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rketing Study】Retention Rate — 1

Young Tsai
Young
Published in
8 min readSep 25, 2018

留存率學習筆記 x 均一的 106 學年資料研究

“baby trying to get out of his crib” by Alexander Dummer on Unsplash

Reference

Retention Rate

Note

留存率是最能判斷產品好壞的指標

長久的成長需要靠留存率

提升留存率對各面向都有幫助,尤其是獲利

一個產品如果留存率最後不是平的,意味你獲取的使用者總有一天會離開。這種情況下,就算你每個月都可以獲得一定量的使用者,長久下來總使用者成長會停滯。

虛胖的留存 MAUs (資料來源:Dan Wolchonok)

上圖看似有成長,但實際上,大部分的MAU都是靠近期的新客戶支撐,一但獲取客戶停止,那 MAU 基本上就停滯了,這樣的產品是危險的,且無法長久永續經營

健康的留存 MAUs (資料來源:Dan Wolchonok)

上圖這張才是健康的,前期用戶大部分都會留下來,且也陸續有新客戶的加入,開源節流都做到位,保持永續的發展

Improving retention spurs growth in 4 key ways:

  1. Retention drives acquisition (留存的舊客戶有助於獲取新客戶)
  2. Retention improves monetization(提升變現能力、LTV)
  3. Retention builds an acquisition competitive edge(節流做好了,才有信心可以去開發客戶)
  4. Retention accelerates payback period(加速付費頻率)

知乎:

留存曲线的三个部分

Copy By GrowingIO (資料來源:如何分析活跃用户和留存用户?
  1. 通过用户的分群和对比,并加上用户的调研,结合起来提出问题,找到问题的根本原因,最终找到产品的解决方案。 → 先做到節流
  2. 找到相关行为的 Behavior Cohort 与留存的相关关系。并找到一系列 Magic Number Candidates 。然后去验证,找到公司最适合的 Magic Number 去驱动用户留存。 → 領先指標的建立

留存率超難調。主要是影響用戶留存的因素太多,調整的成本太高,花費的時間太長。

SOP

→ 自己的 App 自己一定很清楚,什麼功能是最有可能黏住用戶的。

→ 強化這功能讓所有新用戶可以馬上感受到

→ 測試是面對這種情況最好的解答

Implementation

均一的 Retetion Rate Curve

但上面的圖,看得出新客戶與老客戶的視覺化占比,但只能看出個大概,實際上,我們還是需要將每一期用統一的標準作為比較,於是我們參考知乎那一張的留存曲線,做出一張均一的近一年逐月留存曲線圖

根據這兩張圖的思考:

  1. 我們家行銷推廣真的做得還不錯(acquisition is good),每個月的活躍者都有大批的新註冊者湧入,近幾個月的MAU 大約有70% 是新人,相對的,只有3成老客戶撐著,好像有點危險!
  2. 我們家的產品是真的很難留住人,次月留存雖然都有 10% 以上,但也就是只過低標,這在業界要變現是無法存活的(但 FB app 早期也是次月留存 10%,這個我再研究研究,到底跟誰比比較適合)
  3. 不管是學生或是老師,無法知道流失原因,做好節流,做再多新功能,獲取再多新客戶都是沒用的(我覺得這點是最重要的)
  4. 我覺得去年八、九月那一批註冊者很不錯,逐月留存率在經過了半年,居然還有 10%,有沒有可能是剛開學就選均一的用戶,是比較有心的用戶? 還是我們開學時的推播管道都蠻不錯的 ? 是否有機會從他們身上找到 magic number ?
  5. 今年八月跟去年的八月比,次月留存是一樣的(17%),但我覺得我們已經比去年同期做很多事了,這點我是覺得蠻奇怪的,可以等九月的數字對比看看(Ins: 去年跟今年對於學生來說應該是一樣的,我們出力大多在老師的功能)
  6. 看來我們家離 product/market fit (PMF) 還太遠,對我自己來說,投入這些時間,產品卻離市場太遠,這很 shock,那麼,組織或產品在策略上到底出了什麼問題呢?
  • 戰略問題:我們過去主打老師 channel 真的走對了嗎?我們要怎麼知道自己走對方向了呢? 我們從老師 channel 上面得到了什麼? 值得犧牲 PMF 嗎?
  • 經驗問題:這明明在業界已經行之有年(至少從 2010 美國加州資深行銷人Sean Ellis 喊 growth hack 就有風勢了),但為什麼之前都沒有人去看這些呢?為什麼我們內部沒有人知道要看呢?那董事們有曾經針對這部份建議嗎? 我們可能沒有像綠藤生機那麼好運,有天降奇兵,但我們有相關經驗的貴人可以幫忙引薦 mentor 嗎?至少讓內部各項專長的夥伴有機會向外學習,而不是自己閉門造車,卻很難有所反饋。
資料來源:綠藤生機:不只是Facebook的非典型倍數成長模式 — 鄭涵睿 |2017成長駭客年會
  • 權責問題:這應該是哪個團隊的防守範圍呢?(軟體?推廣?)還是我們根本沒有這樣的團隊?我們應該要開始有嗎? 均一過去的 data team 脈絡是什麼? 均一的 data team 現在最上位主軸到底是什麼?(恩!另外,目前根本沒有 team 的大小,是否要投入資源?)

Todo:

  1. 找出高流失的原因,往 PMF 前進
  2. 到底留存下來的 user ,有什麼特徵 → 找出產品的 magic number
  3. 組織目標,到底留存下來的 user,是什麼族群,產品到底幫到什麼樣的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