增減資的奧義-國巨

Leon's View
Sep 28, 2023

--

國巨成立於1977年,為被動元件服務供應商,提供包括電組、電容、電感、變壓器、保護元件等被動元件,應用於PC、手機、平板電腦、伺服器、汽車等產品,為現代電子設備不可或缺的零組件

國巨原由現任董事長 陳泰銘先生 的哥哥 陳木元先生 於1977年所創立,陳泰銘先生自成功大學畢業後,1985年創辦「台灣阻抗公司」,四年後國巨與台灣阻抗合併(原國巨消滅,台灣阻抗更名為國巨),1993年國巨成為台灣第一間上市的被動元件公司

Organic+Inorganic,國巨開啟併購之路

被動元件市場在1990年代以美、日、歐等外廠主導市場,當時國巨採取即時供貨策略製造出與外廠的差異化,成功在台灣市場取得領先地位,然而被動元件的市場競爭者眾多且產品單價低,放大規模以壓低成本有其必要,除了自主建廠之外,國巨開啟其水平 & 垂直併購整合

國巨1993年上市後,借助資本市場的力量積極擴廠並開啟併購之路,陸續於1995年併購新加坡電組廠ASJ、1996年收購智寶34%股權、1997年併購德國電阻製造廠 Vitrohm 集團 & 奇力新4成股權、1999年併購美國通路商 Steller/Paccom 100%股權,持續整併海內外同業放大規模

而在諸多併購案中,2000年國巨斥資180億台幣收購飛利浦全球被動元件部門,無疑是最重要的一項里程碑,該次收購後,國巨擠身全球第三大被動元件廠,僅次於日商村田及 TDK

然而,多次併購與投資也讓國巨的股本快速膨脹,國巨1993年掛牌時股本為6.5億台幣,藉由盈餘轉增、公司債轉換以及多次現增籌措資金,到2001年時國巨的股本已膨脹到200億台幣,成長30倍之多,讓EPS表現不亮眼,2002年後面臨被動元件景氣反轉以及庫存過剩的問題,國巨開始打庫存減損,另外2004年因為新的會計公報適用,國巨需認列併購飛利浦百億的資產減損,自此股價長期疲弱不振

爭議-聯手KKR的下市操作

2011年4月,陳泰銘董事長與當時國巨大股東KKR(國際私募股權基金)合資的投資公司「遨睿股份有限公司」,宣布將以每股16.1元的價格,公開收購國巨的所有流通在外持股,收購後將國巨下市私有化,理由是國巨的股本過大,EPS 很難有起色,不利股東價值,不如以溢價收購下市重整後再圖打算

此番操作在市場上引發軒然大波,原因如下:

  1. 16.1元的收購價格雖然為當時近7年新高,但多數小股東不滿其長期配息率偏低才導致其市場評價不好,同時2010年國巨的EPS 創下1.89元的近10年新高,卻選在2011年私有化有圖利大股東(陳董持有投資公司55%股權)的嫌疑
  2. 改善EPS的方式並非只有私有化一途,可透過減資減少股本操作(如多年前的晶華酒店),國巨雖然EPS不亮眼,但每年穩定獲利且產生自由現金流(NTD 20–30億),另外當時國巨帳上現金有NTD 80-90億,要操作減資瘦身並非不可行

筆者推測,對KKR來說,只要收購下市後進行減資,就可立即拿回部分投資現金,國巨每年產生的現金流也足以支應收購的借款利息,此外被動元件產業講求規模經濟也屬於景氣循環類股,景氣好的時候賺的錢更多,這樣的項目是PE Fund會有興趣的標的

最終這項下市案被經濟部投審會以資訊揭露透明度、價格合理性等理由檔下,2013年更修改企併法,要求上市(櫃)公司若要下市,需要2/3以上股權同意拉高私有化門檻,這次修法也被簡稱為「國巨條款」

奧義-增減資操作+庫藏股

2011年私有化計畫告吹後,國巨果然開始其股本重組計畫,自2013年至2017年期間,國巨共減資4次,股本從約221億元下降到最低35億,國巨的股價也從個位數緩步攀升至50–60元的水平

2017~2018年,被動元件龍頭廠商日本村田,宣布要退出部分消費型被動元件市場,專注高階產品生產,消息傳出後立刻帶動國巨股價大漲,國巨股價也衝破千元大關

但國巨隨後的資本市場操作,再度引發市場上的關注

1. 高價庫藏股護盤

2018年國巨股價創下新高之際,發生國巨董娘賣股事件(申報以鉅額交易方式出脫1.2萬張持股),股價隨即自高點1,310元大幅下殺,爾後雖宣告啟動庫藏股護盤(花了24億從市場上買了2,900張股票,每股成本816元),但仍護不住股價,到2019年8月,股價跌至200元

2. 增減資/庫藏股實行的邏輯

增資:2020年國巨發行GDR、可轉債籌資USD 8.4億,這類發行通常會提供特定人 or 法人認購

減資:2021年註銷在2018年買入的庫藏股(原本是說要轉讓員工),同年再度啟動庫藏股計畫,這次花了近19億買入4,000張,每股成本469元,爾後又於2022年宣布減資2元

看得眼花撩亂是嗎? 這段期間國巨連續的增減資+庫藏股手法,讓人搞不太清楚,國巨到底需不需要資金,雖然減資理論上免稅,但公司選在海外發行新股後又推動減資,也難免被懷疑是在減少小股東的持股,而讓特定人認購享受更多公司經營成果

庫藏股 & 減資操作也牽涉到資金運用效率的問題,若採用減資,以2022年減資2元來計算,公司只需要付出2,000元就可以回收200股股票,但採用庫藏股註銷方式來做,若股價為400元,同樣花2,000元只能買到5股,而公司前後花了43億買進庫藏股,如果用來減資,似乎更符合整體股東的利益,也降低為特定人護盤的嫌疑

國巨的全球併購步伐仍未休止,未來又會採用什麼樣的資本市場工具發展,讓我們看下去

研究資本市場故事,發掘更多資本運作邏輯,我是Leon,喜歡的話再請點擊下方小手給我鼓勵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