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街的故事」:一個淡水,兩種想像

謝宇婷

照片/周明德,攝於1980年代初期的重建街 圖片來源:開放淡水 http://goo.gl/jRhdMw

如果有一天,你居住的小鎮,因為交通革新,突然湧入大量人潮。一瞬間,美麗的落日、愜意的水岸,都不再是你跟其他居民獨享的風景,而成為可販售的商機。你再也不能在傍晚時坐在河畔廣場跟左鄰右舍抬槓,因為新築的藍色公路碼頭取代了原本觀看落日的空間;你兒時上上下下的重建街階梯因為道路要拓寬,兩旁的古蹟街屋一度要被政府拆除,原本要整修的施家古厝在動工後卻被刪除預算,至今仍未修復……

施家古厝前的怪手

這是發生在淡水的故事,也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任何在觀光跟在地之間拉扯的城鎮。如果說淡水因為古意而吸引遊客,那為了觀光而破壞文化地景,千里而來的旅人最後看到的淡水,是不是只餘小吃攤販跟碼頭呢?

不說你可能不知道,平常觀光客在走的淡水老街,其實是後來才興建的。淡水最老的商業街,其實是隱身在媽祖廟巷弄裡的重建街。當時的重建街,因為緊鄰媽祖廟而興起,是淡水最早的漢人商業街,有超過230年的歷史--蜿蜒而上的石階不到百米,卻連結了五座古蹟、十幾個歷史文化空間,以及無數淡水人的生活記憶。許多淡水知名政治、金融、教育界的名人都世居此地,包含醫生作家王昶雄(「阮若打開心內的門窗」作者)。但這條對淡水意義重大的老街,卻因為政府希望拓寬道路,暢通交通,而在2010年4月面臨拆遷。

照片/重建街(日本時期稱九崁街)老照片 圖片來源:開放淡水 http://goo.gl/FhMLD3

當時政府依據的,是1968年制定的「淡水鎮都市計畫六號道路」,延遲多年到2001年才又進一步規劃,且審議過程中,交通局、消防局跟文化資產委員會都一再表示,道路拓寬並不會解決交通問題或帶來地方發展。但地方政治跟工務單位一再堅持,甚至在2010年4月已經發包工程後才舉辦說明會。淡江大學建築系黃瑞茂教授主持的淡水社區工作室,為了讓居民更了解政策的影響,就運用建築與都市規劃的專業,將艱澀的公文轉化為簡單好懂的示意圖。

不只文史工作者、建築規畫學者的呼籲,重建街的存留更召喚出淡水居民的公民意識。2010年5月30日,「我是淡水人」粉絲團成員程許忠號召「站滿重建街」,吸引到上千人塞滿短短的重建街。沒有口號、標語,沉默的公民力量,居然成功的延緩拓寬。

530站滿重建街影像紀錄 影片製作:我是淡水人 Youtube連結

2015年,內政部終於決議發還徵收土地,讓重建街得以保存。但文化延續不只是硬體的保存,更需要串聯人與建築、土地的情感記憶,讓真實的生活經驗被運用、轉化。

重建街的保留,是地方跟政府的角力,也是觀光跟常民生活的權衡。兩者不必然衝突,但卻需要突破「開發必定要建設,保存只是固守傳統」等二元對立的觀念。而重建街創意市集、階梯電影院、地方走讀等的舉辦,都顯示了地方居民如何在傳統中創新,讓生活更加新奇。旅者跟住者的界線,被這些充滿活力的居民主動跨越,讓遊人感受到淡水令人眷戀的氛圍,也使在地人於熟悉中挖掘驚喜。

慶幸的是,因為地方文史工作者的努力跟社區意識的萌發,我們可以有點貪心的想像:

如果有一天,你居住的小鎮,來了許多觀光客,他們好奇地張望著那些你從小習慣的紅磚老房、曲折巷弄,讓你忍不住重新省視故鄉的一切。你雖然有時候會抱怨旅客太多不得清靜,但你還是為小鎮悠久的歷史文化感到驕傲,想讓他們知道更多淡水的故事,那些你走跳山城水岸的歲月。此時,你慶幸有這麼一條重建街,讓你能輕輕吟唱著台語女詞人王昭華的作品「淡水重建街」,然後指向媽祖廟旁的小巷弄,他們往那石板路看去……

媽祖宮的龍爿 一條石版路 石版路共起去 是會通去佗?

古早味的紅磚仔厝 時間倒退嚕 嚕嚕嚕 嚕甲記持光嚕嚕

媽祖宮的厝尾頂 順風耳在站衛兵 風聲足久 喝講欲拆 有影抑無影?

繁華淡水滬尾街 按遮起蒂的呢 ㄟㄟㄟ ㄟ呀露滴諉來諉去 變大代誌咧

從媽祖廟旁巷弄望進重建街

參考資料:

中時電子報,搶救25年 淡水重建街終保留 http://www.chinatimes.com/newspapers/20151111000513-260102

Youtube 影片:

淡水不能沒有自己的老街 https://goo.gl/0mducy

「淡水重建街」,王昭華演唱/作詞 https://goo.gl/ys5odZ

淡水維基館:重建街 http://goo.gl/S7rwRi

黃瑞茂,《藝域書寫:生活場景與公共藝術的行動對話》

台北城市散步 官方網站 / 粉絲專頁 / Instagram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