,我都暗自認為這是台大歷史系最可貴的資產,讓我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人(當然也很可能因為我是這種氛圍的得利者與受益者),也或許是過去這種競逐與比較的氛圍沒有近年那麼普遍與強烈。所謂台大歷史系的毒,不會是嚐一口致命的巴拉刈,更像是具成癮性的迷幻藥,讓大部分的人沉浸在追逐學術知識的美好與瘋狂裡,忽略不同個體的差異,忽略外在現實難以自拔,一不小心就會承受不住其毒性,換來一場badbad tri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