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器、平台、群眾,效率的競爭

Leon's View
9 min readMar 13, 2018

--

新經濟與傳統經濟的競爭,就是效率的競爭。

Hi 我是Leon,今天要與大家分享讀完『機器、平台、群眾』後的一些想法

這本書有三大主題:人機協作模式的改變、平台與產品的互動、群眾智慧與核心的互補,探討AI演算法、網路的效應和群眾智慧的力量如何改變人類的商業模式。個人以為,三個主題其實都是圍繞在新科技應用如何改善傳統商業模式的效率,其中對我啟發最大的,在於平台如何改變產品與人的互動模式,本文也將著重於此部分說明。

本書作者首先從資訊產品出發,將這類產品稱為『位元經濟』,而將過往的實體產品稱為原子經濟,他總結出位元經濟的三大特性:免費、完整、即時

免費:多複製一份產品的成本接近於零,也就是生產邊際成本為零。

完整:複製一個跟複製一百萬個產品,品質都一致

即時:藉由網際網路的特性,可以很快地把產品服務推播到全世界

作者認為,這三項特質,幾乎是實體產品所不具備的,原子經濟或可藉由大量的生產、嚴格的品管和全球貿易網絡,壓低邊際成本、保證品質一致和服務全球化,但還是無法如同位元經濟一樣,天生具有這三大特質,因此在效率上有天壤之別,實體經濟處在效率競爭劣勢。

而線上平台利用位元經濟這三個特性(免費、完整、即時),改變了實體經濟的遊戲規則,例如WhatsApp、Line取代了傳統的簡訊傳遞、AWS、GCP、Azure的雲端伺服器讓企業不需再自建機房、Airbnb更有效的媒合旅客與住宿、Spotify音樂串流改變了唱片發行市場。

平台效益最大化:互補品與需求曲線外移

相對於實體經濟,平台經濟具有很明顯的成本、效率優勢,那平台究竟該運用什麼策略來最大化效益?

作者運用了iPhone的個案和經濟學的原理進行說明,經濟學中,當價格上升時,需求量會下滑,當價格下滑時,需求量會上升,因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負斜率的需求曲線(如下圖)

經濟學有另一種情況叫做『互補品』,概念是,A產品與B產品是互補品,當A價格下滑時,會讓B的需求曲線外移。

舉例而言,漢堡麵包跟牛肉這兩項產品都是生產牛肉漢堡的必要原料,當牛肉價格下滑的時候,製作牛肉漢堡的店家成本降低,可以用降價吸引更多消費者,讓牛肉漢堡銷量增加,但牛肉漢堡銷量上升,店家必須增加對麵包的採購量,儘管麵包並沒有變得比較便宜。

有趣的現象發生了,儘管麵包價格不變,但需求量卻增加了,這在經濟學中稱為需求曲線外移,麵包的需求曲線外移,麵包廠商的獲益變大了。

回到iPhone的case,iPhone有App Stores平台,藉由開放外部使用者開發App,蘋果的App Stores平台充滿各類型的App(遊戲、運動、財務規劃等等),不論這些App是免費的或是付費的,不同類型的使用者的效益都能夠擴大, 帶動使用iPhone使用者效益擴大(因為你買iPhone才能用蘋果ios應用程式),推動需求曲線外移(價格不變,需求上升)。

新的疑問來了,為什麼有人願意開發免費的App讓大家使用,這部分的動機很複雜,有些人是基於公益、自我滿足,有些人是策略考量:「我要賺錢的不是主要的服務,而是附加的服務。」,這也是不少新創會採行的商業模式,但要講下去就要花相當大的篇幅,本次就先略過不談。

從上述內容,我們可以發現iPhone是採用開放式的策略,藉此創造許多互補品,讓需求曲線外移,但開放的平台策略就一定是好嗎?

本書作者認為,雖然Apple開放外部使用者開發應用程式,但也相當注重平台品質跟使用者體驗,雖然外部使用者可以開發APP,但產品只能在蘋果的App Stores上架,且內容要讓Apple先審核才能推出(平台策展),目的是要管理使用者體驗。

平台成長的關鍵

作者將平台分成兩種類型:單邊平台、雙邊平台。

單邊平台:當某一端使用者增加,會讓同一端其他使用者的效益增加

雙邊平台:當某一端使用者增加,會讓另一端其他使用者的效益增加

雙邊平台是大多數平台新創的營運模式,媒合供需兩端的需求,從線上購物網站到實體虛擬服務結合,比如Uber、Airbnb、ClassPass、Upwork,便是用平台來提供實體服務,媒合叫車、租屋、健身房以及達人接案。

上述這些平台如今完善的服務、龐大的規模,皆是長久累積使用者資訊及不斷優化的成果,那麼一個新生的平台,究竟該如何才能發展壯大?

以小弟的經驗來說,新生的平台是否夠早進入一個足夠大的市場頗為關鍵,一旦使用者習慣了某一個平台的功能,轉換成本就會提高,而新使用者在選擇平台時,更容易被大型的平台吸引,這種效果稱為『網路效應』,本書作者也提出,平台所提出的功能必須能打到使用者的痛點,並不斷優化使用者介面。

早期切入市場、獨特的定位、優異的使用者體驗、明確的解決方案,是新生平台存活的關鍵。

平台進一步的發展,補貼、訂閱與無限量供應

當雙邊平台發展到一定程度後,通常已具有一定數量的供給及需求方,除藉由不斷優化使用介面跟提供優異的互補品拉攏用戶,部分平台還會運用補貼、訂閱與無限量供應策略拉攏需求端,加大使用誘因,藉此帶動另一端的使用者投入。

補貼策略部分,小弟以台灣街口支付為例,街口支付是一款掃碼的支付平台,掃碼支付這種技術的門檻並不是太高,因此競爭者眾多,台灣除了街口,還有Line Pay, Gomaji Pay等支付平台,掃碼支付業務處在戰國時代。

中國的微信支付是一個比較特殊的例子,微信支付之所以能成為主流,是因為微信是一款通訊軟體,地位就如同台灣的LINE一樣,下載量相當充足,當要結帳的時候,如果可以直接用微信App支付,那使用者下載另外一款類似的掃碼App的動機就減弱了,因此微信在當地成為了市場主流。

回到街口支付,街口先天不具有微信那樣的大量App下載條件,如果使用者數量不多,那商家安裝街口支付硬體設備的動機就也不會太高,因此街口藉由提供消費者購買上的優惠(購物折價、街口幣回饋),吸引大量的使用者下載App,進而帶動商家加入街口、裝配硬體的動機。但補貼這一招也不是街口才會用,早先前Gomaji Pay就有用過類似的方式吸引使用者,但最終仍撐不住這場燒錢大戰而結束補貼,補貼的缺點就是,當補貼結束用戶可能就會刪掉App,等於之前的資源投入都白費了。

依小弟的觀察,街口藉由持續的補貼優惠吸引消費者,並擴充平台上的其他功能(叫車、外送、點餐),目的就是要建立消費者的使用習慣並增加轉換成本,這也同時呼應了本書作者所提到的『互補品』概念,互補品(支付以外的其他功能)讓使用者的效益增加,帶動街口的需求曲線外移,當然這個模式究竟可不可行,還需要再觀察。

這裡又可以衍生出另外一個議題,平台應該要降低供給/需求哪一端的使用成本來吸引用戶,這又牽涉到經濟學的交叉彈性原理,在此情況下,需求曲線不再是一條直線,而是一條曲線,平台應該要思考降低哪一端的成本(售價),可以獲得最大的利益(R)。

小結:補貼策略應該建立在消費者具有一定品牌忠誠度/高轉換成本的情況下才發動。

訂閱與無限量供應的部分,本書作者舉了一個國外平台的案例進行說明,ClassPass是一個健身平台,使用者可以在平台上找到離自己最近的健身房團體運動課程,並透過平台馬上購入課程,這對於健身愛好者是一大福音,而對於健身房來說,可以讓原本有空檔的課程完銷增加收入,也是好事一樁。

這種模式下,健身房的風險在於,透過ClassPass臨時來的人如果超過預期,會排擠到健身房原本的會員用戶,這也就是原子經濟相對位元經濟的差異,供給量是有限的(無法無限複製),但ClassPass藉由演算法和過往累積的用戶數據來預估課程、時段的銷量,總是能準確的拿捏數量。

位元經濟與實體經濟的結合,也就是現在很多人在提的O2O(Online to Offline),相較於純位元經濟(Spotify、Netflix),商業本質又有所不同,因為實體經濟有產能、產品利用率的問題,O2O平台的角色,轉化為協助實體經濟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作者在此引入一個相當重要的概念:「營收管理」,實體經濟有時會因為曝光量不足等問題,無法將產能和產品銷售最適化發揮,產品或服務就浪費掉了,這種產品或服務作者稱之為「易腐的存貨」,平台藉由演算法和大量數據,協助管理了實體產業中供給方的存貨,調派資源來填滿過剩的產能,這樣的營收管理功能也是一種互補品。

回到故事,隨著用戶/合作的健身房增加,ClassPass推出了一項訂閱制功能『ClassPass Unlimited』,使用者只需要支付一定的月費,就可以單月無限次數參加課程,此舉吸引了不少的新用戶加入,繳月費就可以不限次數參加健身房團體課程,聽起來很棒不是嗎?

但很不幸的,『ClassPass Unlimited』最後失敗了,這項創舉失敗的原因很簡單,雖然用戶跟營收都增加,但因為使用者用太多次了,次數多到讓ClassPass無法再繼續負荷使用成本,最終只能停掉這項服務。這是否代表,訂閱制搭配無限量供應是不可行的商業模式?這一點就容小弟賣個關子,由各位讀者去讀『機器、平台、群眾』找出答案吧。

總結一下本文所提到的觀念:

  1. 位元經濟具有三大特性:免費、完整、即時,這些是大部分實體經濟所不具備的特性
  2. 平台藉由開放策略、互補品以及品質管理,有機會為平台帶來更大的效益
  3. 獨特定位、優異的使用者體驗、明確的解決方案,是新生平台存活的關鍵
  4. O2O平台相較於純數位平台的商業模式有所不同,因為實體經濟多不具有免費、無限、即時這三大特性,平台的作用轉換為提升實體經濟的運作效率。
  5. 補貼、訂閱與無限量供應是吸引用戶的手法,但要思考如何留住用戶並找出能持久的商業模式。

如果你覺得本篇文寫得不錯,還請不吝點擊下方的小手掌鼓勵喔(Clap)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