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於這次三耳師的郵票設計,讓對設計圈其實很淡出的小弟不得不地吐露些感想。
首先,這當然是超越既往的設計(過往可以說完全沒有當代設計的方法、結構或思想在內容表現上,僅僅是政治上的宣示);也就是說,這是可以看到設計手段與思維(不論他本人的闡述或擁眾們的解釋)、有脈絡可循的設計師做出來的作品。但,為何還會引出諸多的爭議呢?
我想在設計執行上的不夠到位可能是主因之一。
同樣使用像素手法做不論商業或文化取向的表現,如果大家對前個世代的eboy或Susan Kare還有印象的話,其兩者的2D平面精細度或3D立體的陰影明暗都做得比「急制」極致,顏色上也豔麗許多(要考慮郵票風吹雨打的考驗);我想,這些細節,就成就了完成度的高度。回到肖像抹去的疑慮,很明顯的,這人物與國旗同樣地,其主體性被設計本身吃豆腐了;設計本身完成了開創性地「被設計」出來的使命,但國家(不論是國旗或元首)對外的主體性很可惜地,沒能藉著這次第三回的政黨輪替、且是較具民主意涵的學運過後的影響繼續深度著墨。不論我們對於原本的國旗的設計認不認同、喜不喜愛,它畢竟是使用經年的符碼象徵。所以,要是想要棄之不用的話,是否能順水推舟地偷渡出台灣這福爾摩沙的trademark,使其成為更改國旗名號的先行船來試試水溫呢?這郵票當然會引起狂熱愛好者蒐集,但其實體的功能性 — — 在家戶、鄉鎮、城市甚至是國際之間的流竄才是其小兵立大功的任務與機會;功能性美學與美學功能性的交互利用似乎可以更審慎地被運作的,畢竟設計不論哪類,其最大的成就應該是服務本位成功的達標才是。
至於那線條款,很抱歉直坦地表示,其筆畫的表現略顯粗糙之感,是稍微學過illustrator、對平面設計有所練習的人都可以感受得到的(樸拙可愛的手法應該可以更刻畫入骨些,或說,角色性格更強烈些的)。
其實,以三耳師的功力與高度,是可以將這項assignment發揮得更好的;是否可以由其擅長的結/解構文字的能力,做第「14」任總統的發展呢?或是以幾何或pictograms的形式真的做國旗式的比例嘗試;也或許操作一下首位女性總統的設計(尤其以設計師對性別議題的深入了解)。再更深者,是否有可能跟228的七十週年結合,以執政者(即便並非民進黨的歷史過錯,但能否藉機代表上位者對於權力的省思)的角度做全面性的紀念。這些等等,也許,我們都能夠嘗試的來比畫葫蘆一下。
而說到葫蘆,一定會有人講:「這很棒了,那葫蘆猴怎辦?」拜托,以三耳師AGI的名號,我們當然要愛之深、責之切的以高標準來監督既關懷;而這設計之都、東亞最美麗島嶼未來的一切,都希望能以他作為標竿,重新立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