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力以赴 孔令傑

這個學期,我沒有遺憾

writecy9
9 min readSep 3, 2019

「他多誇張呢?碩士當助教在上實習課的時候,上完學生還拍手感謝他。」陳靜枝教授說。相隔十年,孔令傑走進熟悉的教室,座位上一張張的臉孔變了,但一雙雙專注眼神沒變,他對教學的熱愛更是有增無減。

「大家好,我是資管系助理教授孔令傑,新學期快開始選課了,照例來跟大家報告一下幾門大家可能有興趣的課的資訊~~」每逢新學期選課進入最後倒數,孔令傑都會以rrro(小傑)為名的ID出現在PTT的NTUcourse版。

「小傑」、「傑哥」是同學們對孔老師的暱稱;「老師」、「朋友」、「大學長」和「系隊隊友」則是孔令傑在學生眼裡的多重身分。

拉近師生關係 從教室外做起

臉書的貼文裡,十則裡有九則和學生脫離不了關係;背起球具,現身在系排、系壘的練習與比賽場上,孔令傑與學生的好感情可見一斑。「這樣的互動談不上刻意,但做了之後也覺得好處蠻多的。」孔令傑表示,學生時期的他,不太敢主動向老師提問,總覺華人社會恪守尊師重道的學風,師生關係很遠,這令他有點困擾。

▲孔令傑(後排左一)與系壘共同參與比賽。「練完球吃吃喝喝的時候,學弟妹們自然會問我選課、實習、生活,我也覺得這樣挺好的。」孔老師說。 提供/孔令傑

「當學生遇到問題時,可以解答他們的問題,這當然是好事,或者必要的。」孔令傑說。

在UC Berkeley攻讀博士學位期間,系上常舉辦各種活動,從Yearend Party 到Seminar,教授們經常出席,甚至上台演奏鋼琴或高歌一曲;老師們會聊一些生活上的話題,雖然不會為學生帶來重大的人生啟發,卻能縮短師生之間的距離。

「如果學生能在比較輕鬆的場合先認識我,就不會覺得老師高高在上,自然而然地遇到問題就會敢問。」孔令傑說。

走出自己的資管路

談起大學時代的自己,孔令傑自認很「普通」,嚴格說來沒有什麼專長。大學以第二名畢業的他,認為成績好和實力強是兩碼子事。「成績好大概可以表示這個人比較負責任,或是比較乖,對於沒有興趣的科目,也把成績弄得不錯。」孔令傑說,他小時候就是這種人,覺得老師交代的工作就是要好好做、老師叫我上這個課一定都有他的道理。

從小嚮往成為一名科學家的孔令傑,以物理系、數學系為第一志願,不過在爸爸的反對下,做出的折衷方案是:前三志願填電機、資工、資管,之後隨便我選。「那時候我想,反正前三志願也不會上。爽!第四志願就填物理,數學,誰知道資管就上了。」說起這段故事,孔令傑仿佛又變回高中的大男孩。

當時,孔令傑對於資管系歸在管理學院底下感到吃驚,部分管理類的課程也和自己當時的志向大相逕庭,一度思考要不要轉換跑道。

「小時候會覺得,為什麼資管系顯得和管院不太像,電資也不覺得你是他的一份子。」孔令傑笑笑地說,未滿二十歲的他當時很不服氣,覺得資訊管理一定有非它不可的存在價值。因此,系上同學如果討厭「資」就會把「管」用得很強,反之亦然,但他則刻意地將能力值點成一半一半。

▲ 孔令傑在大學時期就認為,雖然有人會說資管是資工二系,但他就是要在這裡走出屬於資管的路。 攝影/許哲瑋

孔令傑說:「我後來是念作業研究,就是用資訊方法解決生產、行銷、路徑規劃等各種管理問題。對我來說這就是資管的核心之一。」

與生俱來的教師魂

「小傑對學生事務是不可能會放棄的,碩士班的時候教學熱忱更是起來。他多誇張呢?碩士當助教在上實習課的時候,上完學生還拍手感謝他。我上完課學生還沒有拍手。」身為孔令傑大學專題、碩士班指導教授的陳靜枝說。

孔令傑與生俱來的教師魂,從大學時期就嶄露鋒芒。

大三那年孔令傑擔任管理學院學生會會長,同時也在系學會中,推動讀書小組,教導學弟妹們部分課程。看在陳靜枝眼裡,一面擔心他的時間管理,一面也發覺他頗有當老師的資質與熱情。

從碩士班時期,孔老師就在陳靜枝的鼓勵下,預先為出國進修做準備。修習比較進階的課程,加強數學與理論的基礎;碩二就在博士班的財金統計課擔任助教。授課老師只要求介紹軟體操作,他加碼講解課程內容、在考前開讀書會,同學們聽他講課比上正課還準時。

「他非常想要讓學生知道這堂課在上什麼東西。」陳靜枝如此描述孔令傑。

回來母校任教短短四年半,孔令傑積極嘗試將各種不同的工具、方法應用在教學上,除了推廣翻轉教室外,還開設新課「商管程式設計」,鼓勵更多有興趣或有需要的學生,能夠認識程式設計。更獲學校肯定,受邀擔任教學發展中心創新教學組的組長。

「我喜歡教學,所以我也喜歡跟別人討論怎麼教學,或是推廣教學。」言談間,他的教學熱忱一覽無遺。

大三結束的那年,孔令傑開始考慮成為一名教授。教書與別人分享知識,本來就是他喜歡的事情;但教授還必須鑽研知識,幸運的他,在研究所階段也為自己的學術功夫打下基礎。

▲ 孔令傑的辦公桌上,擺滿了學生的論文及備課用書。 攝影/許哲瑋

孔令傑說,雖然自己有時候會思考,把大部分人生花在學校裡,是不是少了些什麼。但對比UC Berkeley的其他同儕,多選擇進入業界工作,留在學術界的他才是怪咖。他笑笑地說:「我是因為想當教授,所以才選擇當教授。」

支持後輩,傳遞與分享知識,對小傑老師來說,才是最有意義的事。

見賢思齊:在模仿中學習

走進孔令傑的辦公室,目光很難不被同學們寫的卡片所吸引;書櫃裡一張張20x24吋的畢業大合照,顯露出他與每屆學生建立的深厚情誼。

按照資管系的導生制度,每位老師每年會分配到3–4名新生,一帶四年,因此不同屆加起來,就會有近20位導生,吃導生聚這件事便成了一門學問。

「我大學部的時候,陳靜枝老師就是分屆吃導生聚的。所以我事實上是學她的。」孔令傑表示,不同年級的學生,會面臨到不一樣的問題,人數少,也才比較有機會能和同學聊天。

▲ 對孔令傑而言,獲頒優良導師獎很開心,但還是比不上導生寫的卡片;畢業生回來和他吃飯、聊天。 攝影/許哲瑋

「我覺得人都是這樣子,有點模仿別人在前進的。很難說自己現在的樣子,有沒有受到這些人的影響,但我想應該還是有吧。」孔令傑說。

談到博班的指導教授陳瀅儒(Ying-Ju Chen),孔老師更是充滿感激,特別是他那種認真的治學態度。

曾經有位教授到Berkeley客座,開了一門進階的研究所課程,陳瀅儒老師就建議實驗室的人去聽課,自己也不例外。習慣坐在老師旁邊的孔令傑,在課程正式開始的前五分鐘,就發現自己的認真遠不及陳瀅儒。

「那五分鐘我通常都在摸,紙拿出來啊,筆拿出來啊;但老師那五分鐘總是在念paper,他每次就是拿出一疊paper在那邊看。」孔令傑汗顏地表示,陳瀅儒明明比他聰明許多,卻總是比他還認真。在潛移默化中,他也浸染了這樣的處事風格。

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盡力

在同事的眼裡,孔令傑就是一個拼命三郎。從四月到七月底,65場的學位論文口試像是場馬拉松;每一屆的研究生和大學部專題生都收到上限;為推廣翻轉教室進行演講,足跡遍布臺灣;擔任GMBA、PMBA及進修推廣部的授課教師、主動與盧信銘老師合開「商管程式設計」,為非資管系的同學也有量身打造的資訊教育課程;做MOOC讓台灣優秀的學術知識能在國際發光。

去年剛畢業的碩士生何禾說:「做這些事情,小傑不是為了個人名利,而是真心的希望世界可以更了解學習樂趣與重要。」

在教育現場,很多時後無聲勝有聲;身體力行就是傳道之道。

孔令傑在學期初化身選課顧問,根據個別研究生的興趣、專長,推薦課單;鼓勵學生在研討會上發表論文,甚至連口頭報告的練習也不缺席。

「有時候,我會覺得不知道該如何指導學生。這個時候就不管,反正就比他們更認真就對了!」孔老師笑著補充:「這樣他們就會覺得自己也要很認真。」

▲ 孔令傑和指導學生參加於國立清華大學舉辦的2016決策分析研討會。 提供/孔令傑

在指導同學做研究的過程中,孔令傑知道學生的研究主題十之八九,對他們的職涯或人生可能沒有太大影響;做事的態度,才會跟著學生一輩子。因此對於學生的研究,他盡可能用最高標準去要求。

大至整體研究架構到內容,小到行距、標點符號或是發音不正確等看似瑣碎的細節,孔令傑都一定會提點學生,目的就是要讓學生知道指導教授在乎論文的程度是非常高的。「希望他們覺得,做一件事情就是要盡可能做到好。」

對於會影響到別人的事,孔令傑的要求特別高。練球時認真,因為不想拖累隊友;課堂上認真,因為不想浪費同學時間;指導學生更是如此,一是不想害到他們;二是心裡覺得要當個榜樣。

每年在「資訊經濟」的最後一堂課裡,小傑總會對同學說:「這個學期,我沒有遺憾」,期許同學們在未來的學習與研究之路上能全力以赴。

「人生最大的遺憾,就是沒有盡力」這是孔老師經營的部落格名稱,用來勉勵自己對於目標的努力要毫無保留。從學生助教到助理教授,孔老師對教學的熱情有增無減,源源不絕的能量,或許就是從這句話中湧出。

關於孔老師

國立臺灣大學資訊管理學士、碩士畢業,於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取得博士學位。和學生一起經營資訊經濟與決策最佳化實驗室,利用經濟模型、最佳化理論與演算法以及統計資料分析來探討各種商管領域的決策問題。最喜歡的顏色是白色;最愛喝的是葡萄柚綠茶和蘋果汁。大學時代打過系排、系籃,還當過管院學生會會長。

學生喜歡叫他「小傑」或是「傑哥」,希望變成一個負責任、不說謊、做該做的事情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