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耳其遊記|貝加蒙興衰史|夾在列強中游刃有餘的富裕王國(中)

Margo
Feb 14, 2023
“Acropolis of Pergamon” by Friedrich von Thiersch, 1882

上一篇: 貝加蒙興衰史 | 見證波斯和希臘的愛恨情仇(上)

上一篇講到西元前323年,亞歷山大大帝江山打到一半,無預警的就死了,也沒先說好繼承者是誰,只在臨終前說個方向:「讓最強的人繼承」。他麾下每個都覺得自己拳頭最大,紛紛跳出來爭奪帝國控制權,進入群雄割據的「繼承者戰爭」時期。

繼承者戰爭時,亞歷山大的貼身護衛官也是童年好友利西馬科斯在色雷斯自立為王,領土包含色雷斯、馬其頓、小亞細亞以及貝加蒙。他委派守將菲萊泰羅斯(Philetaerus, BC 343–BC 263)前去貝加蒙駐守堡壘,更重要的是,保護亞歷山大遺留下來的9000塔蘭的黃金(1塔蘭=66公斤)。

亞歷山大死後,他的部將爭奪領土自立為王。

隔年,利西馬科斯宮廷內鬥嚴重,國王偏袒想保自己小孩當繼承人的王后,殺了受人擁戴的大王子。菲萊泰羅斯對國王非常失望,決定叛變要把貝加蒙和金銀財寶送給塞琉古。但沒多久,利西馬科斯就被塞琉古殺了,塞琉古又被托勒密殺了,一夕之間小亞細亞亂上加亂,利西馬科斯王國被塞琉古所滅,貝加蒙成了塞琉古的附庸(附庸的意思是在宗主國輕度統治之下,主權嚴重不完整的國家,沒有獨立的軍事外交權)。

西元前281年,建立貝加蒙王國(a.k.a. “Attalids” or “Attalus”)

菲萊泰羅斯身懷鉅款,他聰明的拿這些黃金作為保護貝加蒙的外交工具。他斡旋於托勒密和塞琉古之間,替貝加蒙保有很大的自主權,幾乎可說是獨立的王國。他還利用錢提高區域影響力,像是捐錢給其他城市和神廟,提供軍援金援給北方城市基濟科斯(Cyzicus)幫他們抵禦北方凱爾特人(歐洲原住民統稱,遷移到北義大利又稱高盧人,部分遷移到小亞細亞中部又稱加拉太人)入侵。

除了軍事外交,菲萊泰羅斯大興土木,在衛城修建狄米特神廟(農業女神)、雅典娜神廟(貝加蒙的守護神)和第一座宮殿,展示王權正統,並大幅增加城市的防禦工事。

貝加蒙王國的盛世

菲萊泰羅斯把王位傳給他的養子歐邁尼斯一世,他打敗了塞琉古帝國,使貝加蒙從塞琉古獨立出來,更往外擴張不少領地。他還自行發行錢幣,上面有菲萊泰羅斯的肖像,這成為貝加蒙獨立的證據之一。

歐邁尼斯一世統治時期的鑄幣,正面是第一任統治者菲利泰羅斯的頭像,背面是貝加蒙城市守護神雅典娜。文字為 ΦΙΛΕΤΑΙΡΟΥ (PHILETAEROU)。(Photo from wikimedia.commons )

下個繼任者阿塔羅斯一世,又被稱為「救主」。當時凱爾特人(又稱加拉太人,希臘人和羅馬人稱呼他們為高盧人)在小亞細亞到處劫掠,如果不想和他們交戰就要付高額的貢金。貝加蒙前兩任統治者都繳了不少錢,但阿塔羅斯一世不一樣,他上任後不爽再繼續交錢決定打回去,親自率軍和加拉太大戰,最後贏得改變命運的勝利,讓小亞細亞居民不再恐懼於加拉太人的威脅。從此貝加蒙成為小亞細亞希臘城邦的守護者,阿塔羅斯一世替自己升遷冠上國王的頭銜(前兩任不自封國王,而是世襲統治者),貝加蒙王國也稱作「阿塔羅斯王國」就是因他名字而來。

著名雕像「垂死的高盧人」現存於羅馬卡庇托林美術館。阿塔羅斯一世戰勝凱爾特人後,請雕刻家製作青銅雕像來歌頌勝利,這座雕像是古羅馬時期的大理石複製品。

阿塔羅斯一世在位期間,馬其頓王國是在安提柯王朝的腓力五世統治之下。腓力五世忌憚西邊的新興國家羅馬的勢力越來越大,加上他也野心勃勃想重振馬其頓榮光,因而和羅馬開始出現軍事衝突。阿塔羅斯一世夾在列強之間,東有塞琉古西有安提柯,他決定和羅馬結盟,共同參與第一和第二次馬其頓戰爭,大大推升貝加蒙在這場地中海爭霸賽的重要性。

西元前218年的地中海勢力分佈,此時羅馬正要和迦太基打第二次布匿戰爭爭奪地中海霸權,四年後,羅馬會和馬其頓安提柯打馬其頓戰爭,勢力逐步往東擴張。

繼位者歐邁尼斯二世,延續他爸爸和羅馬結盟的方針合作對抗馬其頓。羅馬人打垮了塞琉古帝國,把前塞琉古帝國在安納托利亞的大部份領土分給了貝加蒙王國,作為長期支持羅馬的回報,王國的領土因此大幅擴張達到頂峰。

西元前188年的版圖分佈,羅馬打贏塞琉古後,把小亞細亞原屬於塞琉古的領土大部份給貝加蒙(原只有深藍區,擴增到淺藍區),另一部份給羅德島(原只有深綠區,擴增到淺綠區)。

在歐邁尼斯二世和弟弟阿塔羅斯二世的統治下,貝加蒙成為希臘化世界中最強盛的王國之一。目標是創建第二個雅典,擁有衛城、大祭壇、各種神殿、大劇場和當時世界第二大的圖書館,並力邀學者來此學術交流,文風鼎盛。多虧這對兄弟對建設的雄心和藝術愛好,衛城主要建築都是在這時期完成,。

雖然衛城是依照希臘模式蓋的,但和雅典衛城有很大的差異,雅典衛城全是祭祀用途,但貝加蒙衛城有很多公共設施,像是集會廣場、市集、劇場、圖書館,都和生活息息相關,宗教目的變成是次要的。

羅馬時期的貝加蒙

羅馬共和國在西元前509年建立,上承王政時代、下接羅馬帝國,從一個小部落發跡逐步統一整個義大利半島。在繼承者戰爭期間,羅馬也沒閒著,眼光從義大利半島看向地中海。西元前264年和地中海南邊的強國「迦太基」開打布匿戰爭,這段期間,迦太基勢力又和想往西擴張的馬其頓結盟一起對抗羅馬。羅馬則是利用希臘城邦和馬其頓的矛盾與其結成反馬其頓同盟。西元前214年羅馬進攻巴爾幹半島,展開馬其頓戰爭,地中海戰線在北非和巴爾幹半島雙面開打。

西元前218年的地中海勢力分佈,此時羅馬正要和迦太基打第二次布匿戰爭爭奪地中海霸權,四年後,羅馬會和馬其頓安提柯打馬其頓戰爭,勢力逐步往東擴張。

前面有提過貝加蒙在馬其頓戰爭的角色,相對渺小的貝加蒙夾在馬其頓安提柯和塞琉古之間,生存不易,尤其緊鄰的塞琉古不斷在小亞細亞和敘利亞擴張,嚴重威脅到貝加蒙的安全。貝加蒙算準了這場政治角力,不但壓對寶為自己爭取生存空間,還獲得了前所未有的領土範圍。

西元前146年,布匿戰爭和馬其頓戰爭終於熄火,羅馬完全稱霸地中海,勢力進到希臘和小亞細亞,繼承者王國安提柯、塞琉古也陸續被羅馬併吞,撐到最後一個的是托勒密王國,西元前30年被奧古斯都(屋大維)所滅。希臘終於翻篇進到羅馬時期。

西元前 133 年阿塔羅斯三世去世,因爲沒有子嗣也無心從政,他立遺囑把貝加蒙送給羅馬,避免死後發生內戰或被羅馬軍事入侵。

羅馬時期的貝加蒙依舊是重要城市,是亞細亞行省的第一個首都。但城市建設是直到羅馬皇帝圖拉真及其繼任者哈德良的治理下,才進行了全面的改造。這時期貝加蒙人口大爆炸達到二十萬人,城市規模從衛城延伸到山下的巴克賽平原以西,建造了神廟、體育場、劇院、圓形劇場。此外,還擴建阿斯克勒庇俄斯神殿(Asclepius 醫療之神),成為當時在羅馬世界聞名的「身心靈醫療中心」,用夢境解析、水療、飲食、聽音樂、藥草、神聖力量醫治身心,現在來看也是十分療癒。

西元 123 年,哈德良把貝加蒙升格為「大都市」(metropolis, mother-city),超越了當時的競爭對手以弗所士麥那

羅馬時期人口大爆發,下城平原區也蓋滿了公共建設,還有一個著名的「身心靈醫療中心」。(photo from FOLLOWING HADRIAN)
阿斯克勒庇俄斯神殿是羅馬世界有名的「身心靈醫療中心」,有提供給長期住宿的人娛樂用的大劇場、做夢房間、浴場、圖書館、治療中心。

羅馬帝國維持了兩百年的和平興盛,進入三世紀後卻一腳踏進黑暗,又被稱為「三世紀危機」。這時期,軍隊權力非常大,掌握了皇帝的生殺,如果皇帝沒給軍隊足夠的好處,就殺了這個皇帝再立一個新的。加上瘟疫襲擊、蠻族入侵、經濟生產力低落,整個羅馬帝國瀕臨滅亡。貝加蒙的經濟實力也因此幾近崩潰,西元262年又發生大地震,城市遭到嚴重破壞,不久又被哥德人洗劫,這座城市的榮光宣告熄燈,往事只能追憶。

拜占庭時期的貝加蒙

西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後,進入拜占庭時期,基督教在這裡發揮影響力,把神廟改成基督教堂,成為重要的基督教中心之一。但興盛的程度已無法回到從前,還前後遭遇阿拉伯人和塞爾柱土耳其人的侵略和洗劫。

西元七至八世紀,衛城建築體幾乎被拆光,被挪作建材去建造堡壘下方的防禦牆用來抵擋阿拉伯人的入侵。漸漸地,衛城融入荒煙蔓草中,直到14世紀,被義大利考古學家首次發現。

繼續閱讀:貝加蒙遺址詳細解說(大祭壇 / 雅典娜神廟 / 圖書館 /大劇場)

Sign up to discover human stories that deepen y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world.

Free

Distraction-free reading. No ads.

Organize your knowledge with lists and highlights.

Tell your story. Find your audience.

Membership

Read member-only stories

Support writers you read most

Earn money for your writing

Listen to audio narrations

Read offline with the Medium app

Margo
Margo

Written by Margo

“There was something very special, but it wasn't inside Josie. It was inside those who loved her.” ― Kazuo Ishiguro, Klara and the Sun

No responses yet

Write a respon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