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COH 519 De Luxe + 500 (1958)

理光的初代頂級旁軸和平價版

野藏 困
10 min readNov 30, 2018
外型幾乎一樣的二款相機,只能從幾個小地方區別的頂級519和矮二級的500,先後在同一年推出。

這一對可以算是我(非常自豪的獨門老機挑選規則)的打臉機吧。

我很早就看過這一款,只不過三番二次讓它從眼前溜過。雖然覺得挺特別,看起來頗為正常的旁軸(=測距連動)相機,細看每個地方都有點文章,鏡頭還閃著怪異的亮光。而每次都放它走的原因,(你絕對猜不到),竟然只是我覺得機頂的廠牌型號標示字樣太難看...

519頂級版直接在公司商標後面打上字重相當的519,再降低基線接著手寫體的De Luxe…,首先RICOH的字首放大的全大寫理光商標本身就不是一個漂亮的設計,印上去的自家商標粗糙地經不起細看。然後是那個莫名其妙的下樓梯中的519,我只能說是個可笑的排列,5還馬馬虎虎、1被擠壓成哈比人、9則是失敗的曲線繞成;那個手寫的De Luxe也許有人會覺得漂亮,如果是獨自存在的話,可能有點機會;但是和RICOH(商標)與519(自以為特別的搞怪變形移位)組合在一起的結果,變化太多,搭配不良,犧牲了簡單莊重的機會,也沒有俏皮可愛的效果,完全毀了由不少質感和量感組合起來的金屬(行內人也把機頂蓋叫做)軍艦部,我只能說抱歉。

而降級版500型那個樣子我能聯想到的字眼,不外乎"可憐"、"衰弱"、"營養不良",或"你是認真的嗎?"。像是(程度不太好的)學生刻字習作手稿,還以東方常見的過大單字間距排列,例如有附英文校名的各級中小學校門招牌,我馬上可以想到的是(台北市的)北一女和中山國中。這種無人在乎的基本錯誤排列從小灌輸在每天進出校門的學生和老師腦海中,積非成是,畢業後長大再看到也不會覺得有什麼不妥了。

看多了德系的或穩重(Contax)、或簡單(PRAKTICA)、或別致(Voigtländer)、或優雅(Leica)的各家商標字,甚至是美國的Kodak,在精心刻劃自家產品輪廓的同時,對於代表一個公司文化和精神的商標圖案和字樣也都格外謹慎,從線條粗細、筆劃組織、起頭轉折收尾,都有非常極致的細節隱藏其中。和古代書法字帖一樣,這些歐洲的商標圖案和字樣,也常看得我屏氣凝神,肅然起敬。

其實日本在大量模仿學習德國相機的廿世紀初期,對商標的努力也用過相同的心思,早期的中片幅相機也有很多美麗的商標設計,甚至理光在120TLR(上下雙鏡式反射相機)時代的字體也曾經中規中矩,只是偏偏在剛開始發展35mm相機的第一個巔峰作品上,弄出這麼大的紕漏。

理光在二戰以前,主要發展120/127 這兩種中片幅的各式相機。他們進入35mm相機的第一款,是1953年的RICOLET。第一型還乖乖地用簡單的圓體字標籤式地貼在正面上方,配上這一款做工一般的簡易型低階相機,也算是恰如其分。第2代的RICOLET S (1955)和同期推出的首發款RICOH 35(1955),就改用傷腦筋的機頂手寫空心字這種彷彿自認不夠厲害的型號標示法。

第一代的RICOH 35比較像是RICOLET S的旁軸升級版,但是隔年的RICOH 35 De Luxe(1956)就已經出現本篇的主角519的雛形。而這一款35豪華版的機頂型號刻字居然還有雙引號 Ricoh"35" De Luxe,理光家的標示真的不怎麼靈光啊!

交代太多前情,言歸正傳。這款一路被我淘汰的相機外型我真的並不討厭,甚至還知道519除了大光圈外,還有清楚明亮的1:1觀景窗,意思是觀景窗看出去的景象和肉眼所見一致,也就是說你可以張開雙眼舒服地對焦。500型就和大部份的觀景窗一樣,看到的是縮小到90%或80%的景物,必需閉一隻眼睛對焦,否則左右眼會看到大小不同而無法重疊的景象,進而頭暈想吐。

519左邊的測距窗比500大,同時比對更容易發現除了提高進光率,內部測距儀的反射和折射玻璃的鍍膜反射率和折射率也明顯高很多。

正面還能看到的差異,除了鏡頭外還有2處,519的正面商標是貼上去的徽章,500是空心蝕刻凹線塗黑的(可笑)手寫體;都位於底部轉上來收起的過片連桿,519的尾端收尖,500的是鈍形尾巴。不過因為背蓋可以完全分離機身,兩款機身的尺寸規格又一模一樣,以致於多年以後因為種種可能原因,電灣和日雅拍網上也會出現尖尾500型或是鈍尾519的"裝錯版"。

這一對兄弟機還是幾乎同時推出的,按照理光的官網資料,1958年1月先出519頂級版,2月才讓500問世,而且同時推出的還有500的豪華版。519的意思是最高速快門1/500、最大光圈f/1.9,500的光圈只有當時一般旁軸機和估焦機常見的f/2.8,而500 De Luxe的豪華之處在於光圈提升到f/2.4,還是離頂級的f/1.9有段距離。售價則是500/15,900円,500 De Luxe/19,500円,519 De Luxe/23,500円,幾乎是機海策略了。

鏡頭上的雙耳對焦輔助把手挺好用,正面比拼可以看出519的大口徑玻璃和500的小號玻璃差距明顯,也是價差的主要原因。
機背的差異應該只有觀景窗是要緊的,519又大又亮清楚展現用料等級。519右邊的小鈕有標示紅字R,和500右邊較大的圓鈕都是迴片釋放開關。我也看過別人介紹的500迴片釋放鈕和519的一樣,應該是製造批次的小差異,也可以推測這兩款的機殼可能是共用零件模組。
亮銀鏡頭外殼看似鋁合金,除了變成特色之一的雙耳對焦把手,連動光圈和快門設定的曝光指數環設計得比德系的福倫達VITESSA或是柯達的Retina III還要靈活好用。轉動內環可以調整曝光指數和光圈值,而外圈的快門環調整時會固定曝光指數帶動光圈,感覺有點光圈先決的味道,不像德系那種指數先決,要調光圈或是快門都覺得不順暢,但這完全是個人意見,也看到有人說很習慣德系指數鎖定的操作設定。另一個體貼的地方是Luxe下方緊貼的螺絲和右觀景窗左下角那一棵,分別是校正測距儀的垂直和水平的孔位,不用拆頂蓋就可以輕鬆調校。
精工社承包了日本機械時代的大部份底片機的快門機構製造,星辰也做了一些,可以說鐘錶業也幫忙撐起了這一大片相機江山。由於我通常不接閃燈,所以519的MXL和500的SLV就無從比較,但是它們都沒有自拍延時快門。底座兩邊的圓環除了當腳架孔和感光值對照表,帶著箭頭的紅O和黑C是背蓋的開關,同時轉到代表危險的紅色O(pen),就可以連底座整個卸下來。
過片機構比一般的相機重手很多,用過片桿扳動時就不太輕鬆,開蓋後要徒手轉動那一根金屬齒輪來上快門非常困難,根本是重型武器等級的零件強度。另一方面也同時給人物有所值的可靠穩重感。
機身上的金屬齒輪軸底部是實心車出來的螺旋槽,但是背蓋上由過片桿帶動的卻是一片螺旋鐵片,有點不成比例的單薄感。如果你不知道我在說啥,差不多像是兩列沉重的火車廂,卻用一根草繩繫住那樣吧。
除了用商標和型號字樣來判斷相機等級的優劣,我也喜歡看迴片桿的細部設計。519和500的迴片桿簡單大方又有仔細設計,是可以好好端詳的小地方,而且那小小的一根旋桿可能是我目前為止看過最粗的實心金屬棒,非常重本;一般看到的都只是薄薄的一片而已。
我的理光500是來自美國本土的E.P.版美軍營區福利機,和一堆配件一起放在一個硬殼手提箱出貨的,除了左圖的黃銅遮光罩,還有500系列用的廣角鏡和望遠鏡頭,及對應的兩組框線觀景器如右圖,這種附加的廣角和望遠鏡在用原來的標準旁軸測好距離後,還要依照附加鏡上藍圈的距離變換尺來修正鏡頭上的焦距,用起來不難,但是就很討厭,因為常常會忘記調整。

下面的試拍照,又是一個對519不公平的條件,因為裝了一捲來路不明的電影分裝片,又是常常洗出粗粒子的博愛路那一家沖片行,所以我不認為這是519的正常表現。而500雖然拍得有些隨便,可是它的氣氛有一種討人喜歡的空氣感,我在另一台理光的大光圈發條機上也看到類似的表現,也許是理光鏡頭突出的地方。

RICOH 519 + 不明電影底片 + 很愛把粒子洗粗的那一家店

RICOH 500 + Kodak Color Plus 200

後記

如果像一開始那樣,我花了那麼多篇幅來解釋為何這一對難兄難弟是如何不符我的特殊擇機條件而連續被我淘汰,那麼是什麼原因又讓我把兩台都弄到手、還寫出目前最長的相機文?

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和我一同掉進淺焙酸性咖啡的世界、後來經不起我一再騷擾也中了底片機蠱的小花(先生)。他說看上519請我幫忙物色,我在挑貨以至於到手實機體驗的過程,發現因字廢機實在可惜了這一款也夠格進入怪機圈的日系重型旁軸機(519=682g / 500=676g),所以決定閉著眼睛忽略那些字體,也跟著收了進來。

如果你也想收519,而且幾乎不太可能的,也和我一樣在乎字體的細節,那麼我可以建議去找刻著 RICOH Five.One.Nine的美國版,那3個數字花體字要中看多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