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面上麥肯錫RTS Team

Miss PK
8 min readMar 16, 2020

--

背景介紹:RTS是在McKinsey Transformation下的一個team,在亞洲主要做科技業跟製造業,我面上的職位title是 Junior Research Analyst. 話雖如此,Junior Research Analyst卻是一個百分之百的顧問職位,需要面對客戶。我是從去年11月開始面試的,因為遇到聖誕節和跨年,一路面到今年過年前才拿到offer。我原本任職於Deloitte Risk Advisory Department,是一個小顧問,即將邁入第二年。

萬事起頭難,強烈建議大家在開始準備面試之前先拜訪McKinsey Interview的官網。

面試可以分為兩個部分:Personal Experience Interviews(PEI)跟Case Interview。

Personal Experience Interview

PEI可以從官網上的四個特質:Personal Impact, Entrepreneurial Drive, Problem Solving Abilities, Leadership Abilities開始發想自己的故事。我一開始是每個特質都想了至少一個人生故事——從我大學主辦第一屆的Taiwan Debate Open,到在工作的時候Probation調查女性福利與公司競爭力的影響、在一個外組的專案內,與工程師合作導入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RPA)等,跨度非常的廣。

針對PEI,我個人有一個建議是,除了普通的Job Description以外,思考自己究竟為這份工作帶來什麼價值,並仔細思考自己為什麼能夠成功——是因為影響了重要的高層、找到公司一直遍尋不著的痛點、擁有卓越的溝通能力(可以是傾聽、可以是帶有同理心的與團隊溝通)、或是發現了新的盈利模式——找到當初自己成功的原因,而不只是平鋪直述的說一個故事,才能在面試的時候驚艷到面試官

後來在朋友的建議下,我針對Deloitte的經驗又多寫了好幾個故事。原本我自己覺得我在Deloitte不過是一介平凡的小顧問,其實沒有什麼真正很厲害的產出,加上我們的工作其實很難量化——我們的組主要在做的其實是洗錢防制以及一般法令遵循,很難從有一個數據化的結果。後來在跟朋友的討論下,細細挖掘自己在公司究竟在做些什麼,並且仔細思考我為公司帶來的利益有哪些,我是怎麼樣做到讓原本顢頇無能並且不願意配合的客戶與我們開始合作,接納我們的新方案。很多事情原本看起來雖然雖然很理所當然,像是幫客戶整理前後期變動以及變動原因,還有替資料團隊爬梳整理資料,與客戶溝通並取得信任,這些小事,其實都可以是一件大事。客戶不會無緣無故地相信你,通常也不會輕易地想要做出改變,在準備PEI的時候,最重要的就是找到那個造成改變的轉捩點。除此之外,你在這個過程中,你的決策過程、你學習到的東西,往往比最後你達成的成就來得重要

工作不是每天都能達到績效前五名、總是有很多細碎的瑣事,找出這些瑣事的價值,以及對公司可能造成的影響,就是成就一個好的PEI故事的過程。有時候聽起來很像在小題大作,但是其實不然,我們真正在做的是去思考這些看起來理所當然的步驟,背後所帶來的意義。

Case Interview

必須自己先揭露,我並不算是一個非常拿手Case Interview的面試者,通過第一輪面試後,面試官還很誠實的跟我說,"To be honest, your current Case Interview will not make you pass the final round interview.”(哭哭)跟很多積極的在大學就有在參加管顧社、Biz Pro等社團的人比起來,我根本就是Case超級菜鳥。在這邊要感謝我的好朋友YC,從我一開始在面試Dell的時候就陪我練習,明明自己也在McKinsey上班,卻還總是不吝撥冗陪愚蠢的我練面試,提出建議。

給任何Case Interview初學者的建議:學習如何有架構,由深入淺的敘述自己的想法,長出一棵issue tree。

在長Tree的時候建議把MECE(Mutually Excluded Collectively Exhausted)放在心裏,否則到時候長出來的枝葉有太多重疊,自己也很難好好講。

最接近McKinsey現在面試手法的Case,可以直接看McKinsey官網,官網現在有四個。

剛剛說過我是一個Case Interview幼幼班,一面的面試官推薦我讀Case In Point,並且說他在面試前讀了十幾次Case In Point 。我是當年在美國讀書準備Facebook面試的時候,因為知道有Case有去Amazon買了一本Case In Point的Kindle版,雖然Case的解法相對老派(甚至在McKinsey為所有面試者安排的WebEx Session,直接被McKinsey的Coach說早就過時了,拜託不要讀這本書XD)但是我覺得對於Case Interview初心者還是相當有用的。裡面針對不同類型的Case分門別類有好十幾個Framework,在面對Case Interview還一知半解的時候,其實蠻有幫助的。雖然這樣跟很多面上BA Track的大神可能無法比擬,但我也是在面試前,死命的也把整本Case In Point吃力的讀完了。在這邊要另外推薦一下Victor Cheng,可以上網看他的影片,然後,如果有時間再考慮一下要不要讀他出的書。我自己的認知是,Case In Point是參考書,Victor Cheng的Case Interview Secrets比較像心路歷程分享,沒有那麼多有系統的Framework整理出來可以供面試者填鴨。

所以如果時間緊迫,建議把Case In Point的Framework啃完(我大概花了兩三個禮拜把Framework全部畫了一次,獲得一本厚厚的Issue Tree手稿)然後先自己靜下心來,練習裡面的Case。重點並不是刷了多少的Case,Case的重點在精不在多——我後來在準備二面的時候,其實還重複拿一面的Case來練習,確定自己把那兩個Case精讀得滾瓜爛熟,不會再犯一樣的錯。

Case間通常會有不太難的數學題(雖然我正式面試時幾乎每次都沒有正確解出來QQ)(在這邊感謝我的朋友們輪流聽我崩潰數學不好沒有解出來,大哭大鬧了好一陣子,我會有今日都要感謝朋友們對我的愛戴),大概是一元一次方程式,或是簡單的加減乘除,只要切記不要緊張,我相信有辦法進入一面的人,應該都可以順利的解出來。(除非你們是我,只要一面試就緊張得腦袋空白,還會一直打嗝)

最後Case通常會有一個小高潮(?)也就是需要你為Case的客戶提供一個總結,除了要融會貫通Case的前幾題,也需要你為這個Case提出自己的inputs,這個時候考驗的不僅僅是解題邏輯,也考驗你的組織能力還有商業常知,雖然McKinsey的面試者背景通常五花八門,但是我覺得基本的商業常知、產業近況還是要有的。如果平常的工作讓你與產業脫節,建議可以在準備面試的時候作為興趣讀一些經濟學人、商業週刊(Business Weekly,不是台灣的商周),以了解產業趨勢。

寫在最後,其實可以進到一面,拿到面試就已經非常不容易了。在面試前,我在經濟學人讀到其實麥肯錫每年的錄取率接近為接近為1%,面試的過程走來也是十分艱辛,在每次等待被人資安排面試,都是一種心理的折磨(更別說我因為面試的時間總是有點獵奇,請假請到沒有理由… 連什麼美國來的朋友返鄉投票所以要一起出去玩這種爛理由都拿出來惹,還被協理偷問經理說,那個菲比是不是在面試啊)(對,我就是在面試….掩面)但是如果只要相信以及努力,相信大家進入最夢幻管顧公司的夢想一定會成真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