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訪談:軟體業的世界

陳崇恩(John Chen)
8 min readJun 18, 2019

--

這篇文章適合誰閱讀?

  • 想了解軟體業的人
  • 對未來感到迷惘的學生

前言

在求學階段中,難免會有疑惑的時候,尤其是面臨實習或是外面求職時毫無方向,在各大求職網站的職業分類上,不僅看了一頭霧水,心中更是無數個疑問,到底我適合哪類的工作?工作內容我是否可以勝任?該職業的生活形式我喜歡嗎?我該考研究所還是步入職場工作?自小所得到任何工作上的資訊,不外乎是從父母老師、電視節目與周遭朋友中的描述再加上自己的想像,很少去接觸在職的人,並未做深入的了解,管道也不多,能知道的面向也有限。

我是目前就讀中原大學工業與系統工程學系大三的學生,對人工智慧相當有興趣,但由於工業工程是一個需要接觸許多領域的科系,因此在所學上也較繁雜,未來出路雖然看似廣泛,但在專業上,又沒有像機械、電子、資工等科系學的深,因此一直在猶豫著是否要以軟體業為目標。在因緣際會之下,我於2018年9月錄取了為期一年的資訊種子培訓計畫,是為第十六屆的學員,其中的職涯專案讓我與同屆的另一位學員,有機會訪談兩位同為資訊種子且在軟體業就業的學長,分別是在Acer任職數據工程師以及在Google為約聘技術顧問。

第一位訪談對象:Acer數據工程師

基本資訊

  • 第十屆資訊種子學員
  • 大學與研究所為物理系
  • 曾於SAS顧問公司當實習生
  • 目前在Acer負責研究Hadoop eco-system

從物理到數據工程師

學長在當初大學畢業時,不確定是否要走研究的領域,因此選擇繼續讀物理所,但在實際進入實驗室之後,得知如果未來成為博士生,作研究可能需要長達7年,甚至需要用技術性延畢的方式完成研究後,開始猶豫著這樣的生活是否是自己想要的,在此時,修了資工系的演算法,很享受學習的過程,竟然可以用簡單的數學來解決複雜的問題,開始著迷於相關的課程,但由於缺乏資訊科學的基礎知識,最後沒有通過演算法課程。

「第一次被當掉,會被當的那麼開心。」

「雖然是挫折,但是是好的挫折。」

有了以上的經歷,他決定轉換跑道,在衡量休學重考與換研究領域的利弊後,選擇換實驗室,同時在學校繼續修習許多資工系的相關課程,並積極在edX教育平台上學習新知。在一次的暑假,看到了半導體大數據競賽,這時才正式接觸到數據分析,最後在該競賽拿到第二名,進入SAS顧問公司當實習生。研究所畢業後,找了研發替代役,於Acer擔任數據工程師。

打破對工程師的刻板印象

我想像中的工程師生活就是從早到晚編寫程式碼、需要研究相關領域以及具備大量的知識,薪水方面技術能力影響較大,經營Github是軟體工程師的必要條件等,但在訪談的過程中,完全顛覆我的想法。

迷思一:成為工程師需要與工作內容相關的大量知識與研究
工程師的實作經驗相當重要,不一定要理解背後的理論,但需要將理論實作出來,應用在實務上解決當前所遇到的問題,因此有相關的基礎知識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就是一名合格的工程師了。

但若想要在解決問題上更有效率,或是作突破的話,還是需要好的理論基礎,例如有人用trial and error的方式,嘗試多次找到解法,也有人用更強的知識基礎,或許一次就能解決問題的核心。

迷思二:工程師需要學很多種程式語言
工程師有分很多種,要看工作上的需求,不需要會很多種,但要有專精的程式語言。如果是機器學習方面的工程師,就必學Python,因為Python的套件較多,比起其它程式語言方便許多。

迷思三:工程師在薪資上有天花板
沒有所謂的天花板,自己的態度決定你薪水的高低,升遷上與技術較無關聯,反而軟實力的影響遠大於技術能力。另外起薪的高低,取決於產業類型,如果是高科技業,起薪確實比較高,而碩士生與大學生的職等不會相差太多,除非該職缺需要作開發或研究,那就另當別論。

迷思四:Github好比是工程師的臉書,必須要好好經營
Github可以想成是作品集,有的話可以加分,加快公司理解你是否有實務上的經驗與程式上的能力,但沒有經營Github不會影響你的錄取率,學長進入Acer擔任數據工程師前,也沒有在經營Github,現在也只是給自己看。

迷思五:工程師較不用溝通,只要負責所編程的功能是否符合顧客的需求
工程師是需要與其他領域的同事溝通,以生物辨識的例子來說,結合了生物與資訊科學兩個專業領域,因此如果只是會編程是不夠的,也需要理解其他領域的一些基礎知識,並透過不斷的溝通才能達成顧客的需求,因此除了有專精的技術能力外,也需要培養軟實力。

軟體業的現況

在求職網站有些職稱為資料科學家,與數據工程師有什麼不同呢?科學家的英文為Scientist,工程師為Engineer,如果從定義來說,前者著重的是系統化的研究新的理論或開發新的模型,後者則是重視將現有的理論實作出來解決面臨的問題,大多的國內企業是沒有足夠實力做到前者,因此嚴格來說,除非是研究機構相關,不然表面上職稱是資料科學家,但工作內容仍是工程師,沒有太大的區別。

另外,國內軟體業在敏捷開發與軟體工程上的制度也不夠完善,許多企業雖然有做到,但僅止於表面上的執行,未能學習到其精髓。

未來的規劃

目前在Acer研究的主題與生物領域做結合,不排斥未來走向這個領域,同時申請美國的資訊科學研究所,想趁還年輕的時候,去美國尋找更大的舞台,開拓自己的視野與精進自己的實力,有機會的話,也想到美國的公司磨練自己,並期許未來回臺灣時,將所學的知識傳承,甚至改變國內軟體業的生態。

對現階段的我們來說,該如何制定未來的目標

最快的方式是實習,直接接觸你會進入的領域,即使只有短短兩個月的暑期實習,仍可近距離觀察,平常則可多追蹤與你有相關的知識型粉絲專業或加入你有興趣的社團,多方的嘗試,思考什麼樣的產業你會想要多深入,這樣就不會被侷限住。除此之外,可以再進一步的探討,你理想中的生活形式,而要達成那樣的生活型態你需要做什麼。

「選你所愛,愛你所選。」

這句是學長給我們的一句話,如果已經定好方向,不需要與別人比較薪水的高低、職業的好壞,畢竟你所看到的只是表象,實際上的情況是如何,你無從得知。

第二位訪談對象:Google約聘技術顧問

基本資訊:

  • 第十一屆資訊種子學員
  • 資管系畢業,未就讀研究所
  • 前份工作為新創公司前端網路工程師

大學畢業後選擇直接就業

透過實習的機會,找到自己的目標,而選擇就業提早累積工作經驗,也因為這份實習,找到第一份正職的工作。

技術顧問與工程師的差異

技術顧問雖然不需要接觸程式,但是要了解顧客的問題,分析顧客的問題與需求,必要時需要協助顧客收集資訊,而大部分的顧客是不懂技術,要如何使使用者理解便成了一門學問。除了要面對顧客外,也需要與內部的工程師溝通,使工程師理解客戶的需求,順利解決問題。總體來說,技術顧問就像是客戶與工程師間的橋樑,因此技術層面不能太差,也需要懂的如何與人溝通。

你所不知道的Google

Google在軟體業上,是人人皆想進入的夢幻公司,不僅上下班時間自由、彈性,公司也提供各種食物給員工,甚至可在家工作,對國內的軟體工程師來說是最高殿堂。但要進入Google並非易事,不但所開的缺較其他地區的少,面試過程又難如登天,錄取的工程師更是國內程式界的佼佼者。除了面試過程極難外,在工作上的要求也是非常嚴厲,如沒有達到符合的要求,有很大的機會被淘汰。

「可以當成目標,但不是完全夢幻。」

所有的事情都有但是,Google也不例外,與其他間公司一樣,在內部管理上也存在著許多待解決的問題,評價與福利是真的好,但也不需抱有太大的期望。

未來的規劃

在技術層面上,想要再更精進自己,對目前的技術水平並不滿足。未來會繼續從事類似技術顧問性質的工作,不僅喜歡這樣的工作特性,也非常符合個人特質。另外學長認為在資訊產業上,越來越需要懂溝通與技術這兩方面的人才,建議我們不能只專注於提升技術能力,也要適時的提升軟實力。

PS:由於兩位學長的職業性質相近,有重覆的地方就沒再寫上。

總結

在訪談兩位學長後,收穫非常多,接下來我會以兩個不同的面向來說明我的心得。

求學上

現在正在修習的課程你可能覺得不是很有價值,在浪費時間,就以我的科系來說,會認為程式能力不如資工系學的扎實,技術上又不如電機系,學的內容又廣泛、繁雜,對未來的出路也感到迷惘,這時可以多去實習、參訪,體驗、觀察各職業的工作內容與生活方式,可能會發現以前所學的知識,其實是有用處的。所以在求學階段中,應拋棄先入為主的觀念,嘗試著去理解課程內容與其應用,或許可以挖掘出新的興趣。

心態上

從學長的經歷中,發現心態也是非常重要的細節,即使在一個不利於自己的環境中,也會找出一個適合自己的方式來完成,踏入職場後,也不會因為職位將自己侷限住,仍不斷地在探索自我,多方面的嘗試,尋找自己的目標。

最後觀察到,雖然兩位學長在人格特質與擔任的職位上有所差異,但是可以得出幾項共通點:

  1. 不論是什麼階段,會努力去嘗試、探索,超越自己。
  2. 除了不斷地精進自身的硬實力外,也努力培養軟實力。
  3. 職業上沒有所謂的絕對,清楚自己的目標。
  4. 有思考自己未來想要的生活型態,找到符合內心期望的職業。

整體來說,學長提供許多對我在職涯規劃上有幫助的資訊與建議,如果對未來感到迷惘,就多去嘗試,多了解自己,仔細的觀察你在生活上的細節,思考你想要什麼樣的人生,而

人生的高度取決於你對細節的態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