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台灣最新版加密貨幣政策!台灣虛擬貨幣合法嗎?要注意哪些政策?

比特币合约
14 min readApr 23, 2024

--

投資虛擬貨幣合法嗎?針對如此高風險的投資標的政府有管製嗎?臺灣虛擬貨幣法規有哪些?這應該是許多人投資 加密貨幣 心中的最大疑惑。

欧易OKX APP全球三大交易所之一,注册领永久20%手续费减免。

欧易OKX注册: https://www.okx.com/join/A6789

欧易安卓App下载: http://96681.cc

币安(Binance)注册: https://accounts.binance.com/register?ref=114789569

什麼是虛擬貨幣?

虛擬貨幣是基於區塊鏈技術發行的去中心化的、以數字形式存在的貨幣,並使用加密技術來確保安全性。虛擬貨幣的英文是 Cryptocurrency,有時也寫作 Crypto-currency,使用最多的簡化寫法是 Crypto。

虛擬貨幣不同於紙鈔、硬幣等傳統貨幣以實體存在,而是存在電腦系統中,通過計算機網路充當交換媒介。虛擬貨幣的一個決定性特徵是它們通常不是由任何中央機構發行的,這使得它們在理論上不受政府幹預或操縱。

臺灣加密貨幣協會與薩爾瓦多建立溝通渠道推動虛擬資產監管

臺灣加密貨幣協會(TCA)最近宣布與虛擬資產管理局(VAA)、薩爾瓦多中央銀行(BCES)和總統府(薩爾瓦多總統府)建立正式合作夥伴關系。促進兩國在加密貨幣領域合作與交流的溝通渠道。TCA表示,協會將為薩爾瓦多提供技術和政策支持,幫助其建立健全的虛擬資產監管框架。

主要內容

薩爾瓦多是世界上第一個將比特幣定為法定貨幣的國家。該國於2023年6月通過了《比特幣法》,規定從9月7日起,所有經濟實體必須接受比特幣作為支付方式。該法案旨在促進金融包容性、創造就業機會、促進經濟增長和吸引外國投資。

不過,薩爾瓦多的比特幣法案也引發了一些爭議和挑戰。一方面,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等機構對該法案的合法性、可行性和風險提出質疑。另一方面,薩爾瓦多也有一些反對比特幣法案的聲音,認為該法案缺乏民主程序、透明度和社會共識。此外,薩爾瓦多在實施比特幣法案的過程中還遇到了一些技術和操作上的困難,例如比特幣錢包Chivo故障、網絡攻擊、用戶投訴等。

針對這些問題,TCA 呼籲薩爾瓦多建立虛擬資產管理局(VAA),以確保監管能力和消費者保護。TCA表示,VAA將負責製定和執行與虛擬資產相關的法律、規則和標準,並對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VASP)進行監督和管理。TCA認為VAA將有助於規範加密貨幣交易、防止洗錢和恐怖主義融資、保護用戶隱私和權利、促進創新和競爭。

TCA還表示,該協會將與薩爾瓦多分享其在虛擬資產領域的經驗和專業知識,包括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於2020年頒布的《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管理條例(虛擬資產服務提供商)》,以及 TCA 自行製定的臺灣加密貨幣自律規範。TCA表示,這些文件可以為薩爾瓦多建立虛擬資產監管框架提供參考和借鑒。

TCA 采取這一舉措之際,世界各地的監管機構正試圖更好地應對快速擴張的加密貨幣行業。近日,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主席Gary Gensler表示,加密貨幣市場需要更多監管,並呼籲國會授權SEC對加密貨幣交易平臺進行監管。此外,中國、韓國、日本等國家也加強了對加密貨幣的監管,以防範金融風險、維護市場秩序。

政府的態度和定義

加密貨幣目前不被臺灣央行(「CBC」)接受為貨幣。

2013 年 12 月 30 日,CBC 和臺灣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FSC」)首次發布聯合新聞稿(「2013 新聞稿」),表達了政府對比特幣的立場。根據 2013 年的新聞稿,當局認為比特幣不應被視為「貨幣」,而應被視為一種高度投機性的數字「虛擬商品」。在 2014 年 FSC 的另一份新聞稿(「2014 年新聞稿」)中,FSC 命令當地銀行不得接受比特幣或提供與比特幣相關的任何其他服務(例如用比特幣兌換法定貨幣)。2022 年 7 月 4 日,FSC 致信當地銀行家協會,要求該協會轉發 FSC 禁止信用卡收單機構在臺灣市場提供購買加密資產的信用卡服務的指示,這與 FSC 此前針對網絡賭博、股票、期貨、期權等相關交易禁止信用卡服務的立場類似。截至發稿之日,除這封信外,FSC 尚未進一步正式頒布任何與擬議新要求相關的規則或規定。FSC 於 2017 年 12 月 19 日和 2022 年 3 月 4 日進一步發布了新聞稿,其中 FSC 重申了 2013 年和 2014 年新聞稿中明確的政府立場。

除上述內容外,尚未正式發布、頒布或修訂任何法律、法規或裁決來專門應對加密貨幣的興起,除了下文「銷售監管」中討論的任何具有證券性質的代幣(通常稱為「證券型代幣」,其發行通常稱為「證券型代幣發行」、 「STO」)的提供和發行的法規之外。

銷售監管

指銷售比特幣或具有相同性質和特征的任何其他虛擬貨幣 / 加密貨幣。到目前為止,除了下面討論的 STO 法規外,還沒有專門處理虛擬貨幣 / 加密貨幣銷售的法律或法規。目前,比特幣的銷售被 FSC 視為數字「虛擬商品」而不是「貨幣」的銷售,從臺灣監管的角度來看,一般來說應該沒問題,如果對價是現金,則適用《民法典》中管理「購買和銷售」的一般原則和規則。此外,我們傾向於認為上述內容也適用於與比特幣具有相同性質和特征的其他虛擬貨幣 / 加密貨幣的銷售。

請註意,上述內容受如下所述的「ICO 和代幣發行」約束。

ICO 和代幣發行

針對初始代幣發行(「ICO」)和其他有關虛擬貨幣 / 加密貨幣的投資活動數量不斷增加,FSC 還通過上述 2017 年版本對 ICO 表達了以下觀點:

a)ICO 是指向投資者發行和銷售「虛擬商品」(例如數字權益、數字資產或數字虛擬貨幣)。ICO 的分類應根據具體情況確定。例如,如果 ICO 涉及「證券」的發售和發行,則應遵守臺灣證券交易法(「SEA」)。根據 SEA,ICO 中的代幣是否被視為「證券」的問題將取決於每個個案的事實。

b) 如果虛擬貨幣或 ICO 發行人利用對技術或其成果的任何虛假陳述和 / 或承諾不合理的高回報來吸引投資者,則發行人將被視為欺詐或非法集資。

綜上所述,在 ICO(或其他類型的代幣發行,例如 ICO 階段之前的私人代幣預售)中,核心問題是 ICO 是否會被視為臺灣證券法規下的「證券」發行。根據現行臺灣法律,在臺灣發售和銷售「證券」,無論是通過公開發售還是私募,均屬於受監管活動,應受 SEA 及其相關法規以及 FSC 不時發布的相關裁決的管轄。

證券型代幣和 STO

2019 年 7 月 3 日,FSC 發布裁決,正式將具有證券性質的加密貨幣(即證券型代幣)指定為 SEA 下的「證券」(「2019 年裁決」)。根據 2019 年《裁定》,證券型代幣是指:

利用密碼學、分布式賬本技術或其他類似技術來表示其可以通過數字機製存儲、交換或轉移的價值;

可轉讓;

涵蓋投資的所有以下屬性:

投資者提供的資金;

為共同企業或項目提供資金;

希望獲得利潤的投資者;

利潤主要來自發行人或第三方的努力。

除了 2019 年裁決外,FSC 還於 2019 年 6 月 27 日發布了新聞稿,闡述 FSC 對 STO 政策的要點。此後,FSC 和臺北交易所(「TPEx」)製定了一套 STO 監管規則,並於 2020 年 1 月最終確定了 STO 規則。具體來說,FSC 以 3000 萬新臺幣(「新臺幣」)為門檻對 STO 進行了區分監管。新臺幣 3000 萬元以下 STO,可依 STO 規定辦理;新臺幣 3000 萬元以上的 STO,須先依據沙盒法申請進入「金融監管沙盒」測試,若測試結果良好,則應依據 SEA 進行測試。請參閱以下 STO 法規某些關鍵條款的摘要(即新臺幣 3000 萬元以下的 STO):

發行人資格 — 發行人必須是根據臺灣法律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且非在臺灣證券交易所、TPEx 上市或在新興股票市場交易的公司。

可發行的證券型代幣類型 — — 發行人只能發行利潤分享型或債務型代幣,沒有股東權利。

合格投資者和金額限製 — — 目前,只有「專業投資者」才有資格參與 STO;專業投資者為自然人者,每張 STO 申購金額最高為新臺幣 30 萬元。

STO 平臺運營商

平臺營運者資格 — — 平臺營運者應取得證券商執照,實收資本最低新臺幣 1 億元,並提供新臺幣 1,000 萬元營運保證金。

總發行額容量 — — 單一平臺所有 STO 的總發行額不得超過新臺幣 2 億元。第一個 STO 的證券代幣在平臺上交易後僅六個月,平臺就可以接受處理第二個 STO。

轉賬及記錄保存 — — 平臺營運者應與臺灣證券登記結算公司(「TDCC」)簽訂協議,每日將餘額變動、餘額表等交易信息傳送至 TDCC 備查。TDCC 應向投資者提供 STO 餘額查詢服務。

根據 STO 規定,還有其他一些要求和限製,包括交易(二級市場)、實名製、僅限新臺幣等。

稅收

目前沒有專門管理加密貨幣稅收的法規;但結合跨境電子商務交易和網絡服務銷售征稅的稅法和稅收裁定,稅務機關可能會采取以下立場。

營業稅(也稱為增值稅或「VAT」)

在臺灣境內的平臺上進行加密貨幣交易可能被視為在臺灣境內銷售服務,因此需繳納臺灣營業稅,具體如下:

如果賣家是臺灣商業實體,則賣家將按收入繳納 5% 的增值稅。

如果賣家是臺灣個人,個人應申請稅務登記,並按收入繳納 5% 的增值稅,除非每月銷售額在新臺幣 40,000 元(約 1,300 美元)以下。

如果賣方是在臺灣有固定營業地點的外國實體(例如臺灣分公司),則臺灣分公司應就該收入繳納 5% 的增值稅。

如果賣家是在臺灣沒有固定營業地點的外國實體,並且加密貨幣的購買者全部是臺灣實體,則賣家不會有營業稅問題;相反,購買者將成為納稅人。

如果賣家是在臺灣沒有固定營業地點的外國實體,並且加密貨幣的購買者包括臺灣個人,則外國賣家應申請稅務登記,並就向臺灣個人出售加密貨幣所產生的收入繳納 5% 的增值稅,除非每月對臺灣個人的銷售額在新臺幣 40,000 元(約 1,300 美元)以下。

所得稅

在境內平臺上進行加密貨幣交易產生的任何收入(「交易收入」)可能被視為源自臺灣的收入,因此需繳納臺灣所得稅,具體如下:

若賣方為臺灣地區商業實體,則賣方應將營業收入並入其他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臺灣所得稅。(現行所得稅稅率一般為應稅淨收入的 20%。)

若賣方為臺灣地區個人,則該個人應將營業收入並入其他應納稅所得額,計算應納臺灣所得稅。(現行最高累進稅率為應稅淨收入的 40%。)

若賣方為在臺灣地區有固定營業場所的外國實體(如臺灣分公司),則臺灣分公司應將營業收入並入其他應納稅所得額,繳納所得稅。(現行所得稅稅率一般為應稅淨收入的 20%。)

若賣方為外國實體,且在臺灣設有營業代理人,則由營業代理人代表外國實體辦理所得稅申報表,申報營業收入,並繳納所得稅。(現行所得稅稅率一般為應稅淨收入的 20%。)

若賣方為外商,在臺灣地區無固定營業場所或營業代理人,則應辦理所得稅申報表(賣方可聘請稅務師代為申報),申報營業收入,並繳納所得稅。(現行所得稅稅率一般為應稅淨收入的 20%。)

資金轉移法和反洗錢要求

目前在臺灣,(a) 經營虛擬貨幣或虛擬貨幣與法定貨幣之間的兌換服務,或 (b) 充當「貨幣轉移者」等,沒有所需的許可證。

反洗錢方面,2018 年 11 月 7 日生效的最新修訂的《臺灣洗錢管理法》(以下簡稱「《臺灣反洗錢法》」)將加密貨幣平臺運營商納入反洗錢監管製度,符合規定範圍的企業將適用《臺灣反洗錢法》金融機構適用的相關規則。2021 年 4 月 7 日,臺灣行政院發布裁定(「反洗錢裁定」),解釋了臺灣《反洗錢法》中「虛擬貨幣平臺及交易業務」的企業範圍。《反壟斷法》規定的範圍包括為他人從事下列活動的人:

虛擬貨幣與新臺幣、外幣或中國大陸、香港、澳門發行的貨幣之間的兌換。

虛擬貨幣之間的兌換。

虛擬貨幣的轉移。

虛擬貨幣的保管和 / 或管理或提供能夠控製虛擬貨幣的工具。

參與和提供與虛擬貨幣發行或銷售相關的金融服務。

《反洗錢規定》發布後,金管會進一步發布了《虛擬貨幣平臺及交易業務企業反洗錢和反恐怖融資管理規定》。根據該規定,指定的加密資產運營商和交易所必須建立內部控製和審計機製、可疑交易報告程序、了解你的客戶程序等。該規定自 2021 年 7 月 1 日起生效,但要求轉讓人和受讓人均以匿名方式「轉出」加密貨幣的規定除外 — — 該規定的生效日期將由 FSC 進一步確定和公布。

推廣及測試

臺灣金融科技監管沙盒法《金融科技發展創新與實驗法》(以下簡稱「沙盒法」)於 2018 年 1 月 31 日頒布,並於 2018 年 4 月 30 日生效。製定沙盒法是為了讓金融科技企業能夠測試其金融技術。

根據《沙盒法》,申請人(可以是實體或個人)在進入沙盒之前需要獲得 FSC 的批準。一旦實驗開始,實驗活動可能會享受某些法律法規的豁免(例如 FSC 許可要求和某些法律責任豁免)。

批準的實驗完成後,FSC 將分析實驗結果。如果結果是積極的,FSC 將積極審查現有的金融法律法規,探索修改它們的可能性,之後沙箱中測試的商業模式或活動就可以在法律上變得可行。但請註意,沙盒實體或個人可能仍需要向 FSC 申請相關許可或批準,才能正式開展先前在沙盒中測試的活動。

截至撰寫本文時,它們均與加密貨幣無關。不過,請註意,根據上述 STO 法規,STO 計劃的總額會有上限,根據相關新聞報道,FSC 提到,任何超過此上限的 STO 可能首先需要在監管沙箱中進行測試和實驗。

即便如此,相關的 STO 市場參與者以及一些有爭議的金融科技商業模式和活動(例如 ICO)也有可能希望向 FSC 申請進入沙箱。然而,根據《沙盒法案》,任何實驗活動都需要具有「創新性」。因此,(a) 常見的加密貨幣相關活動(例如 ICO 和 / 或 STO)是否會進入沙盒,以及 (b) 如果是,實驗結果是否會被視為「積極」,仍將取決於 FSC 當時有效的政策和最終決定。

所有權和許可要求

除上述 STO 法規外,臺灣尚未頒布任何專門針對「虛擬貨幣」或「加密貨幣」的法律或法規。因此,除了上述「銷售監管」中建議的 STO 平臺運營商(應獲得證券交易商牌照)外,臺灣法律不存在所有權或許可要求。

礦業

到目前為止,臺灣尚未頒布或修訂任何法律或法規來規範比特幣或任何其他類型的加密貨幣的「挖礦」。采礦活動通常是允許的。

邊境限製和申報

到目前為止,臺灣尚未專門頒布或修訂法律或法規,對加密貨幣持有量申報施加任何邊境限製或要求。

報告要求

到目前為止,除了上述 STO 法規下的報告義務以及加密貨幣平臺運營商出於反洗錢目的而對可疑交易的報告義務外,臺灣還沒有專門頒布或修改的法律或法規對加密貨幣施加任何報告要求。

遺產規劃和遺囑繼承

迄今為止,臺灣的法律法規尚未涉及這一話題。由於加密貨幣具有價值,我們傾向於認為,從臺灣遺產法和繼承法的角度來看,它們將被視為「財產」或「資產」,除非它們被政府沒收,例如,由於違反了禁止「證券」發行的刑事犯罪,而未根據 SEA 的要求事先獲得 FSC 批準或註冊(請參閱上文「銷售監管」中的建議)。

虛擬貨幣洗錢問題不斷,臺灣加密貨幣法規怎麼管

洗錢防製在全球一直都是金融領域非常重要的議題,以預防犯罪者透過投資標的洗白贓款,虛擬貨幣因匿名性的特性因此虛擬貨幣洗錢問題更是為人詬病。在2015年6月,國際反洗錢組織的FATF就針對虛擬貨幣洗錢問題發布洗錢防製指引,闡明洗錢防製規範該如何適用於虛擬貨幣產業中。

臺灣也跟上這波洗錢防製浪潮,在2018年年底修正洗錢防製法第5條,明文將虛擬貨幣平臺及交易業務納入規範,奠定了虛擬貨幣洗錢防製的法源基礎。到2021年6月正式公布「虛擬通貨平臺及交易業務事業防製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將虛擬貨幣洗錢防製規範訂定地更加完整且細緻,例如業者應確認客戶身份、遇到疑似使用人頭等情形應婉拒交易、疑似洗錢的交易應向法務部申報等。儘管業者和投資人進行虛擬貨幣交易時要遵守較嚴謹的程序、多重審核,看似較麻煩,但也藉此防製不肖人士利用虛擬貨幣洗錢。

金管會於近一兩年更積極敦促虛擬貨幣業者應依照指定的文件、資料及方式完成洗錢防製法令遵循聲明後才能營業。若業者未符合相關規範,金管會得依照洗錢防製法第6條第4項規定處最高新臺幣1000萬元的罰鍰。

反虛擬貨幣洗錢!虛擬通貨平臺及交易業務事業防製洗錢及打擊資恐辦法上路

透過臺灣虛擬貨幣法規總結虛擬貨幣未來

由上述內容,可看出目前臺灣加密貨幣法規仍著重於證券交易、洗錢防製、詐欺、違法吸金等法律責任,尚未就相關的消費糾紛、投資糾紛有較明確的立場聲明。隨著市場的高速進展,於這一兩年虛擬貨幣市場也發生了急遽的變化,而開始有 Defi、Gamefi、NFT 等相關項目興起,就這些更為創新的投資標的,臺灣的相關管製規範也是付之闕如,有待金管會或法院累積相關函釋及判決,來讓虛擬貨幣市場的監管能更加完善,並讓投資人遇到糾紛時能有救濟管道,業者於經營管理時能有所依循。

--

--