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要素調節法,讓你擁有100倍的自在與快樂!

陳亭勻 (Selena)
資深產品經理的職場告白
8 min readApr 20, 2018

日前,我參加了一個 coding 自學聚會。經過 1.5 天學習後,準備下午的 demo。熱心大方的主辦人宣布:「4 小時後,各組要登台說明團隊的開發成果。」

當時,團員程度不一,眼前的專案進度是 0,還沒有基礎發想,只知道應該要串連開源資料庫,結合地理位置顯示,展出一項服務應用。

如果是你,目標會怎麼訂呢?

時間,是每個人最缺乏又不能忽略的要素。(Photo by Seth Macey on Unsplash

在回答上面的問題之前,我們先來看:

什麼是 3 要素調節法?

  1. 時間:距離完成期限,還有多久?
    通常這一項是最難改變的要素,尤其是簽約案件,或者考試時間、婚宴日子等,多半寫死了籌備期。
  2. 資源:我有多少人力、資金、素材、其他資源,而可運用的工時又有多少?
    這對企業公司相對較容易調整,但對個體來說,除了壓榨自己的時間以外,其他都不容易獲得。
  3. 規模:我的成果要做到什麼樣子?
    這是最應該改變,但通常最少人會考慮的一點。當你有權能夠改變展出規模時,更應該好好思考追求的規模大小。

這些,是我規劃活動、設計產品、管理時程等各種情境時,唯一考慮的三個要素。下表則是調節法的基本示範:

透過調節這 3 個維度,就能掌握事情的成敗機率,也不至於因過度要求而陷入沮喪連鎖。

在此來看另一個情境:
你想申請國外的學校/打工度假/留遊學,簽證申請的時間定於 1 年後,機構的規則是至少有一張語言證明(不限級別,只限考試類別)。

請你想想,如果是你,會怎麼做?

假設你的目標是一年後要考過日文檢定,在考試時間不可變的情況下,就該依據手上的資源(學習時間、教材、教師等),調整你追求的目標規模(考試的級數)。經過合理調整,達成這個目標是容易的。

在不打瞌睡、不崩潰、不過勞的前提下,我平日每天約有 1 個小時的完整時間可學習,假日可提高到 4 個小時。實作一週後,我認為每週 13 小時的學習強度非常合理!於是,我查了「維基百科」,確認一般日文檢定的學習時數分佈:

日語學習時數 By 維基百科

屬於漢字文化圈的我,假設能在一年 52 週中都保持上述學習強度,最終大概能有 676 小時的學習時數。換言之,至少可以考慮 N4 測驗,拚一點可以衝 N3 。

這番考量結束,便開始安排學習進度、蒐集相關教材資源;與此同時,展開學習,才能真的將證書拿到手。

你又會怎麼做呢?

朋友 A,早早就將目標定在 N2 。他認為,網路上那麼多人,都能在一年半間從 50 音零基礎到 N1 測過,因此沒什麼不可能。他很認真,對語言又頗有天賦,如果能維持每週 24 小時的學習強度,N2 大概能手到擒來。

然而,情況在他換了工作後急轉直下。

新的公司工時長,每天平均加班 1.5 個小時。雖然有加班費可領,但長期加班,讓他的身心狀況越來越差,下班後不再那麼有毅力日讀 2 小時,更別提週末只想睡覺。

A 還是想考過日文檢定,但他忘了調整自己的目標。一年期到,只能匆匆上了戰場,鎩羽而歸。他挫折難受,好幾週都在為努力沒有獲得對應的回報而傷心。

旁觀的我,只覺得這些挫折實在沒有必要。

  1. 他其實有收穫,怎麼說現在也有大概 N3 的水準。
  2. 以三要素調節法來說,當資源緊縮時,他就應該要調整目標規模了。如果他將目標調整為 N3 ,並改為備戰半年後的考試,他的 N2 應該也能通過。

換言之,適度調節目標,有機會讓挫折轉為兩次的快樂加成!

Work Harder 之前,你是否已想清楚,自己是否走在正確的路徑上?(Photo by Jordan Whitfield on Unsplash

十年前,我還是大學生時,非常熱衷參與課外活動。當時,每個活動的時間其實很緊,都只有 2 到 4 個月準備期,就得結案寫報告。而當時我的可用時間非常零碎,要打工、學習、談戀愛、打電動,還要把所剩不多的時間分給那一串不同活動。

當時我沒有意識到,我手上同時有 4 個需要全心投入的專案,還一廂情願把規模訂大:「要讓參加的人都驚艷,要竭盡所能地做,要貢獻我所學到的一切,要傳承前人的精彩」,完全忘了自己根本擠不出時間!

於是,我開始了一段早上 7 點出門開會,8 點上課,晚上 6 點繼續開會、排練、做道具的日子。早午晚餐用來談戀愛見朋友,晚上回宿舍還要打個電動紓壓才睡覺。

但還是毀了。

下場其實很好猜:我過勞住院一週,因時間不足、含淚退出熱愛的社團成果發表準備,功課也從前 10 名大幅退步到中間地帶,連帶打工被主管警告不可再遲到。

此外,一心多用的期間,我的夥伴覺得我的心思不在他們身上,開會總是匆匆忙忙,決斷又太倉促。這一切全是時間、資源不足,規模又不縮小的苦果,但我無法說明,只能眼睜睜看著信用跌到谷底。

可以說,所有可怕的事情都發生了。

而我最大的收穫,是北上趕來照顧我的母親,在病榻前給我的忠告:

你熬夜想換更多時間,拿到更好的成果,但是身體垮了,反而要花更多時間來彌補傷身,最後還是一無所獲。

你要想清楚,什麼東西可以犧牲,什麼東西不可以,才不會白費工夫。

如果,當年的我已經悟得這項平衡式,也許年輕、貪要所有機會的我,還是會很忙很忙。但我將調整自己參加的角色,合理訂立目標與參與程度,不會讓所有事情都崩潰。

這個道理,至今我仍記著。以加班為例,無論在國外還是國內,我的看法大抵如此:「專案進入衝刺時段,若偶爾加班就能讓專案目標達成,那值得試試。但如果怎麼加都沒救,只是上級拿來評估『努力』、『負責』的時數表,那麼專案的問題出在規模而非時間,就不該加班投入更多無謂的成本。」

選擇,非常困難。但你已經掌握了一個重要心法。 (Photo by qimono on Pixabay)

也許有人會覺得,在職場我該怎麼實踐呢?主管/老闆/上級,就是要我「想辦法」達成!我無法跟你一樣堅持這個方法!

我覺得,這其實不是個問題。

如果你跟我一樣,位居 PM 一職,那就由你去影響整個團隊,慢慢將概念帶入環境中。畢竟,凡是有理智的人,都能理解專案的可行與不可行。你所要做的,就是極盡協調之能事,想辦法在時間、資源與規模中,努力調合。

如果你是被管理的人,而上頭的人只覺得應該要「用加班換取時間,而非調降產品規模或切出適當的驗收 Milestone」,那麼要就是換工作,要就是忍耐。

人生是你的,在理解方法以後,用或不用,終究是你的選擇。

最後,回到開頭那個案例,來談談這個極短期專案的目標設定。

我的解法如下,也歡迎另有想法的朋友分享:

1. 時間很少且不可變動
只有4個小時,再加上是團體demo,在不影響其他團隊發表行程的前提下,所有成員都應把時間當作唯一不可動的指標,調整目標規模,並盡力貢獻資源。
2. 規模求小
由於時間極短,建議選擇基本應用法,或者改變demo方式。即使目標訂大,但沒做完就算了,改講「專案製作過程中遇到的困難,以及目前的成果」。
3. 資源稀少
由於團員程度不一,因此讓老手主Coding,其他人可幫忙製作假資料、假圖、甚至發表用簡報,或搜集debug法。如此,可避免只有少數人輸出資源,部分人閒置、連資源都沒抓住。

我們終究都會明白:「成功不是苛求就能得來的。」人確實應該要努力追求所想,但必須在合理範圍內實現,切莫將自己逼入死地。

盲目在稀少的時間與匱乏的資源下,追求過高的目標規模,那失敗絕對可以預期。

現在,你已學會正確評估可行性,而且記得隨著事情變化調節時間、資源與規模,不再死守綱要、緣木求魚的重要。如若能身體力行,相信你的人生也會越來越快樂、越來越自在,遠離不必要的挫折與苦難。

如果你喜歡我的文字,請給我 1個 Clap;
如果你想看產品經理開發實錄、行銷與電商觀察心得、遊戲與資訊業概況,或者加拿大旅外分享,請賞我 5下或更多 clap 拍拍手 ~ 👏
感謝你的鼓勵,讓我能堅持繼續寫作,與生活對話!❤️歡迎分享與持續關注
文組求生術 http://www.selenac.net/

--

--

陳亭勻 (Selena)
資深產品經理的職場告白

外商 APP 產品經理,8年工作經驗,待過大集團與小團隊,加拿大與台灣,產業橫跨零售、外貿、遊戲、數據分析、行銷、財經資訊。熱衷產品打磨、密室逃脫與用戶行為研究,人生中最久的身份是跨平台遊戲玩家。邀稿請洽:selenaceline@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