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一】Data x UX — User Journey Map 0 整體規劃

Young Tsai
Young
Published in
4 min readJan 4, 2019

整體規劃

以終為始,初期以優化 Product (Solution)為主,User Journey Map(UJM)建立 by Data建模 & UX 訪談屬於手段並行,蒐集材料作為產品規劃的量性與質性思考元素,後期可以用來當作溝通整個組織的戰略地圖

實作概念圖

均一的 UJM

定義均一的 UJM,屬於產品決策框架,最終目標是:將現場帶往理想
UX, Data 各代表使用者與公司視角,Persona、AARRR 則是兩邊的產出
內容、推廣、各個縣市合作的槓桿手段是做決策時考量的材料(圖內沒有)
也就是這個 UJM 提供一個產品上的骨幹框架,讓各個決策手段生成時,可以評估落地性與目標設定

機會點

下角的 Persona 屬於產品外的,代表的是這個生態系我們還沒照顧到的,我們也有機會從中找到產品外的機會點,或是不使用產品的原因等等,必要的話,開出另一個產品線,也許也是有其必要性

沒考慮到的點

在教育上的屬性特徵很多,例如:年級、科目、班級經營等等,這些可能會包含在 Persona ,也可能沒有,但因為一個框架不可能包山包海,因此這些部分會放在決策時一併考量,同時也是讓其他單位認同後,可以施力的方向

20190110:如果只有這樣的小組配合圖及執行手順,尚不足以說服組織投入資源

理想模型圖

理想路徑 → 組織內各組 sense + domain knowledge
AARRR → Data(初步僅考慮到 retention)
Persona → UX、各組合作質性編碼
行為模式 → UX、Data、各組 sense

對於組織的 impact,提供一個比喻:

將產品現狀的戰略地圖「開圖」後,各組思考如何利用內容、功能、推廣、品牌 把人往理想路徑遷移

20190115:有了方法框架不夠,還需要「長肉」,才足以讓人信服

跟買賣房子一樣,不能只有骨架,要談裝潢坪數,住的感覺,因此要有樣品屋 ; 跟買衣服一樣,借其他人家的案例來琢磨,都不如自己套一版在身上看看,要實際試用看看

至於投入多少資源衡量,就看我們自己的功力 & sense

參考:永遠不要把「方法論」當成實踐的終點

理想路徑的產出

Ideal Path:以學習者為主,要學會一個新概念所要經歷的過程(均一、老師、課本等都是其中一個工具):

  • STEP 1. 根據現場經驗、訪談資料,在課中、課後情境下將各個工具(均一、老師、課本、參考書等)在學習歷程中介入的階段、程度描繪出來 → 找現場專業,例如:推廣、教育協助
  • STEP 2. 資料角度切入,驗證現況→資料組
  • STEP 3. 列出目前產品上哪些功能是符合 Ideal Path 或是可以更好的地方 → 軟體組
  • STEP 4. 評估機會點( 從各面向來評估優先順序:TA 在意的、執行團隊 effort、目前的 path、組織希望的、成員希望的…) → 整個組織,至少要有不同的 function team member

執行手順

Product

  1. 大分群,從過去資料及組織共識,確認重點 TA
  2. 大分群收尾 > UX、UJM 分工開跑
  3. 根據組織使命、共識,產出理想路徑
  4. 利用 Persona +Ideal Path 的產出挑機會點,建立假說及解法
  5. Persona 機會點+UJM+AARRR 設定目標
  6. 設計 or MVP,驗證假說
  7. 整合實作

UJM

  1. UJM -1 先建立大節點模型 for AARRR,觀察 conversion rate,建立大指標
  2. UJM -2 利用persona 分群對照資料,觀察是否存在分群關鍵行為
  3. UJM -3 找出不同分群在 UJM 對於 AARRR 的個別影響點

UX

  1. 先想好目標、 TA
  2. Persona 先著手訪談,整理質性分群,建立 V0.1
  3. 找專家、現場、訪談者一起參與編碼,整理出現況,建構 Persona V0.2
  4. 建構理想學習旅程
  5. 數據比對實際使用旅程,必要時取得帳號,用使用者行為資料 double check
  6. 找出機會點
  7. 機會點排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