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想過一份工作可以做超過兩年。
這中間加了不少無奈,可以歸咎要不很愛不然就是走不開,不斷在挑戰自己的能耐。
工作第一年,還可以稱之為菜鳥有試誤空間,
第二年那就來互相傷害吧,工作與生活之間。
想到幾個理想與現實的差距,不要太負面可以先看看去年(用旅行滋養文字的一年):
理想:工時彈性,你不每天進公司上班,家裡咖啡廳隨你選。
現實:只要電腦帶著,何時何地都可以工作。
理想:只要事情做完,休假給你無上限。
現實:做不完的畫面,就是加班無極限。
不知道這算不算是跳脫出舊體制的新創原罪,抓不到工作與生活的平衡點。
全新嘗試的內容訂閱
2017年開始嘗試的內容訂閱,就是外加而上的一場修羅試煉。最後可不可以煉出一條全新的內容變現,到現在還是做得很掙扎,不斷嘗試卻還無法參透的局面。如果有幸撐到第三年,我一定原汁原味的寫出來呈現。
很幸運地我不是上網剪貼資料,就可以寫出文章的企劃編輯,
而是要做功課聯繫接洽,提企劃過後實際去旅行的企劃編輯。
別人眼中可以邊旅行邊工作的爽差,是事實但也是實際生活與工作分不開。
哪一份工作不是有其美麗星空,背後也有它的不甚輕鬆。
兩週年這次就來挑戰寫些不一樣,就如同一開始標題所示:「當旅行編輯必要的8則喃喃自語」。
用喃喃自語來形容,是希望可以提醒自己不要忘記,抱持對這個世界的任何事物都要一直感到好奇。
我想這也是繼續這份工作,最大的動力了。
歡迎收看。
1|資料先看過一次,好糟與好美的內容都要
先把要採訪的店家與旅行地,網路上可以找到的資料先全部看過一次,請雜食也扎實的看過,不管是美好或胡扯都要。
美好有時太過氾濫難以直視,
胡扯則會有些另類不同觀點。
選一個你真正想問的問題(專題構成的壓力除外),好奇想探索的那個,準備好帶去。
2|記錄問題,不做採訪大綱
記錄下你感興趣的點與想問的問題,記住最大的核心概念就好。
通常我都不做訪談大綱,期許可以把最想問的核心內化進心,在此之外,循規蹈矩的跟著訪綱走,總會覺得綁手綁腳。另外,你連最大想問的核心概念都無法謹記在心,那還要訪談什麼啊?
當然,如果受訪者要求訪綱那又是另外一件事了。
3|拿出自然的好奇心觀察
這是個人習慣,到一個新的地方,就會開始觀察。
那為什麼要強調「自然」?
剛開始工作的第一年,太過矯揉造作的準備與觀察,事後發現會導致無法很「自然的」嗅出一些枝微末節,平常具有的觀察能力,在刻意為之的情境下,它就會迷失歸零。
但請注意不是那種放空的自然,而是你到底好奇受訪者或受訪地,什麼東西?
4|徵求同意的錄音
就算只是15分鐘的訪談,我的腦袋還是容量不足無法聽過不忘,記起整段訪談內容。
徵求同意的錄音,已經是目前所能想到,最不打擾訪談進行的紀錄方式。訪談時,我極度討厭拿筆記本與筆,或是中間隔著各種會發光、可以打字的螢幕。因為你在與朋友聊天時,不會抄抄寫寫打打打打刪刪吧?
當然,錄音的事前告知,是否會讓受訪者增強戒心而不言少許,就要考驗當下的判斷與訪談功力。
受訪者有所忌諱是必然,但好的訪談,能讓受訪者感覺自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這是我相信,一場好訪談之必要。
不過後遺症就是,事後聽錄音檔,蠻花時間的。還有匯整資料才發現有太多雜餘資訊。事後撰稿,去蕪存菁挑出雜魚就覺得很痛苦。
5|言中弦外之音
觀察,受訪者在與你聊天、回答的表情與任何語調抑揚頓挫。
能回答出你心中預想的答案,對我來其實有點可惜與無趣。當答案是天外飛來一筆或意想不到,就是值得深究下去的方向。這部分其實有點難以言喻,因為每個人在意或察覺有異的點不太一樣,如果要論,就論天份還有當下你的神經突觸是否被開通與激活。
6|準備個好問題,一個足矣
俗話說,我也忘記是誰說,可能太多人說:「問一個好問題比回答一個好答案重要。」
連提出的問題都嚼之無味,那還要期待受訪者回答精彩絕倫的答案,這也太不切實際了吧。
光是一個好問題切中要點,延伸下去的脈絡種種,就足以寫篇好文章了。
7|留一些空白,留白留白
初學者也就是一年前剛入門的菜鳥我,常犯的低級錯誤就是連環珠炮般提問轟炸受訪者。現在的我會覺得你在急什麼,但這還不是最大的問題,而是你有沒有想過受訪者怎麼想?
攻略打副本推王完事就好,結束還可以在門外抽根事後菸的即視感,都會讓對方覺得很不受尊重,把問題問完就可以拍拍屁股走了,絕對是採訪的最大忌諱。
接不上話或情不投意不合,無話可說是例外,訪談時的些許留白,是能造成受訪者的情緒累積,醞釀火山可以噴發出更多東西。另一方面也是多點時間讓提問者腦袋休息,爭取更多的天外飛來一筆。
8|如果可以任性,誰想要妥協
採訪跟受訪雙方不對盤的時光,總會有的。調性不合,或是原廠出廠的官腔圓場,只會讓你在內心翻了無數個白眼後,就想逃離現場不強求不裝熟。
如果自己開公司或許還可以如此甩態,但受薪任命與專業人士自居,其實無法容許你這般任性要求,所以我們只能在訪談間隙中,抓取一些你我有可能的發展。
這會是最後的修行,把無趣寫得有趣。
我覺得寫旅行文章很吃感受,很考驗你當下的感知如何,不是說事前資料不能準備得太完全,而是要留有一些餘地給感性。現場訪問大約是6成的鑽研,4成留給當下的自己察覺。
差不多就是這樣了,還有另外一件事。
如果今天採訪,公司沒有辦法出攝影人力,自己訪問自己拍照什麼都自己來,那又是另外一個的故事了。
通常你會覺得靠北的累,因為回去還修圖挑照片。
學會後你就可以很全面,但最好還是希望專業歸專業。
這是我當旅行企劃編輯的二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