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兩大政黨的歷史轉變 #3

--

【第五政黨體系 (1931–1970): 新政聯盟 (民主黨) vs. 共和黨】

▋ 背景
在之前第三體系 (南北戰爭) 和第四體系 (進步時代),大部分時間行政權在共和黨手上。而在此時期,則是由民主黨長期執政。美國熬過了經濟大蕭條,打贏第二次世界大戰,在國際上與蘇聯等交鋒。在國內則是有風起雲湧的民權運動,美國有色人種終於在法律上得到平等的權利。美國經濟大蕭條以及之後的振興經濟措施,使得傳統投票陣營開始鬆動,各種新的議題和聯盟相繼組成,最後導致共和以及民主兩黨在政策上大對調,逐漸成為今天各位所熟悉的兩大黨。

美國 30 年代初經濟大蕭條,人民對於共和黨的自由放任經濟失去信心,轉而投向主張大政府主義,希望聯邦政府介入紓困計畫和大型建設的民主黨。民主黨總統小羅斯福 (Franklin D. Roosevelt) 總統開始推行一系列的「新政 (New Deal) 」,並且獲得許多原本水火不容的選民結構支持,形成了堅強的新政聯盟 (New Deal Coalition) 。此聯盟讓民主黨在接下來 30 年把持著行政權,也使得美國政黨地圖產生大調整。

為了拯救美國的高失業,新政基本上是一系列的政府經建計劃,動用聯邦政府的資源做大型基礎建設以增加就業和帶動經濟活動,並且對失控的華爾街金融體系大刀拓斧改革。新政聯盟的支持者包含: 城市勞工、中產階級、低收入戶、社會主義者、工會、黑人、猶太人、天主教徒、農民、自由派知識分子、進步派的共和黨員、還有南方民主黨員 (也就是白人「領主」,因為新政的南方工業化政策他們也是既得利益者,並且羅斯福先保證不破壞南方的種族隔離政策) 。

同時,羅斯福在大城市大量使用所謂的政黨機器 (city machines) — 也就是利用該城市的民主黨組織架構,配合政府的公共事業振興署 (Works Progress Administration; WPA),讓失業民眾可藉由民主黨的體制來得到政府的救濟工作,繼而對民主黨忠誠。這在現代聽起來是十分荒謬,但這種分贓制度在美國政治歷史上,民主以及共和兩黨都用過十分多次,後來也因多次公務員法案改革而被禁止。然而這制度也令鄉下窮人十分眼紅城市窮人,並對城市居民的腐敗感到不滿,種下日後政治上城鄉對立的種子。

▋ 民主黨 (Democratic Party)
此一時期的民主黨,已經逐漸地成為今日的民主黨,但仍然是屬於精神分裂的狀態。一方面,南方民主黨仍然是堅持種族隔離、白人至上的政策,不准許聯邦政府插手南方州的種族事務,但是歡迎聯邦大政府的經濟投資。而北方民主黨,則是開始變成自由派知識分子的歸所,支持各種社會安全網、政府大型經濟計劃、補助窮人、投資公共教育、對移民友善、保障少數民族權益。

由於新政初期羅斯福需要南方民主黨員的支持,策略性無視黑人種族隔離問題。然而到了中後期,北方民主黨員便逐漸開始與南方民主黨在種族議題上分歧,一直到 50、60 年代民權運動後,南北民主黨正式分道揚鑣。民主黨組成的新政聯盟,除了 1952 和 1956 被共和黨支持新政的艾森豪選上總統,其餘時間都由民主黨長期入主白宮。

▋ 共和黨 (Republican Party)
自從共和黨進步派逐漸離開共和黨陣營後,此時期共和黨已逐漸轉為現今所知的保守派。在經濟大蕭條期間,仍然抱持著市場經濟會自動矯正的理念,反對一切羅斯福新政。由於在二次大戰期間,又主張不干涉政策,並且出了幾個對納粹綏靖的政治人物 (像是Thomas Dewey),所以在選票上一直表現不如民主黨。如前述,羅斯福在中後期由於在全美國的支持度十分牢固,已不再需要南方民主黨票源,便漸漸開始檢討南方的歧視政策。

此舉讓南方民主黨與共和黨組成所謂的保守聯盟 (Conservative Coalition),希望能讓美國回到 1930 年代以前的模樣。雖然新政聯盟的民主黨總統在接下來的 30 年長期掌握白宮,但保守聯盟卻長期掌握國會。有趣的是,雖然這些南方民主黨在保守思想上與共和黨一致,但由於南方鄉民仍有 「共和黨是林肯黨,林肯是摧毀南方的仇人,叭叭~」的思維,所以仍保持著民主黨黨籍,跟北方民主黨同黨異夢。共和黨同時也分兩派系,較為左傾支持新政的佔據美國東北,而保守派 (多數) 則占據美國中西部。

▋ 後評
此一時代隨著新政聯盟在 1964 年瓦解而終結。隨著經濟大蕭條和二戰結束,政治機器運作已不再是美國人生活的一部分。由於經濟結構的改變和人口遷徙,工會的勢力也大不如前。而在經濟型態改變造成的都市貧窮以及接踵而至的都市犯罪,也是民主黨內時常內鬨的議題。

然而最大的議題,終究是 50、60 年代的民權運動,顛覆整個美國社會。民主黨總統詹森 (Lyndon B. Johnson) 突破各方壓力,簽署了《 1964 年民權法案 (Civil Rights Act of 1964) 》以及《 1965 年選舉法案 (Voting Rights Act of 1965)》,終於在法律上保障了全美各種族的政治權力(但卻遺留許多結構性的問題至今仍未解決)。然而,此舉造成民主黨支持者大分裂,民主黨至此被定位為自由平權派政黨。共和黨藉此議題發揮,向南方民主黨支持者訴諸保守的意識形態,又被後世稱為「南方策略 (Southern Strategy)」。在南北戰爭結束後的一百年,聯邦政府終於迫使南方結束種族政策,然而共和黨已非林肯的大聯邦主義、自由派思想、帶點輝格色彩的共和黨;而民主黨也已非屢屢被南方白人奴隸主意識形態所綁架的民主黨。

1964 年總統大選,共和黨參選人高華德 (Barry Goldwater),雖然在全美各州失利,唯獨贏得五個民主黨南方鐵票州,至今美國南方大部分時間成為共和黨鐵票州,兩黨意識形態和投票意向正式翻轉,成為我們所熟悉的今日共和黨與民主黨。

【第六政黨體系 (1970 — 現在): 民主黨 vs. 共和黨 】

▋ 背景
我們現在正處於所謂的第六政黨體系。由於是現在進行式,目前學術界仍對此時期有許多爭議。整體上來說,此體系開始於 1960 年代,民主黨的新政聯盟宣告瓦解,而兩大黨在政綱以及鐵票區正式對調,形成我們今天熟知的政治版圖。

1970年代越戰的失利引發了廣泛的反戰情緒,導致了全國範圍內的示威遊行和抗議活動,也隨之將社會運動推向高峰期。民權運動、女權運動和環境保護運動等得到了強大的支持,推動了許多重要的改革。例如,1972年通過的《教育修正法案》禁止對基於性別的教育歧視,為性別平等奠定了基礎;同年通過的《清潔水法案》和《清潔空氣法案》標誌著美國政府開始採取積極行動保護環境。然而在經濟上,美國則因石油危機打擊,造成通貨膨脹率以及失業率飆升。

選民對現況的失望,促使了1980 年代共和黨的雷根 (Reagan) 崛起,他打著保守主義的旗號,其中包括減稅、削減政府開支、提倡自由市場和私有化等措施,以期刺激經濟增長和減少政府干預。此時的美國的經濟雖有成長,拜於個人電腦的普及以及網際網路的發展,但政府的財政赤字也增加三倍。

1990年代又可稱為柯林頓時代,他實施了一系列的經濟政策,包括財政紀律、自由貿易和財政改革,使得美國經濟迎來了最長期不間斷的增長和繁榮。然而在他第二任期,股市和創投大量注入膨脹的網路業,造成了 2000 年的達康泡沫。此外,克林頓政府還致力於國際合作和外交關係的發展。在蘇聯已經瓦解的情況下,推動了與東歐國家的關係正常化,並且致力於成立世界貿易組織 (WTO)。

然而,1990年代也是美國社會面臨重大挑戰的時期。種族和性別平等的問題持續受到關注,導致了一系列的社會運動和法律變革,例如《家庭醫療假法案 (Family and Medical Leave Act)》和《1994年犯罪法案 (1994 Crime Bill)》。此外,財富和收入的不平等問題日益突出,使得社會分裂和政治對立加劇,成為當時美國社會的主要關注點之一。

在蘇聯解體後,美國負擔起全世界的穩定以及安全,但也引起地方武裝勢力的不滿,招來了 911 攻擊。接下來長達十幾年的反恐戰爭,給美國造成了十分大的財政負擔。雪上加霜的是 2007 的次級房貸危機以及 2008 年的金融海嘯,導致了大量失業和房地產市場的崩潰,重挫美國的國力,也造成了美中關係己消彼長。

在社會方面,2000年代初期也見證了美國社會的多元化和變革。種族和性別認同平等的問題持續受到關注,同性婚姻合法化和種族歧視問題激起了廣泛的討論和對立。此外,新興科技的快速發展,如社交媒體和智慧手機等,也對美國社會的結構和經濟產生了深遠影響。美國兩大黨在經濟、稅務、平權、宗教、健保等議題上持續攻防,且兩黨的支持者都有極端化的趨勢。

老波將川普派與共和黨,以及進步派與民主黨分開陳列,以示差異。

▋ 共和黨 (Republican Party)
支持小政府主義、自由貿易、重商主義、降低稅率、反對環境保護政策、以基督教理念為傳統 (反對同婚、反對女性墮胎權)、反對健保改革、節約政府開支 (減少各項社會保護傘)、緊縮移民政策、國際多邊合作主義。主要支持者為銀行業與工商業巨頭、傳統產業、鄉村選民、白人男性居多。

▋ 川普派 (Trump Republicans)
無限期支持警察 (黑藍旗眾)、反自由貿易、孤立外交、降低稅率、反對環境保護政策 (開採傳統能源)、尊崇基督教基本教義派 (福音教眾)、偶爾干涉商業 (偶爾反對,並無一定標準)、反對全國健保、反對美國聯邦政府、反對現有國安國防體系、緊縮移民政策 (同時發表反拉丁、反伊斯蘭言論)、反對種族與婦女平權運動、反對任何主流媒體和政策智庫、反對學術界/醫界/科學界的「建制」。主要支持者為基督教激進派、受經濟全球化威脅、鄉村選民、平均教育水準較低、白人男性居多、同時也吸引許多白人至上主義者,倡導「南方將在崛起 (The South shall rise again) 」言論者。

▋ 民主黨
支持大政府主義、勞工保護政策、增加富人稅和企業稅、關注全球暖化和環境保護議題、宗教文化多元主義、支持健保改革、擴大投資社會保護傘、改革移民政策,國際多邊合作主義。主要支持者為中產階級、都市選民、民族多元、分布於美國東西岸及各州較大城市及學術聚落。

▋ 進步派 (Progressives)
作為民主黨裡的一個分支,其基本理念跟傳統民主黨並無太大差異。但進步派偏向較為激進且具有轉型性的政策建議,旨在挑戰體制性的不平等和不公義。他們通常優先考慮像是全民健保、氣候新政、司法改革以及免除大學學費等議題。進步派通常主張加大政府在經濟中的干預力度,支持財富稅、企業監管以及財務重新分配。在外交上,他們主張與對手和競爭對手進行外交接觸,並對大國競爭採取批判性的態度,特別是關於美國、中俄之間的競爭。他們強調需要在競爭和合作之間取得平衡,避免新的冷戰心態,以免加劇緊張局勢和衝突。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