履歷 & 面試技巧講座 — 會後心得

假企管真資工?
8 min readSep 22, 2019

--

活動日期:2019年7月19日

iCHEF 的 Michael(Pai Yuang-Chen) 在 facebook 分享一個活動,因為前一年我剛好經歷了3次的找工作的機會,一直無法對找工作得心應手,所以對於 HR 應徵人的流程實在很好奇,因此就報名參加了這個活動。

今天的主講人是同樣在 iCHEF 工作的 林于庭,以下為我紀錄下來的資訊,以及我自己的心得感想。

註:

若使用這樣的寫法就代表是我的心得

  • * 若使用這樣的寫法就代表是縮排的 bullet (因為 medium 不支援)

後面有部份資訊是 Michael 補充的,為求格式簡單好閱讀就不特別註明出來。

一般的面試流程大概為四大部份

  • 履歷篩選
  • 電話 interview
  • 面對面 interview
  • 面試官會後討論

註:職位不同面試流程就會不同

而其中對 candidate 最重要的部份則是履歷,因為第一關沒過就通通沒得玩。

我也覺得履歷最重要,但 iOS 開發者的履歷最重要的是年資…請給我一個 Swift 年資為6年的開發者!!(註:目前 Swift 才出5年而已)

一般來說人資會怎麼篩選履歷呢?

  • 若從104外層列表去看,要把重要的經驗讓外層列表看得到
  • 平均花5秒粗篩,因此建議在台灣的公司還是有要中文履歷
  • 每份看30~60秒,30秒就可以定生死,好閱讀很重要
  • 確認必要的技術條件
  • 相符的經驗/特質。(最好是客製化每份工作的履歷,特別想進去的就特別要改。)
  • 尋找事實以作為佐證,去問、去找這個履歷上面描述的可靠度。

我很意外居然只花5秒粗篩,然後30秒就決定了生死,想像我只有30秒看我自己的履歷,我覺得我寫得沒有很吸引人。如果說工程師要寫 clean code,那寫履歷就要 clean resume 了!(更多細節請自行搜尋 clean code)

應徵者可以怎麼準備

  • 確實填寫經歷及內容
  • 長話短說、清楚條列,重要資訊放前面/粗體

似乎在出社會5年以後就不需要在履歷的第一頁放學歷,取而代之的是技能的列表。而技能列表只要與公司開的職務需求有連結即可。

  • 做好功課,確定條件符合需求
  • 查詢職務說明尋找關鍵字
  • 以具體事例、數字來呈現能力以及優勢
  • 避免無意義的技術能力示意圖表
  • 條列能力的重點不是你要的,而是公司要的
  • 想辦法讓過去的經驗與公司開的職務需求有所連結
  • 要具體的說明工作內容或執行專案,若有具體的數字更好
  • 勿使用太空泛的文字說明

履歷的重點

  • 基本資料
  • 照片 (可修圖)
  • * 在台灣因為文化的關係,還是建議放一張自己的照片,千萬不要放寵物或 Avatar
  • 工作/其他經驗
  • * 具體描述,有數據呈現為優
  • * 盡可能呈現重要事蹟 (越重要越前面)
  • * 時間軸務必正確
  • ** 確實寫明公司名稱
  • 技術能力
  • * 不要用沒根據的圖表表示
  • * 用作品集或詳述經驗證明
  • 美感與用心
  • * 履歷的美觀顯示求職者的用心
  • * 不建議直接使用104履歷

面試的注意事項

  • 提早5~10分鐘報到,保持平常心應對
  • 注意禮貌,善待你遇到的每個人,面試在你到達時就已經開始
  • 知已知彼,事前了解公司相關資訊,做好功課能助你事半功倍
  • 好好把握自我介紹 (整個面試流程不受打擾的時間,非常重要),準備各種版本以應對不同的時間長度

這讓我想到我每次在面試的自我介紹的時候都過度簡化,事實上我明明有超多東西很有料可以講的,因此我要寫幾個不同長度的自我介紹的文章,以便於在不同的場合可以拿出來用。

  • 說故事,表達不過少也不過多 (建議在1分鐘之內講結束)

這一段我覺得收獲很多。因為我是一個廢話很多的人,我希望盡可能描述故事的脈絡,這樣往往講得過長,想辦法把一件事在1分鐘內講完,可能要先試著練習寫出來以訓練大腦思考。

  • 保持熱情正向,找一件你最有成就感的事情,並記住那種感覺

面試是一件很累人的事,雖然偶爾可以與面試官相談甚歡,但一場接著一場面試真的很累人,因此記住一件讓你最有成就感的事的那種感覺,非常重要!

人資如何進行面試

  • 觀察每個動作、說話速度、敘事邏輯、語氣態度、表情進行判斷
  • 行為事例法:過去的行為有很高的機率可以預測未來的行為

我之前看過一本書叫作 被討厭的勇氣 裡面講述的到「如果過去你所做的行為會影響你未來的行為,那你這輩子在出生的時候就已經註定了你的人生。」「但事實是我們在每個行為都有充份的改變的權力,因此過去所做的行為並不能完全預測未來的行為。」比如說我之前有一份工作做了4年、下一份又做了3年,但接下來的1年卻換了3間公司。我自己都不知道我接下來會發生什麼事,所以用行為事例法來判斷其實很有可能判斷錯誤。

但是重點不是世界怎麼運作,而是 HR 怎麼想,因此讓 HR 往好的方向思考才是重點。因此還是要累積平常的 credit 才能讓 HR 有好的印象才有進一步的可能性。

  • 深掘背後的原因,找到真正答案
  • 重點不是答案,而是邏輯。很多問題沒有標準答案,而是你如何思考和處理

HR 在問人的時候重點在於找到真相,讓 HR 能夠有真正了解你的本質才是重點。

經典問題

經典問題之所以經典,是因為面試常被問到,基本上都要事先先準備。

  • 為什麼想應徵我們公司/這個職缺?
  • 你對這個職位的認知是什麼?
  • 你過去最有成就感的一件事情是什麼? (可能成為你的天花板) (大約2分鐘)
  • 請告訴我人生中你遇過最困難或最挫折的事情? (想聽到怎麼解決的)
  • 解決辦法?
  • 請用三個形容詞來介紹你自己 (挖出怎麼跟別人相處)
  • 未來的目標或規劃是什麼 (建議與職務相符)

因為之前面試的職務都是 iOS 開發者,因此面試官都是以技術底的為主,顯少被遇到這些經典的問題。但是有發現有幾間較知名的公司的面試心得文中,多多少少都有提到被問到這些問題。像我之前去查 PicCollage 的面試題目,有一題是「用一種動物來形容你,你覺得是什麼?」這題我就想超久,因為我跟動物已經很不熟了 Orz

面試之後

  • 感謝信不會扣分
  • 面試官們是同等重要的
  • 摘要面試重點,表達你的收獲和感謝
  • 亡羊補牢,補充回答技術問題
  • 適度的表達你對這份工作的熱情
  • 有禮貌的詢問進度,大概一到兩週

談薪資的技巧

  • 建議使用區間的方式來談,主要是因應不同公司的獎金制度,抓一些 buffer
  • 薪資不應該是主要考量,到這間公司是為了下一份工作
  • 編人事預算會用年預算來編,因此使用年薪來談的話會讓 HR 少換算一點
  • 喊價是不公平的事,對市場的行情 HR 非常清楚,而薪資接不接受有很多複雜的考量,你只要喊你覺得應該得的就好
  • 若薪資有包含獎金,務必要寫在 offer 上面,並且清楚的列出規則,不然拿不到獎金也是很有可能的
  • 通常最後階段才會談薪水,一開始就談會傷感情

我個人之前談薪資會以月薪談,因為我聽到不少故事是在年終之前把人炒掉省年終,或是有一些獎金看得到拿不到的情況,因此對我來說最保險的就是月薪,這樣也可以確保我任何時候都可以換工作,不需要因為獎金而被綁死。但知道了人事預算是用年預算來編,也就是我必須要在開薪資之前先把適當的年薪換算成月薪。

Candidate 提問

  • 你問的問題就是你在意的問題
  • 不要問面試官無法回答的問題
  • * 不要問 HR 技術問題
  • * 不要問主管員工福利的問題
  • 兩到三題表達期待和企圖心
  • * 公司發展和未來規劃
  • * 團隊架構
  • * 工作內容、主管期待、考核方式
  • * 面試流程
  • * 不要為了問而問,空泛的問題不會加分

我有列了一個表是我會問面試官的問題,上面都是一些我真的在意的事,真的也列了不少就是。最近有一件很在意的事會特別問:「請問貴公司的薪轉銀行是花旗嗎?」因為花旗的網銀實在太難用了,實在很不想要去花旗薪轉的公司。

這場講座對我的幫助

2019/9/21 我在 iPlayground 的贊助商攤位,我的前同事 Roy,同時也是我上一份工作的面試官之一,在閒聊的時候對我進行一些評論及分析,我覺得很貼切,在這邊分享一下。

Roy 表示我在實際工作的時候帶來的影響及表現比在面試的時候來得更好,並提到我樂於幫助團隊以及分享的態度對團隊帶來的影響力讓整個公司的氛圍變得和樂。

我個人認為有符合我遇到的困境,我經常無法在面試的時候讓面試官知道我在工作時的表現是比我個人面試的時候那些表現來得好,因此我常常在面試的時候遇到可能因為單純的技術力不足就被刷掉。

而于庭與 Michael 的這場講座讓我理解,面試官不理解我,是因為我沒有好好的了解自己的優點,並在面試的時候表現出來。

接下來我該做的事

  • 做一份符合這篇文章期待的履歷
  • 準備一些自己平常在做的 credit,並在自我介紹的時候講出來讓面試官了解更多
  • 多練習寫把一句話縮短,或是用更少的字或詞彙來描述一件事情
  • 面試是要讓別人了解自己,自己更要先了解自己

希望以上的分享可以幫助到跟我一樣在履歷與面試都覺得很痛苦的朋友。

特別感謝 iCHEF 舉辦這場對於業界很有幫助的活動。

--

--

假企管真資工?

畢業於台科大企管系,在學期間瘋狂接觸資訊科技,被同學戲稱假企管真資工。但因科系所學也經歷過很多管理的狀況,努力利用經驗幫助團隊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