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到底該不該離職? 用「富蘭克林決策法」來幫你做決定

刻意練習團練室
8 min readMay 7, 2018

--

(本文首發於:學習長-阿康)

「我到底現在要不要離職換工作?」

最近剛好同時有幾位晚輩朋友們都來詢問我這個問題,這些優秀的朋友,我覺得都很聰明上進,但似乎都對現有的工作內容不是很滿意,進公司通常不到一兩個月就想離職,一般遇到這樣的問題,我有一個習慣會請對方先回答下面幾個問題:

  1. 目前任職的公司和工作,在你投履歷和面試前,是否是你想進去的公司? 想進去的原因為何?
  2. 進去後跟想像中的差異在那? 若理想是100分的話,進去後剩下幾分呢? 扣分的原因是?
  3. 不管先待在那間公司,近一到三年內對自己的工作目標期待和該學習的課題會是什麼?
  4. 在現職的工作環境中,是否可以滿足你實現上面第三點的目標和適合學習的環境?
  5. 若你明天就離職,你覺得你會遇到最糟的情況是什麼? 請問你的解決方案會是?

這些問題清單其實還可以列出更多,主要目的是想幫助他們用「理性」去抵抗「情感與直覺」來做判斷,一方面避免他們會有「心中早有答案只想找人背書依賴」的想法,另一方面也想讓他們明白,每一次的職涯選擇都是難得的學習機會,若只是單純順著感覺走,隔天立馬就提辭呈,那只會什麼都學不到,只徒留下一些不堪的回憶 (笑),當然我也不會硬要他們死呆在不喜歡的工作環境裡,只是要大家多思考、多討論。

不要只會 Say No
我這幾年有一個人生觀,也曾跟所有一起工作過助理們提過,那就是「Say no 是最容易的事,千萬不要一開始就選擇 no」。

以前老板開玩笑說,在職場中若遇到困難就馬上想選擇放棄,那不如把公司關掉算了,關掉後就不會有任何問題要處理 (事實上關閉公司也可能是一種選擇 XD) ,但在選擇這條「你的大腦被演化出來最喜歡的:最小阻力之路」前,請你多花一點時間想想,除了say no之外,你還可以做點什麼。

人生的長尾效應:25、35、45的生涯落點

在《人生的長尾效應》這本書中有提到,通常從畢業後到開始工作的這十年,也就是約30歲前的職場人生,通常都是在探索、努力學習、累積經驗、建立自己的工作態度,以及培養好的人脈和資源。所以當你每次選擇進入一間公司或者決定離開時,請都先問問自己是否達成自己一開始「預設的目標」嗎? 若沒有的話,除非有其他更大的理由,你才要考慮離開才對。不然只會浪費掉一次又一次的機會。

例如:
你一開始認為進到該公司,可以學到ABC這些技能,並接觸到你想了解的市場,但進公司卻發現沒有,或是被分配到不想做的工作時,你會怎麼辦?

如果直接say no就是換工作,因為你覺得跟面試前的想像不同、覺得被騙、擔心浪費時間…等等。

若你很容易找到下一份工作甚至更好的待遇的話,當然立即離開最好,但若不是的話,你要想的下一步不是每天抱怨,而是「我該怎麼在現在職位上,做到我想做的事,以及我想學的東西。」並且開始設定目標,並每個目標設定一個「時間表」,也許是6~12個月。

當你有了一個明確的課題和時間表後,好處是除了讓自己的心先安定下來,不會老想著想離職、抱怨上班很痛苦,同時具體的課題代表著你有具體的工作要去嘗試、去找答案,,你可以把它當作一種實驗、遊戲或考驗一樣,讓自己專注在解題上。

當然可能會有人說:「這樣不是很委曲自己嗎?難得不算是偏離了原來的目標?」
我認為除非你所待的公司,完全沒有任何一項可能的工作內容與你原先想達成目標不一致,或在該公司完全學不到任何你想學的東西 (這很少見,不然你一開始為何會去面試!?),不然的話,你一定可以找到一條可嘗試的路,以及值得你學習的機會或榜樣才是。

那該如何一步一步地解決自己的課題?

我認為有兩點可以嘗試和思考:

  1. 先多做事,來磨練能力並獲取經驗
  2. 權力來自影響力,而不是別人給的

假設你運氣很差,一開始硬是被分配到不想做的職務或工作,但又無法馬上離開的話,但你應該嘗試先把「被分配的工作做到又快又好」,並在行有餘力時去主動爭取你想做的事。

例如:
你過去可能是一位工程師,但很想做PM的工作,轉職面試後,主管認為你沒有經驗,無法馬上參與到專案PM的工作,改派去你助理的工作。(打雜或整理報告)

這時你可以做的是善用自己工程師的能力,想辦法優化手頭的工作,讓整體的效率提升,並把空出來的時間,主動跟部門上級爭取,表示自己未來的目標想成為優秀的PM,希望可以加入某個專案小組,就算只參與一小部份的工作都可以,讓自己獲得學習的機會。通常你不用擔心沒機會,一般這樣做是不會被拒絕才對 (想壞一點,老板會覺得這個人花同樣的錢請他,卻做兩人份的事)。

雖然你可能要忙的事情變多了、工時更長 (覺得苦逼 XD),但別忘了這個階段是以「探索和學習」為目標,你要的機會,而不只是短期,當你渡過這段磨練期而能力被人肯定後,你自然有機會轉正,得到你想要的職位,就算在這間公司沒有,你透過了這樣的方式累積了更經驗,甚至打下戰功之後,要去別的公司任職的成功率也會提高。

不要期待有人會給你位子
通常「懷才不遇」的人都會覺得,別人不了解自己的能力,所以沒有把自己放在對的位子,以為自己被賦予權力之後,事情就可以照著自己的想法而走的很順利,但事實上當你還沒有在組織內建立任何戰功,並且能力和資歴也無法讓人信服時,就算給你位子你也是站不久的 (除非公司老板是你老爸),不要誤以為擁有權力就可以輕易推動任何事情,從古代許多皇帝和歴史朝代中可以找到許多反例,一個人就算擁有最高權力,很多事情也不是你說了就可以怎樣。

而且在新人階段你一定是人微言輕,同時不要幻想你一定找到一個只遵重想法是否正確,而不看資歴的工作環境 (我相信有,但你覺得你遇到「這樣的環境」和進入「不是這樣的環境」,那個機率比較高?),所以你要做的是用「好的表現」和「積極行為」去影響他人對你的想法,從結果去獲得別人的尊重,而不是去求取權力。

那到底還要不要離職?
最後,還是有人忍不住想要別人直接給你答案或建議,但我認為這個決定你其實「不該給別人幫你做」,因為你會白白浪費了人生中寶貴的「練習選擇」的機會。

我建議可以學習使用下面這個方法來做決策:富蘭克林決策法 (審慎代數)

這個是一個簡單的決策方法,用來權衡不確定未來中的各種選項,在許多書上都曾出現過,由於美國開國元勳-富蘭克林(Benjamin Franklin)曾用過 (如下圖他寫給朋友的信),所以又被人稱為「富蘭克林決策法」,具體流程如下:

Moral or Prudential Algebra

  1. 首先拿一張A4紙將它橫放,並在紙張中間用筆從上往下畫一條線分成兩部分。
  2. 左邊上頭寫著「優點」,右上方寫著「缺點」。
  3. 接著開始將你所煩惱的事,例如:離職的優點和缺點,分別寫在兩邊。
  4. 將兩邊的優缺點,依照重要性或複雜程度打上一個「加權分數」 (依你主觀來決定分數,最高10分,最低1分)
  5. 最後這將這個加權分數總合起來,如果優點的總合高於缺點的總合,那就可以作這個決定,若反之就不要做。

這裡幾個常見的問題要注意:

  • 你可能因為老想著離職,所以寫了一堆缺點
  • 或打分數時不自覺放大了痛苦,所以打高了一點

解決的方法就是當你第一天寫完之後,先放著不要看,等到一周後再重新打開看看,再做一次修改,想想自己打的分數是否合理? 同時有沒有把優點想的太美好而不切實際? 或是把缺點想的太糟,明明自己還是可以接受。

機會成本與沉沒成本
使用「富蘭克林決策法」時,其實就是在逼自己嘗試拿「現在價值」和「未來價值」來做pk,而一件事物的「價值」計算,可用下面這個公式來表示:

  • 現在價值=未來價值-不確定性的對價-等待的對價
  • 報酬=承擔風險的回報+等待的回報

由於人類是一個很討厭不確定性和等待的生物,所以一定會要求有所「對價」(回報)才會願意投入一件事,因此我們很難放棄掉「沉沒成本」,或是高估放大了「機會成本」(下一個工作會更好),因此你試著理性思考,如果現在離職就能找到更好的工作嗎?(報酬),萬一沒有的話怎麼辦?但若暫時留下來的話(等待的回報),我還可以獲得什麼?(至少薪水還不錯、或是也許有其他機會)

最後別忘了一件事情的價值高低,往往取決於你是以主觀或客觀的角度來思考,當你以主觀的角度來決定的話,那價值高低就看你怎麼想 (意謂著你可以選擇改變自己的看法,進而改變價值高低),若是以客觀的角度來決定,那價值就要「配合世上其他人的判斷結果」來決定,(所以別人的意見也很重要,有時你不想要的東西,對別人來說反而是珍寶,就像「圍城」一樣,城裡人想要出去,但城外卻有一堆人想進來。)

以上幾點想法,歡迎你留言與我交流。

參考資料:

若您喜歡我的文章,歡迎按下「拍手」給我支持並轉發給你的朋友們(可以多拍幾下手喔),或是「Follow」我,讓我可以提供更多優質文章給您。

--

--

刻意練習團練室

團長:阿康,慕課學習長,多年電商經驗及線上課程平台營運,現為:募資行銷顧問、學習力教練。我的新課上線: https://pse.is/MK7H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