給 UXer 的 10 道題目 — 基礎、組織影響到跨界能力

2019 曼陀號領航計畫 Jill Shih 組的紀錄 #2

前言

這 10 道題目希望給 Uxer 在職場中能找到自己的航向。Photo by Joseph Barrientos on Unsplash

⛴ 這是活動心得文

曼陀號領航計畫是由台灣兩大女性科技社群 GIT 與 LTUX 聯手打造,邀請各領域知名專家擔任小組 Mentor,透過每月一場的專業分享與經驗傳承,幫助 Mentee 突破職涯瓶頸與挑戰,成為科技女性領袖人。
2019 曼陀號領航計畫形象看板: https://www.facebook.com/thementorshiptaiwan/?ref=br_rs

⛴ 主要是紀錄職場導師(Mentor)及導生(Mentee)間的問答

在活動之前,擔任導師的 COBINHOOD CEO Jill Shih 收集了導生在 UX 職涯上遇到的各種問題與挑戰,並在活動中拋出來,讓大家先自己想一次解決方式,再由 Jill 做總結或補充,問題包括三個層面:

UX Fundamental(UX 基礎)

  1. 如何做到設計過程中,快速挑選並有效執行最佳研究和設計方法
  2. 如何自學和持續精進 UX 能力
  3. 如何有效管理設計需求和流程

UX Influence within organizations(UX 組織影響力)

  1. 如何定義 UX 在組織和產品流程中的 R&R(角色與責任)
  2. 如何在組織中建立 Design Culture 並發揮 UX 影響力
  3. 如何與組織中其他部門有效的設計溝通

Interdisciplinary Skills for UX(UX 跨界能力)

  1. 數據分析對 UX 為什麼重要
  2. UX 和 PM 在能力要求上的異同有哪些
  3. 哪些 UX 能力是跨產業、跨專業的
不同背景的前、晚輩們都提出自己對各個議題的想法

⛴ 進入正文之前…

因為沒有辦法一一深入了解每個人的具體情況,Jill 希望提供能放諸四海皆能適用的大原則,而不是今天給了一個明確的答案,隔天換了問題又立刻毫無頭緒。

若只是帶著只是被動吸收的心態看待這些原則性的回答,很容易無感;活動當下的震撼來自於導生們集思廣益地「先自己努力想過各種解答」,再由 Jill 從另個角度切中核心,使我不斷反思為何自己會漏掉這類的觀點。

所以,請先試著自己回答題目,再看下方的解答吧!

被動接收 v.s. 積極參與談話內容,兩者得到的 insights 可以很不一樣。不一定要真的開啟對話,但可以在腦海中反芻、提出各種假說或思考怎麼應用在日常中。

問題 1:如何做到設計過程中,快速挑選並有效執行最佳研究和設計方法?

👩🏻‍🎓 Mentees 回答:

  1. 要先建立工具庫,知道有哪些研究和設計方法可以用、怎麼用。
  2. 執行前,要先定義目標,以及預期最後會產出什麼 insight。
  3. 需要考量利害關係人、資源以及責任歸屬,讓研究與設計能順利落實。

乍聽下蠻正確的,多個面向都有考量進來,但現實中往往無法如此順利,例如難以「說服」上層,公司不能接受冗長又沒有立即效益的研究方法等,導致在討論時還變成了抱怨大會😂。

🦸🏻‍♀️ Jill 回答:

有鑒於大多數人都是在資源有限的互聯網公司或新創,一個功能的開發週期已從過去光碟時代的一年半變成了一個禮拜,這一個禮拜要出 Spec Sheet(規格書)、做設計、開發、測試…等等,想要在這麼倉促的開發週期擠進用戶研究,就需要從目標導向來思考導入的方式:

🎯知道目標 → ⏱有多少資源,大概需要多少時間 → ⚠️評估目前情勢,挑最痛的地方用最有效的方式打下去 → 🗂建立自己的常用方法庫

在目標、資源與情勢判定上,可以從以下角度切入:

・ 想想現在組織重視什麼?

一開始建立 UX 影響力時 align 公司策略是非常重要的一點, 畢竟 UX 最終目的還是要幫公司攻略它想要的城池,而不是大家在往新市場搶攻時,設計師脫隊回頭提升既有用戶的體驗品質。

Jill 也提到當初轉職時是如何選擇中國的互聯網公司:做電商的阿里巴巴看重運營指標,用戶體驗做得再好也遠遠比不過業務的一次打折;百度則是工程取向,再多的功能與體驗影響都不及演算法與效能的一點變動;所以最後選擇了與用戶更接近的騰訊。

・ 想想產品在什麼樣的狀態?

學著判斷產品的屬性與年紀,培養對規格書和設計方法是大是小的敏銳程度,累積經驗後,就慢慢能判斷有多少資源、能做多少事,產品目前最痛的點又在哪裡。

挑選方法時,更重要的是知道什麼可以省略、什麼不能省略,有什麼需要調整,大約做個 1~3 次就能大概掌握怎麼活用在實際情況中,這正也是很難靠書面自學習得的知識。

問題 2:如何自學和持續精進 UX 能力

👩🏻‍🎓 Mentees 回答:

挑戰 Side Project、多看文章、參加活動、聽 Podcast、寫作、參加設計挑戰……。

網路上搜入關鍵字就能找到非常多的資源、方法分享,#UX自學 在 Medium 上一直是個熱門標籤,而舉 Side Project 來說,往往需要投入大量精力,不是每個人都有辦法能擠出適當的時間或意志力執行。

🦸🏻‍♀️ Jill 回答:

不一定要做 Project,但可以培養習慣:當接觸到產品或服務時,在評判用戶體驗好壞的當下,也可以去思考背後的原因,例如為什麼 Instagram 那麼大力在推 Story?為什麼 Facebook 的表情是六個?因為什麼樣的公司策略、資源分配,才會導致這樣的介面、功能或服務,這樣的例子俯拾即是,隨時都能練習。

其中一組的成員工作年資從 7 個月到 9 年都有,討論出的想法也很有趣多元。

問題 3:如何有效管理設計需求和流程

👩🏻‍🎓 Mentees 回答:

我們發現「需求一直變動」是大家在管理設計需求和流程的痛點,而大多數的案例歸咎於溝通沒做好。

所以解決方向是要先把溝通做好、凝聚共識,讓各單位的人都能對設計方向有心理準備,然後才開始作後續的設計。

🦸🏻‍♀️ Jill 回答:

管理也是 UX 必須要會的基本能力。PM 列出 20 項功能,PM 心中這 20 項的權重跟 UXer 的權重一定會是不一樣的,進而對資源分配的觀念也會不一樣。

所以進入設計溝通前,要自己先想好,哪些是要做到 100 分的重點功能、哪些是 60 分即可的點綴功能;前者要非常堅持,後者則可以妥協,妥協過程中也能讓對方(通常是 PM)覺得他有參與到設計決策。

問題 4:如何定義 UX 在組織和產品流程中的角色與責任

👩🏻‍🎓 Mentees 回答:

  • 從自己擅長的 R&R(角色與責任),建立自己的 credit(貢獻)。
  • 需要考慮團隊的個性和素質,讓每個人都能有所發揮。
  • 需要了解組織或產業文化中 UX 扮演什麼角色,公司對 UX 有什麼期待。
  • 需要了解產品中 UX 扮演什麼角色,是在產業鏈中的哪一環、能在哪邊發揮多大的影響力。

🦸🏻‍♀️ Jill 回答:

跟問題 1 的原則差不多,需要因人、事、地、物置宜,要先去找出最大的痛點,然後從小而有用的 credit 開始。

問題 5:如何在組織中建立 Design Culture 並發揮 UX 影響力

🦸🏻‍♀️ Jill 回答:

有感台灣的 UX 人才眾多、非常活躍,但台灣的 App 和網站還是令人髮指,這中間的鴻溝或許可以都歸因於 UX 在台灣組織的影響力出了問題。

要建立組織的 Design Culture,需要從兩個方向施力,缺一不可:

  • 從上而下(Top down):用質與量的成果(質性成果如評價,量性則如數據)獲得上層認同。
  • 從下而上(Bottom up):設計團隊本身的基本功,至少需要確保每天交付出去的設計稿是真的優秀的。

如果設計師好不容易取得上層信任,從上而下說服各部門重視用戶體驗,但設計師自己 day to day 交付出去的工作顧不好,或設計師本身難以獲得團隊信服,這股風氣也難以持續。

設計師每天的溝通、平常表現都會一而再三影響對方對設計價值是加分或減分,當加分到一個程度後就會信任設計師、肯定專業的價值。畢竟大部分的人顧自己的考績都來不及了,怎麼會喜歡花精力管別人的事情呢?

問題 6:如何與組織中其他部門有效的設計溝通

👩🏻‍🎓 Mentees 回答:

  • 在討論之前,先說清楚溝通的目標是什麼,讓大家都有「我們是來解決什麼問題的共識」,避免演變成不同立場的人針鋒相對。
  • 越早讓讓可能會對這個問題有想法或意見的人參與越好。
  • 做設計系統:可以定義大家都認同的用戶目標和企業理念,對跨部門溝通很有效,當意見分歧或目標模糊時用設計系統來凝聚方向。

🦸🏻‍♀️ Jill 回答:

  • Speak the users’ language:團隊成員也是 user,從「user 的目標」出發,他在意什麼、想要什麼,往這個方向去溝通,才能有效說服對方做你想要的事情。
  • From Zero:先說清楚,我們的目標是一樣的,只是觀點不一樣。特別是在有爭議的時候,要把大家拉回來聚集有這個共識。會需要常常一直提醒這事情。

問題 7:數據分析對 UX Designer 為什麼重要

🦸🏻‍♀️👩🏻‍🎓 回答:

舉例來說,App 通常看三大數據:活躍用戶量、新用戶數量、留存率,當全公司都在圍著這三個打轉,設計師沒有數據能力的話,就會被邊緣化,不知道哪裡出問題、該解決什麼問題,只能等著 PM 的 Spec 下來。

問題 8:UX 和 Product Manager 在能力要求上的異同有哪些

🦸🏻‍♀️👩🏻‍🎓 回答:

UX 與 PM 能力非常重疊,都看重流程規劃、用戶洞察、溝通能力,只是兩者的產出不一樣,雖然對「打造好的產品」有一致的目標,但看待角度不同就造成資源分配與溝通上的衝突。

Jill 非常鼓勵 UXer 當 PM 試試,成為直接扛產品成敗的角色會讓設計師對同一件事看待的角度非常不一樣,訂下的每個需求要明確知道會帶來多少用戶、是否 align 公司策略… 以及你是否真的願意承擔這些設計決策

有人提問當以設計師專業的角度建議採用某個顏色,但上層不買單,堅決用自己的喜好選顏色該怎麼辦?Jill 回答因為對方是直接對項目成敗負責的人,當設計師沒有更為客觀的理由或對方還不信任你的能力時,人性自然會傾向相信自己的直覺。

(左)一般公司認為的 UX(右)實際上全部加起來才能是 UX

當 PM 不見得就是脫離 UX 工作,為了用戶體驗,不可能不管市場、不管落地、不管開發效能,這些全部加總起來才是所謂的「UX」,多從其他角度了解產品的運作流程,對 UX 工作一定會有效益的。

問題 9:哪些 UX 能力是跨產業、跨專業的

👩🏻‍🎓 Mentees 回答:

  • 發現問題、釐清問題、溝通以形成共識的能力。
  • 見樹又見林,可以隨時 step back 或 step forward。

🦸🏻‍♀️ Jill 回答:

這個問題本意是讓大家在目前工作崗位能積累出自己的代表作,專注培養那些即使換了產業、換了專業也能用的軟實力,尤其越高的職位會越重視這類的基本特質,而對 UXer 來說這類能力有:

  • 強大的溝通能力同理心,這兩樣即造就了強大的協作能力。
  • 在互聯網時代日益重要的數據能力

UX 是個只要不怕被打槍,就有機會參與到產品生命週期的初期至末端,以及有機會影響產品各個方面的角色,能力非常強大又適合做產品。

問題 10:下一步我可以怎麼做?

這題是在撰寫這篇文章時我自己加上去的,原則要應用到實際情況畢竟還是有些距離,但對的原則可以讓自己朝著對的方向練習。

當然不是大多數的問題都會如此清晰,釐清自己面對什麼困難也是一種能力,此時或許可以回歸初衷,如同 Google 內部流傳的一句話:

Focus on the user and else will follow.

關注用戶,一切將水到渠成。

因為工作性質或個人特質的關係,我有時會在產品與團隊上的各種需求來回中迷失自己身為 UXer 的標準,懷疑自己的貢獻。這句話提醒了我 User center 必須不只是口號,你要真的相信這件事情,在你的血液裡,在你的思緒裡,然後才能體現在行動中。

結尾

我是 Yin,目前電商產業擔任 UX Designer,很感謝你看到最後!歡迎追蹤我 Yin H 🐥或來信 kong0306@gmail.com 告訴我任何想法!

這篇是 The Mentorship UX Jill Shih Team 的第二場聚會紀錄,第一篇是關於職場學姊們在用戶訪談、在職進修、如何開始設計寫作的經驗分享,適合在這些領域不知道該如何起頭的 UX 設計師參考,歡迎逛逛!

拍手 5-20 下:表示鼓勵,或對你有一點幫助🙏
拍手 30-50 下:支持我持續寫作、分享經驗,非常感謝!🙇🏻‍♀️
小技巧:將滑鼠/手指持續按著拍手圖示能夠連續拍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