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莊
12 min readSep 12, 2018

--

一口氣,我去了幾間出版社見工

多年來,我在媒體和marketing游走,近年在同一間出版社任職編輯3年。去年初嘗試回歸媒體,但不幸中伏,兩個月後裸辭,一度嘗試再搵番出版社工作。在人力資源角度來說,3年是頗具彈性的年資,既勝任entry level,又可嘗試中級崗位,只要有老細肯請,人工唔叫太高,應該好快搵到工。最重要是唔駛人教,落場後即刻可以埋位砌。不過,現實並不是這樣,我最終都搵唔到編輯職位,卻做咗同出版有關的marketing工作,對出版業反而了解咗更多。

在那兩個月期間,我一口氣in了幾間出版社,驚訝地發現有幾個共通點:1)老細們大多數係誇誇其談的吹水怪;2)公司財政緊迫,銷唔到書,成個倉都係貨,好想搵錢;3)不斷出post請人同in人,但唔知自己想請咩人。繼律師樓奇遇後呢篇又係long story,要由十多年前說起。

出版社1:你知唔知咩係出版?

話說十多年前除了搵律師樓工,我都嘗試過寄CV去出版社。作為一個文科生,多年來閱讀無數,吹一篇tutorial的essay閒閒哋都睇五六十本書;一篇essay寫過萬字。其實我大學歷史系本科畢業時,論文老師都語重心長同我講,叫我畢業後唔好轉讀Law:「莊,你寫嘢好流暢,應該做啲可以寫嘢既工。」雖然我一意孤行要做《壹號皇庭》裡面既人物,但仍見咗人生第一份出版社既工。

呢間係全港數一數二既旗艦級出版社,當年位於炮台山強秦出版集團(化名)既總部。招聘廣告咁寫:「大學主修歷史或文學,毋須經驗。」我心諗啱晒,集團時任總裁仲係歷史系大師兄。寄CV後好快有得見。

入到會議室看見擺放了好多出版奬項,不久有位三十來歲,穿恤衫戴金絲眼鏡的男人走入來。他沒有介紹自己,只管說:「你知唔知咩係出版?」我嘗試分享我對書的認識,跟住佢就好惡咁講:「你根本唔知咩係出版﹗」之後成個鐘佢講咗大堆既見解,然後完,成個過程我完全冇機會介紹自己。當時,我覺得這個行業好神秘,要神先可以明白。

十多年後,我有機會在強秦另一間子公司做marketing,發現這間旗艦級出版社的倉存推積如山,三、四級書數量 有5位數字(即每年只賣出5至99本的title,銷毀後在財務上會成為巨大負債,正所謂贏就贏啦糖,輸就輸間廠) 。我不禁想念起當年呢位金絲眼鏡編輯哥哥,我更深信呢個世界只有佢先知咩係出版。如果佢仲係到做,真係有啲衝動想打電話比佢:「喂,駛唔駛幫你出版社做一輪全店88折促銷,去吓你倉裡面啲蟹貨?」

出版社2:你有冇嘢想講?

好,言歸正傳,開始講年頭既見工經歷。

第一間見的,是屬於某傳媒機構的出版社。它的招聘廣告很先進,可以俾應徵者透過連結進入CMS系統upload份application form,去到就唔駛填表。但很奇怪,HR要求提交自中學以來的全套學歷同工作證明副本。其實呢啲係私隱,公司無權在未聘請前留底。不過,事實上有好多公司甚至在面試時copy應徵者的身份證。

面見我的是一位五十來歲的中年女士,佢將眼鏡架在額頭上,行路同講嘢un吓un吓,一睇就知係正嘢。過程中她沒有俾機會我講嘢,一輪咀講自己有幾威,係公司有幾咁重要;之後就踩我之前做既出版社:「我都唔知你之前做果間BB出版社點生存,一定係靠政府資助啦,我真係唔明囉;啲作者都老啦,胡YY都老到就嚟死,仲點寫書?《OO特工》都唔會再有人睇。」剩餘半個小時,內容繼續逐一踐踏香港其它出版社。

在面試過程中,佢提出一個工作要求令我印象深刻:「嗱,如果我請你做編輯,你所編既書所賣到既錢,要cover到你既人工。」我在出版界打滾一段日子,第一次聽到啲咁正既嘢,要個編輯自負盈虧。第一樣我諗到既野,唔係諗究竟佢所講緊既「錢」,係「總碼洋」(標價總額)、「總實洋」(售價總額)、定係「項目純利」(總實洋扣除總直接成本),而係:

「你條仆街人工咁高,你一年咪要編好撚多本書?」Sorry,我係做文字工作出身,對財務識條鐵;我知自己係文人唔應該諗粗口,不過對住佢就真係詞窮。

佢最後講問我:「你有冇嘢想講?」

完。

P.S.

  1. BB出版社是服務年輕人的BB機構其中一個部門,從來沒有靠政府資助,純粹是靠上帝的恩典和同工的熱情而生存。眼鏡auntie「真係唔明囉」係正常的,因為一切都是神蹟,想知可參考《我看見神的作為:蔡元雲醫生的13680個日與夜》(ISBN:9789888246939);
  2. 胡YY老師仍健在,2018年香港書展仍有透過BB出版社同強秦旗下的出版社出新書,各大書店有售;
  3. 《OO特工》在強秦集團旗下的銷售渠道仍不斷有訂單,甚至有學校一口氣訂購整套作品。老師們基本上看見BB出版社的logo,不用細看也會放心甚至乎盲目地落單,難怪眼鏡auntie葡萄。

出版社3:填完表,你可以走哪﹗

話說,自我踏入職場開始,有間位於上環的出版社不斷在jobsdb落廣告請人。近年,甚至在post的title中註明「(多名)」。一般的情況下,「(多名)」對應徵者都是「伏味濃」的文化符號。其實呢間公司好出名,有好多名作者;縱使近年已退出香港書展,仍開了兩個副牌,甚至攻佔童書市場,向強秦旗下的姐姐出版社挑機。我當時失業中,佢出post我當然馬上寄,很快收到面試通知。

甫進入公司後,以為職員會帶我入會議或會面室,想不到她安排我坐在公司大門玻璃門前的一張圓椅,椅面是由藤編織而成,是茶餐廳常用的一類椅子。職員隨後送上一塊寫字板,上面有一張經翻印多次的應徵表、一篇求Q其出題的校對筆試,說個半鐘頭後過來收番。我坐係呢個位感覺好奇怪,眼面前是出版社的大招牌,前面是無人坐的reception位,左手面是寫字樓,好多位都冇人坐,而右手面是會議室。寫字樓只有兩三個人,擺滿一地都係貨。

由於我有編輯經驗,在原先時間之前完成了筆試,並按要求寫低了一些出版計劃。不久,會議室有兩個人行了出來,我認得其中一人是出版經理,另外一個後生女應該是應徵者。應徵者才走出門口,出版經理便向編輯破口大罵,似乎編輯做了錯事。之後,聽到有人說「心情好差」。聽罷接待我那名女士請我入會議室,說:「係呢到等等。」

我身後的是這間出版社的再版櫃。再版櫃是一間出版社的神主牌,記錄了由開創到現在的作品,每本作品都標明版次刷次。我是愛書的人,當然不會放過睇書的機會,發現當中有不少我細細個時聽過既名作家。這間公司近年走下坡,不及當年勇了,再版書的數目也明顯減少了很多。不久,接待我那名女士說:「填完表,你可以走哪﹗」我呆了半秒,搞了一輪大龍鳳,竟然連面試的機會也沒有?

不過我也沒有太失望,因為早已有心理準備,知道呢間公司是伏中之伏,老細情緒化,成日炒人,只是離開時望著背後的再版櫃感到可惜,因為它們都是歷任編輯的心血,為出版社開創一個又一個高峰,盼望他們的靈魂在櫃上安息。

出版社4:我懷疑你既工作能力,所以要減人工

終於有機會面見和信仰有關的出版社。其實它沒有刊登招聘廣告,我是透過google搜尋「出版社+招聘」等關鍵字找到它的網站,站上有招聘廣告,分別請編輯和marketing。由於我沒有讀過神學,只懂出版,所以應徵了marketing職位。寄出CV後,翌日便收到面試的電話通知。這位女士問我會否對編輯較有興趣,因為急人用。有機會做回本業當然馬上答應啦。

這間出版社附近原是紗廠,近年已改為寫字樓。出版社樓下便是地鐵站出口,十分方便。面試前先做定資料搜集,知道它原先位於九龍塘,後來出售了物業搬到現址。

今次筆試在會議室進行,終於不用坐在門口了。筆試內容是翻譯稿件和校對稿件。對方沒有說明考試的時間,由於我有相關經驗,很快便完成,面試官也衝了入來。面見我的,是一位廣東話帶有口音的女士,先簡介了公司的歷史:「我們的出版社有接近120年歷史。」

「可惜,我們機構近年發生了人事鬥爭,有大批人走咗。你介唔介意我哋混亂?但你放心,我哋財政好穩定,只不過宗派內的堂會唔太願意奉獻支持我哋。」

聽罷我也呆了5秒,想莫非聖靈感動佢變「真心膠」講真話?對於有信仰背景的公司,我通常防線會較低。一來我祼辭後沒有工作,二來一直對文字事工有抱負。這刻心裡閃出:「就算薪金比之前低,我也願意一試。」

這位女士說自己管行政,但由於總編也被鬥走了,唯有「睇埋」出版。她安排了一位剛畢業的女編輯,拿著我的試卷入來見我。她的態度和女士迴然不同,外表有如一頭憤怒的肥企鵝,一看便心知不妙,馬上提起精神。她沒有介紹自己,一開口便一輪咀批評我的答題,之後沾沾自喜。雖然,一聽便知道她是吹毛求疵,也沒有太大反應,反問她理據時卻說不清楚。期間,我偷睇到她手上file中有一份「師父」,即一份巨細無遺的marking scheme,便知道她背後有高人「指點」。

行政女士再入來,說將來我要和企鵝妹妹合作。由於無總編輯,她叫我哋日後互相校對,「佢好醒目,話頭醒尾。」不過行政女士補充,之前一批書籍曾出現嚴重校對錯誤,「搞到成批書唔要得」,損失好大。由於designer全部走晒,書籍output正稿搵了一位marketing同事負責,因為佢識用mac機。

「莊生,我決定俾offer你,職位係高級編輯,人工係XXXXX,你最快可以幾時返工?」我又呆了,因為見工十多年,咁快決定一定有問題,說:「X小姐,唔好意思,你駛唔駛問吓財務先?不如咁,等你confirm晒所有條件,先再通知我。我對職位有興趣,可以等,不用擔心。」但行政女士十分堅定:「得架哪,我話confirm就confirm啦,下星期一返工。祝你係到做得開心。」離開時,我心裡不太平安。

翌日,便收到行政女士的來電,心知不妙。「喂莊生,我哋研究過,懷疑你既工作能力,所以要減人工XXXX咁多,也不會給你高級編輯position。我想你再上來做多個test,同埋要做多個marketing的筆試,睇吓你係咪寫到推廣文稿。」

第二日我便回電給她,說:「X女士,唔好意思,我祈過禱,發覺自己唔識合呢個崗位,今日唔會上來再做筆試了。」

其實,如果佢一開始壓我價,我也是會接受的,相信上帝仍會憐憫我,供應我的需要。不過如果對方用到這些手段,我也不祈求耶穌打救我了,反祈求打救佢。面試時,行政女士說過要推出一本成立120周年紀念特刊,還找了歷史系教授合作,先完成遠古的部分,因為近代的部分不知怎樣撰寫。或許,我這篇文章的內容替其完成了最後的部分。

小結:香港的出版需要踏實的人

每個人都有每個人的難處。在人生路遇上的這班前輩,相信也經歷了很大的困難。香港印刷費和紙價高昂,讀者購書意慾低,門市通路不通,令不少出版人灰心。毋論是編輯、銷售員、推廣員,大多數都熱愛文字、喜愛出版。

盼望出版業的管理層,對應徵者給予多點尊重,腳踏實地,多點聆聽他們的聲音和經驗,不要只顧面子和自吹自擂。出版搞得成功並不在於吹虛多少,而是在於能否清楚仔細計算成本效益,即所謂「財技」。事實上,在出版業上,數字比文字更具決定性。老闆們或許可以透過面試和業界多交流經驗,為產業謀求出路。因為,前線同事看的一定比你多和仔細,知道哪些書種暢銷,成為編輯選題的優質建議。在開放合作的年代,分享多點便輕鬆一點。

很多過去的操作模式已不合時宜,不少個人或小型出版社已搶先進行各種出版及銷售實驗。很多前輩抗拒電子出版,認為會令實體出版死亡。但是,不做就能保證實體出版不死?

電子出版能減省印刷和庫存的成本,上線後除了可無盡地進行銷售,不受時間和地域限制,也可賺取SEO的等推廣好處。這是目前唯一能大量提升出版量,卻不須提升出版成本的出版產品。電子出版可作為實體出版的實驗區,提拔有潛質的作家。

在策略方面,可和作家商討新的合作方案,例如先出版電子書,再以半自資的形式出版實體書,向作者收取印刷和倉庫成本,並協助批發。如此,出版社的財務報表上,印刷和倉庫等成本便會由「支出」變成「收入」,大大減輕負擔,提高純利。

在財務架構方面,除了須仔細計算直接成本(印刷、設計、版稅),還要了解運輸費、供貨折扣、倉存成本等。不少出版社的損耗,主要來自錯誤設訂供貨折扣,一心以為薄利多銷,以至賠本也不知。例如,在書展即興做一次全店7折,供貨成本高的產品便賠了,死得不明不白。其實,只要在excel表使用程式,便可以估算出所有title設定不同供貨折扣後的利潤比率,可highlight出各產品的止蝕供貨價格和折扣。

而印數錯誤估算又是一個常見敗北,純粹看整批貨的銷售總實洋只會引來誤導,因沒有人可保證把書賣光,必須腳踏實地,逐一列明各title位處不同倉數的利潤比率,便可估算賣多少、印多少才不會賠本。再版重印亦要十分小心,不要只看自己倉數,必須向書店和批發商取得他們門市和物流倉數,錯誤的估算會無姑地增加成本,由賺變損。

其實,電子書可取代實體重印:一來市場已消化首批實體書,容納的空間已減少和有限;二來電子版成本低,風險較低,又可把內容繼續銷售,可以容易「做靚條數」。此外,還要多重視本版書直銷單,可短時間內賺取最大利潤,特別是穩定的學校、圖書館和企業市場,是兵家必爭,不能不做。所謂「六國破滅,非兵不利,戰不善,弊在賂秦」,長期倚靠強秦進行分銷,長遠只會損耗出版社利潤,走向滅亡。

在未來,科技是成敗的關鍵。誰能在印數、成本、折扣上進行快速自動化數據分析和管理,誰便較易成功。出版業在這方面其實很落後,航空業已由精算師和程式計算最能賺錢的機票價格。

最後,盼望以友善的態度鼓勵年輕人入行,他們既聰明又有理想和踏實,能擅用科技和數據統計分析。請不要說太多話、開太多會了,給他們多點空間和時間,有勞。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