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敏特輯——藍色恐懼 (Perfect Blue, 1997)

記視感
4 min readAug 24, 2017

--

偶像歌手「未麻」轉型為演員後,不只恐嚇威脅不斷,還有人架設網站「未麻的部屋」,鉅細靡遺她的行程與心情。未麻內心早已困惑不安,拍完強暴劇碼和露點寫真後更逐漸迷失自我,而周遭接二連三的兇殺案,更讓未麻產生看見另一個自己的幻覺……

名義上為改編竹內義和的同名小說,《藍色恐懼》其實只留下原作的三大要素──偶像、恐怖、跟蹤狂。彈性的劇情給今敏發揮的自由,他在本片中以強烈美術和獨特剪輯,呈現未麻的混亂意識與因而迷離的主觀現實。沒有日本動畫界死抱的三元素「機器人、美少女、SF」,而且在預算不高的情況下,今敏卻拍出心理驚悚片(註 1)的最佳動畫範例,並奠定他虛實交融、多重敘事、懸疑驚悚,著重人物心理的鮮明風格

未麻是偶像,是演員,也是會到超市買牛奶和魚飼料的普通女孩,剛開始她還能順利轉換角色,因此台上是台上,台下是台下,界限涇渭分明,觀眾得以分辨到哪兒是哪。然而,當環境和事件開始與未麻的願望牴觸 — — 強暴戲和露點寫真,再加上未麻演的戲與她本身或她的現實生活共鳴 — — 情緒崩潰、精神耗弱,還有連續殺人事件,她變得分不清戲劇、妄想/夢境,和現實之間的界限,場景間的轉換跟著越來越快,越來越意識流,觀眾只能被扯進這模稜兩可,虛實難辨的漩渦,甚至和未麻一樣,得依靠詭異的網站「未麻的部屋」來死命抓著「原來去了原宿啊」之類即使為假也沒關係的日常。

未麻究竟做了什麼、沒做過什麼?她殺了人嗎?未麻本身的混亂之外,還加上未麻的瘋狂粉絲 — — 「眼距過寬男」Me-Mania 的主觀敘事,哪些是他的妄想,哪些是真實?人是他殺的嗎?到底是誰殺了誰?

虛實交融和多重敘事產生不確定,不確定則營造出懸疑驚悚,但真正令我難以忍受的東西其實是那些確定、扎實,由「凝視」感受到的暴力。強暴一景中,未麻在舞台上被臨演圍困,舞台下有觀看的工作人員,攝影機從四面八方對準未麻,還有螢幕前的觀眾,一同眼睜睜看著未麻被壓制在地,聲嘶力竭、拚命掙扎,最終被侵犯,並且被一大堆眼睛看著自己被侵犯。鏡頭時而以未麻的視角,時而對準未麻,時而對準對準未麻的鏡頭,觀者一方面宛如置身未麻之恐怖處境,同時又被迫抽離,觀看她被施暴,成為施暴者一員。成語曰:「怵目驚心」、「卒不忍睹」,因為有時候「看」令人無法忍受。今敏在《千年女優》的訪談中曾說:「電影不是用看的,而是要用身體來體會。」《藍色恐懼》已用毫不手軟的視覺暴力和相得益彰的剪輯手法,成功做到這一點。

達倫・艾洛諾夫斯基(Darren Aronofsky)毫不諱言自己對《藍色恐懼》的喜愛,除了買下翻拍版權,在《噩夢輓歌》(Requiem for a Dream, 2000)中更使用完全相同的分鏡(註 2),而讓他家喻戶曉的《黑天鵝》(Black Swan, 2010)看來更是處處有《藍色恐懼》的影響……

2007年,《藍色恐懼》十週年,今敏替 NHK 拍了一分鐘短片《早安》(Ohayo)

註 1:今敏在《藍色恐懼》講座中說,雖然知道一定會被這樣歸類,但他其實並沒有拍心理驚悚(psycho suspense)的打算,他想拍的是讓觀眾懷疑是給小孩子看的,結果其實是給大人看的。

註 2:達倫說是「致敬」,但今敏接受訪談曾表示「致敬」不是這樣用的。

拍拍手讓我知道你也喜歡今敏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