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個找回自己的研究

Sasha Chen
抵達,最近的遠方
10 min readMar 19, 2019

或許你是設計研究員、設計師、專案經理…等,任何可能需要碰到「研究」的角色。你可能偶爾會迷茫「要怎麼做研究才是對的?」「要怎麼深化自己研究的能力?」「研究要做到什麼樣的程度才更能幫助設計轉化?」坦白說,我相信一百個研究員就有一百種樣子,所以在這裡,想多花一些時間跟你一起思考,你的第一百零一種樣子可能可以是什麼?

質化研究是找回自己的研究

「質化研究就是找回自己的研究」是我在「質化研究之經驗敘說 — 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這本書看到的,當時正在某大學講堂裡協助一場工作坊的進行。中場休息的時候,發現走廊的矮書櫃上,排排站了一些書,掃視後就抓起了上頭寫著「質化研究」、「經驗」、「敘說」這幾個關鍵字的書,也順便幫它把膠膜給拆了。

翻拍自「質化研究之經驗敘說 — 質化研究的六個修煉」

那時候的我正在思考「設計研究」的意義,以及設計研究「之於我」的意義,所以很自然地就被「找回自己的研究」這句話給吸引。在這裡,就借了這句話,來分享我自己在走了四、五年的設計研究後,為什麼認為找回自己這件事很重要?我怎麼找回自己?找回自己對做研究的幫助是什麼?

為什麼找回自己很重要?

為了向同行的人介紹我是誰,我會說我是「設計研究員」。還好我不是太喜歡社交活動,所以也不常需要向很多人介紹自己在做什麼,不過那樣的經驗大概就是放空 3 秒,然後每次講的都不一樣。最近一兩年的研究範疇多著重在醫療健康領域,也曾帶過一個體驗設計部門,人不多小貓兩三隻,但為了讓我比較好做事,所以獲得了一個「體驗設計部經理」的職稱。偶爾我會自詡為長輩,請夥伴們尊重一下長輩,比如說要去拿便當的時候。

在進入使用者經驗設計,或服務設計、或體驗設計…(這就是為什麼「設計研究員」是最簡單的稱號)之前我曾經是手術房護理人員、整形外科診所護理長。有人會問「過去的角色一定讓你現在的工作更得心應手吧!這一路是怎麼規劃的呢?」這裡面天大的誤會就是,我現在做醫療健康領域的設計研究,跟過去的護理背景其實沒有太多直接的關係,很單純就是「一路闖關,拿到鑰匙,再進到下一個世界。常常卡關,也還不知道什麼時候才會破關的狀態。」

當年在手術室帶新進護理人員的時候,有一個步驟是教新人擺盤(器械桌),我會跟學妹說「這是我擺盤的邏輯,這個器械靠醫師比較近,手術中會有我兩手都在忙的時候,這時醫生自己側個身就能拿得到…這台刀的順序很清楚,所以我會照遞器械的順序擺。遇到手術流程比較繁複的,我就會照器械的類型跟大小擺放,重點是要容易找…每個學姊擺盤的邏輯不一樣,你都可以去理解,然後有一天你會排出讓手術能最順利進行的 table」看別人怎麼擺盤,是一個必經的歷程,但關鍵是自己如何去思考自己可以怎麼擺盤。

手術器械擺放檯

如果說一百個研究員就有一百種樣子,那你的那第一百零一種是什麼?很長一段時間,很多人在談論研究員的下一步?研究員還可以做什麼?如果研究慢慢變成所有人都必備的技能,那研究員的角色定位又是什麼?最近我自己的感觸是,如果在過去的經歷中,要說自己犯過的錯有哪些?那麼,其中一個就是「花太多時間在思考自己的定位」。我很喜歡廣告大師喬治‧路易斯對定位的說法「定位的道理非常淺白,就像上廁所前,一定要把拉鍊拉開一樣。」那個章節名稱就叫「定位是屁!」話不是我說的,雖然聽了很舒爽。為了不讓人覺得斷章取義,簡單說明大師的意思是,定位其實是做策略或創意的基礎,根本不需要被大張旗鼓地宣揚,反而造成很多誤解。就像是「我們是以使用者為中心」來做設計一樣。

會這麼說是因為,太多人被困在自己的角色裡,身為一個研究員、身為一個設計師、身為一個產品經理、身為某個領域的專家、身為一個孝順的孩子…我應該做什麼?我被賦予的任務是什麼?老闆的期待是什麼?我們已經花了半輩子的時間(誇張以示強調!)在思考這些問題。那麼身為 __________(請填上自己的名字),我想要做什麼?

過去也很多人談,研究員可以往策略面發展,可以做 PO、PM,往廣告圈走,也可以做廣告策略研究,畢竟研究的本質是一樣的。這是一個很清楚的思考路徑,所以可以幫助往往迷茫的研究者們(研究者何時不迷茫?)開始思考自己可能要點哪些技能。又比如,有些人會得到這樣的建議「你的履歷上就是缺了『大公司』的經歷,你該做的就是先去大公司闖一闖,先拿到這個經歷再說!」這些建議通常接受度很高,也很合邏輯,當然也不是那麼容易做到,但相對於有人告訴你「你要不要試著多了解自己呢!」總是清晰很多!

你有沒有這樣的經驗?一直以來都在向外探索這個世界,探索自己可能適合做什麼?世界的潮流趨勢是什麼?還要學些什麼才跟得上?然後你又再度迷茫了,因為你永遠跟不上世界的變化,好不容易才懂一點什麼是大數據,接著就出現區塊鏈跟 AI。然後又開始思考,我到底要點哪些技能才夠?但你是不是曾經問過自己「在做哪些事情的時候我是開心的?」「我有哪些很棒的特質?」「我做哪些事情常常被稱讚?」要回答這些問題,得先讓自己停下來,回看自己從小到大的經歷,去重新發現自己的能力與天賦。

怎麼找回自己?

這個世界很有趣,我們常常稱讚別人(或被稱讚)「你的邏輯能力好強」、「你好有商業頭腦」、「你好有自己的觀點」、「你好有創意」。但好像很少有「你好包容」、「你好溫暖」、「你好隨和」。還記得有一個國小老師給我的評語是「合作合群」,我不開心,因為這不是「優秀」的特質,而且超普通!邏輯能力+商業頭腦+創意+觀點…=成功,這就是主流價值。主流價值並沒有對錯,但可能會讓某些人很辛苦。

舉例,當一個很溫暖、很有包容性,很能夠接納各種聲音的人的這些特質沒有被看見,甚至因為在主流價值下並不被重視,所以當事人自己也把這些很棒的特質擱下了,然後覺得自己好像比不上別人,邏輯分析能力也沒有別人強、也不是很有創意…,看見了很多自己沒有的,但卻遺忘了自己所擁有的。

Photo by Noah Näf on Unsplash

我前一段時間的研究議題因為跟癌症病人有關,所以也接觸了不少癌症病人。也因此,我的三觀重重地被顛覆,還曾經一度極端到我根本覺得工具、方法什麼的一點都不重要,在這些經歷了很多不容易的人面前,我能做的只是完全把自己放下,甚至不再在乎原本自己準備的問題(對不起老闆),只是跟著對方的故事走。這時候什麼樣的人,會讓對方信任、接納、流下眼淚,就算已經聊了兩個多小時,還是有說不完的話?是一個邏輯能力很強的人,還是一個很溫暖的人?

有人會說,還是要考慮一下訪談的時間,畢竟專注力很重要,工作進程也才能掌控,這才是專業的表現。或許以前接的案子說得通,但直到有一天,終於可以不再在乎自己是否專業,你才會看見自己的本性。

這就又談到工具跟方法帶來的框架,其實就跟主流價值的框架一樣。曾經有一段時間,我超級迷戀「工具」,表妹到我家都不可置信的看著那些排排站的工具書,問我怎麼吞得下這些東西。但那時候我也說不上來,就是喜歡看,看了就是覺得很滿足。甚至前一段時間,在我心情不好的時候,也只想看工具書,看了會覺得療癒…這到底是什麼奇怪的病?直到最近,我才覺察到,因為工具書就是一個按照步驟走,不太會發生什麼意外,然後你就會得到一些東西,可能是新的作法、技能或者一份報告,難怪會起到鎮定安寧的效果。所以工具跟方法在應用上的本質,就是在降低你對新事物的不確定性。身為一個工具人,我完全明白工具的重要性,但更重要的是得清楚知道自己什麼時候該放下,跟主流價值一樣。

工具書一隅

我也曾經分享過我自己的轉職經驗,7 年護理教育、4 年手術室護理師、1 年醫師助理、4 年整外診所護理長,怎麼走到現在?為什麼?我可以暢聊這件事,是因為我已經在這裡了。而如果時間往回推,去問那時候還在做護理工作的我,我絕對不可能告訴你,或許有「設計研究員」這個可能性。意思是,這一切都還是回到,你是不是能持續探索,發現自己喜歡做的事!這件事是不是你的熱情所在?就算有的時候會有點辛苦,但你還是很沈浸其中。所以如果不談「研究員」接下來可以做什麼?或許可以思考,是因為你做了什麼?你喜歡什麼?你不喜歡什麼?讓你成為現在的你(可能是研究員、要兼研究的設計師、要兼研究順便兼一下設計的 PM),以及接下來可以怎麼走下去,誰知道接下來自己會變身成什麼?

2014 年的人生旅程自我檢視

找回自己對研究的幫助是什麼?

如果找回自己,你還在乎自己是不是在做研究嗎?(…誤)洋洋灑灑寫了這些,就是要說做研究其實是很幸福的一件事(咦?哪裡有說了?)在做研究的過程,我們透過不斷地去理解人們在想什麼、感受什麼、產生的行為影響又是什麼?其實也就是在練習透過看見別人來理解自己。換個角度,當我們不斷累積對自己更深層的認識,更了解自己的情緒、行為從何而來,其實就是在了解更多人之前最好的練習。

甚至在開始研究議題之前,你要很清楚的知道自己有什麼樣的偏見?建議在做研究前就先寫下來,你才更有機會從其他的角度,去審視自己以為看見的東西。包括你的團隊彼此之間如何傳遞訊息?公司的行銷部門、PM,所傳遞給你的訊息、認知,可能跟各團隊的 KPI 有關,可能跟他們個人過往的經驗、認知有關。但也不是要抱著懷疑的態度去質疑每一個你所接收到的訊息, 重點是當你在接收這些訊息的時候,必須瞭解這些訊息可能會帶給你的影響是什麼?有了這一層面的認知,才更有機會去探究其他的可能性。

從我開始做癌症病人的相關研究後,聽到了好多精彩又有力量的故事,也開始思考,如何能讓這些病人也能知道自己其實是很有力量的,然後我發現了敘事醫學,再一路走到了敘事治療(後現代心理治療學派)。在敘事治療的學習中,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是去探索「支線故事」,也就是在問題故事之外的精彩片段。當我們在跟受訪者互動時,往往會花很多時間在聊那些不容易跟辛苦(尤其是在醫療相關議題上),但是如果能找到另一條故事線,或許就能讓故事變得更豐厚。在敘事治療裡我們會問「你經歷了這麼多的不容易跟辛苦,但還是這樣一路走到了這裡,是什麼讓你可以這樣一路地堅持下來…」這時候,往往也會有受訪者自己意想不到的美麗果實。

癌症病人議題研究之設計發展討論

這就跟我們在談設計方法上的轉向 — 從「解決問題」轉向「探索可能性」,最終為美好愉快的生活而設計,有了很強力的連結;我們不再專注於解決問題、治病,而是直接去關注讓我們幸福的事。在研究的過程中,因為每個研究案要學習、理解的太多,但總有些範疇、議題,是自己特別有感覺的,也是因為這些感覺把我帶到敘事治療的學習上,這樣的學習,又幫助了我在與人的互動上能有更深一層的連結。

這個世界或許又再度從專業走向全端,但唯只有長出自己的樣子,可以不再擔心世界會往哪裡去。分享我很喜歡的一段話「在目標導向下,你會搜索一本特定的書,但在全方位導向下,你只是瀏覽,看看會不會突然出現什麼有趣的事情。」期待更多不同的研究者樣貌,會帶來更豐沃有趣的世界。

--

--

Sasha Chen
抵達,最近的遠方

一件事的解答,常在經歷另外一件事後才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