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麼出價對你的廣告成效有非常大影響。如果想在FB系統中眾多廣告主競賽中擊敗對手、贏得曝光量,除了吸睛的圖文素材、動人的文案、選擇正確廣告受眾,最後搭配合適的出價方式、不斷優化成本。
FB官方對於出價策略的說明其實非常清楚,只是不白話。而江湖傳言的說法是「如果出價太低,廣告會無法投遞」,這句話是對的,但背後的原理到底是怎樣呢?這篇文章希望提供你FB於2018年前後修改競價方式的更新說明,以及相關的洞察。全文不算短,但淺顯易懂,請耐心閱讀全文。
出價影響成本與成效
廣告素材很棒,精心測出來受眾也很買單,結果錯誤的出價策略會讓你的廣告活動多付錢給FB。廣告最終只增加了業績,卻犧牲了公司獲利。或者,廣告無法投遞出去,永遠只觸及到廣告受眾中的一部份人,限制自己的投遞而無法達成業績目標。
沒有正確投放廣告時,會有兩種常見的狀況:
- 為廣告結果(不論是互動或是轉換)支付過多的費用。
- 由於出價太低,廣告投遞不出去。
如何選擇合適的廣告出價策略呢?
FB廣告系統是一場拍賣會,廣告主互相針對自己的需求出價,這個拍賣會非常的抽象且龐大,你永遠不會知道投遞的對象到底有多少廣告主也想要觸及,這個過程中你會與成千上百的廣告主一起競價,不管對方是賣房地產還是減肥藥,所有廣告都將會一起競爭版位(placement),版位包括動態消息、即時文章、聯播網、messenger首頁。當然不同的版位又有不同的特性,每個廣告投手的習慣都不一樣,依產業狀況、預算而有所調整。
人的眼球與手機畫面、曝光版位有限,FB又為了滿足所有廣告主曝光的需求,出價最高的廣告主會得到大部分的曝光機會,而更多的曝光某種程度上等於更多的轉換。
但是,事情沒有這麼簡單。
影響廣告的因素有很多,最重要可以體現的因素可以整理成三個,分別是出價、相關性分數、預估轉換數,所以即便提供更高的出價,也無法保整獲得大多數的曝光,只要謹記出價是一個重要的因素(factor),但不是全部。
以CPM為例,現在開始進行1000次曝光喊價(CPM),你出的價格絕不會是真的實際喊價(後台設定)的金額,代表的是廣告主自己心中預期的價格。假如有人出CPM100元,而你出CPM105元,最後你會只要付101元,因為你只需比競爭對手高一點。
所有人都在抽象的拍賣會中喊價,告訴系統願意為這一千次曝光花多少錢?而拍賣會中的所有人都不知道其它人的出價的情況下,這種機制對Fa$boook最有利。
再舉個例子:
Randy先把其它系統因素都給極度簡化不計,假如現在只有三個曝光版位、四個廣告主想要投遞曝光(CPM計價)廣告,依序出價如下:
- A廣告主 王小明 出價 30元
- B廣告主 李小華 出價 50元
- C廣告主 張小賤 出價 50元
- D廣告主 蔡小屁 出價 100元
這個案例中 A 幾乎得不到曝光,因為有四個人要投廣告,可是只有三個版位。而 B C 會以31~50元這個區間得到大量的曝光,因為 B C 只願意出到50元,系統不會讓它超過。而 D 會以31元至51元的價格獲得比 B C更多的曝光。
如果出價太低,廣告就會投遞不出去,當然廣告目標也就不會達成,甚至影響演算法。所以出價時不用擔心出的價格就是付的價格,最終系統只會以最低的金額來投放廣告,應該是回頭計算自己的合理廣告成本在哪個區間可以承受。
記得前面說的相關性等等其他廣告因素吧。
怎麼贏得出價?
前段的重點在於曝光機會,實際上收費會再更複雜一點。那怎麼確保你的出價可以就像Facebook官方說的那樣呢?還記得前面提到的另外兩個因素嗎?除了出價還有相關性與預估動作回應率。
*出價:系統本身是一個拍賣系統,你付更多的錢就可以贏,看似廢話其實還有下文。系統預設的自動出價 (Automatic bidding) 效果就會很好,系統會一直確保你贏過其他人,只不過費用就會一直飆高,因為投遞的對象是真人,每人對廣告的反應都不一樣。
根據FB的說法,實際廣告費用 通常 會低於你的出價,但也不要為了得到曝光就手動往上調,而是在知道自己的大概價格後,去手動調整出價,但競價機制是動態的,就會很費工,這部分就是廣告投手的工作啦。
*相關性分數:相關性分數這個廣告因素是透過貼文與使用者的互動,像是「讚、留言、分享、點擊」,當然也包括所謂的負面回饋(隱藏廣告之類),雖然官方說相關性分數不影響廣告的曝光量或出價成本,但是相關性分數卻是由點擊率或是互動率幾項類似因素歸納出來的,簡言之相關性分數顯著地代表著廣告健康度。
國外文章提到高互動率的貼文更有機會獲得更好的版位 (better placements),我解讀成比較容易轉換的版位。例如說:動態消息比即時文章這個版位更好轉換。但別忘了多數時候系統是曝光計價,好版位爛版位系統不管,有曝光就是要跟你收費,即便沒有互動或轉換。
此段也再次間接解釋「設定最佳化廣告效果」的原理,許多人沒有想清楚優化方向、出價策略、計費標準,三者之前的關係。
而建議相關性份數低於6分的,就不要投遞了啦,換受眾或是換素材。
預估動作回應率(estimated action rates):這個名詞很饒口,概念近似於轉換率,但不完全是。是演算法幫廣告主預估的出來的。如果FB系統認為你的回應率很高,它會優先主動的幫你曝光。原因很簡單,FB系統是希望使用者不斷地留在FB中,不管你是廣告還是粉絲團普通貼文,只要能幫系統留住人,理所當然會優先幫你曝光,所以社團廣告金典素材賞中,才會大家拼命的去想素材,讓廣告貼文看起來不像廣告。
這個因素在廣告後台是找不到相關指標的,但很肯定的這是一個很重要的因素(因為說明中心有特別寫出來)。
曝光量原則:廣告出價 X 貼文相關性 X 動作回應率
即便你出高價要買人們的眼球,素材無聊不動人,你也不會得到曝光。反之亦然,專業的廣告人就是掌握其中的平衡,投廣告的人跟設計廣告的人有時候不會是同一人,要設計素材的人搞懂廣告系統也不是易事。
廣告出價的原則
以前廣告主計價的方式很簡單明嘹,只有「點擊次數」、「曝光次數」這兩種。因為現在廣告業務量太大了,系統只好一直進化,把大家的需求拆分的更細:曝光、點擊、轉換、每日觸及、貼文互動,這麼多種計價方式。
*注意:這邊談的不是行銷活動的目標,而是「計價方式」。
買貼文互動是一種目標,但是計價(出價)方式可能是用曝光收費的。而現在多了有互動才收費,這種出價策略。搞清楚這些細節,你才能知道自己花錢是花到哪邊呀。
曝光出價 CPM Bidding
當出價策略是以曝光計費時,曝光1000次的時候FB向你收一次費用,而廣告主可以為此1000次曝光出價,大家都各自喊價。這段很好理解,稍後跟其它競價方式比較。
曝光計費是最難以預測的方式,成效難以掌握,通常作為維持一定的曝光量(漏斗上層)的角色。最糟糕的狀況就是花了很多錢,結果什麼狀況都沒有,因為系統可能把比較差的版位給你了,只有曝光沒有轉換,這種拼命買曝光的方式比較適合大品牌。當然素材點擊率高的情況下也很適合,因為同樣的出價方式,你的相關性分數比其他廣告主高,出同樣的錢換得更多的轉換。
Randy建議:如果沒有尋求特定目標,單純尋求品牌聲量,預算多數比重可多利用曝光計價。
點擊出價 CPC Bidding
當選擇這種出價策略的時候,廣告主可以針對點擊給系統一個價格。只有當使用者點擊廣告的時候才會被收取費用,比較誇張的說法是,曝光一萬次都沒人點擊的時候,廣告主不用付錢,而在意義解讀中,相較之下這個使用者是真的對你的產品或服務更有興趣。
補充一點,最早的定義是對貼文的任何動作都算一個Clcik,現在已經改掉了,也就是說評論、或是繼續閱讀這兩種狀況是不會計費的。
所以在行銷目標中,一定也要有相對應的要求:
- 點擊到其他網站(流量)
- 點擊 安裝應用程式 (App)
- 點擊 Facebook canvas
- 點擊到其他網站上觀看影片
但剛剛那個曝光1萬次都沒使用者點的例子,是個不好的例子,只是用來解釋收費方式(出價策略),讓你用你想要的價格去獲得流量。但沒人點擊的廣告貼文,相關性分數會很低,會導致每次的CPC會很高,甚至不會被曝光。
站在FB的立場做說明,同樣曝光廣告給1000個人,1000人全部都點擊,收取每個點擊1塊錢,也比只有5個人點,每個點擊收你100元,前者多人點擊的狀況還是比較賺錢。要記得,這只是一種出價方式,獲得曝光還有其他兩個要素,相關性與預估動作回應率。
採用點擊出價策略的關鍵是點擊率愈高,點擊費用愈低。與曝光的差別,是當點擊率無法提升的時候,採用點擊計費仍是比較建議的方式。
轉換出價 (Bidding on Conversions)
官方說法就是,當針對轉換出價的時候,系統會努力地投放給最有可能轉換的受眾,滿足你的需要。那轉換的目標取決於行銷活動的目標設定,可能是粉絲專頁的讚或是購買,以此類推。
這種出價方式最有可能為我們帶來最好的轉換效果,透過這種方式在特定的狀況下,可以嘗試去控制的轉換成本,記得前面的出價例子嗎?再簡化一次並舉例如下:
假設今天有5個人要下5張訂單,有四位廣告主投遞廣告
- A 廣告主 出價 100元一個購買
- B 廣告主 出價 150元一個購買
- C 廣告主 使用系統出價
- D 廣告主 出價 300元一個購買
假設產品都一樣,這個世界不存在會員制度、購物金且其它阿哩阿雜的因素都不看,結果會趨近如下:
- A 當天不會有轉換
- B 會以 101 元~ 150 元之間得到 1 張訂單(轉換)
- C 會以高於 B 的價格得到 1 張訂單(轉換)
- D 會以高於 C 的價格得到 2 張訂單(轉換)
在這個案例中,B,C的轉換價格會是多少實際意義不大,可以知道的大方向是,D可能會以299元以下的訂單成本獲得兩單,重點是 D 獲得更多轉換,因為出價最高。此例的重點在於促使大家思考出價與曝光量之間的關係。
但真實的廣告系統中不會有如此單純。現在線上交易每秒都在進行中,如果考慮外部因素,如:品牌因素、市場競爭。可能 D 的品牌大、投放預算多,把所有的客戶都給搶走了,此出價方式是單純地告訴臉書一個邏輯:「把我選的TA有可能轉換的都給我找來,只要轉換成本不超過300元的前提下,把所有曝光機會都讓給我。」
另外值得注意的狀況是,可能 C 的日預算只有100元,連一單都轉不成;而A的廣告品質可能很好,系統不給投遞只因為出價太低,連競爭的機會都沒有。所以你理解為什麼代理商業務跟你說預算不能太少的原因嗎?
出價策略
- 最低成本
- 最低成本(設定出價上限)
- 目標成本
最低成本: 在現有預算條件下取得最多購買次數。
1,2 的白話解釋是透過演算法,系統會盡可能地找出產生的轉換的版位與曝光時間點,此曝光的前提下,(1)成本就是最低的,而(2)是在此優化條件下,手動給系統一個上限。
進階提示:計算合理的出價時,應該要透過LTV的計算,而非顧客單一次的購買。
例如:商品成本是400元,新顧客每次的購買成本是400元,訂單金額800元,可是後續透過 EDM或 Line@ 的訂單成本可能只要100元/單,此時手動出價就可以拉到400以上也沒關係,盡可能地搶到新客戶。
3 的狀況是『盡可能地爭取轉換,部分時間不計成本』。
例如:目標成本是 CPA 250元。100~400元的CPA,你都能接受。系統會優先找轉換,系統邏輯訴求最終平均下來每單的轉換成本 250元/單,這種設定方式,當預算充足、轉換量大或是高價位的產品來說,是一項可以考慮的方式。
再次總結 最低成本 v.s 目標成本
最低成本,系統幫你找出最便宜的轉換,相對於「目標成本」,這項設定可以幫助你利潤相對最大化。
目標成本,系統根據你指定的數據,極大化的投放曝光廣告,這項設定可以幫助你轉換數量相對最大化。
這兩種之間是兩種相對的概念,看完前後文的解釋後希望讓你有更清楚了吧(至少要比說明文件好吧XD)
後記
網路上類似的文章很多,而官方文件寫得很不親民,FB大大呀能把你的說明在寫的更親民一點嗎?雖然多數人懶得翻或細究,然後聽官方說的、社團大大說的,到底原理是什麼很多時候都不仔細思考一下或爬文。
許多設定都是相對的概念,我自己是努力先掌握最重要的部分,例如流程,細節有遇到或被問到才去Google原文搭配中文教學,因為多數人不是真的需要廣告投手的職能,更多人只是想利用工具FB廣告,來解決當前的問題。
相關官方說明:關於投遞系統的廣告競價 與 相關性分數
參考文件:How do Facebook’s ad auctions work? Quora
Understanding the Facebook Ad Auction
更多參考教學文章:FB廣告教學資源:新鮮人自學、行銷菜鳥必看
長草的粉專 Randy24.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