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遺臭萬年到一溪整治萬家香——屏東萬年溪

吳宗澔
5 min readApr 3, 2019

--

屏東萬年溪舊稱「阿緱水」,流經屏東市中心,是當地最大的排水河道。發源於屏東市之東北角,與其下游牛稠溪與高屏溪匯合後流入台灣海峽。

萬年溪水源的枯竭與污染

民國五零年代,台灣經濟起飛,工廠與養豬場一間一間地開,地下水源也一管一管地抽,造成萬年溪水源之挹注不足,湧泉不在;而屏東縣畜養 60 萬頭豬(相當于 240萬人口)的豬糞尿直接排入水圳,工業、畜牧業污水,加上難以估計的家庭廢水,更是讓萬年溪變得「又臭又乾」,使得當地居民人戲稱「萬年溪」應該改名叫做「萬年臭」。

公民環境意識抬頭 萬年橋墩十年拆

面對這條「又臭又長」的萬年溪,不僅使市區居民生活品質降低,也成了歷任屏東縣長最頭痛的問題。拆除台糖水閘門、河川清淤工程等,什麼方法都試過,但也始終治標不治本;而到了民國八十三年,縣府更是使出「治標不治本」的極致手段 — — 把萬年溪用水泥加蓋起來,變成停車場。

就如同 25 年前,雲林縣政府「整治」雲林溪的方式一樣:兵來將擋,水來土掩,臭了就用水泥蓋起來,眼不見為淨,皆大歡喜。而唯一最大的差別在於,屏東縣的民眾反對溪流加蓋的聲音,被聽見並且實踐了。縣府敲定萬年溪以「水清見魚」為整治目標,而矗立於萬年溪之中突兀的水泥橋墩,也在十年之後給拆除了。

原本矗立於萬年溪之中突兀的水泥橋墩,在十年之後被拆除;而屏東縣政府特別留了一小段橋墩,作為「見證歷史」之用,也讓民眾看見關於河川與生活共存的不同可能性。
原本加蓋在雲林溪上頭的水泥停車場,現已拆除。(周麗蘭攝)

治標也治本:削減污染源、挹注淨化水源

環境美化只是表面,河川整治的根本在於水質淨化。屏東縣政府當時的手段有三:一、進行污水管接管作業;二、加強養豬廢水稽查;三、成立輔導團隊協助農民廢水處理。截至去年為止,整治工程進度已達八成。未來完成海豐地區污水下水道接管後,「水清見魚」的目標也就不遠了。

而削減污染水源後,最直接的影響是萬年溪水流量的不足。於是屏東縣府開闢「海豐人工濕地」,將自然淨化後的水源,挹注到萬年溪之中。而截至目前為止,萬年溪上游共開闢了六處濕地,每日可將 27,000 噸以上的淨化水源,挹注至萬年溪。這樣的做法,不僅達到水質淨化的目的,上游的人工濕地更成為民眾休憩踏青以及環境教育的好去處。

整治之後的萬年溪,隨處可見當地居民垂釣與遊憩,距離「水清見魚」的目標不遠了。
位於萬年溪上游的海豐人工濕地,除了水質淨化的功能外,更成為民眾休憩踏青以及環境教育的好去處。(屏東縣政府提供)

雲林縣府前往屏東考察之官場現形記

萬年溪整治的成功,吸引了各界好奇的目光,前去參訪的地方團隊更是絡繹不絕。而筆者也跟著雲林縣政府,一同前往屏東萬年溪參訪 — — 果然不虛此行。屏東縣府準備了相當齊全的資料:萬年溪的歷史流變、整治過程中遇到的問題、整治後的效益、如何帶動地方參與,以及未來願景等。對于正在進行「雲林溪水與綠計畫整治工程」的雲林縣府團隊而言,是個再好不過的學習對象。

而在會後的問與答時間,屏東縣府問了在座前往參訪的雲林縣府官員「關於上述簡報,有沒有任何問題?」只見官員們個個面面相覷,一問三不知。參訪前似乎功課做得不夠,我可以理解,但對於自己轄內的雲林溪整治工程,居然能夠「沒有任何問題」,我認為這正是最大的問題。最後只見雲林縣水利處的副處長,話不著邊際地說明雲林溪整治工程的近況,並以雲林溪整治「和屏東縣府做得差不多」作為總結。

屏東縣政府以自然生態為重的工法整治萬年溪。
雲林溪現況。

雲林縣府官員口中的「和屏東縣府做得差不多」,是真的差不多嗎?

實地走訪雲林溪,可見第一期工程已完工,原本作為停車場的水泥鋪面拆除,雲林溪重見天日,是個好的開始。但仔細觀察第一期工程的施作項目,可以發現只著重於「景觀美化」,治本的「水質淨化」卻沒先做到。沿岸可見污水管將廢水排入溪中,雜草叢生,水質一樣臭。這和「一個人得了癌症,但決定先去醫美整所整形」有何兩樣?剛建好的親水階梯,也有高低不齊、階面過窄的情況,一般民眾都舉步維艱了,何況是老人與小孩?如果每座流經城市裡的溪流是一面鏡子,那雲林溪肯定是面照妖鏡。

從決策到施作,除了政府與包商外,更需要在地公民的參與

任何善意的政策都是如此,從決策到施作,中間牽扯到的絕對不僅僅是施工圖上的公式與數字,還有生長在這塊土地的每一個人民對於未來的願景以及想像。而最終總是會回歸到人,也包含自己。

我肯定雲林縣政府願意開始著手雲林溪掀蓋的作為,但「想做是一回事,怎麼做又是另一回事」。而我始終相信 — —

民眾與公民團體是否關注或者參與,是任何公共決策成敗的關鍵

--

--

吳宗澔

雲林人,旅居巴黎。法國勃艮第高等商學院碩士畢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